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克林顿的真实生活-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纽黑文住了一段时间的克林顿搬到康涅狄格州福特市杜鲁巴尔海滨的一间寓所,和唐·博格以及牛津大学时的同窗道格拉斯·埃克里住在一起。博格这样描述克林顿当时的生活:“我们初次见面是在1970年,比尔待人热情,这种性情使他能在逆境中保持心理平衡。70年代正是艰难时世,在美国人的心灵深处民权运动刚刚消除奴隶制度的阴影,却陷入了越南战争的动荡。我们这一代人受约翰·肯尼迪的鼓舞而信奉公职,但公职已经误入歧途。”
当时许多人家庭分裂,朋友被夺去了生命。我们刚刚见面时,比尔刚刚失去了一位牛津时代的密友,即与比尔在牛津住在一起的朋友弗兰克·阿勒。
“他与人交谈,善于听从对方的意见,博览群书,差不多每周读一本新书。此外,他总能抽出时间运用他的聪明才智,帮助他人摆脱困境或解决问题,他总能腾出时间与人谈话,无论是与餐厅的服务员还是正在执勤的纠察员。他对谁都能做到大方得体、通情达理、恰到好处。”
帮助杜菲的初选结束之后,比尔回到了耶鲁法学院跟班上课。与严禁保守、学院气氛较浓的哈佛法学院相比,强调法律应与实践结合的耶鲁法学院显得相当宽松开放。它采取了一种比较自由开放的办学方式,为学生充分施展其才能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就在克林顿入学之前,法学院取消了考试分级评分制度,一律改为及格和不及格两种。这给那些热心政治、积极从事社会活动的法律系学生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克林顿在这种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中简直如鱼得水,但更加重要的还是他的个人素质非常之棒。他记忆力惊人,看书过目不忘,在缺课近三个月的情况下,他依靠同学的笔记和临时突击复习,竟然通过所有的期末考试,令那些担心他期末不过关的同学感到既吃惊又佩服。博格说:“他效率极高,阅读速度快得惊人。他理解问题的能力据我所知无人能比。他睡眠时间从来不多,一晚至多不超过四个半小时。”
克林顿在耶鲁法学院是一位高度引人注目的活跃分子。他精力充沛,学识过人,思想自由开放,敢说敢干。威廉·科尔曼三世是尼克松内阁中一位有钱有势的部长的儿子,也是125名学生中的10名非裔美国人之一,在法学院二年级时成为比尔的室友。多年以后他依然能够回忆起是比尔首先打破了校园内白人和黑人的界限,他清晰地记得那个“友善的有着南方口音和天使般圆圆笑脸的青年人……来到‘黑人餐桌’旁就坐”。当时,科尔曼和他的黑人同学在法学院就餐时,都是与白人分开的。不久,比尔·克林顿却加入到他们中间,他也鼓励别的白人学生和黑人坐在一起,他的谈吐欢快活泼、富有感染力。科尔曼说:“他是个天生的故事大王,最平凡的事情经他一说,也变成既有情节又有寓意的完整故事。他知识渊博,头脑敏锐,悟性又强,常发表深刻独到的见解。这个南方人以实际行动打破了白人和黑人分开坐的的规矩,成为我们餐桌上受欢迎的正式成员。”课余,比尔·克林顿喜欢与朋友为伴,打橄榄球,听音乐和演唱,帮助室友做饭。博格说,克林顿做的饭菜比较单调,“比尔的烹饪技术并不怎么高明,基本上他是一个油煎专家,什么东西都油煎、油炒、油炸。从煎锅到盛入盘子最后吃到嘴里,他始终站在那里手持煎锅,可以说一气呵成。吃完后他总要把锅洗得干干净净。一系列动作连贯娴熟。时至今日我仍能想像他在那里拿着金属棉,满面笑容地侃侃而谈。”
让同学们难忘的是克林顿对他母亲的那份感情。巴克内尔说:“比尔的家庭意识和群体意识充分体现出他同母亲的亲密关系上。有一次,比尔的母亲到学校来,她带我们几个同学到纽黑文一家意大利餐馆吃饭。席间,比尔把母亲介绍给朋友,叙说母亲的殷切愿望和阿肯色故乡对他的重要性。谈话主要围绕在他母亲身上以及她为养家糊口成为麻醉护士的艰难历程。”
由于同住在一间寓所里,科尔曼更加了解克林顿的个人背景,逐渐熟悉他最关心的问题。科尔曼说:“比尔对他的外祖父母总是流露出感激之情,虽然他们一生贫寒,却认为种族隔离是不对的,反对取消种族隔离是毫无道理的。比尔不明白,也难以接受朝夕相处的童年伙伴不能和他一起入学的残酷现实。孩提时的比尔不得不考虑这类问题,对他来说,这类问题不是抽象的,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小小年纪就面对这类问题,现实生活确实对比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今日能从个人感情出发反对种族主义,坦率地讲,这在本人不是种族主义牺牲品的人中是不可多得的,极其难能可贵。”
虽然远在异乡,克林顿常怀着对故乡的赤子之情。他在学生休息室一坐就是几小时,向朋友们津津乐道家乡霍普镇和温泉城的故事。
有一天,其中几个同学穿过学生休息室,听到有人大声宣称:“决不只这些,我们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一位姑娘问同伴讲话人是谁,得到的回答是“噢,他叫比尔·克林顿,他说话总离不开阿肯色”。那姑娘被吸引住了,她决意要结识这位开朗、英俊、潇洒的小伙子。
在l992年的总统竞选中,这一段故事总是被提到,所以希拉里·罗德姆和比尔·克林顿在法学院图书馆里的首次见面也成了一段政坛名人的美谈佳话。当时一位同学劝他成为法学杂志的成员时,他却在长长的阅览室里直盯着希拉里看。最后,她站起身,走到他面前,生硬地说:“好吧,如果你还要盯着我不放,那我也要回敬你了,还不如现在就认识一下,我叫希拉里·罗德姆,你呢?”这简直就是爱情电影中的一个情节。用克林顿自己的话来说,当时他一反常态,哑口无言,站在那里苦苦想着自己姓什么。
多年后,克林顿回忆起此事,“当时我很尴尬,她知道我是谁,而我却不知道她是谁。但她那样说,我非常感激,自那以后,我们几乎形影不离。”
第三章 大学生活三、耶鲁之恋(3)
希拉里1947年10月26日出生于芝加哥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休·罗德姆是位纺织厂老板。母亲多萝西·罗德姆是位贤妻良母,一直在家照看3个孩子。希拉里的祖先是英国威尔士人。祖父老罗德姆4岁时随全家远渡重洋移民到美国,最早落脚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斯克兰顿。老罗德姆用一份微薄的煤矿工人收入养育了3个儿子。老三休·罗德姆生得体格健壮,很有运动天赋,靠一项足球奖学金,他完成了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业。毕业后,他到当地一家工厂谋职,当推销员。为了闯一条自己的路,他后来到了芝加哥,顺利进入哥伦比亚蕾丝公司,当一名窗帘推销商,他日后的事业也从此发迹。在这里他遇上了来公司谋职的女子多萝西·豪厄尔小姐。1942年,两人结为伉俪。随着孩子的降生,罗德姆全家搬到芝加哥市郊外一个叫帕克里奇的小城。他们之所以搬到这个郊区城镇定居,为的是个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帕克里奇城是一个环境优美、治安良好、十分安静的郊区城镇,其居民都是收入丰厚的白人中产阶级。希拉里的父母像该城其他中产阶级家庭的家长一样,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认为,教育在人生的成长、发展及其事业成就上,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在希拉里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她加强培养和教育,为她和两个弟弟的成长付出了许多的心血与投资。
从希拉里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父母对她寄予的厚望。当她出生时,母亲就给她取了这个名字。“希拉里”源于拉丁文,是“欢愉”的意思。希拉里的成长环境和克林顿的完全不同。在伊利诺伊的帕克里奇,没有小木桥,也没有种植蔬菜的松软的沃土,没有设在路边的集市,更没有让人怜悯的、衣衫褴褛的白人和黑人穷孩子。希拉里的故乡是美国最具有城乡结合特色的郊区小镇。这里有安静的街道,宽大的房子,以及修剪整齐的草坪。这是一个典型的白人中产阶级住宅区。像其他孩子一样,金发少女希拉里练习钢琴和舞蹈,生活得充实优裕。父亲对他们要求很严,他不能容许自己的孩子有一点疏忽,总是要求更好。
希拉里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她从小聪明好学,奋发上进,各科成绩十分优异。但是,每当希拉里获得一项奖或取得好成绩时,她的父亲休总会说:“我相信你还可以做得更好,是不是?”从小学到中学,她不仅成绩突出,而且一直是学生活动的积极分子与领袖人物。
希拉里回忆说:“父母告诉我,上学是我的责任,我有责任用我的智力。他们告诉我,教育能够让我在生活中有更多的机会。只要我去上学,刻苦认真地学习,我不仅能学会许多事情,并对我周围的世界产生兴趣,而且我可以为自己打开所有的大门。当我更大一点的时候,我已经掌控环境了。学校确实是通往更多机会的真正道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才把家搬到帕克里奇。
休·罗德姆早年曾亲历贫寒,对钱财相当重视。为了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罗德姆夫妇从来不给他们零用钱。姐弟3人必须靠打零工赚取额外的收入。希拉里每年夏天都在当地的一座公园干活,天天拉着一车体育器材走来走去。后来她灵机一动,把隔壁邻舍的同龄伙伴召集到一起,为临近社区的墨西哥新移民家庭照看孩子,除了可赚零花钱外,更是可以锻炼领导和组织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希拉里的性格深受母亲的影响。多萝西虽说是个家庭妇女,但却性格坚韧,具有竞争心态。她很早就开始培养希拉里敢作敢为的性格。刚搬到帕克里奇不久,4岁的希拉里被别的孩子欺负。邻居家有个叫苏珊的女孩,很蛮横霸道。在一大群吵吵嚷嚷的男孩的怪叫怂恿下,苏珊掴了希拉里一个耳光。当希拉里跌跌撞撞、哭哭啼啼地来找妈妈时,多萝西告诉她:“这屋里不要胆小鬼!要是苏珊再打你,我允许你还击。”
就这样,希拉里又跌跌撞撞地冲出门去。那群顽皮的小男孩和小霸主苏珊又围了上来,突然间,希拉里挥起拳头一下子把苏珊打倒在地。男孩子们个个吓得张大了嘴巴。希拉里立即奔回家向母亲说:“我胜利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哪个小孩敢欺负她了。
多萝西大学没有毕业便嫁给了休,因此她特别希望女儿能够上大学。她对孩子严格控制,很少让自己年幼的儿女看电视,而是教他们玩既动脑子又带有竞争性的填字游戏。希拉里从小就培养出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14岁那年,她曾经写信给美国国家航空及航天局,要求当一名宇航员。她收到的回信说我们不要女孩子当宇航员。这件事永远地留存在了希拉里的记忆之中。
1965年,希拉里从帕克里奇的高中毕业后,就读于著名的韦尔斯利女子学院,专修政治学和心理学。在大学时代,受60年代美国社会争取民权平等与女权主义运动以及大学校园内反越战运动的影响,她的思想日益激进左倾,由一个保守的共和党员演变成为一名激进的民主党人。1969年夏天,希拉里从韦尔斯利学院毕业,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毕业演说的学生,并因演说内容精湛被著名的《生活》杂志全文刊载。
无论是根据私下的流传还是后来公开的资料,图书馆故事的浪漫情调还有许多没有揭示出来,这个朴素、用功、总是一脸严肃的女生确实引起了校园中这个引人注目的高大、英俊、爱说笑的南方小伙子的注意。他呢,多少年来一直像推销霍普的西瓜一样推销自己,今天终于碰到了一个识货的买主。后来他们坦诚地描述当时情形时说,两人都是不经意地坠入爱河———至少在他们的体验中那是一种新奇。她说:“他不怕我。”他则对一位记者说:“我看着她,告诉她,她看上去很有趣,有深度。”
在图书馆见面之前,他曾试图接近她,但都未成功。《浮华世界》的盖尔·希伊说,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悄悄地跟踪她。克林顿则对一位传记作者说:“那时,我刚跟一个女孩分手了,极不愿意再卷入一场罗曼史中,即使她是一个‘最了不起的女人’”。毫无疑问,希拉里是他长长的女友队伍中的最新的一个,也将要成为最后的一个,最后,他娶了这个女权主义的“麦当娜”,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性美女”的追求。这种情况似乎在比尔和希拉里开始约会时已经存在。当比尔成了奇迹青年当上州长之后,这种事情就更多了。他在白水城的搭档记得克林顿曾经说过:“真是有趣,妇女们都往我怀里跑。”
毫无疑问,比尔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懂得如何吸引女生注意的高手,但他却没有选择他母亲曾经给他设想的“经典的温泉选美大赛中涌现的美女”而是选择了希拉里,其中的深层原因大概只有比尔自己心中最清楚。希拉里也不是一个没有男生喜欢的女生,她的传记作者唐尼·拉德克利夫后来写道:“在比尔·克林顿之前,希拉里在耶鲁与好几个男生约会过。”但是在克林顿之前就与她很熟的一位男生认为,她不会经常跟某个人在一起———或者保持一种亲密关系,一开始她对克林顿也是这样。他说:“她当然不是他的第一个女友,但他对于她来说却是最好的,在以后发生的一切中,这一点比别的都重要。”
不久,比尔把希拉里介绍给他的同屋———道格拉斯·埃克里、唐·博格和威廉·科尔曼。他们3人同时注意到了希拉里,因为她一出现,其他的姑娘们就消失了。博格说:“希拉里思想敏捷,具有中西部人传统的开朗性格;比尔是典型的南方人,讨人喜欢,善于交际。看他俩在一起是很有趣的。”
以前曾有人问她是否体验过她在韦尔斯利毕业典礼演讲中盼望的“幸福的……生活方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