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谍心不死-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备在加来登陆,必须做好迎敌准备。
    此时此刻,艾森豪威尔的部队已在诺曼底站稳脚跟,并向纵深发展。“福蒂图
德”行动获得了圆满成功,它的设计者们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为了保住64的位伙伴的生命,切尔尼亚乌斯基继续与德国人周旋。他通过电报
告诉德国人,盟军对诺曼底登陆的成功沾沾自喜,所以推迟了在加来海峡的登陆行
动,接着又大肆渲染艾森豪威尔与蒙哥马利之间的分歧。在后来的几个月中,切民
继续向德国人发出情报。直到1945年初,他才以工作调动为由退出间谍活动,并把
这段引人入胜的秘密一直保守到现在。

            隐藏三十载,一朝现原形
                张克使
    谍海风云,诡奇难测,当今世界,美国尤甚。轰动全球的埃姆斯间谍案刚刚尘
埃落定,扑朔迷离的尼克尔森间谍案方才开始审理,如今又冒了个更加神秘的间谍
利普卡。此人现年52岁,原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办事员。但早在1965年,刚20岁的利
普卡就与克格勃搭上了关系,一直到1996年才东窗事发……
                丛林深处
    1968年8 月20日。
    这天,展曦初露,侨居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阿珀达比市的一对青年夫妇便携带
利普卡交来的秘密文件,驱车向纽约市进发。轿车在黎明的曙色中风驰电掣般地急
驶。今天他们起了个大早,此刻不免略感疲倦。兴许他们这次所执行的转交情报的
任务非同寻常吧,他们现在的。心情既兴奋,又有点紧张。丈夫紧控方向盘,目光
直视前方;妻子在一旁也缄默不语,像是陷入沉思和遐想。
    驶进纽约市区后,这对夫妇先到一家餐馆饱餐了一顿,又休息了一个多小时,
然后才前往曼哈顿岛。到了那里,他们将车停放在格兰特(美国第18任总统)陵墓
附近。丈夫不慌不忙地下车,警惕地朝四下望了望,便迅速隐没在浓密的树丛中,
把转交的文件放到了情报交接点。大约一刻钟后,这人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走出
树丛,慢悠悠地回到汽车旁。他向妻子得意地使了个眼色,示意一切顺利,接着把
车一溜烟似地开跑了。
    当天夜晚,苏联驻联合国使团翻译阿尔焦姆·绍辛也把车停在曼哈顿郊外,然
后进入上述同一片丛林,取走了这对夫妇白天放在情报交接点的秘密文件。绍辛已
记不太清这是他第几次来取利普卡提供的情报了。他对利普卡严密而又高效率的工
作,暗自击节赞赏,直到开车离去时脸上仍漾着满意的笑容。
                驰骋谍海
    利普卡于1945年出生在纽约州尼亚加拉瀑布城,1963年应征入伍,同年年底被
派往美国国家安全局总部担任办事员。当时国家安全局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负责侦听
全世界军事、政治通信线路的情况,一向被认为是美军要害部门。小小的办事员虽
位卑职小,很不起眼,但却有许多机会经手重要资料,直接接触美政府大量绝密文
件。
    利普卡到任伊始,其上司就郑重地向他介绍国家安全局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有关
规定,并宣布他将接替丹莱普的工作。上司说丹莱普长期为苏联充当间谍,常将国
家安全局的大量绝密文件秘密带出去,拱手献给克格勃。据查,丹莱普为此获得克
格勃6 万美元的赏金。这一事件刚一败露,丹莱普就畏罪自杀。上司告诫利普卡一
定要恰尽职守,严守秘密,言外之意是切莫重蹈丹莱普的覆辙。
    利普卡从小就是个不安分的主儿。上司的“谆谆教诲”,他压根儿就没听进几
句。这话像是毛毛细雨下在了那茫茫沙漠上,一落下就无影无形。不过有一点倒使
这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茅塞顿开,这就是惰报可以换钱,于是他不禁怦然心动。自
打这以后,利普卡就日夜在巴望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与克格勃搭上关系。
mpanel(1);
    心想事成,利普卡到国家安全局还不到两年,这机会就来了。
    60年代初正是冷战处于剑拔弩张的时期。当时克格勃处心积虑地欲将自己的一
些“地下人员”安插到美国从事间谍活动。这些间谍虽无外交官身分作掩护,但却
可以在美国长久定居和工作。本文开头说的那对青年夫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打入美
国的。丈夫叫皮特·费舍尔,妻子叫英厄堡·齐格勒。他们操一口流利的德语,自
称是德国人。但据美国移民与归化局资料证实他们实际上是苏联人,是克格勃训练
有素的职业间谍。他们分别于1949年和1961年由东德进入西德,结婚后,于1962年
移居加拿大,1965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阿珀达比市定居。费舍尔在该市一家口香
糖厂谋到一份工作,齐格勒则在家操持家务。安顿好之后,这对夫妇便开始了间谍
活动,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美要害部门秘密为克格勃招募间谍。
    不言而喻,美国国家安全局自然是克格勃猎取情报的首要目标之一。前面提到
的那个丹莱普本来是克格勃重金收买的内线人物,可不承想,此人没为他们干几年,
就露了马脚,现已自杀身亡。正当克格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的时候,没想到利普
卡很快填补了丹莱普的空缺。如前所说,利普卡见钱眼开,自打他得知情报可换钞
票之后,连做梦都想捞个钵满袋鼓。1965年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利普卡
与费舍尔夫妇邂逅相识。这样一来二往,利普卡欣然同意与这对夫妇合作,问谍生
涯自此便正式开始。
    目前,利普卡刚刚落网,此案还未正式开庭审理。加之世界上好像有一个不成
文的规定,即一般都不披露间谍活动的具体细节。所以本文还不能对利普卡的间谍
活动作更多的描述。但仅从克格勃前高级官员奥列格·卡卢金的回忆录和利普卡的
前妻戴维丝的谈话中就足可认定,利普卡早就是一个效力于克格勃的超级间谍。
    最近美国联邦调查局官员证实,克格勃前高级官员卡卢金将军在其1994年出版
的一部回忆录里曾提及利普卡其人其事。作者在书中没有对利普卡指名道姓,只是
说一个在美国家安全局供职的“年轻士兵”定期“成包成捆”地向克格勃提供绝密
文件。他向我们提供的情报主要包括:“美国家安全局每天、每周为白宫准备的绝
密报告,美军在世界各地的调动,北约各成员国互相联络的情况。”卡卢金写道,
“反正只要能搞到手的,他不管三七二十一,都一股脑儿地给了我们。有趣的是,
有时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给我们的都是什么。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年轻士兵’
只是将文件藏到帽子里,或绑到腿上,居然能一次又一次地顺利带出来,从未发生
过意外……
    作为国家安全局办事员,利普卡整天埋在绝密文件堆里,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
件,他每天都要收到信使们交来的大量秘密报告。这些报告分别来自中央情报局、
国务院、国防部、海陆空三军情报机关及国家安全局各个分局。凭借这近水楼台,
利普卡要出卖什么情报,简直是如拾草芥,信手拈来。
    利普卡前妻戴维丝于最近获得刑事豁免权。她向联邦调查局详细叙述了利普卡
间谍活动的情况。
    1966年,利普卡与来自巴尔的摩市的戴维丝小姐堕入爱河,并很快结为连理。
婚后,小两口恩爱有加,感情甚笃。利普卡对娇妻也就毫不隐瞒,无话不说。一天
晚上,他对戴维丝说,近两年来,他一直在向俄国人出卖秘密情报,为此已经接了
不少钱。时隔两个月后,利普卡偕妻子去马里兰州游玩,中午他们在一家餐馆就餐。
实际上,他是要借此行,去位于该餐馆附近的密林深处中的一个联络点送情报。与
他联络的是一个自称叫“伊万”的克格勃。
    该餐馆距首都华盛顿25英里——当时这是允许苏联外交官从苏联使馆出行的最
大距离。“伊万”是何许人,戴维丝不得而知。但据联邦查局估计,他是活动在苏
联驻华盛顿使馆的克格勃。
    戴维丝回忆说,利普卡每次从上述联络点回到他们在巴尔的摩的寓所,都要带
回“伊万”事先放在那里的赏金。小两口常常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一张一张地数
钱。每次通常都是500 美元或1000美元,有时还更多些。有一次,利普卡兴冲冲地
向妻子展示三架微型照相机,其中一架还是“旋转”式的。联邦调查局证实,这种
照相机是苏联间谍专门用来拍摄秘密文件的。利普卡有时还借在公园下棋之机与
“伊万”会面。他时常在戴维丝面前吹嘘一气,说“伊万”教他学会下一手好棋。
    1968年11月,利普卡结束了军旅生涯,遂携妻回到故乡兰开斯特。不久,费舍
尔前去找过他。同年12月,费舍尔夫妇离开美国。后来戴维丝对联邦调查局说,利
普卡从国家安全局退役时,曾偷偷带走一大捆秘密文件。返乡后,利普卡继续从事
间谍活动,但到1974年,他同克格勃突然中断了联系。
                东窗事发
    日月光华,斗转星移,转眼到了1996年底。利普卡蓦然回首,发觉自己已为克
格勃充当间谍30多年了。自打1974年突然与克格勃“断交”以来,他在家乡一直过
着平静的、默默无闻的生活。周围人也不把他当“人物”看。更有甚者,这个世界
上原本就像是没他这个人似的。这也正好是利普卡所希望的,因此他内心不禁窃窃
自喜。
    自从解甲归田后,利普卡想自己刚到而立之年,不愁再找不到人生的坐标。因
怕犯案,他决定远离热门职业,尽量少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于是他便不声不响地
做起了小本儿生意,主要是从事古钱搜集和买卖。闲暇时,利普卡时常邀几个要好
的朋友,或谈天说地,或玩牌赌博,日子倒也过得自在。那时的他风华正茂,仪表
堂堂,飘逸洒脱。利普卡放荡不羁喜欢拈花惹草,所以,就在他退役的第一年,即
1974年,他就先后与好几个女人有染。多年后,他的前妻戴维丝这样回忆道:“他
与那些风流女人的关系很快便发展到难解难分,自己也撕扯不开的地步。他一外出,
往往接连几个月不着家,我常常独守空房……他还赌博成性,最后输得我们拉下一
屁股债。我劝说无效,一气之下便和他一刀两断。”离婚后,利普卡又很快成了家,
新妻给他接连生了两个儿子。1991年,他背部意外受伤,自此一直赋闲在家。10年、
20年、30年……年年都平平安安过去了。利普卡自以为他过为克格勃做的事神不知
鬼不觉,不会有什么意外。他万万没有料到,某人的一纸诉状会把他打入大牢。
    几年前,某人(美政府官员不愿透露此人的真名实姓)向美国当局控告利普卡
在多年前从事间谍活动。这个熟悉本案情况的人说,前苏联的一个间谍向美国提供
了苏联谍报机关的一批文件,其中许多文件都提到利普卡和费舍尔的名字。30年以
前,中情局内一些间谍曾对苏联间谍活动进行跟踪。在这些人的协助下,联邦调查
局开始清查那些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变黄的克格勃间谍的档案。这时,有的退休间
谍自然就联想到费舍尔于1968年底前去兰开斯特会晤利普卡那档子事。但时过境迁,
如今要去搜集30年前的证据绝非易事。联邦调查局官员绞尽脑汁,最后决定按如下
办法行事:让联邦调查局间谍德米特里·德任斯基身藏录音机,扮作苏联间谍谢尔
盖·尼基金前往兰开斯特会见利普卡。
    德任斯基奉命立即赶往兰开斯特。在几次会见中,利普卡说他之所以断绝了与
克格勃的联系,是因为他们支付的赏金不仅数额不足,而且还屡屡拖欠。利普卡抱
怨说,他冒险提供了那么多情报,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他总共才拿到2 .7 万美
元。利普卡声称他起初是与费舍尔夫妇保持接触,他肯定地说,他向克格勃定期提
供《每周简报》他说他每月向克格勃间谍提供两至三次情报。每当利普卡见克格勃
给钱很不痛快,他的气便不打一处来。当初他就是奔钱才找上门儿来的,不赚钱的
买卖他不干。见克格勃出手如此小气,所以他就留了一手儿,没将从国家安全局偷
带回的文件全给克格勃。在同“尼基金”在最后一次会见中,利普卡说他还保存有
几份文件,待“尼基金”付钱后,他才交出。后者满口应承。之后,联邦调查局给
利普卡汇去1 万美元,但并未收到什么文件。
    “尼基金”与利普卡几次会见后,联邦调查局审问了利普卡的第一任妻子戴维
丝,至此认定利普卡为克格勃充当间谍证据确凿。联邦调查局征得司法部意见后,
决定立即采取行动,逮捕利普卡。
    1996年底的一天,利普卡正坐在家看电视,突然听见了几下敲门声。他以为又
是朋友来找他打牌,便满心欢喜地起身去开门。谁知门刚开了条缝儿,联邦调查局
几名全副武装的特工就强行闯了进去,并不容分说地死死铐住了登时吓傻的利普卡。
利普卡现在狱中等待判决。一旦间谍罪名成立,他就将被处以终身监禁。

            勃兰特曾为苏联提供情报
                张克俊
    俄叛逃者爆出惊人内幕:前西德总理勃兰特二战曾为苏联服务曾扛着六大箱绝
密档案、叛逃到英国伦敦的克格勃绝密档案馆馆长米特洛欣,1999年5 月透露出20
世纪最惊人内幕: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在二战期间曾积极投身于反法西斯斗争,充
当苏联间谍,为克格勃服务。此闻一传出,顿时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引发了政治地
震。
    提起勃兰特,他可谓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半个世纪以来,这位著名的德国政
治家驰骋政坛,在德政府和社会民主党中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1969年,勃兰特一跃而成为联邦德国总理,权力达到了顶峰。1974年因其秘书
纪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