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全是封建伦理的一套。他剧论所体现的这种特点,与他剧作的高艺术低境界
的一般状况是吻合的。
在一部戏剧文学史中,用一节篇幅介绍李渔的戏剧理论,足可见其地位
之不凡。李渔之前,亦有不少戏剧理论论著,如元代芝庵的《唱论》,明代
吕天成《曲品》、王骥德的《曲律》等,闻名于当世的有十数种之多,但如
赵景深先生所说,这些曲论,“或囿于声腔,或详叙故实,或泛评剧作,或
划分等第,理论家们虽于音律拥有专长,却缺乏丰富的舞台经验,与社会尤
少广泛接触。”《李笠翁曲话》是在我国民族戏剧土壤上生成的戏剧理论体
系,它把剧本文学与舞台表演全面结合起来,对我们今天的剧作家、导演、
演员亦都具有指导意义。从文学角度讲,他所提出的编剧理论,今天仍给人
以启迪。
第四节 吴伟业、尤侗等剧作家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卒于清
康熙十年(1671),江苏太仓人。吴伟业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江左三大家”
(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之一,诗歌成就颇高。钱谦益称他“以锦绣为
肝肠,以珠玉为咳唾”;《四库提要》说他的诗歌“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
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明崇祯帝、清康熙帝都对他的才华倍
加赞誉。
吴伟业生活于明清两代。他早年深得明崇祯皇帝的赏识。崇祯四年
(1631)会试时他曾遭人诬陷,后由崇祯帝亲批试卷,他才得以高中一甲榜
眼(第二名),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之后又奉旨归娶,极为荣耀。在崇祯朝,
他仕途一直是春风得意:崇祯十年(1637),迁东宫讲读;十二年,又迁南
京国子监司业;十三年,升中允谕德;十六年,升庶子。为此,他对明王朝、
对崇祯帝感激涕零。顺治元年(1644),李自成入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
他悲痛欲绝,“号痛欲自缢”,为家人救护劝止。之后,他又曾在福王朱由
崧的南明朝官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不合,居官仅两月便辞归故
里。吴伟业在明朝所受的荣宠和封建正统思想,决定了他与新朝的不合作态
度。因此,明亡后,他闭门不与世相通十年,屡受官召而不赴。但他又性格
软弱,未能坚持到底。顺治十年,“诏举遗佚。荐郯交上”,在清政府的“敦
逼”及父母流涕相求下,他不得已而应召入都,做了清朝的国子监祭酒。顺
治十四年,以病辞归。
作为受过先朝“厚恩”的封建正统文人,吴伟业一直把仕清看作是“失
节”的行为,他常为此痛悔自责。他的不少诗都流露了这一情感:“忍死偷
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还不如”“误尽平
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在六十三岁去世前的遗嘱里,命埋葬时将他
的墓石刻为“诗人吴梅村之墓”,不愿以入清后的官名相称。
吴伟业的戏曲作品主要就是反映了他的自责自悔矛盾彷徨的心境、是“伤
心痛哭之调”。他有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等。这
几部剧都是“案头之曲”,以抒发情感为主,他自己说“一唱三叹,于是乎
作焉,是编也,果有托而然耶?果无托而然耶?余亦不得而知也”(《〈秣
陵春〉序》)实际上,都是有所托的。
据顾雪堂《梅村先生年谱》说,《秣陵春》作于顺治九年,吴伟业四十
四岁时,其时,正值吴伟业应清政府之召出山的前夕。有人说该剧是吴伟业
读罢夏完淳吊南京陷落的《大哀赋》后,“大哭三日”提笔写就的。如此看,
《秣陵春》剧反映的正是作者应召前夕那种矛盾、彷徨、无可表白的心情的。
《秣陵春》以南唐功臣之子徐适与宠妃的甥女黄展娘之间的爱情故事为
载体,抒写了作者作为旧朝宠臣欲隐不能、欲出不忍、终于忝食新朝俸禄,
但又顾念旧朝恩眷的复杂心态。剧作男主人公徐适是作者这种心态的传达
者。在剧中,徐适是南唐后主李煜的旧臣徐铉之子,对南唐旧国怀有眷念之
情。剧中他出场时已是大宋统一后的第十个年头了,他因“家国飘零、市朝
迁改”而“浪迹金陵,放情山林”,不愿与新朝合作。尔后他到冥界做了南
唐的中军元帅,并与展娘缔结了姻缘。李后主告诉他世界已发生了变化,要
他到新朝求取功名。徐适返回阳间后,仍不想出仕。但有人检举他偷盗了故
国宝物“烧糟琵琶”,欲加之罪,他万般无奈,只好作赋自解。于是,他过
人的才学被新朝发现。新朝不仅没治其罪,反而将他特召为状元郎。最后他
到底做了新朝的官。徐适形象实际上是作者自喻,其意在说明,作为一个曾
仕旧朝而又颇有声望的人,新朝屡次征召而坚辞不就是行不通的。不仅如此,
作者还安排徐适在获得状元封号后由深感知遇而萌发的对新朝的感激之情:
“谢当今圣上宽洪量,把一个不伏气的书生款款降”。并借剧中人之口说:
“? 。你好不痴也!只看如今的世界,四海江山都姓赵,斗甚英豪?吓着鬼
做黄巢。”这表明,吴伟业认为,自己是对得起明朝的,因为自己为挽救亡
明做过努力。如今江山换主,又归一统,此乃天命所归,反对新朝是既无意
义也无作用的。所以说,有人认为,《秣陵春》剧是吴伟业在长期的思想斗
争后,行将准备出仕清廷自剖心迹的代言,是很正确的。写完《秣陵春》剧
的第二年,吴伟业就在“有司”的“敦逼”之下,“扶病出山”了。
《秣陵春》全剧两条线索:一为徐适与展娘的爱情;一为徐适出仕前的
困顿、及后来新朝对他的器重。前者意在说明冥世先朝对旧臣外戚的倚重关
怀;后者重在讲先朝遗民在新朝的遭际。而中心是刻写徐适由对旧皇的眷顾
到事奉新君的思想演变。由于作者目的是表白心迹,所以艺术上有图解主题
的倾向。但它有些曲词典雅工丽,悲凉感伤,很能传达人物心曲。
《通天台》杂剧仅二折。所写故事据《陈书?沈炯传》。剧本写沈炯在
梁亡之后,客居长安,在落于荒郊的汉武帝通天台废墟痛哭的故事。所流露
的情感与《秣陵春》有相近之处,但侧重于写亡国之痛和希望新朝体恤哀怜
允其归隐的意愿。如写沈炯登台痛哭醉卧其间,梦汉武帝召宴,想起用他为
官时,沈炯力辞的唱辞:“臣炯负义苟活之人,岂可受上客之礼,以忘老母
哉。陛下所谕,臣不敢受命。”“臣炯国破家亡,蒙恩不死,为幸多矣。陛
下纵怜而爵我,我独不愧于心乎。如必不得已,情愿效死刎颈于前。”等等。
《临春阁》杂剧牵合《隋书?谯国夫人传》、《陈书?张贵妃传》而敷
衍成剧,写陈后主降隋事,亦是痛亡明之作。
总的说,吴伟业戏曲成就不算高,远不及他的诗。但由于他在当时文坛
上的地位,更由于他剧中所流露的明遗民特有的家国飘零的失落感和兴亡变
迁的惆怅。很能唤起明遗民的感慨,所以产生了一定影响。吴伟业之后,类
似题材的剧作大量出现。艺术上,他对当时的戏曲案头化倾向也起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
与吴伟业同时以写“案头剧”比较著名的还有尤侗。尤侗(1618—1704),
字展成,号悔庵,又号西堂,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任清翰林院检讨等
官。他的作品主要有杂剧《弔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
《读离骚》及传奇《钧天乐》。《弔琵琶》四折写王昭君故事;《桃花源》
四折演绎陶渊明事,以《归去来辞》起,以入桃源洞成仙止;本事杂取正史、
《续晋春秋》、《高僧传》等。《黑白卫》写聂隐娘事,本事出自裴鉶《传
奇》,此剧据说在当时极负盛名。《清平调》一名《李白登科记》,写唐玄
宗时,李白登状元、杜甫、孟浩然皆同科登第,皆无事实根据,纯为作者遐
想翻案之作。有人认为此剧为作者自喻,写于作者才名甚著而未试博学鸿词
科前。《读离骚》四折写屈原事,题材兼取楚辞《天问》、《卜居》、《九
歌》、《渔父》、《招魂》等。传奇《钧天乐》以揭露科场黑暗内幕闻名。
剧本写科考中沈白、杨云有才而被斥,而纨绔市侩贾、程、魏辈却名列前茅。
贾妹寒簧,本已许嫁沈白,此时则亦有毁婚之议。后寒簧死、杨云亡,沈白
哭于项王庙,为上帝召试中天榜状元,赐宴蕊珠宫,奏《钧天广乐》云云。
据作者自记说:此剧登场一唱,座上贵人未有不色变者。据传,尤侗因才高
而不第,遂写此剧,以讽刺科场舞弊等黑暗,并由是而引起了顺治丁酉科场
大狱。总之,尤侗的剧作,有一定现实性,大都是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的。
此外,这一时期还有王夫之(1619—1692)的杂剧《龙舟会》;嵇永仁
(1637—1676)的杂剧《续离骚》;宋琬(1614—1673)的杂剧《祭皋陶》
等,亦都各有特色。
第三章 顺治、康熙时期戏剧(三)——洪升
第一节 洪升的生平思想
洪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钱塘(今杭州)人。出身于富
裕的士大夫家庭。他夫人黄兰次是清初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黄机的孙
女,他本人又是黄机的外孙。洪升自幼受过很好的文化教养,很早就有文名。
二十四岁时到北京国子监学习,旨在求取功名,但却未能如愿,在京呆了一
年便返回了杭州,之后不久,大约是一六七一年前后,洪升遭到了“家难”,
他与父母关系恶化①,被迫分住,后又不得已客居京城十七年。他遭“家难”
后,失去了父母的接济,生活日益艰难。这期间,他父亲政治上又受到重大
挫折,“被诬遣戍”,洪升四处奔波营救“徒跣号泣,白于王公大人”,但
并没有奏效。他又“昼夜并行”,从京师返回钱塘,侍奉双亲前往戍所,备
受颠沛流离之苦。虽然不久以后由于其它原因他父亲蒙恩遇赦(北京皇宫太
和殿失火,皇帝以为是天心示儆,便赦免了一部分人,洪升父亲亦在其中)
又回到了家乡,但洪升一家精神心理及经济上所蒙受的损失已无法弥补,他
的家道中落了。这一系列变故,使洪升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有所深化,在出处
问题上产生过矛盾,但总的说来,他依然没有忘情于功名,仍希冀自己政治
上能有所作为。
洪升生在清灭明后的第二年1645 年即顺治二年,他的老师陆繁弨是不肯
仕清的明遗民;与洪升密切往来的其他师友如毛先舒、柴绍炳、徐继恩、张
丹、沈谦、张竞光等人,也大都是心怀明室不肯与清合作者,加上洪升亲闻
目睹清初的民族歧视和残暴政治,这些都必然给他思想以影响,时或产生一
些兴亡之感。但他毕竟不是明朝遗民,就他本人讲,并不存在对前朝的回忆
眷恋;对清初的残暴,他也没有到理性思考的年龄;更何况他父亲一直未能
忘情于功名,在清初政局趋于稳定后,便出去做官了。他的外祖父黄机还做
到了颇受清朝皇帝重视的高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家庭影响必然
使他有较强的功名欲望。而且,他是生在清长在清的,按儒家的君臣规范来
讲,效忠清朝似也在情理之中。所以,洪升早期作品虽有兴亡之感的流露,
但远不及明遗民之深切。他的功名心一直存在。不过由于他为人孤傲狂直,
“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不善为人处世、因此他仕途上一无
成就。
洪升本人天赋极好,加上从小就受名师指导,后来交友亦多是当时文坛
名流,又使天赋获得很好的发展。所以,他诗歌戏曲均有成就,而“尤工院
本,宫商五音不差唇吻,旗亭壁间,时闻双鬟讴诵之,以故儿童、妇女莫不
知有洪先生者”(《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
洪升二十九岁时,与友人谈及唐开元天宝事,因“偶感李白之遇”写了
《沉香亭》传奇;但写得一般,一位朋友说“排场近熟”。于是六年之后,
他三十五岁时,又删掉了原剧中李白的情节,加入了李泌辅肃宗中兴事,更
名为《舞霓裳》。之后又过了九年,他四十四岁时,他又想到历代帝王,嫔
妃成群,但如唐明皇之钟情于杨贵妃之深的,于帝王家罕有,便又杂采历史
传说将《舞霓裳》改作《长生殿》。
① “家难”详情不明,有的研究者认为可能是由于别人挑拔离间。
《长生殿》一经脱稿,便大受人们称赞,立刻成为颇受欢迎的上演剧目。
康熙二十八年八月(1689),在佟皇后丧期,洪升招戏班在家中搬演《长生
殿》,许多名人都去观看,于是洪升被弹劾为“大不敬”而受到处分,革去
了国子监的学籍,看戏者大都受到处分。从此,洪升彻底失去了当官的机会。
这就是有人说的:“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关于洪升的
获罪,有人认为,“大不敬”只不过是当道者迫害他的一个借口,实际上是
与《长生殿》涉及到兴亡之情及安禄山的胡人身份有关,因为它会使处于明
清易代之际的人们产生不利于满清统治的联想;加之当时朝廷中南北党争激
烈,洪升与南党主要人物徐乾学等关系较密,北党便借此机会大作文章以作
为攻击政敌的武器。
虽然如此,洪升获罪的公开原由并不是剧的内容,所以《长生殿》一直
被上演不衰。康熙四十三年(1704)春末,即洪升六十岁那年,江南提督张
云翼将洪升请到驻地松江,举行了盛大宴会,演出《长生殿》;紧接着江宁
织造曹寅(曹雪芹祖父)又把洪升请到南京,“集江南江北名士为高会”又
演了三天三夜,“极尽其兴赏之豪华”,演出后,曹寅又赠与他很多钱。但
不幸的是,盛会结束后,洪升自南京乘船回家,途经乌镇时因酒醉失足落水
了,当时天黑风大,人们无法搭救他,他就这样离去了。这天正好是《长生
殿》的女主人公杨贵妃的生日——阴历六月初一。
第二节 《长生殿》复杂的思想内涵
《长生殿》写唐明皇李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