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驴儿药死他父亲以后,窦娥唱的那支[斗虾蟆]:
空悲戚,没理会,人生死,是轮回。感着这般病疾,值着这般时势,可
是风寒署湿,或是饥饱劳役,各人证候自知。人命关天关地,别人怎生替得?
寿数非干今世,相守三朝五夕,说甚一家一计。又无羊酒段匹,又无花红财
礼;把手为活过日,撒手如同休弃。? 。王国维说:“此一曲直是宾白,令
人忘其为曲”了。(《宋元戏曲考?元杂之文章》)
又如第三折窦娥被押赴法场途中对婆婆说的那一番话:
? 。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
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子面上。以上
曲、白,既真切、朴直、自然,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又适合于舞台演出。
真是“曲尽人情,字字本色。”(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因此,后人把关
汉卿称为本色派的代表作家。
关汉卿杂剧的语言,既以本色见长,但又不乏经过锤炼的文学语言。既
有抒情性很强的语言又有诗情画意的描写。这一特点,在曲辞上表现得尤为
显著,具有鲜明的“诗剧”特色。如《单刀会》第四折,关云长乘坐小船,
单独去东吴赴宴,面对滚滚江水所唱的两支曲子:
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
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双调?新水
令〕)(云:)好一派江景也呵!(唱:)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
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
(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驻马听])
苍凉豪迈,气势雄壮;情景交融,有声有色;融入古人诗词、意境而不
显露痕迹;唱白结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英雄的襟怀和大无畏的精神,堪称
千古绝唱。郑振铎先生说:“这比读苏轼有名的‘大江东去’的《念奴娇》
还雄壮得多。苏轼词只是虚写,只是吊古,只是浩叹。而这剧却是伟大的英
雄,在对景叙说着自己的雄心,却又不免为浩莽无涯的江天及往事所感动;
於壮烈中,带着惨切。”(《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这是有见识的评说。其
它像《拜月亭》第一折中王瑞兰在走雨中唱的[油葫芦]等,也。都是被历
代评论家们称颂的富于文学性的佳曲。
关汉卿是一位伟大的戏曲作家。他既写出了不朽的悲剧《窦娥冤》;也
写出了著名的喜剧《救风尘》;还有杰作历史剧《单刀会》,在中国戏剧史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是元杂剧艺术的奠基人,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
之首。1958 年,关汉卿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国内和国际上受到爱戴和敬
仰。《窦娥冤》早在1938 年就被译成法文流传至欧洲。《拜月亭》、《单刀
会》等剧作,更不断被后人改编成传奇或地方戏,至今上演不衰。关汉卿不
愧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位当之无愧的,煊耀百代的伟大戏剧家。
第三章 元代前期的杂剧(二)——爱情题材的杰作《西厢记》
第一节 王实甫的生平创作与《西厢记》的题材源流
《西厢记》是元代早期杂剧的优秀作品之一。它的作者王实甫,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关于王实甫的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都不太清楚。明初
的贾仲明写了一首哀掉王实甫的曲,其中这样写道:“风月营,密匝匝,列
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
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风月
营、莺花寨,还有翠红乡,都是当时妓女们和杂剧演员聚集的地方。可见王
实甫也是一位经常出入瓦舍勾栏,歌场戏院的杂剧作家。他的《西厢记》杂
剧,更是当时人们公认的优秀之作。为此,有人推测王实甫的主要活动时期,
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公元1295——1307)与关汉卿同时而稍晚
于关。另外,王实甫自己也写过[商调?集贤宾](退隐)。从中得知他早
年曾作过官,不得志,故在曲中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感慨。退隐时已年过六旬,
儿女婚嫁之事已经完毕。过着衣食充裕,闲静舒适的生活。
除《西厢记》杂剧外,王实甫还写有《四丞相高会丽堂春》、《吕蒙正
风雪破窑记》等十三种杂剧。《西厢记》、《丽堂春》、《破窑记》三种全
存。另外《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二种各存一支曲文,
其余俱已失传。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侍月西厢记》。其故事,最早见于中唐时期
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主要叙述唐代贞元年间(公
元800 年左右),书生张君瑞游于蒲州,寄居于普救寺中,与崔氏女莺莺邂
垢相遇而爱恋。在张君瑞的百般追求下,莺莺终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与
之暗中结合。张君瑞功名心重,不愿为一女子误了自己的前程。不久便离蒲
上京求取劝名,终于将莺莺遗弃。这篇小说,虽然在客观上也描写和揭示出
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但封建思想十分浓厚。不仅宣扬了男尊女卑,
和女人祸水等封建意识,而且也为官僚文人随意玩弄妇女的无耻行为积极辩
护开脱。“文过饰非,遂堕恶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宋时,《会
真记》被收入《太平广记》中,不仅成为民间说唱的重要题材,而且在士大
夫阶层和文人中广泛流传,并被改编成多种文艺形式。北宋词人秦观、毛滂
曾用“调笑转踏”的形式,写过莺莺月下私期和答书寄环(怀)段片;赵令
畤(德麟),采用民间鼓子词的形式,一段散文一首歌词,有说有唱地把《会
真记》写成十二首[商调?蝶恋花]《会真记》,不仅描述了崔、张爱情故
事的全过程,而且在篇末表现出对莺莺的同情。同时对张君瑞的薄幸行为也
颇有微词。尤其是删掉了元稹《会真记》中“女人祸水”、“始乱终弃”等
封建思想的说教。南宋时,《会真记》的故事更出现在勾栏瓦舍之中。《莺
莺六幺》、《红娘子》等名目在宋杂剧和金院本中均可看到。《张珙西厢记》
的名目,在宋、元南戏中也已出现。可惜这些剧本均已失传。
金章宗时期(公元1190——1209)董解元把《会真记》的故事大加丰富,
写成洋洋五万余言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从根
本上改造了崔、张的爱情故事。《董西厢》无论从矛盾冲突、人物形象、主
题思想、故事情节,以及结局等方面,都远远摆脱了《会真记》的窠臼,而
更富于戏剧性,为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所以,刘大
杰说:“《董西厢》实为《王西厢》的底本”;(《中国文学发展史》)张
庚等更认为:如果没有《董西厢》,就不会有后来的《西厢记》杂剧。”(《中
国戏曲通史》)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不仅把叙事体的
说唱文学,改成了代言体的戏剧形式,从而完成了崔、张故事由说唱诸官调
到杂剧的重新创造;而且使这一爱情故事,在思想内容上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使之成为元代四大爱情喜剧中最杰出的作品。①尽管以后以小说、戏曲或其它
形式的续作、拟作纷纷出现,但都大大逊色于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二节 《西厢记》的矛盾冲突与人物形象
《西厢记》围绕着主题思想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从两条线索上展开
了三对戏剧矛盾冲突:那就是老夫人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
莺莺和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孙飞虎和老夫人一家、张生以及普救寺
全体僧众之间的矛盾冲突。
老夫人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其实质是以争取婚姻自主、
反对封建礼教的男女青年为一方,同以维护封建礼法,反对婚姻自主的老夫
人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则是由于各自
的身份、教养、性格和处境的不同,以及由于前一对矛盾的影响、制约,造
成彼此之间的误会、猜度、怀疑等所引起的矛盾冲突。这两种矛盾冲突在全
剧中交替发展,和逐渐解决的过程,不仅构成了波澜起伏、饶有情趣的故事
情节,而且人物的性格、形象也随着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而逐渐鲜明、突
出。
我们先看第一对矛盾冲突。
这一对矛盾冲突,从剧本第一本的“楔子”中就开始了。作为封建婚姻
制度维护者的崔老夫人,早在相国生前就已把女儿莺莺许配给了当朝尚书之
子郑恒为妻。只是因为莺莺丧服未满,才未能完聚。作为一个母亲的老夫人
也是疼爱女儿的。因此才有碰到好生困人的暮春天气,怕女儿闷怀了,让红
娘陪着,去佛殿“闲散心耍一回去来”的措举。作为相国夫人,封建的家长、
封建婚姻制度的维护者,她对莺莺的拘管又是十分严厉的。绝不许别的男人
窥视莺莺。因此先叫红娘去看一看佛殿上没有人烧香时,才让女儿去散心。
应该说,这个楔子是戏剧矛盾冲突的开端,冲突的双方便是老夫人和莺莺。
从“惊艳”开始,这一对矛盾冲突便逐渐复杂和表面化了。莺莺、张生
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张生为了莺莺,宁可放弃功名,不往京师去应举;
莺莺也愿放弃相国小姐的显贵身份,和尚书名门的婚姻,心甘情愿地与没落
书生相恋。这种门第悬殊的婚姻,是绝对不会得到重视家世利益的老夫人的
许可的。因此,崔、张的爱情就只能是在封建家长的严厉拘管之下,或明或
暗地进行和发展。如果不出现奇迹般的机遇的话,这种自愿结合的婚姻随时
都有夭折的可能。果然,奇迹般的机遇来到了,那就是“孙飞虎事件”。流
氓武夫孙飞虎,久已垂涎莺莺的貌美,于是领兵围困普救寺,强索莺莺为妻,
不然就要将寺中三百余口僧俗人等尽行杀戮。这样,又产生了孙飞虎和崔家
及普救寺僧俗三百余口的矛盾冲突。在这一矛盾冲突中,张生显示了智慧和
① 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王实甫的《西厢记》被后人称做
元代四大爱情喜剧。
才能。在老夫人当众宣布:“但有退兵之策的? 。断送莺莺与他为妻”之后,
请来白马将军,杀退贼兵。这一措举,既满足了莺莺的心愿,也改变了红娘
对张生的看法。这一偶然的事件,既促进了崔张爱情关系的合法化,也使他
们和老夫人的矛盾冲突暂时得到了缓解。洞房花烛似乎已指日可待。崔张二
人,更是满心欢喜地盼望这一天的早日来到。万万没有想到,在家庭内部有
支配一切权力的老夫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却口是心非,背信弃义。为了维
护封建礼教和家世的利益,不惜牺牲女儿的爱情和终身的幸福,让莺莺拜张
生为兄,以兄妹之礼相待,企图赖婚。这一突如其来的转折,虽是莺莺、张
生和其它人没有预料到的,但却是老夫人封建门第观念的具体表现,也是她
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
崔老夫人的赖婚,再一次激起了以老夫为代表的封建礼教与男女青年争
取婚姻自主的矛盾冲突。二者在力量上的悬殊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老夫人的
赖婚,张生只稍加质问就宣告失败;莺莺也只能把怨恨藏在内心。因为崔老
夫人是以强大的封建婚姻制度作为后盾,这远非莺莺、张生微弱力量抗拒得
了的。因此,这次的矛盾冲突,本身就具备着悲剧的性质。如果王实甫把《西
厢记》的矛盾冲突写到此为止,即让老夫人的赖婚得以实现。通过崔张两人
相爱而不能结合的故事,去揭露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也可以说是
一部好的悲剧作品。但王实甫的理想是“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怎
样才能实现这一理想愿望呢?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反抗和斗争。莺莺、张生
不仅要与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作斗争,还要与自身的封
建意识,封建教养进行斗争。老夫人赖婚以后,在红娘的积极帮助与撮合下,
莺莺逐渐克服了自身的弱点,在与张生或明或暗的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增
进了感情,而且不顾家长的反对,坚持自愿结合的婚姻。最后终于走向违反
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私会偷期”道路。在当时,剧作家能如此大胆
地处理这一对尖锐的矛盾冲突,毫无疑问是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
建家长制,甚至整个封建思想体系的极大冲击。这也正是《西厢记》高出于
一般描写爱情作品的地方。
再看第二对矛盾冲突,即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他们三人
不仅都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正面人物,而且斗争目标一致。按理说
不应有太多太大的矛盾冲突了。但由于各自的出身不同,教养各异;以及处
境、性格上的差别等,因而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也不时地引起一些不大不
小的矛盾冲突。就拿莺莺来说吧。她从小就在老夫人的严厉管教之下,受封
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教育和薰陶至深。加之又身为相国千金,每日间只能活
动于相国府那个小天地里,身边还有一个小梅香(红娘)终日陪伴看管着。
虽然她对这样的处境也有所不满,对自主的婚姻更有追求的愿望,但在真正
要采取果断行动的时候,也会产生许多顾虑:一怕老夫人知道,受责备;二
要小心翼翼地提防老夫人派给她的“影儿般不离身”的“行监坐守”人红娘。
如果红娘是一个唯唯喏喏,不谙世事的傻丫环,莺莺的一些装神弄鬼的“做
假”言行也不至于被识破,被戮穿。偏偏红娘又是一个聪明、机智、热情、
泼辣,伶牙俐齿,乐于助人的丫环,在她还没有摸清红娘的态度之前,老夫
人的阴影就一直在红娘身上再现。莺莺生怕自己的“不轨”行为被红娘发现
告诉老夫人。因此,莺莺既要利用红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