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共和谈演义 (第一部)作者:马辂-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是愿做皇帝?”搏仪说:“我记得很清楚,我说我要做老百姓,可是老实说,那 
时我心里想的可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哟!”这次不平凡的会面后,鹿钟麟将他与博仪 
的合影照片拿给家人看,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是我进宫把‘皇上’赶跑的。现 
在,溥仪认为当年‘逐宫’很对,并不记恨我,而且与我合影,说明了他的胸怀和 
改造的成功。” 
  这是后话。按下不提。 
  再说北京政变虽说额为成功,但冯玉样的处境却很艰难。在直皖战争中,失败 
的段棋端一直避居天津,这时认为时机已到,加紧活动起来。他暗中指使山东督军 
郑士琦向冯玉祥提出拥护段棋瑞出山。张作霖这时又与冯玉样争起地盘来,两军各 
不相让。吴佩孚跑到南京后,又与齐燮元一起拉拢直系势力,企图组织“护宪军政 
府”。冯玉祥没有办法,为防止直系势力北上,决定联皖制直。10月25日电请孙中 
山北上,26日又通电,拥护段祺瑞为国民军大元帅。30日,张作霖也通电推段为联 
军统帅。为组织新的过渡政府,并调处国民军和奉军之间的关系,11月10日,冯玉 
祥和张作霖到了天津。在段祺瑞寓所举行会议。 
  三派首领见面了。冯玉祥魁梧的身材和张作霖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瘦小的东北 
王好奇地打量着这位帮了他大忙的大个子,目光里透出一丝轻蔑。 
  段祺瑞建议光讨论政府的组织问题。 
  “这事我已经想好了。”冯玉祥抢先发言。他详细阐述了关于委员制政府的构 
想,并且强调说,国家政治建设计划,不是一两个人所能集中,也不是一两党派所 
能把持,必须集一国贤豪的主张,以最公平的办法确定下来。 
  “你的意见固然高明,”段祺瑞说,“但它只能作为目标。现在南北分裂,国 
内一片混乱,你的设想恐怕只是纸上谈兵。” 
  冯玉祥说:“怎么是纸上谈兵?孙文来电表示愿意北上,南/北分裂即将结束。 
和平统一的局面眼看就要形成。” 
  张作霖本来就看不起冯玉祥,他尖锐地质问:“既然国家大事不是一两个人所 
能集中,又何必非等孙文北上不可呢?” 
  段祺瑞笑了笑,故作平静之态:“是啊,确实如此。” 
  冯玉祥鉴于自己的处境,遂与张作霖共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执政。 
随后,段祺瑞赴京就职。同一天,张作霖违背“奉军不入关”既诺言,率奉军入北 
京,以武力赶走了驻守北京的王承斌。冯玉样实实在在地被涮了。 
  与此同时,孙中山动身北上了。 
  也就在这时候,26岁的周恩来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是1924年秋回国的。在国共实行合作之后,以广东为根据地的国内革命 
运动发展很快,急需大批干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于7月中旬召开第五次代表 
大会,为选送干部回国作准备,确定聂荣臻、李富春、邓小平、傅钟等多数人先到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再回国参加斗争,少数人直接回国。周恩来没有到 
莫斯科去,由于国内斗争的迫切需要,也由于旅欧党团组织要他回国向中央汇报情 
况,他是从法国直接坐船回国的。 
  在他回国的时候,带回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给团中央的一份报告。 
  里面写着对他的评语:周恩来——浙江,年二十六,诚恳温和,活动能力富足, 
说话动听,作文敏捷,对主义有深刻的研究,故能完全无产阶级化。英文较好,法 
文、德文亦可以看书看报。本区成立的发起人,他是其中的一个。曾任本区三届执 
行委员,热心耐苦,成绩卓著。 
  轮船劈开大西洋的万顷碧波,激起一道白色的浪河。再见了。欧洲!周恩来在那 
里度过了将近四年的岁月。四年中在他身上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他已经从一 
个追求真理的青年学生,成为一个对马克思主义有相当研究的共产党人,一个走向 
成熟的职业革命家了。周恩来站在船舷边,眺望着蓝色的海洋,心情很不平静。他 
想自己即将投入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洪流,想到自己将要见到分别几中、只有在通信 
中遥寄思念的小超,他恨不能一步跨到自己的国土上。 
  不过他抵达香港后并没有去看望邓颖超,广州有重要的事情正等着他。 
  9月初,他坐船到达广州。青年团广州地委委员阮啸仙(秘书)、彭湃(农工委员) 
两人到长堤码头迎接,把他接到彭湃在贤思街的住处居住,并在国民党中央青年部 
主办的平民教育委员会找了一间房子临时办公。 
  这时,中共广东省的负责人谭平山正担任着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对其他方面 
的工作无暇顾及。在广州的共产党员只有二十来人,大多随谭平山在国民党中央组 
织部干事。党在广东原先设有区委,由于它的实际工作只限于广州一地,到1923年 
底就取消了,只保留了一个广州地委,力量既薄弱又涣散。 
  10月间,中共中央决定重建广东区委,由周恩来担任委员长,并兼任宣传部长。 
广东区委的工作范围不只是广东一省,而是负责领导广东、广西、厦门和香港等地 
的党的工作。所以,人们通常将其称为两广区委。 
  周恩来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的时间共三个月左右。在此期间,广东区委做 
了两件重要工作:一件是支持孙中山北上,将革命运动推向北方发展;另一件是11 
月初商得孙中山的同意,筹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铁甲车队以徐成章、周士第为正 
副队长,廖乾吾为党代表,他们三人都是共产党员。这是第一支由共产党人直接掌 
握的武装力量,是以后时挺独立团的前身。 
  邓颖超这时在天津达仁女子学校教书,同时还接任学校的簿记工作。局思来虽 
然十分繁忙,仍频频给邓颖超写信。信都是通过校长马千里转交的。然而马校长是 
一位粗心大意的人,他把周的书信扔在抽屉里,没有及时转交给邓颖超,害得周恩 
来一直没有得到回信,心里十分不安。托一位好友找到马校长问起此事,他才说: 
“噢,可能在这里吧!”往抽屉里一翻,竟找出十多封没有启封的信。 
  这时的黄埔军校正办得蓬蓬勃勃、红红火火。但是军校政治部的工作却很不景 
气。第一任主任是戴季陶,副主任是张申府。张申府只待了一个月就走了:戴季陶 
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但往往漫无边际,又臭又长,而且对工作漫不经心,意气用事。 
有一天,戴季陶在国民党中央执委邹鲁家里闹谈,无意中说了句国共合作的公道话: 
在座的张继本来对前一段弹劾共产党未能被采纳耿耿于怀,这时听了戴季陶的话大 
觉逆耳,当场勃然变色,大骂戴是共产党的走狗。戴季陶忍不住反唇相讥,骂张继 
是北洋军阀的走狗。张继暴跳如雷,一面怒斥戴季陶反复无常,一面拳脚交加。形 
销骨立的戴季陶无力还手,当场痛哭。夜里,他感到十分委屈,又想起在黄埔不被 
重视,顿觉心灰意冷。天刚亮,便悄然离粤回沪。 
  后来,由邵元冲代理主任。这位国民党要员原是前清举人,封建思想浓厚,根 
本不懂革命的政治工作。他平时在城内,既不联系学生,也不接近下级军官,与党 
代表、苏联顾问也极少来往,只是每隔几天坐船到黄埔走一趟,办办例行公事,偶 
尔的讲演也因口才极差、内容无聊而为学生戏谑为“催眠术”。于是,政治部成了 
一个死气沉沉、毫无作用的机构。军校颇生对此极为不满,发出了“加强政治部、 
撤换邵元冲”的要求。 
  11月间,邵元冲随孙中山北上。回国后即兼任军校政治教官、已给部分学生讲 
过政治经济学的周思来众望所归,被孙中山委任为军校政治部主任。当初周思来协 
助王京歧筹建国民党旅欧支部时表现出的热情和才干,已经给孙中山留下了美好的 
印象,他回国后,更为孙中山所瞩目。 
  廖仲恺亲自把周恩来接到黄埔。周恩来担任此职,正是独具慧眼的廖仲恺推荐 
的。此后,廖家成了周恩来最喜欢去的地方。廖仲恺的儿子、16岁的廖承志,后来 
描述了当时见到周的情形:“他穿着整洁,步履轻捷,目光敏锐,眉毛浓密……任 
何东西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似乎把整个屋子以及房间里的人都摄进了脑中。” 
  周恩来在廖家见到了孙夫人宋庆龄。她气质高雅、端庄华贵,因看不惯丈夫周 
围一些人的卑伪狡诈,所以常来这里找何香凝,或倾诉心曲,或谈论时事,或评诗 
论文,或观看何香凝泼墨作画——何香凝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宋庆龄觉得周恩 
来举止大方,彬彬有礼,“他与妇女交谈就像和男士交谈一样,与他在一起觉得很 
轻松。” 
  在黄哺码头上,当37岁的蒋介石与比他年轻11岁的周恩来握手时,他也许没有 
意识到,此人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将和毛泽东一样,成为他的强有力的对手——无论 
是谈判桌上,还是战场上。 
  军校政治部主任,这个显眼的岗位对周恩来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但他上任伊始, 
立刻显露出引人注目的才华。 
  正是: 
    江山代有才人出, 
    沧海横流显英雄。 
  要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第二十二回 
黄埔需要周主任 北方欢迎孙总理     
  周恩来的首次露面,是在军校大花厅发表演讲。那天,学生们为目睹新主任的 
风采,把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周恩来英俊的外貌和优雅的姿态,使学生们视为偶像, 
而抑扬顿挫的音调和引人入胜的内容更不时被掌声打断。共产党员陈赓看到靠在自 
己身边的宋希濂正在聚精会神地听周恩来演讲,不禁想起一件事:几天前,他俩漫 
步江边畅谈军校的战斗生活。谈话中。宋希濂流露出对蒋介石的崇拜之情:“蒋校 
长是实现孙总理革命目标的栋梁之才!”陈赓想到这里,凑到宋希濂的耳边,小声 
问道:“怎么样?周主任也是栋梁之才吧?”宋希濂连头都没有转过来就脱口而出: 
“当然,周主任确是栋梁之才,而且这么年轻,堪称后起之秀!” 
  接着,周恩来雷厉风行地对军校政治工作进行革故鼎新。 
  首先,建立起政治部的正常工作秩序和工作制度。成立指导、编纂、秘书三股, 
从黄埔第一期毕业生中选调共产党员杨其纲、王逸常等分别担任各股主任。 
  其次,强化政治教育。在政治部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毫不客气地说:“蒋校长 
发给同学们的《曾、左治军语录》、《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当然可以学,但曾国 
藩、左宗棠、胡林翼毕竟是按封建思想带兵的。我们要在军校推行列宁创造的红军 
的经验,夜进行军事教育的同时,实施政治教育,讲清中国如何受到列强压迫、军 
阀压迫,使大家明白军队应该成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工具,士兵是为人民 
而打仗的。”为此、政治部制定了全新的《军校政治教育大纲草案》,定期举行政 
治讲演、政治讨论和政治问答活动,还扩大了图书室,创立了体育会。 
  其三,指导新成立的校军教导团的政治工作。第一期毕业生中的共产党员蒋先 
云、许继慎等被选派到各连担任国民党的党代表。 
  其四,指导建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那时,广州除黄埔军官学校外,还有粤 
军讲武学校、桂军军官学校、滇军军官学校、军用飞机学校等军事学校。成立这个 
联合会的目的,是广泛地联合这些军事学校中已毕业的和未毕业的青年军人。联合 
会以蒋先云为负责人,出版机关刊物《中国军人》。不到几个月,会员就发展到二 
千多人。 
  周恩来除参加会议、批阅函件外,大量的时间花在找人谈话和讲课上。“周主 
任讲课最能感动人。”这是师生们的一致评价。《国内外斗争形势的分析》是周恩 
来常讲、学生们百听不厌的课。因为他对国内外形势了如指掌,每次讲演都有新意, 
而且生动有趣,条理清楚,深入浅出,入耳入脑。不仅学生爱听,带队的长官也经 
常肃立一旁,静听到底。有人还写了一首《清平乐》来形容他讲课的情景: 
  风儿止步,雀几悄悄顾。 
  屏听堂上细谈吐,拨尽心头迷雾。 
  一副和蔼笑容,亲如浩荡春风。 
  红棉摄其笑靥,衬得花儿彤红。 
  经过一番整顿,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出现了新的气象,师生的精神面貌为之一 
振。廖仲恺看在眼里,颇感欣慰。蒋介石也不禁赞叹:“周主任年轻有为,实在是 
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啊!” 
  次年1月初,周恩来赴上海参加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见到了老朋友、 
来自北京的高君宇,托他给远在天津的邓颖超带去一封情深意切的信。 
  会议期间,周恩来和瞿秋白谈得颇为投机,都有相见恨晚之感。来前,周恩来 
已经知道瞿秋白和杨之华的婚事曾激起一场轩然大波,这时便特意到闸北二人的爱 
情小屋表示祝贺。 
  原来杨之华本是浙江萧山城里的名士、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人之一沈玄庐 
(定一)的儿媳妇。婚后一两年,夫妻感情尚好。后来,丈夫沈剑龙耐不住农村单调 
乏味的生活,应朋友之邀,到上海寻欢作乐去了。杨之华悲愤之中生下一个女孩, 
只身到上海苦口婆心地劝丈夫回头。谁知丈夫病人膏盲,无可救药。杨之华伤心不 
已,遂为女儿取名“独伊”,意指只生这一个。在公公的支持下,她于1923年底来 
到上海,考取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在这里,她遇上了担任系主任的瞿秋白。她为 
瞿秋白的精彩讲课所倾倒,对他十分敬佩,视为革命的引路人。不久,瞿秋白和向 
警予一起介绍杨之华加入了共产党。 
  1924年7月,瞿秋白结婚仅半年的妻子王剑虹因患肺结核去世。王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