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美术史-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式锦”。宋式锦又根据不同用途在花纹设计上有所差异,用作被面靠垫者花
纹较大,称为“大锦”,花纹较小的适于书画锦匣的装衬,称为“小锦”。

丝织品种和装饰花纹较前代大大丰富,据《天水冰山录》中所列的丝绸
缎匹服饰共五百三十多种,包括织锦妆花缎、绢、绫、罗、纱、䌷、改机、
绒、锦等,其中仅缎一项即有一百四十余种。花纹有云龙、云凤、飞鱼、仙
鹤、斗牛、麒麟、狮子、孔雀等瑞兽。清康熙时编纂的《苏州织造局志》中
载“上用”缎匹衣物有一百八十多种(其中包括“特用”袍服二十三种),
官用的也达六十种,犹“未能尽载”,装饰花纹则有龙凤、翎毛、宝相莲花、
葵花、四季花和灵芝、如意寿字等吉祥图案。在明清小说如《金瓶梅》、《红
楼梦》里对贵族衣饰的具体描述中也可了解花色品种之繁多。这些文献材料
在现存的明代藏经封面、原裱书画及传世和出土袍服衣料等实物中大都可以
印证。如云龙海水、缠枝宝相花、落花流水游鱼、云鹤、梅蝶、胡桃锦及宋
式的八达晕、方棋、龟背如意等图案可经常在各博物馆藏品中见到。这些纹
样或继承前代传统注重装饰和变化,或侧重写生表现娇艳的意态,各具有豪
放、活泼、富丽、典雅的艺术特色(图403、404 )。

明定陵出土的袍服缎匹三百多件,为苏杭织造,大多用金线装饰,极为
豪华。其中的龙袍上织以形态各异的团龙,织造技术相当复杂。从《天工开
物》中关于龙袍的记载可知,所用工料之值要超出一般丝织物几十倍。这些
“上用”的织物,体现了当时技术的高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缂丝工艺继承了宋元的传统技术,并有所发展。重要的产地在苏州及北
京,除官办织造外还出现了民间作坊。以名人书画为蓝本的缂丝织物,大到
气势奔放的立幅围屏,小到笔墨纤秀的扇册,织造得都非常逼真。一些皇室
贵族的服饰花纹也有用缂丝织造的。

刺绣流行于广大城乡,大多为妇女的艺术创造。不少城市中还出现了经
营和生产刺绣的绣庄。绣工们在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品种和多样针法,大大
提高了刺绣的艺术表现力。在不同地区中展现了不同的地方风格特色。如花
纹突出的北京洒线绣,色彩浓艳质地坚固的山东鲁绣,历史悠久细腻典雅的
苏绣,及后来涌现的湘绣、粤绣等都各具特色。清代出现的双面绣,花纹正
反相同,工艺巧妙,针法多变化,反映了刺绣技术的进步。

明末的顾绣在明清刺绣中有突出的地位。相传顾绣开始于嘉靖时上海顾


名世之妻缪氏,而其次孙媳韩希孟之刺绣最为精绝。顾名世为明末官僚,曾
任尚宝司丞,在上海九亩田筑有露香园,故亦称“露香园绣”。顾氏之孙寿
潜与画家董其昌等皆有交往,顾绣又多以名人书画为蓝本。顾绣配色典雅,
针线平匀齐整,形象生动,又略以画笔点染补绣工之不足,表现古代书画名
迹能得其韵致,而无生硬造作之感,颇为文人士大夫欣赏。顾绣的成就大大
促进了欣赏性刺绣艺术的发展(图405)。

明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所穿百子衣,在罗上用金线绣出八宝、各种花草
及生动的百子婴戏图案,婴儿天真活泼,生动多姿,作放风筝、戏猫、捉鸟、
读书等游戏,是现存明代的刺绣精品。

明清由于戏曲的繁荣,戏衣的生产也随之发展,昆剧流行的苏州扬州及
京剧的发祥地北京都是戏装的重要产地。戏衣要求根据不同角色特点而设
计,又要求色彩花纹突出,适合演出效果,从帝王将相的蟒袍到贫民的素褶
子“富贵衣”(乞丐穿的带补丁的袍子)都需美观悦目。戏衣的刺绣则粗细
并用,采用了打子、平金、盘金、堆绫、钉线等多种针法,配色鲜明协调,
为中国古典戏曲舞台美术增添了光彩。

刺绣在民间极为流行,妇女常用以装饰衣枕鞋帽,图案朴实健康,又常
采用剪纸花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内容有狮、虎、鸳鸯戏莲、喜上梅梢、
四季花卉及几何图案,极为丰富,并流露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清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印染织绣也有所发展,并在本民族特点基础上与汉
族艺术互相交流、如苗、侗、壮族的织锦刺绣,维族的回回锦、和田绸,蒙
藏等族的服饰特点都很鲜明。新疆的地毯明清时传到蒙古和北京,而发展成
为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中国特种手工艺。

我国传统漆工艺到明代随着手工业的发达和宫廷贵族及城市富有阶层的
需要而趋于兴旺,技术精湛,花色品种繁多,官办作坊与私人制造的漆器都
竞放异彩。

剔红是雕漆中的主要品种,系在器胎(金、银、木等)上层层髹漆,可
多达百余层,然后用刀雕出花纹。此外根据色彩不同还有明快的剔黄(用石
黄调漆代替银朱)、敦朴古雅的剔黑、灿烂悦目的剔彩(用不同颜色漆分层
漆于胎上,每色都有一定厚度,制作时根据图案设计,分别刻出需要的彩漆,
并在上面镂刻花纹,可造成红花、绿叶、紫枝、黄果、彩云、黑石的丰富色
彩效果)。根据制法不同又有填漆(在漆地上根据图案刻出低陋花纹,填以
色漆,然后加以研磨,使之光滑平整如画),镶嵌螺钿(将不同色彩光泽的
螺钿嵌进漆面,或镌刻成人物山水花纹,填入漆面,及镶嵌金银珊瑚宝石)
等。各种形式技法又互相结合,如有朱花黑地者,黑地朱花者,。。据隆庆
时黄成《髹饰录》所载,漆器品种分十四类,达四百八十一种。

明初永乐时在北京果园厂设立皇家漆器作坊,聚集能工巧匠,专门宫廷
生产漆器。元末名漆工张成之子张德刚,曾受到永乐皇帝召见录用,并授营
缮所副使,果园厂漆器一直为人们视为珍品,从遗存作品考查,明初雕漆刀
法圆润而不露痕迹,常雕花卉或花鸟图案,构图饱满,刀法精熟,花筋叶脉
及禽鸟之翎毛,细如发丝,山水人物则多刻有锦地,简朴浑厚而生动(图406、
407)。明中叶嘉靖万历以迄清代,刻工技巧更为高超,造型也日益丰富,大
至数尺高的屏风,小到精巧的盘盒,都作的得心应手,但装饰也有过分追求
纤细的倾向。

浙江嘉兴和安徽新安、江苏扬州等是漆器重要产地。出现了不少世代相


传的优秀漆工。宣德时嘉兴栖塘漆工杨埙(字景和)以漆画和仿日本漆器著
名,有“杨倭漆”之称。明代日本和中国造漆器技术互相影响,日本的描金
漆器很受欢迎。杨埙吸收了日本漆器的长处加以发展,不止用金,而且以五
色金钿并施,天真灿烂,所作山水人物漆画,神气飞动,兼善书法,制品多
以泥金题款,技艺精绝,也受到日本人民的称赞。

漆器上嵌金银螺钿等称为“百宝嵌”,盛行于明代后期及清代。相传扬
州一周姓漆工(或谓周翥)精于此法,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
翡翠、水晶,玛瑙、玳瑁、绿松石、螺钿、象牙、蜜蜡、沉香等珍贵材料雕
成山水人物花鸟,嵌于檀梨漆器之上,五彩陆离,奇妙无比,时称“周制”。
清代王国琛、卢映之及其孙卢葵生都是制造百宝嵌的妙手。

随着漆器工艺制造的兴旺发达,总结漆器经验的专著也应运而生。隆庆
(公元一五六七——一五七二年)前后的制漆名匠黄成所写的《髹饰录》是
古代重要而完整的漆工专著。《髹饰录》共分二卷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较
详尽的记述了漆器品种、制作方法、原料、工具,资料相当丰富,此书又在
天启五年(公元一六二五年)由漆工杨明(号清仲)逐条加注,使材料更加
详尽。黄成和杨清仲都是著名漆工,黄成精通古今髹法,造剔红刀法圆活清
朗,可与果园厂制品媲美。

金属工艺也展现了新风貌。

铜胎珐琅工艺约在元代时由阿拉伯人传入我国,被称为“大食窑”。我
国工匠将这一外来技术与传统艺术风格相结合,借鉴了古代青铜工艺、金银
镶嵌和陶瓷器的造型和装饰,创造了雍容华贵具有民族风格的掐丝珐琅工
艺。

掐丝珐琅的制作,是在锤铸成的金或铜胎上,焊以细铜丝掐成的图案花
纹,将珐琅质釉分别填入图案内,入火焙干,再经过打磨,并在露出的铜丝
部分镀以金银而成。因盛行于明景泰年间(公元一四五○——一四五六年),
俗称“景泰蓝”,据传世作品考查,在明宣德时即已成熟,至清而不衰。掐
丝珐琅工艺大都以蓝色釉(钴蓝、天蓝、宝蓝)作地(也有用白色或黄色作
地的),依照花纹需要填入红、绿、黄、白、紫等色,再加上镀金银铜丝的
闪闪光泽,造成典雅的艺术风格。花纹装饰多用缠枝莲、花果、龙凤珍禽及
吉祥图案。铜丝掐成富于弹性的轮廓,又显得清晰明快(图408)。正因为
具有富丽灿烂的特点,因而成为御用作坊监制的特种贵重工艺,入清则由内
务府造办处专设的珐琅处大量烧造。

掐丝珐琅工艺多用于制作礼器(鼎、尊等)陈设品及实用品,也用于首
饰装饰,大型器物造型端庄浑厚而又优美柔和,小型器物如盘盒碗等精巧典
丽,从故宫太和殿之鼎、炉、仙鹤烛台,及后妃寝宫中大量的摆设,掐丝珐
琅工艺品几乎遍布宫廷殿堂,可见贵族对其赏识和喜爱。

借鉴掐丝珐琅、玻璃器及外来画珐琅技巧而制成的金属胎画珐琅,盛行
于清初康、雍、乾等朝,主要产地除北京外尚有扬州广州等地。雍正乾隆时
扬州有王世雄即擅此技,制品精美,在京师享有盛誉,人称“珐琅王”。广
州工匠也为画珐琅作出贡献。画珐琅图案华美,活泼流畅,有的还画西洋人
物花卉,它和掐丝珐琅一样取得很大发展。

明代的金属工艺中,宣德时期盛行精工冶炼铸成的各种形式的铜炉,具
有不同的光泽,古色古香,造型装饰都很丰富,颇适书室几案陈列,人称“宣
德炉”。在江南也流行仿古铜器,嘉兴人张鸣岐及王凤江所制铜炉知名于时,


松江胡文明按古式制造彝鼎尊卣等也非常精妙,当时称其制品为“胡炉”。
以仿古铜器著名者尚有苏州徐守素等人。

由于贵族奢侈生活的需要,贵重金属及珠宝饰物的制作技巧很高,相传
画家戴进曾当过银工,所造钗朵种种花鸟人物精巧绝伦。定陵出土的大量金
器及首饰突出反映了这一领域的高超工艺水平。其中万历皇帝的金冠用细金
丝编成,冠顶有两条金龙,极为精巧。皇后戴的凤冠共出土四顶,每个上面
都镶珍珠五千多颗,宝石一百多块,还装饰有数条金龙及衔珠点翠的凤凰。
有的钗簪上嵌盘着楼台花鸟人物。

在民间,清初安徽芜湖铁工汤鹏(字天池)创造的铁画是别出心裁的新
颖品种。传说汤鹏与画家萧云从毗邻而居,艺术上受到薰染,自己试验以铁
锤打盘曲成山水花卉等画,风格古朴,并注意表现笔法的神韵,精妙不减名
家,受到当时人的推崇。铁画加边框可制成横幅、条屏、中堂等,将四面铁
画又可拼合成铁灯,中间燃烛后铁画花影映于壁上,别有意趣。汤鹏对铁画
的创造并达到相当造诣,显示了劳动工匠艺术的天赋与卓越的才能。

玉石、牙角、竹木等雕刻无论品种及装饰题材都有很大发展。

玉雕工艺在南方以江苏苏州等地为中心,北方则在北京的皇家作坊中聚
集了不少琢玉名手,正如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说:“良玉虽集京师,工巧
则推苏郡。”南北方琢玉工艺互相交流,工匠们以他们的劳动的智慧为明清
玉雕发展作出贡献。

玉石雕刻作为珍贵工艺品主要满足皇室贵族需要,多作为装饰陈设,品
种繁多,有瓶、炉、觚、鼎、如意、花插,也有实用的杯、洗等。明代早期
作品多仿古和摹刻自然界实物,纹饰简练,浑厚圆润;晚期追求玲珑剔透华
贵繁复,有的玉器与其他工艺结合(如玉嵌金银丝,在金属制品、漆器、珐
琅器上镶玉),清代宫廷制品中尤多大型观赏性玉雕。

明代琢玉名手有万历时苏州之陆子冈,他长于减地阴文镂空浮雕等技
巧,制品常见有盒、花插、发簪、香炉等,作品上镌有图章及子冈款,据载
他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极为珍贵,其技艺为人所倾倒,因而
一些传世玉佩也常假托他的名款。故宫藏有他雕的《茶晶梅花花插》,利用
玉的茶色及白斑,巧妙地刻成老干白梅,清气袭人。设计及雕琢上确有独到
之处(图409)。

清代前期,由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巩固,社会安定,内地与新疆经济
文化交流频繁,著名的和阗及叶尔羌玉源源运往内地,其他地区的玉料如玛
瑙、琥珀、水晶、松绿石、青田寿山石等也被广泛应用,清廷造办处有专门
琢玉作坊,而且有相当细致的分工,玉雕在数量质量上都发展很快,特别在
乾隆时期雕造了不少大型的观赏性“玉山”。

“玉山”为高级大型玉雕陈设品,其外形多为山形,以山水画为蓝本,
就原材料的外形量材度势加以设计。“玉山”约创始于明代,至清代乾隆时
期宫廷造办处及苏州、扬州等地玉工创制了巨型玉山,如《关山行旅》玉山、
《会昌九老》玉山、《大禹治水》玉山等,皆取新疆和田巨型玉材,以清代
宫廷画师的作品(如关山行旅为金廷标绘稿)或古代名画(如《大禹治水》
依据宋代绘画)为蓝本,主要由扬州玉工制作。玉山镌刻费工费时,常需数
年之久(大禹治水共刻八年,艰巨的采玉运玉的时间尚未计在内),是各族
工匠智慧的结晶。

《大禹治水青玉山子》原材采用青润密致的青玉,高二二四厘米,宽九


六厘米,重五千三百多公斤,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开山治水征服自然的生动
场景,人物繁多,情节复杂,山石错综,气势磅礴,没有熟练的技艺是无法
完成的,在制作时需先绘成分面图稿然后开雕。先后共用十五万个工作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