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朱元璋私密生活全记录-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兆先的部下当然不会装孬,纷纷不顾一切地爬上善儿的坐船。也就是说,善儿已经自顾不暇了,朱元璋岂有仓惶逃走的道理?    
    说善儿已经“自顾不暇”也不够准确,因为善儿的坐船上至少有二千名官兵,而陈兆先的身边只有一千多人。只不过,陈兆先及其手下,个个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用“以一当十”来形容也不为过。故而,善儿虽然人数上占优,但局面却是大为被动。刘基不禁赞叹道:“陈将军果然神勇!”    
    朱元璋恨恨地道:“我真想冲过去助陈兆先一臂之力!”突地,李善长叫道:“那善儿跑了!”    
    那善儿逃离自己坐船之后,马上召来几艘巨舰,将自己的坐船围了起来,并且命令手下朝自己的坐船上放箭。善儿的意思是,要将陈兆先的部下和他自己的部下一起射死。刘基大惊道:“善儿如何这般毒辣?”    
    千名手下、还有善儿的二千多手下,已经完全笼罩在善儿的箭雨中了。甚至,善儿还命令炮手对自己原来的坐船开炮。    
    朱元璋自然很想救陈兆先回来,但他无能为力。他自己的坐船,根本无法冲到陈兆先的身边,相反,在几艘敌船的压迫下,朱元璋的坐船只能一步步地向后退。刘基缓缓地摇了摇头道:“陈将军完了……”    
    大约一个时辰之后吧,徐达和常遇春各领着数十艘战船一前一后地靠近了朱元璋。朱元璋也没问战局如何,只命令徐达、常遇春道:“快,冲过去,把陈兆先抢回来!”    
    徐达、常遇春领命而去。他们真的把陈兆先抢回来了,只不过,他们抢回来的是陈兆先的尸体。有人统计了一下,陈兆先的身体上,至少中了一百支箭。    
    朱元璋痛彻不已地道:“狗日的善儿,竟然害了我一员大将。”而实际上,朱元璋应该感到庆幸才是。如果那陈友仁、陈友贵和张定边都能够像善儿一样拚命,那朱元璋的整个船队说不定就被陈友谅完全击溃了。事实是,经过一夜激战之后,陈友仁见取胜俞通海无望,首先脱离战场南撤。张定边虽然和廖永忠打得难解难分,但听说陈友仁撤了,也不敢恋战,匆匆鸣金收兵。尽管陈友贵在与康茂才的交战中一直处于上风,可听说陈友仁、张定边相继撤走,生怕自己独木难支,所以也慌忙向陈友谅靠拢。这样一来,俞通海、廖永忠和康茂才三人才得以集中力量回援朱元璋。善儿再英勇,也架不住这么多人对他的攻击,苦战一番之后,不见援兵到来,只得无奈地向南而去。    
    陈友谅失去了打败朱元璋的一个好机会。主要原因是,陈友仁、陈友贵及张定边都不知道善儿正在与朱元璋交战,更不知道善儿极有可能击溃朱元璋的船队。如果他们知道这一点,他们就不会撤离战场,只要善儿击溃了朱元璋,那俞通海、廖永忠和康茂才就只能跟着溃败。究其根本原因,还是陈友谅太过刚愎自用了,善儿去攻击朱元璋,陈友谅无论如何也该派人去通知陈友仁等人一声。然而,陈友谅好像忘记了这一点。等陈友仁、张定边和陈友贵的船队都撤回来之后,陈友谅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误,连忙亲自统率大军向北追击,半路上撞见善儿,善儿气咻咻地责问陈友仁等人为什么那么快地就退出战斗,陈友谅对善儿道:“这不是你皇叔他们的错,是朕的过失。”既有过失,那就要想法补救。陈友谅把自己所有的战船都纠合到一起,气势汹汹地朝北扑去。但有些迟了,朱元璋已经溜了。陈友谅不甘心,继续率军北上。他要追到朱元璋与之决战。但朱元璋不想与陈友谅决战,确切说,朱元璋不敢与陈友谅决战。朱元璋已经看出来了,这么硬打硬地跟陈友谅碰,绝无便宜可讨。所以,当善儿被回援的俞通海等人打跑了之后,朱元璋便急急下令:全线北撤。


第四部分第50节 轻轻快快地返回了应天

    陈友谅追得快,朱元璋跑得更快。七八天工夫,朱元璋的船队就从鄱阳湖的南端跑到了鄱阳湖的中部,再往后跑一点,就要跑到都昌小城跟前了。陈友谅追得累了,暂时停止了追击。朱元璋也稳住了阵脚,没再继续往北跑。    
    8月1日那天黄昏,朱元璋与陈将张定边在湖东大战,此战甚为酷烈。湖东一役,张定边折损了一百五十多艘大小战船及两万多名官兵。而朱元璋的损失,还不到张定边的一半。尤其是人员伤亡方面,朱元璋似乎就更讨巧。他虽然阵亡了万余官兵,却抓住了近七千个俘虏。这些俘虏,大都成了朱元璋的手下了。随后太子“善儿”也在一次上岸抢粮时被朱文正和邓愈伏击被扑杀于都昌东南地区,陈友谅闻之后,大为伤心,气血攻心之下身体也出现了问题。    
    8月23日,情况有了一些变化。朱元璋在刘基等人的建议下,把抓到的陈友谅的俘虏,挑出几千来,又放回到陈友谅的军中。朱元璋这么做,显然是想动摇陈友谅的军心。朱元璋的目的达到了。那些俘虏一回到陈友谅的军中,就吱吱喳喳地说个不停,有说朱元璋的士气多么多么高昂,有说朱元璋手下的战将如何如何勇猛。陈友谅虽然知道朱元璋这一着的用意,但也不敢轻易地就将朱元璋放回的俘虏杀掉,只好拿那些被他抓住的朱元璋的官兵出气。    
    陈友谅一道“旨意”,张定边和姚天祥就把抓住的朱元璋的官兵全部处死。陈友谅以为,如此一来,军心就会被稳住。殊不知,事与愿违,陈友谅这么做,反而更加涣散了军心。其手下肯定会这么想:陈友谅多么残暴,而朱元璋又多么地宽厚。世上芸芸众生,有几个人会喜欢残暴而不喜欢宽厚?军心一涣散,局面就对陈友谅很不利了。    
    到了8月24日,局面朝着对陈友谅更加不利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因为粮食眼看着就没有了,抢又没处去抢,所以陈友谅就在自己的坐船上召开了一次御前军事会议,商讨军队的去向和前途。一开始,陈友谅叫众人发表自己的看法,众人噤若寒蝉,不敢开口。渐渐地,有几个胆大的人开始发话了。众人见陈友谅的态度很和蔼、表情很温和,便也捺止不住地各抒己见来。当时众人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意见以左金吾将军为代表,另一种意见以右金吾将军为代表。右金吾将军以为:现在形势很糟糕,朱元璋死死地堵住通往长江的通道,而大军内部又因粮食短缺而人心浮动,想在湖里战胜朱元璋已经不现实了,不如速速南下,在鄱阳湖的南端焚舟登陆,摆脱朱元璋的追击,先去湖南,再回湖北。而左金吾将军则认为:尽管现在形势很不利,但我们官兵的数量依然比朱元璋多,如果大家同心协力、同仇敌忾,那就不仅可以在湖里与朱元璋一战,而且胜负也实难预料,反之,如果仓促在湖南端焚舟登岸,假如朱元璋在水里穷追不舍,假如朱元璋的部下在岸上迎头拦截,则大军必陷入前无进路又后无退路的危险境地。张定边小心翼翼地请陈友谅“圣裁”。陈友谅先是沉吟,然后铁青着脸言道:“朕,同意右金吾将军的意见。”    
    陈友谅的脸之所以铁青,是因为在这之前,他从没有想过要弃舟登岸,现在,他同意右金吾将军的意见,就意味着他已经改变了自己固有的想法。对陈友谅这样的人来说,改变自己的成见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左金吾将军见陈友谅同意右金吾将军的意见,就说明陈友谅对他左金吾将军心怀不满,根据以往的经验,陈友谅对谁不满了,对谁怨恨了,那谁就决没有好果子吃。这么一想,左金吾将军就害怕了。整整一个24日的白天,左金吾将军都是在提心吊胆中度过的。到了晚上,左金吾将军思前想后,几乎把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都想遍了,最后想起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句话。于是,当天夜里,左金吾将军就带着本部人马北上,向朱元璋投降了。    
    直到第二天的早晨,也就是8月25日的早晨,陈友谅才得知左金吾将军投降了朱元璋。陈友谅一时间大为震惊。虽然在24日的御前会议上明确表态同意右金吾将军的意见,可到了25日,他却没有下达南撤的命令。陈友谅没有下达南撤命令不大要紧,可着实把一个人吓坏了,这个人便是那个右金吾将军。    
    右金吾将军主张南撤,显然是早就对战胜朱元璋失去了信心。现在,左金吾将军投降了,陈友谅又迟迟不下达南撤的命令,右金吾将军就自然而然地这么想了:陈友谅这是什么意思?莫不是又改变了想法?    
    右金吾将军慌了。如果陈友谅真的改变了主意,那对他右金吾将军就肯定不利。为明哲保身计,右金吾将军就在25日的下午,仓惶带着一路人马,走左金吾将军的老路,也北上投降了朱元璋。左金吾将军和右金吾将军相继投降朱元璋,使得陈友谅军中一片的恐慌。若不是陈友谅派亲兵亲将严加看管,光25日那一天晚上,就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或投降或逃跑。张定边惊恐不安地对陈友谅道:“陛下,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恐局面就不好收拾了。”是呀,如果官兵都跑了,剩着他陈友谅光棍一个人了,纵然他陈友谅真的是“真龙天子”下凡,恐也难以飞出偌大的鄱阳湖。听了张定边的话,陈友谅半晌没言语。半晌沉默之后,陈友谅有气无力地问张定边道:“爱卿,你对朕说实话,就你所见,朕究竟应该北上还是南下?”    
    不难看出,骄横刚愎的陈友谅,到了这步田地上,也变得犹豫不决举旗不定甚至是无所适从了。对大“汉”朝廷忠贞不二的张定边,几乎是声泪俱下地言道:“陛下,微臣以为,就目前局势而言,陛下应该北上而不宜南下。”看到张定边这副模样,陈友谅深受感动:“爱卿,你能对朕说说你的理由吗?”    
    张定边揉了揉双眼道:“陛下,现在士无斗志、军心不稳,从此处南下,路途遥远,微臣担心的是,陛下还没有走到湖的南端,恐官兵早已散去大半,加之湖岸上还有朱元璋的人马骚扰,陛下的前途实堪忧虑啊。”    
    要是过去,就是打死张定边,他也不敢当着陈友谅的面说出如此丧气的话来。但现在不同了。听着张定边的话,陈友谅仿佛看见了一颗火热而赤诚的忠心。陈友谅深深地点了点头道:“爱卿所言极是。只不过,朕如果北上,士无斗志、军心不稳的问题,恐也很难解决啊!”张定边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陛下赐以重赏,微臣以为,军中面貌必将焕然一新。”    
    陈友谅言道:“只要能提高士气,冲破朱元璋的拦阻,什么样的重赏,朕都可以许诺!”    
    张定边道:“如果陛下信得过微臣,重赏之事,就交与微臣去办。”陈友谅点头道:“你就放开手脚去办吧。但不知爱卿以为,何时与朱元璋交战为妥?”    
    张定边回道:“依微臣之见,与朱元璋交战一事,当宜早不宜迟。”是呀,对一支军心涣散的部队来说,拖的时间越长,就越没有什么战斗力。陈友谅最后对张定边言道:“爱卿今晚去动员军队,明天一早,朕北上与朱元璋做最后一搏!”    
    张定边诺诺领“旨”。当晚,张定边在官兵当中做了战前动员。所谓动员,也就是张定边以大“汉”皇帝的名义对官兵许下重赏:只要能冲破朱元璋的拦截,保护皇帝陛下平安地回到武昌,则原来的将军,一律入朝为重臣,原来的官佐,一律升为大将军,原来的士兵,一律赏金千两。    
    张定边重赏之后,还真的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许多官兵,一时间情绪激昂了起来。    
    这便就来到了8月26日。凌晨,陈友谅的船队开始向北开进。在张定边的安排下,陈友谅率二百艘左右战船居中,姚天祥率近二百艘战船护卫在陈友谅的东侧,而张定边自己,则率近二百艘战船护卫在陈友谅的西侧。张定边给官兵们制定的战术思想是:不可恋战,只一心保护陛下勇敢地向北冲。    
    因为两军相距并不太远,所以陈友谅的船队没行多久,就碰上了朱元璋的前哨船队。前哨船队是负责监视陈友谅的动静的,由廖永忠统领,拥有大小战船百余艘。看见陈友谅船队开来,廖永忠一边派人回去报告一边率队径直迎上陈友谅。    
    张定边见廖永忠的船队扑来,急忙发信号给姚天祥。姚天祥率一百多艘战船火速赶到。姚天祥从东,张定边从西,陈友谅从中间,三路人马一起杀向廖永忠。廖永忠支撑不住,一个时辰不到,廖永忠的船队被打散。    
    张定边传令各部:不要追击逃敌,保持原来队形,继续向北挺进。行不多远,陈友谅的船队遭遇朱元璋的主力船队。双方在都昌以北、庐山以南的湖面上,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搏杀。    
    陈友谅兵分三路,朱元璋也兵分三路。俞通海迎击张定边,康茂才迎击姚天祥,朱元璋率徐达、常遇春等人迎战陈友谅。败退回来的廖永忠也加入到了朱元璋的战团。所以朱元璋一路兵马的实力最为强大。    
    大战开始后不久,三路战场的形势大致是这么一种局面:中路战场,朱元璋明显占优,陈友谅压力越来越大;东路战场,康茂才和姚天祥基本上呈现一种胶着状态;西路战场,俞通海比较吃紧,张定边略占上风。张定边见陈友谅情况不妙,就拚命地往中路靠,想与陈友谅会合一处,而俞通海则死死地咬住张定边不放,张定边的船队冲到哪儿,俞通海的船队就紧跟到哪儿缠住厮杀。故而,三路战场中,数西路战场的战斗最为紧张激烈。    
    朱元璋当时是和刘基、李善长等人同乘一条战船的。闻听西边的俞通海有些吃紧,便想派廖永忠过去支援一下。刘基劝阻道:“俞将军在几个时辰内不会有事,大人还是集中精力先把陈友谅这边的战事解决掉。”朱元璋听从了刘基的建议。是呀,不管俞通海那边的战事多么吃紧、损失多么严重,只要把陈友谅彻底击溃,这场战斗就算是取得了完全胜利。    
    朱元璋命令徐达、常遇春和廖永忠道:“狠狠地冲,狠狠地杀,要冲得陈友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