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伤村 作者:聂茂 厉雷-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很瘦,却很有力,他站起来,往外一拉把一个蛇皮袋拉了出来,塞到座位下,然后将我们的行李放了上去。
  就在那个时候,火车开动了!
  车身撞动铁轨的瞬间,所有的农民工一下子都活了,仿佛夏日里的柳树遇见风,又好像中了邪,脸上的笑容灿烂盛开,接着夸张地扭曲四肢,满口喷出污言秽语,同时吐沫像花蕊一样纷飞,非常放肆地甩掉鞋子,畅快地抽烟,旁若无人又天经地义式地将腥臭的脚丫踩到座位上。
  那是一种宣泄,就在那个瞬间,压抑在心头的本性,突然膨胀,打碎所有卑劣。那种姿态是对城市的藐视!他们可以是自己了。不是离开城市,是回家!“回家”不可阻挡,甚至碾碎“离开城市”这个词!火车的这端是2月8日的长沙,那端是2月9号的北中国!火车的这端是回家,那端仍旧是回家。
  所有一切都与城市无关。
  火车开动,轰隆隆地开出长沙城。
  旅途中很少有农民工和我们说话,在车厢里我们几个是异类!唯一和我们说话的是李家和。
  李家和,很腼腆,爱笑,笑起来,嘴微微倾斜。我们了解到,他在老家,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妻子,家里还有一个母亲,今年八十岁,两个哥哥:大哥李家良、二哥李家善同他一样长期在外打工。
  他出来打工已经四年多,赚钱供儿子和女儿读书,在他们家里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让孩子上大学。他谦逊地告诉我们,他的姐姐李碧华的两个儿子,大哥李家良的女儿、儿子都是大学生出身,现在已经参加工作;二哥李家良的大儿子就在长沙读大学,二儿子在安徽省一所重点高中读高三。他说他的爷爷和父亲还活着的时候就坚决要求一定要让下一辈的子孙走出农村,不要再像先辈一样,守着黄土和太阳,无知无趣地过一生。对此,他有很大压力。说话的时候,点着一根烟,笑容跟着消失,他的烟圈并不让人厌恶,烟圈升腾,仿佛沉重的愁结,窗外的黑夜也显得沉重。一根烟,烧得火车发疼。令他欣慰的是女儿和儿子都很争气,成绩十分突出,下年两个孩子都要考高中了,他希望他们可以考进省重点中学。在农村供孩子读大学很不容易,那是长期内没有任何经济回报的投资,没有多少人愿意十几年如一日的奔波劳累,省吃俭用,他说他是看着大姐和两个哥哥走过来的,他清楚那种牺牲。
  谈话中,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这条命就是给那两个小的活的!”
  李家和原本是政府煤矿的挖掘工人,全国上下实施裁员简政时期,他下岗了。下岗后在农村守了几年,地方穷,发现没有出路,不得不和村里众多的人一样外出打工。这四年里,他几乎跑遍了中国,去过新疆、大连、浙江、芜湖、广州,现在又是长沙,做的工种全是搭建建筑网架。他们家是木工世家,他的木工活很精细,但是在外面找不到这种活计,所以做了建筑工人。
  他告诉我们,他原来有“恐高症”,刚一开始,爬到网架上就头晕,甚至想哭,半天不敢动,晚上还做噩梦,梦见自己摔死,死的样子很惨,于是工头就当众辱骂他,他还是不敢动,工头威胁他,让他滚蛋。他心里一着急,居然可以走了,但是两只腿仍旧不停地打颤。现在他早已经适应网架上的生活,钢筋就像脚底城市的马路一样宽。
  或许那是一种无奈,他们的世界就只有一条钢筋那么宽,走过去便活,走不过去只能摔死!
  李家和告诉我们,他的确从网架上摔下来一次。接着他把左手拿给我们看:手掌上老茧满布,手指粗大,指甲很小,有一个指甲盖里积着浓黑的淤血,大拇指和中指(因为经常夹烟)焦黄,特别让我们留意的是那只畸形的无名指。左手的无名指!在现代人眼中,这是一个神圣的手指,在这根手指上,像李家和这个年纪的城市人基本上都有一个标志:一枚让人爱惜终生的戒指!而李家和的这根手指上,有一个更大的标志,在那根手指上一个时代在驻足。手指从中间向里极度弯曲,关节处有一又硬又亮的疙瘩,那个疙瘩阻止了戒指通过,但是比戒指更绚目!
  2003年冬天,李家和在芜湖的建筑工地上从四层楼高的建筑网架上落下来,他告诉我们那是一个小雨天气,工头觉得可以出工,大家便各自忙碌,在四楼的网架上扛一根钢管时,脚底突然打滑,钢管一下子落下去,紧跟着他的身体也失去重心,向后倾斜,他伸手想抓住网架,为时以晚,像一枚黄叶一样,飘零而下。他说当时他认为自己要死了,他第一次感觉到死亡的恐惧,眼前一片乌黑。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身体在半空中,撞到一块木板,又从木版上弹出,狠狠地砸到地上的一堆白灰里,白灰顿时腾起一阵浓烟。是那块木板救了他,经过木板的减速,他下落的高度可以减为两层楼,他的手先着地,手指碰到地面的瞬间,整个建筑工地都听到一声清脆的骨骼的断开声。而他本来就有腰椎键盘突出的病史,腰部落地时更是锥心的痛。那根钢管,落下来的过程中经过几次碰撞,砸到下面一个农民工的头上,因为头上带着安全帽,所以没出问题,他只是扑通倒在地上。他爬起来的时候,骂了一句“狗日的!”然后,便没事一样继续工作。
  事故发生后,工头很惊慌,看到李家和没事,又脸色一变,狠狠地臭骂他一阵。随后,李家和一个人跑去医院。医院说他的扭了腰,左手无名指骨头断裂,建议留院观察一周。李家和死活不肯,因为医院的费用太贵,而一周时间,他可以做很多事,赚200块钱。他让医生给无名指做了简单处理,用药棉、纱布和一根竹片固定住,防止骨头变形,然后回到工地的帐篷。休息了三天,他坐不住了,就到年关,表现不好,他怕拿不到工钱,又想多拿点工钱,于是拖着疼痛的腰和断了骨头的手,上了网架。后来,没到十天,感觉干活不方便,他把手上的纱布拆除,结果无名指骨头错位,造成现在的模样。
  我们和李家和在嘈杂的车厢内聊天。火车在大地的暗夜里,低沉地呻吟。过年!回家!那一夜,火车上的人全部失眠,我们也失眠。跟随着人,黑夜失眠,疲倦失眠,贫穷失眠,城市和乡村,一切的情绪彻底失眠。
  我们很庆幸,没有买卧铺,如果躺在黑洞洞的卧铺里,将丢掉那种失眠。
  夜深的时候,我们请李家和嚼槟榔!李家和笑着拒绝了,他说槟榔让他恶心。北方人从来不吃槟榔的,而在长沙小小的槟榔都和他作对,他拿那片树皮没办法,每次面对工头满嘴的槟榔味道,他只想呕吐。
  他从又黑又脏的旅行包里,拿出一只装着白开水的水杯,一块用油纸包着的饼,吃一口饼,喝一口白开水,嘴巴塞得鼓鼓的,对着我们笑。
  我们突然无法承受他的笑容,太重!
  饼吃完,整个下半夜他几乎没吃别的东西。只在凌晨四点左右,小心的从旅行包里,掏出一袋包装良好的沙琪玛,捏出一块,吃了两口,又小心翼翼地放回去。那是他买给儿子的,他舍不得吃!我们让他吃我们带的东西,他死活不肯。
  天亮的时候,郑州到了,转乘陇海线上的一辆火车,2月9日,大年三十,接近中午1点,我们达到徐州。
  小小村庄的幸与不幸
  徐州,中国交通要地,汉文化中心,地处苏鲁豫皖交界。我们在徐州市找到一辆车,决定请李家和当向导。他十分高兴,因为可以免费坐我们的车。下午3点,我们几个人和李家和一起,开车驶向李家和的家乡——安徽北部与江苏连接的萧县永固镇。
  汽车很快开出喧闹喜庆的徐州市区,在宽阔的公路上飞驰,公路两旁,是北中国特有的笔直的白杨树,远处是无边无际的麦田,更远处青灰色的山峦连接着天际。偶尔汽车经过一个小镇或者村庄,总能看到繁忙的人群和响亮的鞭炮声,红红的春联贴在一幢幢灰墙红瓦的房子上。
  李家和告诉我们这里还是江苏,江苏北部的农村和安徽北部很相似,但是他们相对富裕。他的一个反映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安徽与江苏的差别。汽车在某个地方,突然颠簸一下,紧接着是持续不断的剧烈颠簸,车速不得不放慢下来。
  李家和兴奋地说:到我们县界了!
  对于我们三个外来人,这突如其来的颠簸,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一些东西。它叫贫穷,又叫落后。那一个接点,隔开两种生活!汽车开出公路,行驶到乡村标志性的泥土路上。
  汽车继续行驶,中间走过一段安徽省的省道,然后开进乡间公路,公路是破败的,狭窄的公路上坑坑洼洼。李家和说这条公路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公路沿着一条河流蔓延,河流上有几座村庄,隔着萧索的树木远远地望去,房屋拥挤在一起,仿佛古老的遗迹,没有生气,几声寥落的鞭炮响声,是那里有人居住的唯一证据。很快一峦山出现在东方,李家和告诉我们他的家就在山脚下。
  下午5点,我们到达李家和的村子。将近一年半时间了,今天,我们仍旧能够准确地在调查手记中找到那个村庄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当我们走下车,有一种酸楚猛烈地撞击着我们的眼睛;这个存在深入骨髓——农民,农村!我们左顾右盼,空空荡荡。包围我们的是寒风凛冽和无力的狗叫。傍晚的阳光,斜斜的照耀,没有温度,只有影子。那个村庄赤条条地摆在面前,让我们有些畏惧。”
  村口聚集着人群,老人,孩子,妇女,穿着厚厚的棉衣,手缩在袖筒里,脸孔冻得通红,嘴唇发青,但是眼睛里写满焦急。
  这些人都是在等外出的亲人回家。
  我们和李家和一起从人群中走过去,引起一阵骚动,紧接着骚动归于平静。突然,一个孩子,从后面追上来,拉住李家和的手。那是他的儿子,可是刚才在人群中,他并没有看见儿子。可能是他没认出儿子,儿子又长高了。李家和走的时候儿子只到他胸口,而现在快到他的肩头了,儿子的声带也变了,音色变得低沉,还有他想不到的是儿子脸上印着一块暗红的疤痕,而他走的时候儿子的脸是光滑的,那是儿子前不久和人打架留下的。
  李家和看着儿子,又悲又喜,眼里噙着泪水。他的大手拉住儿子的小手,儿子幸福地笑着,露出焦黄的牙齿。
  儿子笑起来很像李家和,嘴斜斜的。
  我们送了小家伙一个小礼物——一只钢笔,他一开始不敢要,抬头看他爸爸。李家和点头示意可以,他才欢欣地接过,接过礼物他不忘记对我们说声谢谢。
  跟着李家和,我们在村子里走了一圈。这个村子是狭长的,往上延伸,越来越高,一直到山上,一条主道,贯穿整个村子,主道上铺满黄土,道路两旁布满破败的房屋,麦垛,楼板,瓦砾堆,沟壑,臭水塘随处可见。道路越往上越难走,到了村中央,已经全是石头。而最尾端的人家完全住在山上的一片枣林里,那里已经没有道路和村庄的概念。
  因为是大年三十,村子里很热闹。家家屋顶飘着炊烟,弥散着浓浓的香气,炮竹声不绝于耳,红红的春联贴满整个村庄,孩子穿着新衣服在路上追逐嬉闹。男人们满面红光地走街串巷,老人们也出来活动活动筋骨,女人们则大多在家里忙碌,温柔贤惠。这个时间农村是最欢乐的了,外出的男人女人都像归位的众神一样,孩子有了父母,老人有了儿女,丈夫有了妻子,妻子有了丈夫。农村回到最初的定义,遍地饱满,饱满得像夏季的麦穗,闪耀收获的光芒。
  这一刻我们能感觉到乡村的温暖和快乐,那种温暖和快乐在经历一年的煎熬、残缺与守望之后到来,程度加倍。但是,这种温暖与快乐并不稳固。它只是一个整体。在过年共同的喜庆气氛里,又有多少不幸的故事被掩盖掉呢?
  我们见到村长黄敬华。据他介绍他们村里外出打工人员大概占到全村人口的30%,占青壮年人口的60%,在这其中,只有男人出去的占到67%,夫妻双双出去打工的比例相对较小,接近27%。这是典型的男人主外,女人主内的村庄,其中留守儿童大约150人,占全村儿童的54%左右。
  随后我们在村子里,安顿下来,准备住一周的时间。一周内我们计划到周边各个村子做些调查。
  当天晚上,我们由村干部陪同,分组到部分农民家中,就农民工过年的情况进行访问。小小的村落里的访问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托尔斯泰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和村长首先到了李家和家。到他家里的时候,他们一家人正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灯火通明,摆着一张桌子,上面放着水果、瓜子和热水,厨房里顿着鸡和排骨,散发浓浓的香味。看见我们到来,一家人立刻起身,热情地招呼我们吃东西。两个孩子懂事地给我们搬来椅子。看得出他们很幸福,当电视里放到冯巩的小品时,都乐得合不拢嘴。但是,当我们不合时宜地提及;李家和什么时候走时,一家人的情绪立刻变得低落起来,两个孩子明显表现出很烦躁,甚至仇视我们的神情。
  只有李家和无奈地笑着和我们说话。
  访问中,我们还喝了一杯酒,算得上名牌的白酒,就在村民候震宇的家中,他是两天前从新疆赶回来的,带回来7000块钱。到达他家时,他正在和老父亲、几个兄弟、侄子们喝酒,兄弟和侄子们,也都是年前从遥远的工地赶回来。酒桌上摆满鸡鱼肉蛋,他们酒兴正浓,脸上红红的,有些醉意,饭桌旁,家里的老母亲和其他女人,以及孩子聚在一起,边看电视,边看他们喝酒,他们心里,这喝酒的场面应该比电视更好看!
  听说我们是外地来的,侯震宇立即说了一声“不容易”。他坚持要敬我们一杯酒,我们笑着喝了,酒很辣,也很甜!喝完酒,他给我们每人夹一块肥大的猪肉,嚼着猪肉,很香。他们是幸福的,幸福洋溢在屋子的每个角落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