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情邮记》五种。吴炳剧作大都描写爱情婚姻故事。由于生活阅历所限,他
多取材于士大夫圈内,反映的生活面不广。但他艺术上极力追步汤显祖,注
意情节的生动和曲辞的优美,同时也不忽略吴江派有关戏曲音乐及舞台艺术
的经验。他与孟称舜都是明末戏曲家中的优秀者。郑振铎曾在《插图本中国
文学史》中不无过誉地推崇他和孟称舜、范文若“同为临川派的最伟大的剧
作家。”
《绿牡丹》是吴炳的代表作。故事以喜剧方式,写谢英和车静芳、顾粲
与沈婉娥两对富有才华的青年男女的婚姻经过,揭露了明代科场的倩代之
风,对不学无术的纨袴子弟车尚公、柳五柳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绿牡丹”
是文会诗题,是两对男女青年婚姻的引发线和真假才子的考见者,剧作因以
为题。
从思想意义上看,《绿牡丹》象晚明一些戏剧如汤显祖《邯郸记》、叶
宪祖的《鸾鎟记》一样,抨击了科场的黑暗,但角度有所不同。《邯郸记》
中卢生是借助妻子在朝廷要津的亲戚和“孔方兄”(钱)的力量将满朝官员
打点得满意,都向皇帝保举他,因而皇上御笔亲点,将他“从落卷中翻出做
了个第一”;叶宪祖的《鸾鎟记》是令狐綯借自己宰相权势嘱托主考官将儿
子拉上了金榜;《绿牡丹》则是讲了考场内的种种舞弊现象:“平时不烧香,
临死抱佛脚”的不学无术的车尚公(名本高),为了参加沈翰林家的会考,
跪求妹妹车静芳代笔;在考场上,先把诗题偷传给早已等在门口的老保母,
保母拿回给车静芳;然后车尚公再以“出恭”(上厕所)之名到外面将保母
送回的作好的诗取回抄录下来。另一个白丁柳五柳(名希潜)的方法则是他
对苍头的吩咐:“等我先到会所,出过题目,你方送笔砚来。那时我便付题
目与你带回,教谢相公快些做完,趁送午饭来,就好传递? 。”谢相公,即
谢英,柳五柳家的“坐馆”先生。结果这两个目不识丁的蠢材竟然考了头两
名,真正的才子顾粲倒落了第三。真是天大的笑话。然而这正是明代科考现
实的真实写照。作者以嘻笑怒骂方式讽刺了假名士的卑劣言行。但比起《邯
郸记》《鸾鎟记》来,作者视线似乎稍嫌狭窄;他把严肃考场纪律作为纠正
科举弊端的药方,一再表明要“严试”,“须把规矩放严些儿”,以辨真伪:
“天下有真有伪,真者为伪者所抑,就是真伪混淆,须要辨明才是”。认为
只要杜绝考场上的作弊现象,即可录取真材,没有看到这种舞弊乃来自于考
场外的大舞弊者皇亲国戚权臣宰辅;当然,更没有看到考试内容的不合理(这
后一点《邯郸记》《鸾鎟记》亦然),这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者揭露的深
度。但其现实意义仍功不可没,尤其是将它与其它反映科举腐败的剧作结合
起来看,可以使我们真实、生动、全面地看到封建王朝的上层建筑之一科举
制度已经糜烂,透露了明王朝大厦将倾的信息。
《绿牡丹》还表现了作者在妇女及婚恋问题上的进步思想:它以浪漫主
义方式写闺中少女具有与须眉颉颃甚至男子也望尘莫及的才华;它肯定不论
门第但凭人才的婚姻思想。车静芳说:“我只爱这诗,也不管他姓柳不姓柳,
便是家世寒薄些也不妨!”沈翰林说:“择婿岂论门第?”虽然它在结尾也
没有摆脱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俗套,但中间穿插了车本高、柳希潜两个假
名士为达到婚姻目的而收买人假报中榜时,车静芳、沈婉娥两个闺阁少女表
现了“不爱乌纱爱俊才”的品格,宁肯嫁给没有功名的才子,也不愿与粗俗
的官人成婚。这都使全剧闪动着正义的光辉。
作为一出喜剧,《绿牡丹》虽然有许多令人捧腹的喜剧场面,但少有庸
俗的描写,也少闹剧气氛,抒情气息较浓,风格比较文雅。对反面人物讽刺
的分寸把握得也较适当,所以它一直为人们所称颂。日本青木正儿称之为“文
雅的滑稽剧”;王季思等编的《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说它是“轻喜剧”,
都是很有道理的。
顺便应该提及的是,从《牡丹亭》《鸾鎟记》、《绿牡丹》等等一些剧
作中,已可隐约看到婚姻观念的演变。各剧中除郎才女貌外,亦已加入另一
重要因素:女才。杜丽娘、鱼玄机、车静芳、沈婉娥这些少女,不仅秉绝代
姿容,亦擅旷世才华,她们或能诗词,或能琴曲,锦心绣口,才气纵横。人
们为之倾倒的,不仅是她们的容貌,还有她们的才气。这种才貌兼俱的婚姻
观,已不同于旧的封建婚姻观念,而是具有了现代情爱的性质。再往前发展,
到《红楼梦》,这一观念就更为明晰了。
第四编 清代戏剧
第一章 顺治、康熙时期的戏剧(1644—1723)(一)
——李玉与苏州作家群
第一节 顺治、康熙时期的社会及戏剧概况
1644 年,明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灭亡。建州女真族建立的国号先称
大金(史称后金)后改为清的政权,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的引导下入关,镇压
了李自成起义军,取得了中央政权。清初几十年,民族矛盾激烈。清政府采
取严厉措施镇压人民的反抗,曾发生了满族上层统治者对汉民实行的著名的
大屠杀惨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后,清政府采取了一些缓和民
族矛盾、恢复农业生产、笼络知识分子等政策,社会才渐趋稳定。这种特殊
的历史文化背景,形成了清初戏剧的如下特点:
1。明末清初的戏剧家大都亲身经历了明代的覆亡,对明季由政治腐败所
导致的亡国之因有深切的体验;或者有的年辈稍晚的作家虽未亲历其时,但
从明遗民那里接受了由受异族统治带来的不平衡心态,和由于清初统治者残
酷镇压而产生的反感与不平。所以揭露明季黑暗、探讨明代覆灭原因,婉曲
抒发故国之思、抒写兴亡之感,表现家国飘零的失落和惆怅等,就成了此时
期剧作的主流。一批表现重大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的戏剧接踵而出,如李玉
的《清忠谱》、《万民安》《一捧雪》、孔尚任的《桃花扇》等。承接传统
题材,以写爱情面孔出现的作品也往往表现出对国家兴亡衰乱原因的深切关
注与思索,如洪升的《长生殿》等。吴伟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悲凉感伤和惆
怅更透露出了鲜明的时代气息。
2。明末清初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一些专业或半专业戏曲家;前代丰厚
的戏剧创作遗产和理论著述为这一时期的作家提供了经验教训和从理论上进
一步升华的条件。所以这时期的一些剧作家大都不仅重视曲词,也意识到了
戏剧本身的审美特性,考虑到了舞台艺术特点;理论著述方面也出现了具有
集大成意义的戏剧专著李渔的《闲情偶寄》。
第二节 李玉生平
李玉是明末清初之际重要的戏剧家,作品数量颇丰。他“以曲为史”,
进一步在戏剧领域发挥了中国文学所特有的言必称天下的泱泱气度,沿着明
代《鸣凤记》开辟的道路,更为纯熟地驾驭重大社会政治题材,表现了鲜明
的政治倾向和嫉恶如仇的品质。但这样一个著名戏剧家生平却难以考索,我
们仅能据一些题署序跋和笔记的零星记载勾勒如下。
李玉,字玄玉,一作元玉,吴县(今苏州)人。约生于明万历末,卒于
清康熙二十年(1681)左右。号一笠庵主人,苏门啸侣。据说他出身低微,
本在明大学士申时行府中做过家人,①但此说有人提出质疑。因明代规定,娼
优隶卒之家不许入仕,而李玉在明末曾中副榜②。对此,冯沅君先生认为:“? 。
① 焦循《剧说》卷四说:“元玉系申相国家人,为申公子所抑,不得应科试,
② 吴伟业《北词广正谱?序》“仍中副车”。《吴县志》说李玉“明崇祯间举于乡,入清不再上公车。”
由于明奴众多,他们主人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又彼此不同,即在一家之中,
每个奴仆与主人的关系也有出入,因而奴仆之间不免升沉悬殊,甚至于某些
人从一般奴仆中分化出来。这类人可能在某些方面尚未完全摆脱奴仆的羁
绊,而他们的思想意识却已士大夫化。这类士大夫化的奴仆,还可能走着两
条不同的立身处世的道路:一种是与封建官僚沅瀣一气,揽权纳贿,营私舞
弊。? 。另一种是以正派的封建士大夫为法,自负才学,要通过科举(当时
所谓正路)取得官职;是非感比较强烈,拥护封建道德,景慕忠臣义士。就
我们所掌握的材料论,李玉应该是这方面的例子”(见《冯沅君古典文学论
文集》)。这种说法很有道理。
总之,各种材料说明,李玉出身低微,富有才华,饱读诗书,曾很想走
中国古代一般文人读书仕进的道路。虽然卑下的社会地位曾使他倍受压抑,
抚“为申公子所抑”,后又“连厄于有司”,但最后到底在明末中了副榜举
人。不过据记载,他入清之后,便“绝意仕进”了,而专心于戏剧创作,成
了一名专业戏曲家。他把自己激荡的才情、满腔的愤郁,都倾注到作品中。
“以十郎之才调,效耆卿之填词”,“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吴
伟业《北词广正谱序》)。他与当时苏州剧坛上一些社会地位低微的沉郁下
层的文人才士交游往还,切磋创作,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戏曲创作作家群
——吴县(或苏州)作家群。
一般认为,李玉一生共有剧作三十三种,目前整本留传于世的计十九种,
具体是:《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牛头山》、
《太平钱》、《眉山秀》、《两须眉》、《清忠谱》、《千钟禄》、《万里
圆》、《麒麟阁》、《意中人》、(即《意中缘》)、《风云会》、《七国
记》、《昊天塔》、《五高风》、《连城璧》、《一品爵》。另外,存有散
出的两种:《洛阳桥》、《埋轮亭》。有剧情梗概的六种:《双龙佩》、《万
民安》、《千里舟》、《武当山》、《长生象》、《罗天醮》。
李玉精于音律曲学,张大复的《寒山堂南曲谱》、沈自晋的《南词新谱》,
他都曾协助编制。入清后,他又将徐于室和钮少雅合作的《北词九宫谱》原
稿“参而订之”,编成了《北词广正谱》十八卷。正因为李玉如此博学多才,
“上穷典雅,下渔稗乘,既富才情,又娴音律”,所以才能“词满天下”(引
文见钱谦益《眉山秀题词》)。
第三节 李玉作品之一:批判恶浊世风的社会剧《一捧雪》等
明末社会黑暗、官场腐败,世风日下,对这种现象李玉深恶痛绝,写了
不少剧予以揭露抨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捧雪》。
《一捧雪》写的是明嘉靖年间,奸相严嵩之子严世藩为夺得一只珍贵玉
杯“一捧雪”而陷害莫怀古的故事。它所依据的主要是“伪画致祸”传说。
据传王世贞之父王忬藏有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严世藩依势索要,
王忬交假画应付,严知道后大怒。王忬终因此致祸被构陷而死①。李玉以此为
据并参照其它资料写成了《一捧雪》剧。剧的大意是:嘉靖时,前宰相之子
莫怀古受任左仆卿,为补官偕爱妾雪艳娘、老仆莫诚、及被他从困厄中救助
出来的裱褙匠汤勤带着传家宝“一捧雪”玉杯,往京师投靠同年严世藩,并
① 事见《明史纪事本未》《万历野获编》、《天水冰山录》等。各书记载稍有不同,但大同小异
将汤勤推荐给严世藩裱褙字画。汤勤是个心地险恶的小人。为阿谀严世藩,
他将“一捧雪”玉杯密泄给严,严世藩为把杯弄到手对莫怀古一再迫害,致
使莫怀古的老仆莫诚、爱妾雪艳娘均为此而死;莫怀古本人也差点送掉性命,
全家人亦妻离子散。直至严嵩势败后,方才夫妻父子团圆。
《一捧雪》剧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继王世贞《呜凤记》之后
对明代官场腐败进行的又一次直接深刻的大揭露。据史载,嘉靖朝严嵩控制
朝政期间,“凡文武迁擢,不论可否,但衡金之多寡而畀之。”(《明史》)
“入官视事,循例索取”(《明嘉靖实录》)。《一捧雪》剧多方揭露了这
种“官以钱得,政以贿成”的丑恶:“遥遥华胄,簇簇名家”出身的莫怀古
竟然公开与严世藩论价要官:“只要司空升我做个得道粮储都御史,我便向
家中取来相送”。并且果真,莫怀古以一假玉杯换取了太常寺正卿的官;汤
勤也因告密有功而得到左军都督府经历之职。其他官吏亦是如此升迁:剧本
写右佥都御史何帮镇为充任广抚,送给严世藩八千两银子,严嫌少,说:“好
个两广军门,值不得一万两银子?又短二千,罢了,让他罢!”总兵戴铣“逢
虏倒戈,坐失辖境”,理应杀头,但送给严世藩赤金十筒、走盘珠一千颗、
五色宝石二百粒、汉玉杯一只之后,不但死罪被一笔勾消,同时还保住了官
位,等等。对这种恣意妄为、贿赂诛求现象作者深恶痛绝。但是他认为这种
现象的形成主要导源于严氏父子个人品质的恶劣。剧中严世藩说:“父居相
国,身为侍郎,富堪敌国,力可回天。文武臣僚尽供驱使,生杀予夺俱属操
持。”即李玉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奸臣的一手遮天、欺君罔上造成的,而没有
看到封建制度体制上的根源。
批判明季恶浊世风,亦是《一捧雪》剧的要旨。明季政治黑暗,必然导
致世风恶薄、道德沦丧;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引起了道
德观念和社会风气的一些变化。一些人为追营逐利而见利忘义、损人利己,
对腐败政治造成的险世风也起了推波逐澜的作用。所以,当时社会风气每
况愈下,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尔虞我诈、敲诈勒索、助纣为虐、恩将仇报
等等屡见不鲜。对此,李玉在《一捧雪》剧中,通过汤勤这个中山狼形象,
给予了有力的针砭批判。
汤勤本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裱褙匠,是莫怀古把他从冻饿中救助出来。但
他为了攀结权贵以飞黄腾达,先是见到严世藩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