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美术史-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为注目。
中轴线最南端的圜丘是皇帝冬至时祭天场所,全部用汉白玉石砌成,石
坛共三层,圆形露天,下层直径五五米,每层都有石栏杆围绕,石坛四周有
两重围墙,内墙平面呈圆形,外墙作方形,整个建筑造型单纯洗炼,效果庄
严开阔,色彩以白色为主,造型上层层收缩,给人以崇高之感。
天坛中最为成功的建筑群为祈年殿,建筑在三层高大的圆形白石台基
上,大殿平面作圆形,三重檐逐层向上收缩,深蓝琉璃瓦金顶,红柱彩画,
造型稳定,色彩绚丽,通体用木构承接,在艺术上技术上都是极为高超的杰
作(图386)。
另一有特色的坛庙建筑是位于天安门东侧的太庙。太庙殿堂具有宫殿的
宏伟,用了大片古柏簇拥以造成神圣静谧气氛,从地势到建筑规格布局设计
都显示着它尊贵的地位。
明清时期在北京城内外还修建了不少宗教性建筑,如著名的正觉寺、碧
云寺、十方普觉寺(即卧佛寺)、雍和宫、西黄寺等都各有特色。正觉寺俗
称五塔寺,建成于明成化年间,清乾隆时重建。寺中建有由五座密檐方塔组
成的高达十六米的金刚宝座,塔四周雕有天王、狮子、孔雀等,精工生动(图
385)。碧云寺后建于乾隆年间的金刚宝座塔也是仿正觉寺塔形制的。乾隆四
十七年(公元一七八二年)在西黄寺修造的清净化城石塔,是为了纪念乾隆
时逝世于北京的西藏宗教领袖班禅六世而建的,由基座正中的一座高大喇嘛
塔和四角配以四座八角小石塔组成,也是属于金刚宝座塔形制。这种塔基本
形体起源于印度,但其间又融合了西藏喇嘛教和汉族建筑艺术,以多变的造
型构成庄严华丽风格。
雍和宫为北京最大的喇嘛庙,原为胤祯(即雍正皇帝)作亲王时的府邸,
雍正登基后改为喇嘛庙,乾隆时又重加修缮,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殿堂富丽。
最大的建筑为后部之万佛阁,重檐三层,并自第二层用飞桥与两旁的永康阁
延绥阁连成一体,匠心独运,极为壮观。
位于郊区寺院大多点缀有优美的园林庭院,不少庙宇佛像法器也具有很
高艺术价值。如卧佛寺的元代铜卧佛、法海寺的明代壁画、觉生寺的明代古
钟、雍和宫万佛阁内的十八米高的白檀木雕大佛、碧云寺的五百罗汉木雕,
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三、园林艺术的繁盛
我国造园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三代时期已有供帝王狩猎之苑
囿,秦汉以后,除建造宫室外,兼及注意供游赏的宫廷园林。唐宋之御苑当
以宋徽宗营建之延福宫及寿山艮岳最为宏伟。而私人园林于六朝唐宋亦有很
大发展。古代园林建造大多与享乐生活有密切关系,然而经过历代匠师的创
造,以人工设计建造天然优美的景物,点缀环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
了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生活需要,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出现
了繁盛的局面。皇家苑囿和私人园林的数量、规模都大大超越前代,特别在
绘画、诗文影响下,在意境设计、气氛渲染上有着不少值得重视的创造。
明清两代皇家在建造宫殿同时,以巨大的人力与财力不断地营建园林,
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而达到高潮。皇家园林集中于首都北京,有附属
于宫廷的御苑(如故宫御花园、乾隆花园及三海),也有建立在郊区风景胜
地的离宫(如颐和园、圆明园等)。此外,在某些地区还建有行宫,其中承
德之避暑山庄,尤具有巨大的规模。
包括现今北海在内的西苑,是明清时代皇城内规模最大的园林,它的历
史可以远溯到辽代在这里建立“瑶屿行宫”,金大定年间又疏濬水道扩大湖
面,将挖出泥土堆成小岛,并沿湖修建离宫。元忽必烈以这里为中心,修建
大都,将宫阙建筑排列在太液池的东西两岸,巧妙地将巍峨的宫阙和旖旎秀
丽的水上风光结合在一起,使这里成为皇城内御苑。明清两代就是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营建亭台阁榭,堆山叠石,使景色更加秀丽宜人。
西苑风景区是利用天然条件,以人工点缀美化环境的古代园林范例。全
园以水为主,以高耸的琼岛白塔为中心。自琼岛前方观览,巍峨的团城和葱
茏的琼岛上殿阁相连,金碧辉煌,自湖北岸遥望,碧波荡漾,琼岛及白塔浮
现湖上,长桥卧波,湖岸蜿蜒,一洗宫廷庄严呆滞之感而仿佛进入仙境。沿
湖除北岸几组梵刹殿宇外,基本上是平缓柔和的轮廓线,散落布置着造型精
巧参差错落临水而建的五龙亭、华丽庄严的小西天、天王殿、东岸一带更有
清幽的濠濮涧,雅致优美的画舫斋等,构成为具有特色的“园中之园”。
明清皇家的离宫主要在北京西郊一带。这里山峦起伏,水道纵横,经过
历代开拓经营而越发秀美,佛寺禅林园林别业点缀其间,早就成为贵族文人
宴游咏唱的胜地。又经明清两代大力兴建,特别是清代在这一带大规模的施
工几无虚日,涌现出著名的畅春园、圆明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
万寿山清漪园(即颐和园)等“三山五园”。其中现今保存最完整和规模最
大之园林为颐和园。
颐和园地处北京西北郊,距城二十华里,附近玉泉山有清冽的泉水,金
代时山上即建有行宫,玉泉山泉水汇成瓮山前的大片湖泊(七里泊),元代
时曾由此引水到大都,对运输及京都用水起过重要作用。明代称七里泊为西
湖,瓮山前有长堤直延,山上建有圆通寺,湖中遍植莲菱,远处西山隐然如
画,湖光山色,宛然有江南意趣,已成为人们流连忘返之处。清乾隆皇帝为
了给其母庆贺六十寿辰,开始了以瓮山西湖为主体的清漪园大规模营建工
程,并将瓮山更名万寿山,西湖名为昆明湖。清漪园的修建共用十五年时间,
其间扩展了昆明湖面积,傍山临湖大兴土木,又在后湖沿岸修建仿江南的临
水街市,基本上具备了今天的规模。造园耗费大量财力,在一八六○年、一
九○○年两次遭到英法联军及八国联军的焚烧洗劫,慈禧太后为了满足其穷
奢极欲的生活又两次挪用巨款进行修复,并更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作为封建皇帝的离宫,集当时南北园林建筑之长而兼备宫廷、庭
园之特色。全园包括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乐寿堂、玉澜堂、德和
园等生活区及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的湖山游览区。政治活动区及生活区建设
基本上是严谨的殿堂形制,装修布置豪华富丽,但院中布置假山遍植花木,
一定程度上减弱宫廷严肃呆滞的气氛,与园林相映成趣。
万寿山和昆明湖是全园的主体,占据了绝大多数面积,较成功地利用天
然地势精心进行了点缀营建。万寿山是全园制高点,隆起于昆明湖北岸,在
前山从下到顶布置了一系列气势宏伟的建筑群,层层排列,雕梁画栋金碧辉
煌,从山腰的排云殿至山麓的佛香阁智慧海而达高潮,在中轴线主体建筑的
两旁还布置有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登之可鸟瞰全湖景色(图387)。这些
富丽的殿阁,以精美的形制和鲜明的色彩与山势和葱绿的树色相结合,构成
壮丽优美的形象。而横贯山下的一条七二八米的彩画长廊象一条彩带一样将
湖山游览区与生活区连贯起来。万寿山前的广阔的昆明湖,碧波荡漾,又筑
以长堤将湖面分为三部,堤上遍植桃柳,又布置种种不同风格的桥,在形象
及色彩上都增添了变化。纵目西望,玉泉及西山诸峰尽收眼底,巧妙地将园
外景色收入园内,用借景手法扩大了视野,使景色更加壮美。
颐和园后湖后山古树参天,曲径通幽,与前山相比别有清幽境界,这里
山上原建筑有藏式庙宇,临湖有仿江南市肆的街道也都别具一格。颐和园湖
滨及环山还布置了许多精巧的亭榭及优美庭院,特别是位于后湖东端的谐趣
园,园中池水清澈,周围用曲折的游廊连接亭台楼阁,系仿自无锡寄畅园,
具有江南特色。
遭到八国联军焚烧破坏而成为一片废墟的圆明园,是清代皇家园林中难
得的杰作。圆明园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以后一百五十多年中续有修建。包
括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部分,共占地五千多亩,有风景点一百多处,
被誉为“万园之园”,从规模及建筑艺术水平上都超过颐和园(图388)。
圆明园建筑形式丰富多采,布局设计灵活生动。其中有供皇帝朝会的正
大光明殿及官员的朝房,景色开阔的九洲清宴,湖面浩茫的福海,海中有按
宋赵伯驹《仙山楼阁图》画意设计的蓬岛瑶台,园中还有包括300 多间游廊
殿宇的宗教建筑舍卫城,收藏四库全书的藏书楼文源阁,刊刻淳化阁帖的淳
化轩,娱乐演戏的同乐园,仿江南市肆的喧闹的街道和仿农村景物的北远山
村。其他如仿杭州西湖、苏州狮子林、海宁安澜园、江宁瞻园等名迹建造的
景物更是举不胜举。值得注意的是圆明园还建造了西洋式的建筑群,并覆以
中国式的彩色琉璃屋顶,楼前安装人工喷泉,将中西建筑形式成功的加以融
合。这些不同的景色被匠师们巧妙而协调的分布于园内,各带有庄严、富丽、
活泼、清幽、纯朴、雄奇、平淡、新奇等特色,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构成绝
妙的天然图画。
圆明园在清代帝王生活中有特殊地位,他们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在此园
居住,成为仅次于紫禁城的政治中心,在优美的宫苑殿阁中所收蓄着文物书
画珠宝奇珍,成为宏伟富丽的艺术之宫。
位于河北省北部的承德,是清代帝王夏季避暑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地方。
承德北部的山区森林密布,又是清代帝王秋季狩猎的极好围场。因此,从康
熙到乾隆的八十余年在这里建成了宫廷、园林、庙宇相结合的避暑山庄和外
八庙,由于这里群山环抱,奇峰叠出,景色雄伟,幅员宽阔,因此富有另一
番天然意趣。山庄的宫殿区,以澹泊敬诚殿为中心,采用木结构,不加彩饰,
在隆重庄严的造型中具有古朴的风致。以热河源构成的湖区风景,多数模仿
江南景色,而北岸平原区的万树园古木参天绿草成茵,麋鹿成群,具有天然
野趣,清帝每在这里搭设毡包篷帐野宴蒙古王公贵族。庄外东面和北面的山
麓分别建有溥善寺、溥仁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普佑寺、须弥福寿
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象寺、广安寺等,其中普陀宗乘之庙系于乾隆三十
二年仿拉萨布达拉宫样式建成,是在准噶尔叛乱平定不久,为接待青海新疆
各族上层人物而建(图389)。须弥福寿之庙系乾隆四十五年为了接待后藏
宗教首领班禅六世到承德朝觐,而仿照他在日喀则居住的扎什伦布寺的形式
兴建的。这两庙在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分别仿前后藏喇嘛寺庙的风格,并融
入汉族建筑艺术,以大红台为主体,鎏金铜瓦顶,风格独特,蔚为壮观。
私人园林在明清两代也有极大的发展,一些官僚士大夫巨商富户的深宅
大院之中常有精致的园林池榭,风景幽胜处又建有别墅。他们或装点山林,
或优游林下以娱晚年,因此,择地叠石造园蔚然成风。特别是在经济繁荣达
官文人荟萃之地苏州、扬州、无锡、松江、杭州、嘉兴一带更为发达。前代
园林得到修整与改建,新修园林争奇斗胜,私人造园出现前代未有的盛况。
苏州在明清为工商繁盛,文人荟萃,诗文书画及工艺美术异常发达的城
市,名园众多为各地之冠。如沧浪亭(始建于宋),狮子林(始见于元),
拙政园、留园、五峰园(始建于明),怡园、耦园、网师园、鹤园等(均始
建于清)皆比较完整的保存到今天,致使苏州成为世界著名的美丽的花园城
市。扬州在清代为盐商聚集之所,又是文人云集之地。清帝数次南巡,大事
铺张,更促成此一地区园林之繁盛,至乾隆时自扬州北门沿瘦西湖至平山堂
一带,楼台相接,园林相望,花香鸟语,箫鼓楼船,城中名园亦不下数十,
此一盛况在《扬州画舫录》一书中可见其胜概。今存之瘦西湖各风景点及城
中个园等犹见其水平高超。其他如上海之豫园、南翔之古漪园、北京之勺园、
漫园均为著名之园林。
园林为综合艺术,其间又融合绘画、书法、诗歌、工艺诸因素,取自然
之势加以人工之创造点缀,成为优美之游乐环境。山明水秀之郊野(如北京
西郊,扬州瘦西湖、杭州西湖)可建优美之园林,尘嚣喧闹的都市城内也能
以巧妙的手法择地度势叠山引水,创造出“城市山林”的清幽环境,如苏州
诸园林即具此特色。私人园林不若皇家宫苑占有广阔之地,但更注意在有限
的空间内容纳丰富的景区,以创造动人的意境及无穷的变化,如入园处必曲
径通幽,穿过花石小院渐入佳境(图390)。园内以重重庭院及花石分隔景
区,布置以水为主点缀亭台桥榭创造平淡清新之境(如苏州拙政园),或堆
山叠石奇峰罗列林木萧森,出现清奇之丘壑。又根据生活、游赏不同需要布
置观赏、居住、品茗、宴游、小憩之建筑,考虑四时晨昏风雨包括流水声响
竹影摇曳所产生之效果,对一台一阁一亭一轩甚至门窗家具的形制设计都极
为考究,更由名人题咏集联,以诗歌书法点缀而引人玩味,在造型、色调、
园艺多方面要求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叠石在明清造园中占有突出重要地位。优秀的叠石作品要求依地势高下
创造丘壑,妙在开合变化取境自然,或雄奇,或浑厚,或玲珑,或奇巧,或
峭拔,或平淡,或依墙而叠,或临水而筑。有的点缀疏竹小树如倪瓒绘画小
品,有的山石浑厚,草木华滋宛然黄王气魄。不少叠石名家都有一定程度的
诗画修养,从遗存至今多种风格的园林叠石中也可看到与绘画的相互影响。
四、明清时代的建筑家
明清建筑艺术耗费了大量人民血汗,也是无数匠师智慧的结晶,他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