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智谋精粹-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以弱小的蜀国能与魏、吴两国抗衡,鼎足三分,是因刘  备虚心得孔明
的辅佐之故。
能团结人才能成大事
团结就是力量。一国或一军,当上下一心,攥成一个拳头时,其力量就
大,敌人无懈可击;反之,则软弱无力,被人分解,以至被打败。而能否使
上下一心,关键在于用人者是否善于团结人。刘备是个善于团结人的明主,
故荆州豪杰团结在他的周围,以此为骨干力量,西取巴蜀,据有成都后又能
团结益州、东州人士,把荆州和益州、东州三股势力结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使曹操得陇不敢望蜀,孙权也把蜀国视为盟友以抗拒曹操。刘备未入蜀前,
刘璋统治下的西川,人心涣散,矛盾重重。先是刘焉治蜀时,南阳、三辅人
陆续西移,流入益州的有数万家,其中青壮年多参加川军,称为东州兵。东
州兵恃势欺凌益州人,益州人深恨之。益州人赵韪素得人心,他暗中与益州
豪绅密谋,举兵叛乱。东州兵因害怕益州派获胜被报复,乃同心协力助刘璋,
与叛军作殊死战,终于镇压叛乱。但益州人并未心服,与东州人有如水火。
东州诸将则恃功骄恣,不听调遣,刘璋性宽柔无威略,对此也无可奈何。刘
璋与张鲁有仇,张鲁欲兴兵报仇,以西蜀兵力本可敌之,但由于人心不齐,
刘璋只得听从张松之言,请刘备入蜀支援以拒张鲁。刘备入川后,先是结民
心,机会一到,立即夺取西蜀。他领益州牧后,对荆州和益州。东州人士,
都不分彼此,即使与已为敌的,或有宿怨的,也量才录用。 黄权是益州人,
曾忠于刘璋,是坚决反对请刘备入蜀的,刘璋要  往涪城会刘备,他口衔衣
而谏,璋大怒,扯衣而起,权不放,顿 落了两个门牙。刘备不因此而怪他,
反嘉其忠,任为右将军。刘巴是荆襄人士,他在荆州时不愿为刘备所用,北
投曹操,后归刘璋,刘备也不咎既往,任为左将军。费祎是刘璋的亲戚,吴
懿、费观是刘璋的姻亲,都得到擢用。由于刘备能团结三州人士,尽其器用,
故他们都效忠刘备,有不少人后来成为蜀国的股肱大臣,除了来自荆襄的孔
明、蒋琬,以及关、张、赵、黄、马等五虎将  外,还有李严、费祎等。刘
备临危时,任命李严为顾命大臣,费祎则是继蒋琬之后成为蜀国丞相。他们
对开拓蜀国和保卫蜀国起了重大的作用。
用人要在才不在老少
刘备是个善于知人、用人的明主,但由于他后期事业发展较顺利,特别
是他登上皇位之后,骄傲自满情绪增长,越来越看不起别人,不是嫌老便是轻少,如言老黄忠无用,蔑视陆逊为“黄口孺子”,因而造成严重后果。正
因其把年幼多才的陆逊不放在眼里,麻痹轻敌,招致彝陵之战全军覆没。毛
宗岗对刘备嫌老轻少提出了批评;他说,“爱老而不爱少者,不可以用才;
爱少而不爱老者,亦不可以用才。孔明之用黄忠,非以其老而用之也,直以
为是请缨之终军,破浪之宗悫,三表五饵之贾谊而用之也。阚泽之荐陆逊,
非以其少而荐之也,直以为是皓首之子牙,白发之充国,耆英之文彦博而荐
之也。总之,人而才,则老亦可,少亦可;人而无才,则老亦不可,少亦不
可。但当论其才不才,不当论其少与不少云。”(第八十三回回评)毛宗岗
的用人在才不在老少的论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用人准则。三国时无数事实
都证明毛宗岗的论点是正确的。 《三国演义》描绘的杰出将 相,大多在青年
时已显露超人的才智,或已建立惊天动地的勋业。孔明初出草庐时只不过二
十九岁,便提出“隆中策”,预知  天下三分,促成刘备称帝西蜀。周瑜三
十三岁挂帅,在赤壁之战  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
烟灭。”青年将领陆逊两次用计,使关羽授首、刘备丧胆。姜维二十七岁已
表现超人的将才,为孔明所赏识。但论资排辈的人总是轻视少年英才,如关
羽、张飞自恃和刘备一起打江山、资格老,也曾看不起年青的军师孔明,经
孔明小试锋芒,博望用兵,火烧新野,关、
张两人不得不口服心服。徐盛、丁奉也因自恃是东吴老将,开始不服陆
逊挂帅,后终于在事实面前认输。有些人则与此相反,总是看不起老将,曹
操的“妙才”夏侯渊就因此被老黄忠所斩。
用老嫌少,或用少轻老的一刀切用人法,不仅三国时有,且古已有之。
东汉颜驷就是因这一刀切的用人法经历三世而郁郁不得志。汉武帝动员诸郎
上阵抗击匈奴,自发老翁颜驷以年老不能上阵为辞。武帝见他偌大年纪还当
个小郎官,惊问其故?颜驷无限感慨他说:他已经历了三朝,但“文帝好文
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年少,陛下好年青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当
然,造成颜驷的三世不遇的悲剧也有其客观原因。文帝时天下太平,需修内
政,故重用文人,好武的颜驷也就没有机会去驰骋沙场,以建立功勋;景帝
时爆发七王之乱,需要有威望的老臣去镇压,以安邦定国,年少的颜驷也就
沾不上边:武帝时老臣大都亡故,需大力提拔年青力量,年已老的颜驷也就
得不到重视。但是,造成景帝重老轻少、武帝重少轻老的主观原因,是因景、
武两帝存在用人一刀切的片面观点。其实,老年之才经过千锤百炼,经验丰
富,但观点较固定,易陷于保守;少年之才,敢作敢为,喜于创新,但不够
稳重,易陷于轻浮。这仅是一般而言,也有的老年之才思想仍敏锐活跃,也
有的少年之才年少老成的。对于老、少之才,如能多取其所长以互补其所短,
则能充分利用和发挥人才的作用。
可是,历代统治者不尽懂此理,不是重老轻少,便是重少轻老,这已成
为古今的通病。它不知造成多少失误,不知埋没和浪费了多少人才!因此,
重温毛宗岗的“用人在才不在老少”的论点是很有教益的。
勿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古今都曾重复这种错误。因为人总是喜美嫌丑的,容貌美很
易给人好感,容貌丑就易使人反感。但如用貌的美丑来取人,就会陷入形式
主义的泥潭。因为外美和内美没有必然等同的关系,外美未必内美,外丑未必内丑。话虽这么说,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貌取人。就是那位孔圣人
也是如此。韩非在《显学》一文里就谈及此事。他说:“澹台子羽,君子之
容也,仲尼儿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故孔子曰:‘以容取人,
失之子羽。’”子羽是孔子的门徒,外表长得不错,但孔子与他相处时间长
了,发现子羽的行为和他的外表很不相称,因而后悔说:以容貌来取人,在
子羽身上犯了错误。尽管这位孔圣人给后人留下“以容取人,失之子羽”的
教训,但这种错误却还是不断出现。即便是以善于知人、用人见称的刘备、
孙权和曹操也都犯过这种错误。
水镜先生曾对刘备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凤雏就
是庞统,可见其人不凡。不过,这位凤雏先生外貌长得不太雅,浓眉掀鼻,
墨面短髯。水镜先生知其才,故不论其貌而赞之,但不了解他的人,一看见
他这副尊容就不大喜欢。庞统先被鲁肃推荐于孙权,孙权见他形容古怪,又
轻视他所最敬佩的周瑜,故拒不任用。后来,孔明和鲁肃向刘备力荐,虽有
两封荐书;庞统却不靠荐书取宠,而是想靠本事见重,故没有拿出来,仅对
刘备说因“闻皇叔招贤纳士”而来投。刘备见庞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不过,
他不像孙权那样拒不接纳,而是给他个小县官做。刘备悉庞统纵酒不理事乃
派张飞去查询,幸好张飞粗中有细,他见庞统半日尽断毕百余日所积公务,
大惊下谢,并回向刘备称赞庞统大才,刘备大惊说: “屈待大贤,吾之过也。”
孙权见庞但终能认识到“屈待大贤”而重用之,乃得一大贤。一知改悔,一
不改悔,其得失如此。
张松是益州别驾,为人能言善辩,博闻强记,也是个才智之士。但他的
相貌十分丑陋:额镢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真是又丑又矮。他到
许都去见曹操,名为请操攻张鲁以助刘璋,实是暗中干出卖西川的勾当。操
见他长得猥琐,加以语言冲撞,一言不合便拂袖而起。后来,杨修与之辩论,
他口若悬河,又见一读《孟德新书》便能背诵,且一字不错,乃言其才干曹
操。曹操次日接见,他又当面讥讽,操便令乱棒打出。曹操同样是犯了以貌
取人的错误,因他怠慢张松,张松亦不向他卖西川。张松对刘璋是卖主求荣,
对曹操却是有用之才,曹操失去张松也就是失去取西川的大好机会。
刘备、孙权和曹操所犯的错误,也足以为以貌取人者戒。
拒谏的危害
历代封建王朝,有不少忠直之臣以敢谏见称,而有好下场的不多。因封
建帝王是专制统治者,金口一开,圣旨一下,不容更改,且在那“君要臣死,
不得不死”的年代,谁敢提出不同意见冒犯龙颜,必遭严惩:轻则罢官,重
则杀头。当然,也有善于听谏纳谏的,如唐太宗因接受魏征的“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的高见,能兼听纳谏,纠正了自己不少的错误主张和行为,这对
于促进盛唐的政治贤明,经济繁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历代统治者
大多以英明自居,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便是听也并非兼听,而是偏听偏信,
结果是误事误国,甚至国破身亡。袁绍、刘璋和刘备正是因听不进忠言而遭
到惨败的。
袁绍为人外宽内忌,偏听偏信。他因爱幼子袁尚,想使之继位,对袁尚
之死党审配,逢纪等言计听从,对于忠贞、智慧之士田丰、沮授等的忠言则
逆耳。他要兴兵助刘备伐曹操,田丰谏说:“兵起连年,百姓疲弊,仑廪无积,不可复兴大军。”若备战三年,“大事可定矣”。沮授也反对袁绍出兵。
袁绍却听从审配之言进军黎阳,结果损兵折将,——大将颜良、文丑被杀。
当袁绍进军官渡与曹操决战时,因反战而被关在狱中的田丰,仍上书谏说:
“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逢纪谮说:“主公兴
仁义之师,田丰何得出此不祥之语!”绍大怒,欲斩田丰。众官告免。在曹
操往乌巢劫粮前夕,因主张缓战被拘禁于军中的沮授,向袁绍建议:乌巢屯
根之所,不可不提备。宜速遣精兵猛将,于间道山路巡哨,免为操军所算。”
而绍竟以沮授是“罪人”,“妄言惑众”,拒之不理。如果袁绍纳田丰之策,
或听沮授之议,将不会有官渡之惨败。袁绍雄踞河北,拥四州之众,兵力远
胜于操,而他之所以大败,是由于袁绍有忠臣不用,有忠言不听之故。田丰
因袁绍老羞成怒而被杀,智慧之士如此下场,可叹!
袁绍拒谏是因他偏听偏信,刘璋拒谏是因他为人暗弱,是非不分。张松
请求出使争取外援拒张鲁,其本意非为西蜀,而是卖主求荣。他原想劝曹操
趁机取川,因操骄傲瞧不起他,乃转向刘备。回川后力劝刘璋请刘备入川支
援。黄权、王累力谏。王累明确指出:“张鲁犯蜀,乃癣疥之疾,刘备入川,
乃心腹大患。”黄权则主张:“可先斩张松,后绝刘备,则西川万幸也。”
刘璋却听从张松的花言巧语,不听黄权、王累之谏。当刘璋要亲往涪城会晤
刘备时,王累自用绳索倒吊于城门之上,一手执谏章,一手仗剑,口称“如
谏不从,自割断其绳索,撞死于此地。”刘璋读谏章后,大怒说:“吾与仁
人相会,如亲芝兰,汝何数侮于吾耶!”王累自断其索,撞死于地。王累以
尸谏,刘璋也毫不悔悟,终于“引狠入室”,奉送了西川。
刘备拒谏,则是因其为私义而忽公仇和骄傲自满之故,在未登王位前,
刘备还是比较谦虚谨慎,易于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可是他在胜利面前冲昏
了头脑,帝王的专制本色便充分暴露出来了。他为报二弟关羽之仇决意兴兵
代吴。赵云谏说:“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
刘备不同意说:“朕不为二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可见刘备
虽有江湖义气,却缺乏“以天下为重”的战略观念?因蜀吴交兵必将互相削
弱。只对曹魏有利。刘备整兵要行时,秦宓直谏并指出:“陛下不从臣言,诚
恐有失。”刘备认为他出言不利要斩之,秦宓面不改色,回顾刘备而笑说:
“臣死无恨,仅可惜新创之业,又将颠覆耳!”因众官告免乃囚宓于狱中。
孔明闻悉,也上表救宓,认为宓所谏是“金玉之言”。刘备看毕,掷表于他
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曾经是善于纳谏的明主,礼贤下士的典范,
他得孔明时说是“如鱼得水”,现在连他认为“水”的孔明的话也不听了,
刘备这条“鱼”也就失去了“水”,其遭遇可知。由于刘备骄傲思想大膨胀,
自以为是听不进忠言,必然做出错误的决策,其“新创之业,又将颠覆”是
不可避免的了。刘备猇亭惨败后,他“悔不听丞相之言”时,为时已迟了。
袁绍、刘璋和刘备的失败说明:嫌忠言逆耳,确是误己误国。
树立朋党的下场
东汉末年,群雄之中,袁绍是最强者。在官渡决战中,他有兵七十余万,
操只有精兵七万,袁军十倍于操军,而操能以弱胜强,其原因虽有种种,但
袁绍集团内部朋党林立,互相争夺,致削弱力量,是操得以逐个击破袁军的
重要原因之一。凡立朋党的,必有朋党与之作对,袁绍集团内部朋党林立,实咎由袁绍
先立朋党。袁绍因宠爱幼子袁尚,欲立为后嗣,因之袁尚的死党审配、逢纪
也就得到袁绍的充分信任,掌握军政大权。谋士辛评、郭图则是袁绍长子袁
谭的死党,坚决反对废长立幼,拥护袁谭继位,故审配、逢纪和辛评、郭图
各为其主,勾心斗角,以夺取嗣位。但他们四人都主张与曹操速决死战,与
谋士  田丰、沮授意见相左。田丰、沮授都主张“静守以待时”,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