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570-拐点-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872年,日本吞侵琉球,1874年侵犯台湾,1875年侵略朝鲜。大久保担任台湾问题的谈判代表,到北京迫使腐败的清廷交付50万两赔款。    
    在“十月革命”后5年的时间内,大久保占据着日本政府的权力中枢,这是他毕生政治活动的鼎盛时期。可是,1878年5月14日,这位日本的“铁血宰相”,以48岁的壮年之际,被不满的士族刺杀于东京的曲町清水谷。


第三编 文化制衡百年恩怨说从头

    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本书呢?在所谓中日两国关系“政冷经热”的今天?    
    或者,关于日本,我们到底还有什么话好说?    
    仇恨、友善、鄙视、尊敬、熟悉、陌生、钦佩、厌恶、羡慕、嫉妒……对日本这个国家我们张开口却说不出话。    
    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让中国人如此撕心裂肺。提起日本,恐怕大多数中国人的感觉都是如同“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国家,正如我们挂在嘴边的两句成语:同文同宗,一衣带水;这又是我们最陌生的一个民族,虽然有着几千年的交往可我们还是对他们所知甚少,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他们屡屡让我们震惊。当天朝上国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焦头烂额受尽欺凌之时,我们身边这个一直不起眼的小国却在同样的挑战中迅速崛起,很快取得了和西方国家平起平坐的地位,让清朝上下大跌眼镜。崛起后的日本不仅轻易击败了清朝,而且不久就把庞然大物的俄罗斯放倒在地,又一次让全体中国人目瞪口呆。    
    上天眷佑,日本人获得了这样一群独特的岛屿,它背靠着世界上最宽阔的大洋,面对着世界上最繁荣的大陆。浩渺波涛给了他们2000年的安宁,海峡对面的人类历史上最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的辐射,又早早地把日本人从蒙昧中唤醒。    
    这个民族的学习热情在他们亮相于世界舞台之初就不可扼止地显露出来。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在学习外国时像他们那样热情,那样认真,那样到位。他们连续不断地派出遣唐使,把庞大的中国文明用他们那简陋的小船,分块装运,穿越海上的风涛,一点一点地,几乎完整无缺地运抵他们的小岛,然后再按图组装:政治制度、宫廷制度、租庸调制、建筑、宗教、文学、艺术……他们用借来的文化外壳漂亮地装饰起了自己,一夜之间,就在遍布荆棘的大和平原上建起了一座完全中国样式的首都,一个袖珍的“唐”在日本列岛出现了。    
    而两国更本质的相同点,是内在的精神气质。    
    两国人思维方式的特点都是注重形象思维和直觉感悟。“禅宗”在中日两国都很流行,两国人在精神发展中都注重克己反省,注重静思默想。日本人在枯山水、日本画、茶道、插花中表现出的简约、淡远、别致和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取向完全一致。    
    两国人的性格都偏于内向,“面子”哲学是两国人共同的处世哲学。为人处世讲究含蓄忍让,说话都习惯于拐弯抹角,“一切尽在不言中”。日本人还发明一个专门的词汇“腹艺”,也就是说有些意思不用说出来仅仅通过感觉大家都能明白。    
    两国人都注重集体主义,倾向于压抑个性。中国人说“出头的椽子先烂”,而日本人有一个人人尽知的谚语:“出头的钉子要挨敲”。两国人在社会上都讲究论资排辈,这一点,在日本尤为明显。    
    正是有了这些相同点,中国也因此把日本列入属国的行列。在中国看来,这个汪洋大海中的岛国和它周围的任何一个小国一样,都是自己恭顺的学生。除了每年按惯例接受他们的“贡品”,中国人对日本没有太多的关注。我们只知道,这个岛国上的人个子矮小,所以给他们起了一个别名叫“倭”。    
    但日本人的独特就在于,他热诚地向你学习,却丝毫不影响他那极为强烈的自尊,而只是表明他的极为好强、不甘人下。事实上,他一丝不苟地向你学习,正是为了有朝一日超越你,把你甩在身后,或者把你吞掉。他们甚至在羽翼未丰之际就已经多次尝试向中国这个庞然大物挑战了。    
    在19世纪下半叶那场翻天覆地的文明大冲撞中,日本终于化蛹为蝶。迅速崛起之后,中国对它还是没有给以足够的关注。中国人只是惊讶于日本人的成就,却没有想到不久之后,这个昔日的学生就加入了欺辱自己的强国行列,而且比其他列强更无情更凶残。    
    由此,中国的近代化过程就成了一个十分苦涩的过程。    
    不妨把中日两国2000年的关系史看做是中日两国实力此消彼长的历史,而由此导致了两国在东亚竞争的历史。宋代以前中日之间中国的实力占绝对优势,日本被排除在东亚权利分配之外,但由于优越的地理,中国的权利也无法直接影响日本。宋代到明清中国实力优势逐渐减弱,万历朝鲜之役说明日本已经有能力向中国的大陆优势挑战。其后由于西方的影响中日间的竞争被冻结了200多年,但日本依靠本身的实力始终游离于中国建立的东亚国际体系之外。19世纪中期又是由于西方的影响,中日在东亚的竞争恢复,而中日两国选择的不同道路在30年内使中日实力对比变化加速,并最终导致中国的失败。    
    可以说,在如何与强权打交道、如何在弱势中奋发图强这两方面,日本有资格做中国的老师。但是,日本的可怕就在于,它的崛起不仅未成为中国之福,反成为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祸的根源。近代以来的日本是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富强需要以中国的贫弱为基础,它的民族优越感需要以中华民族受虐受辱为代价,它的国内危机需要到中国来解决,它的国际地位需要牺牲中国来满足。     
    千年师生一朝易位,两国关系说到底和而不同。中日两国关系中的恩恩怨怨,许多是由双方文化认知的不同引起的。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以儒家学说为主导,在对外交往中讲究王道、宽厚,有时甚至达到以德报怨之地步,无非是希望以王道感化对方,求一个“和”的境地。    
    但日本人另有自己的思维逻辑。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菊与刀》中十分生动地描述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其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日本文化中的等级秩序观念。“日本人对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也都是用等级制这种观念来对待的。”此种观念之下,认错往往只是认输,是对强者权力的认可,而非对自己罪行的愧疚。基于这种思维,在近现代历史上,日本对中国伤害最烈却鲜有愧意。每当中国呈现出向前发展的良好态势之时,总是由于受到日本实质性的伤害而创业未半,中道崩殂。这样的伤害至少有两次。一次是洋务运动,虽然今天对这场运动或许会有诸多不同的评价,但毫无疑问,洋务运动还是开启了中国科技、工业,包括军事现代化的先河。当洋务运动小有成就时,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使其彻底破产。对一个“蕞尔小国”的战败以及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基本上阻滞了清政府自身现代化的努力,为其灭亡埋下了伏笔。另一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北伐战争之后的中国政局终于稍事稳定,1927—1937年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阶段之一。但日本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使中国社会经济蒙受了极大的损失。    
    全世界的棒球都有一条普遍适用的规则,三次违规即出局——英文中常借此隐喻可以宽容再一再二,决不可饶恕再三再四之义。近代日本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先后两次横刀隔阻,在21世纪,它会第三次亮刀吗?    
    《拐点》一书从历史的善意出发,百年恩怨,话说从头。主要的目的是认知,不是纠葛;是历史的记忆,不是现实的仇恨。是王道与宽厚,而不是化掌为刀。    
    老枪    
    2006年7月写于北京青年湖




=TXT版本编辑制作TurboZV,更新消息请访问 turbozv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