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喜玛拉雅山的雪-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毛泽东望着涤着水面的柳丝,回头问道:“信已经交出去了吗?”
  “已经全都交出去了。”
  11月17日。中国总理周恩来给亚非20多个国家的首脑,写了一封长达20多页的致函。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在中印边境冲突中的原则立场,表达了希望和平解决争端的愿望。
  “一边是军事仗,—边是外交仗,都要争取主动。我看打得差不多了吧?”毛泽东问。
  “总参送来的报告,部队土气高昂,东、西两线都推进得很快,已经到达传统习惯线,歼灭敌人五千余人,缴获了一大批武器装备。”
  毛泽东满意地点了点头:“基本上是歼灭战。”
  “为了给和平谈判造成有利条件,我们准备就地停火,部队后撤。”
  “我看可以,就地停火,退避三舍,我们让他们一点,也看出谈判的诚意。”毛泽东在甬道边的石凳上坐下来,随手又点上了一支烟。
  周恩来双手抱在胸前:“这样做在国际际上是没有先例的。”
  “我们做了这就是先例,总要有人先做吧。”毛泽东说这番话的时候,目光干视着远泌的红墙。
  1962年11月”21日24时,中印边境中国边防部队接到了毛泽东签署的命令。
  总参谋部用特急电报下发到各部队。
  电文如下:
  西藏军前指、军区、丁指、康指、新疆军区并成都、兰州、北京军区:
  为进一步牟取政治上的主动,中央决定我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为了促成中印边界问题韵和平解决,我军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并于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遵此,现将部队下一步行动部署如下:……
  总参谋部
  1962年11月21日24时
  11月21日清晨。新德里。
  一队高级轿车色贯驶向新德里机场。街头一片冷清,街夫正在清扫街角上的落叶和垃圾。
  内政部长夏斯特紧裹着长领大衣,心急如焚地坐在轿车里。他将到阿萨姆邦紧急视察,重整提斯浦尔行政机构,给民众以胜利的希望和信心。他心里明白此行凶多吉少,别说是他,就是总统亲自来,也难有回天之力。
  轿车在新德里机场候机厅外面停住了。他们正欲走进候机大厅。
  在候机厅门口,报摊前面围满了人,不少人在争购报纸,有的人异常兴奋,互相握手拥抱。
  部长秘书是个富有好奇心的年轻人,他走到了报摊跟前。
  他看到一行醒目的大标题:中国单方面宣布就地停火,并将马上撤兵。
  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条新闻,随手抽了一份报纸跑了回来。
  “部长先生,中国人宣布就地停火了。”
  “停火。”夏斯特大吃一惊,半天没有反应过来。
  “我们该怎么办?”
  夏斯特思忖了片刻说道:“回去,我们先回去。”
  车队又向新德里市区驶去。
  “去总理私邸。”夏斯特对司机说。
  汽车停在尼赫鲁私邸外面的街上。夏斯特匆匆走进了客厅。
  尼赫鲁一边整理上衣,一边走了出来。
  “发生了什冬事情?”尼赫鲁问。
  “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夏斯特将报纸递给尼赫鲁。
  尼赫鲁接过报纸,一连看了几遍,看来他根本不知道中国停火的消息。
  “他们为什么不打了?”尼赫鲁自言自语道。
  四
  1962年11月21日。全世界几乎同时获悉了中国单方面停火的消息。
  世界各大通讯社展开了一轮新的新闻大战。
  这场世界屋脊上的战争,在如炽如火当中,一瞬间就要结束了。
  中国人好像变了一个大戏法。全世界都想弄明白,中国到底要干什么?’
  《泰晤士报》的评论:“中国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与其说使人们松了一口气,不如说使人们大吃一惊。
  合众国际社伦敦21日电:“外交人士今天说,北京突然提出在印度停火的建议可能是由于中国人担心西方大规模武装干涉。”
  “但是政府人士仍对中国这—突然而惊人的行动迷惑不解。美国、英国和印度已开始进行密切磋商,以估计中国建议的可靠性和含意。”
  印度报业托拉斯新德里21日电:外交部发言人今天宣布,官员们证实,新德里已经通过印度驻北京代办收到了中国政府的停火建议。发言人说:“让我们等着瞧。”
  当内政部长夏斯特离开尼赫鲁私人官邱一小时之后,内阁秘书克拉又带来了两位客人。
  美国大使加尔布雷思和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曼斯菲尔德。后者是刚刚到印度进行友好访问的。
  尼赫鲁刚刚用完了早餐,对两位美国客人的突然来访,他显得毫不介意。自从听到中国停火和即将后撤的消息,他有一种大梦乍醒的感觉,一个困绕他多日的难题,似乎找到了答案,难道中国不是要侵略印度,仅仅是想在边界谈判中得到好处,只是想教训印度不要胃口太大?舍此还有别的解释吗?
  “这位曼斯菲尔德先生是位中国问题专家,他的许多独特见解,常常受到白宫的认同。”加尔布雷思大使对曼斯菲尔德极尽赞扬。
  “是吗?”尼赫鲁显得很感兴趣。
  曼斯菲尔德摆出一副美国政客当仁不让不请自到的姿态,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出,这是个善于摇唇鼓舌的政客。
  他为自己点上了一只粗大的雪茄烟,夹在食指和中指之间,笨拙地掸了两下烟灰。
  “中共历来善于打打谈谈,谈谈要打,他们称之为革命的两手,当年苏俄赤党之领袖列宁,便惯于此道,中共亦谙熟此策略。我有个朋友马歇尔将军对此深有感触。当年毛泽东与蒋公内战,蒋公便为此吃了大亏。”
  尼赫鲁听了此话,仍有疑虑之态:“这……周恩来仍是个慎重而有诚意的人,中国如果出尔反尔,口称撤兵,实则进攻,难道不怕激起国际社会公愤吗?”
  曼靳菲尔德叼着雪茄的厚嘴唇嗡动着:“中共如此是出于 无奈,其战线太长,加之需要机会来补充兵力,更需要重新估计国际形势,同时又面对美国等西方强国的参与,必三思而后行,而三思是暂时的,后行是必然的。”
  “曼斯菲尔德先生的意思,是中国借此争取时间,下一步还将有更大的军事行动?”尼赫鲁问。
  “是的,这正是中国的一贯策略。”
  “可是中国正在要求举行边界谈判。”
  美国大使加尔布雷思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对中国的建议,不可立即拒绝,可以采取拖延应付的态度。”
  加尔布雷思实际上已成为印度政府的枢密顾问,尼赫鲁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了。
  11月21日上午。印度议会再次召开了紧急会议。
  当阿萨姆邦的国大党议员赫西要求接受中国的建议时,全场响起了一片“拒绝”声。
  议员阿奈卡·梅达高叫:“为了体面,为了尊严,为了自尊,只有把那些野蛮人赶出去,才能谈判。”
  当天晚上,全印广播电台广播了除印度***之外,所有反对党的联合声明。声明说:“中国提出单方面停火的建议只是他们搞的另一个臭名昭著的诡计,其目的是要借此在我们全国阵线中制造混乱和分裂,赢得时间,以巩固其地位并调集兵力,对我们再一次发动可耻的进攻,阻止我动员内外资源,并在世界民主国家的朋友中制造思想混乱。”
  新任陆军参谋长乔杜里将军,比那些政客们要清醒得多,他在给尼赫鲁的报告中说:“他的部队除了对等的响应中国的停火行动外,别无他途可循。”
  11月21日,印度陆军接到了乔杜里将军的命令:“部队在午夜之后,如不再遭到中国军队的射击,即不得开枪。”
  五
  1962年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的命令,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
  被中国军队包围的印军,大部分不知道停火的消息。包括帕塔尼亚少将对此也一无所知。
  11月22日晨,整个战区一片宁静,瓦利少校带着几名印军士兵,拖着饥肠辘辘奄奄一息的身子,在邦迪拉以北的密林中寻找可食之物时,碰上了一支中国巡逻队。
  一名中国军官向他们走来。
  瓦利少校有气无力地拨出手枪,他的手哆嗦了一下,手枪掉到雪地上。
  “你连开枪的力气也投有了。”中国军官捡起瓦利掉在地上的手枪交给他。用流利的英语说:“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全线停火。”
  “这真……真是个好消息,有……有屹的吗?”
  中国军官将一袋炒面,扔给瓦利少校。
  中国巡逻队走了。
  瓦利少校双手捧着炒面,凝噎无语。
  帕塔尼亚少将在原始森林中已经躲藏了五天五夜了。
  天亮时分,他从树洞中爬了出来,扶着树杆吃力地站起来。他身上的最后一点力气已经捎耗殆尽,他感到身子轻的如一张纸。
  阳光将巨大的树影投到他的脸上,他的脸色惨淡如雪。他看到在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一队印军溃兵正在寻找着什么,他们面带喜悦,好像遇到了什么令人高兴的事。
  天空中传来了巨大的轰鸣声。一架军用直升机降在林中的空地上;从飞机上跳下来两个印度军官。
  路透社提斯浦尔23月电:被中国人在色拉山口切断的印军司令帕塔尼亚少将昨晚被直升飞机安全载抵这里,同一架直升飞机还运来了三名受伤的印度人。
  帕塔尼亚将军在山地的丛林里走了五天,没吃饭没喝水,他是在直升飞机紧张地搜寻以后才被找到的。据这里报道,被中匡人切断的其他军官和士兵也开始从中国的防线后面奔向平原。
  六
  1962年12月1日,中国军队主动后撤。的1962年3月1日,全部后撤到1959年9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这是中国政府出于保持中印友好关系的愿望,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表示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
  中国边防部队奉命将在反击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进行擦拭维修,将缴获的其他军用物资进标整理包装,于12月中旬交还给印度,对被俘人员,一律不杀、不打、不骂、不侮辱,不没收私人财物。生活上给予优待,受伤者给予治疗。
  1963年5月26日,春城昆明阳光明媚。在昆明机场的跑道上,停着一架印度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机。
  一大批中外记者等候在候机厅的门口。在候机大厅内,中印政府官员和国际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正在轻松地交谈。
  几辆大轿车驶到了候机大厅门口。第一个从大轿车上下来的是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他身穿笔挺的藏灰色毛料西装,脸色红润,面带微笑向记者们摆手。跟在他身后的是几十名被俘的印军校级军官。其中只有一名满腔胡须的印军老兵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第11旅库马盎营土兵车隆。
  车隆被罗兹中校独自丢在原始森林中,靠树皮苦撑了三天三夜,一位头部负伤的中国军官上尉连长李荣汉,在水构里发现了昏死的车隆。
  李荣汉用负伤的身子,背着车隆,爬出了原始森林。在山角下李荣汉拦住了一辆中国军队的吉普车。从车上下来的是丁盛和韦统泰。
  “报告首长,这里有一名印军伤兵。”
  丁盛将军走到路边,弯下腰问:“他还活着吗?”
  “还有一口气”李荣汉回答。
  车隆吃力地睁开眼睛,映入他眼帘的是中国将军臂上的金星。他吓呆了,这是他第一次看到中国军队的高级将领。
  韦统泰看了一下手表:“马上用车把他送到后方医院,要全力抢救,告诉院长这是我的命令!”
  车隆终于活了下来,而且今天将返回他的故乡。
  《泰晤士报》记者韦尔娜小姐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车隆先生,听说是一名中国上尉和两各中国将军协力救了你的命,对此你有何感想?”
  车隆显得非常激动:“我当时吓呆了,我不敢相信,神话,这是神话,毗瑟那(注:“那”原字为:上奴下手,与那字同音。“毗瑟那”:印度教中的保护之神)下凡,只有毗瑟那才有如此善心。”
  周围的记者都笑了。
  “你在中国的感受如何?”
  “我乐意一辈子当中国的俘虏,他们爱我,我也爱他们,以前我恨他们,那是以前。”
  达尔维准将被记者们团团围住;他面对记者众多的问题,已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我想说,中国对待战俘是充满人道主义的,是非常尊重人权和人格的。我巳经多次给我的妻子写信,告知她,我在中国很好。我早己肯定的告诉他,我将很快返回印度。”
  有记者问:“难道你从来没有考虑过中国会不会处决战俘?”
  “这一点我是清楚的,战前在陆军总部我曾经认真研究过中国的战俘政策,没想到我又亲自尝试了一下,中过不会那样做。”
  法新社记者问;“您对这场战争有什么见解?”
  “我不想谈更多的,我们的武器装备胜过中国,训练素质也不比中国差。但是我们谁也不会想到中国士兵会用身体滚过雷区,用胸口去抵枪眼。这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还有他们的俘虏政策,如果战前印军士兵了解了这一点,我想我们恐怕比现在更难指挥。”
  战俘鱼贯登上飞机。车隆拥抱着中国医护人员,声泪
  俱下。站在一边的印度政府官员尴尬的转过睑去。记者们抓紧时机按动照相机的快门。他们知道这种真实场面,不可能是中国政府精心安排的。
  达尔维准将最后一个登上飞机,就象面对中国军队的进攻,他最后一个撤出章多一样,仍然保持着他军人的风度和尊严。
  他举目遥望了最后一眼中国苍翠如碧似锦如画的山河,心头竟浮起一丝惜别之情。
  达尔维准将回国后,曾两次得到提拔。1965年指挥一个旅,参加过印巴战争。但他始终没有被提为少将。这些都没有影响他在陆军中被公认为是一名杰出的将领。达尔维的重要军事著作《喜马拉雅的失策》对中印边境战争的独特看法,使其成为一部军事名著。
  印度国防部于1965年发表了中印边境战争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