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杨锦麟这家伙-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持平”的把握,在于推进各方对台湾的真正认识,以识别和把握民意,为新的对台政策的制定助力。
相似而各自精彩,合而不同,凤凰为曹景行、杨锦麟两个报人打造了新的媒体平台,电视成就了两人的“ 再就业工程”,是凤凰成就了二人,还是二人成就了凤凰栏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或许这就是人们说的双赢吧。
对于杨锦麟的专栏,台湾方面似乎从这个节目的持平性与影响力上看到了一些大陆的真实信息,大陆对台方面开始把这作为关注台湾事务的一个信号过滤站。一石三鸟,四年来,曹景行直接间接地策划、主持了近百期的关于台湾问题的节目。杨锦麟则积累了过百万字的文章,结集出版厚厚一本《迈向两岸谈判》。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以自己的亲历、观察、感悟和研判,为两岸的和平,尽一份言责的使命。愿望都只有一个,期待两岸走向和平统一。
加盟凤凰卫视,他们又同样面临由专栏作家向电视节目主持人、评论员的转型。真实的表达能力和现场控制能力,思维和表情对于一个节目的起源和一个人的使用过程,《解密凤凰》一书曾不遗巨细地描述过。
杨锦麟的节目实用解渴,个性张扬又不失包容。
曹景行之于凤凰卫视即时性的现场评论,仓促上阵,不经意为之也好,厚积薄发、井喷式爆发也罢,总之,由于他的贡献,开创了凤凰卫视新闻时评类节目,尤其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凤凰直播节目制作的一种范式,一种全新的电视行为。这种做法现在又在凤凰资讯台的《总编辑时间》得到了充分施展、放大。同样的新闻材料被重新编辑、组合,再以总编辑这个通常被隐藏着的、掌握资讯生杀大权的神秘人物,亲自现身,一一道来,《总编辑时间》凤凰又一次捷足先登。
同步体验、同步接收信息,迅速间作出判断,压力在里面,刺激也渗透其中。和曹景行一样,杨锦麟很快沉醉在由电视带出的快乐,十分享受。
筛选信息、提供信息,实际上也在提供一种观点。拿捏分寸是对杨锦麟的一种考验。他把自己设想成是与电视机前的每双眼睛、每个心灵交流对话,他的发问,在规定情境下,尤其深入人心。
海外对于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事件的评判、对于中国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解和预期以及台海局势等,杨锦麟天天读报所传递的信息对习惯收看这个台的观众十分重要,也成为他们喜欢这档在时间上并不讨好的节目的理由,当然,许多人是冲着杨锦麟率真的个性、鲜明的个人风格,说白了喜欢老杨。而一些敏感的国际间事务,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任何缺乏承担的不负责任,言语不逊或挑逗,都可能引爆一种情绪,成为一场灾难的导火索。这时,老杨的把握和拿捏,愈发显现出他的功力、老到,而他所秉持的恰恰是言责的使命。
言责是杨锦麟的理想,无论是校园里的一名学者、报人、专栏作家,杨锦麟极好地利用每一次机会,表达自己的声音。资讯铺天盖地,媒体也未见得可以先知先觉,抢占一切先机。对信息的解读成为媒体的优势。既然新闻立台让凤凰尝到了甜头,为什么不发扬光大,用别人的信号,编排适合自己理念的节目内容,正是凤凰以小搏大的法宝之一。“ 悼念邓小平”的连续报道如是,“ 香港回归”的世纪直播更是如此。
一个全球化视野下的华人视角解读,杨锦麟给您读报,他找到了基调,并严守“ 内地可以认可的新闻处理规则”,杨锦麟的说法就是“ 《参考消息》敢刊登披露的,就是我取舍的尺度”。
凤凰对曹景行、杨锦麟是一个机遇,也是他们再一次向自己发出的挑战。《时事开讲》、《有报天天读》,都是凤凰模式下的有备而来的大胆创新。由凤凰资讯类节目试验室出品,无不镌刻着凤凰印记。
“ 因为缺憾而成就了一种事业”,凤凰人在自我嘉许和宽慰的同时,更透露出穷则思变,穷而弥坚,不坠的是凌云之志。
《杨锦麟这家伙》 第三部分杨锦麟表情之一
第十三章‘杨锦麟这家伙’——七情上面
一、大情大性,性情中人——杨锦麟表情之一
接触过杨锦麟的人都有同感,这家伙人缘好、自来熟,性情中人。杨锦麟自谦,其实也没什么,就是让人家觉得有信任感。
杨锦麟一样是在为生计而奔忙,用香港人最通俗的说法,即为两餐。
工作是辛苦的,杨锦麟的心态却始终是洋溢快乐,甚至很享受。虽然,这在外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而他的那种快乐心境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观众已经从《有报天天读》节目中领略了杨锦麟的真性情,并且由衷地喜欢他。而他自己脱去了那身招牌的唐装,行走在现实生活当中,约上三五知己吃饭,天南地北地聊天,对他而言自是莫大的享受。
在香港同事的眼里,杨锦麟总是风风火火的。愉快地工作、痛快地喝酒,很多场合,领略了杨老师“ 搂不住地工作”,凤凰同事们也见证了杨锦麟“ 搂不住的耍”。办公室里经常大声吆喝不说,据称,杨锦麟在洗手间里也时常按耐不住大展歌喉。每年台庆、圣诞之类的晚会、狂欢,杨锦麟更是场上最活跃的人物之一,唱歌跳舞,反串各种形象,与平日的一脸认真严肃判若两人。
同事邹小姐对杨锦麟的佩服,先是工作上的投入和痴狂,后来,她给杨老师的评语,重新修订为——“ 重情、爱酒的工作狂”。
平时的接触中,凤凰香港总部的内地人说,杨锦麟是香港商业社会里少有的不入流者。譬如逢年过节,杨老师会格外惦记那些离开父母,独自闯世界的年轻人。他会张罗着把凤凰没有成家的年轻人都“ 收容”起来,找地方乐上一乐,这种浓厚的“ 内地人的人情世故”,让几乎所有被邀请到的年轻人感动落泪;而每次出差,他又会大包小包地带回当地特产与同事分享。在地道的香港人看来,杨sir全无香港司空见惯的大牌主持人的架子,亲切平易,经常会和自己开玩笑,与他合作很开心。
其实,杨锦麟类似的感人故事,《香港商报》的内地同事们早就亲身体验过了。外派到香港,语言障碍、人际之间的生疏隔膜,足以让人体味到适应环境之艰难,而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又是首当其冲。“ 杨兄”亲兄弟般的情谊,则给了这些外来者最记忆深刻的帮助,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
初来乍到的日子,香港的寸土寸金让所有外派的同事们“ 大开眼界”,几个大男人要挤在鸟笼般的斗室不说,就连基本生活用品都没有配备,洗衣服成了一大难事。这些外派的年轻人,在深圳,全都有着香港人说来“ 过千尺住房”,家里请着“ 工人”或钟点工,而此刻却要每天自己手洗……杨锦麟几乎是要自己掏腰包,为弟兄们添置一台洗衣机,终于才使得一场“ 洗衣机风波”最终得以圆满解决。每每有同事新派驻香港工作,前辈们总是会津津乐道地谈起此事,“ 多亏了老杨,我们才有洗衣机用”!这段佳话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因而流传甚广。
电视读报,因为《有报天天读》吸引了广告投放而喜不胜收,因为陈水扁的“ 一边一国”而声嘶拍案,因为日本右翼人士屡次参拜行径而义愤填膺,因为接二连三的矿难事故而痛心疾首,因为对中国新政行稳而致远充满期待,这些都是观众们所熟悉的杨锦麟的丰富表情。尤其是对社会弱势群体,杨锦麟在敏锐的关注之外,还注入了深深的悲悯之情,这是他在自己的专栏、在电视节目中经常提及的一个话题。
贪官的肆无忌惮,昏官的草菅人命,凡此种种,每每遭到他尖锐的抨击,他寄希望于舆论和社会的监督压力能减轻因人为、人祸而带来的损失。2005年,矿难的频繁,令这个话题除了沉重之外无言以对,动辄过百人的瓦斯爆炸、煤层大面积渗水,先后事发在西方和中国的情人节,杨锦麟抑制不住地悲从心来。得知消息的这一天,杨锦麟刻意让助手精心挑选画面和音乐,祭奠亡灵,希望他们安歇在天国。在兴宁的矿难现场采访,雨中的杨锦麟几乎是哽咽着从现场发回一组组的报道,返回的路上,悲凉的心情还很难平复。
二、靓女与锦麟兄,两情相悦——杨锦麟表情之二
传说,杨锦麟喜欢靓女,专爱“ 吹捧”靓女,而且艳福不浅,和他搭档的多数是靓女。其实,这是两情相悦,殊不知,杨锦麟可是个讨女孩子喜欢的老兄。
“ 难得有位锦麟兄,用不标准的国语向华人圈读报,以标准的嶙峋风骨做普通人。”正是后来与杨锦麟“ 称兄道弟”的凤凰一位女同事玛雅的感言。
在文章中,她写道:“ 很少有人给我一见如故的感觉,凤凰卫视的杨锦麟是个例外。我和锦麟兄第一次见面是2003年7月在《凤凰周刊》三周年的庆典上。有人向他介绍,我是玛雅,他立刻大声‘寒暄’起来:‘哦,玛雅,幸会,幸会,你那个《亲历美利坚》写得好,我非常喜欢……”
“ 之前我早就‘认识’他——总在电视上看到这位身着唐装、手拿茶碗、说国语极其卖力地从北岳跑调至南江的辛勤读报人,但是他竟然也知道我,却是我没有想到的,一种‘他乡遇故知’的喜悦由此而生。后来几次见面,他都谈到《亲历美利坚》,说把每篇文章都复印下来,寄到美国给他留学的女儿看。”
锦麟兄豪情万丈,与人相处热力十足。在他的感染下,俩人的交情迅速“ 升温”。第二次见面时,同样可爱的玛雅已欣然应杨锦麟之允,以锦麟兄相称了。从此,她有了这位兄长。
“ 锦麟兄是位够格的兄长,最令我感动之处是他为人仗义,用英文说,he is someone you can count on(他是个你可以指望的人)。我们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我和他至今没有单独一起喝过茶,但是当我为难的时候,我会想到他,求助于他,并且相信他会帮助我。而我的这种自信是他用行动证明了的。”
玛雅回顾了一次她与凤凰卫视的“ 四川行”,那是一次转危为安的历险,雪中送炭之人正是锦麟兄。专程为“ 推销”《凤凰周刊》而到四川,却在最后一刻发生变故,眼见任务要泡汤,这对玛雅而言,却是当头一棒。
在与四川记者的见面会上,玛雅绝望地坐在台下,看凤凰主持人和评论员与听众“ 摆龙门阵”。轮到锦麟兄发言,风趣地谈起他与四川的缘分。说着说着,他突然话锋一转:“ 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让玛雅小姐和大家认识一下。”他大声说,将全场的目光引向我。“ 《凤凰周刊》的玛雅小姐。我对四川的政治脉动、改革开放的历程的了解,是通过玛雅小姐的一些专访,包括成都附近的一个乡镇直选获得的。我想,我跟四川的联络是通过这种情感、这种缘分得以到今天有这么一个真实的链接……”
接下来的几天,在凤凰与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各种活动中,在邓小平家乡广安,在旅游胜地眉山……锦麟兄抓住每个机会,不遗余力地向四川各地的官员介绍我,为《凤凰周刊》做宣传:“ 这位是玛雅,《凤凰周刊》的副主编,留美博士……”
锦麟兄如此“ 两肋插刀”,自然令玛雅感动不已。
玛雅进而得出结论,而有一种男人(对男人来说,有一种女人),你可以把他当作知心朋友,把快乐和烦恼告诉他,在需要的时候求助于他,却不必顾忌儿女私情,因为你和他永远不会撞出火花。对这位女博士来说,锦麟兄就是这么一个人。
对此,台湾的凤凰同事也有同感。丁静雯,那个随杨锦麟七十二小时全程采访台湾“ 立委”选举过程,一路跟拍杨锦麟,实地领略了杨锦麟的无比神勇——连续十七个小时工作,每天只睡三小时,一边进行纪录片的拍摄,一边连线报道,等车的空隙,还能在国民党造势晚会现场的空地上随音乐起舞。在这位台湾小女生眼里,杨锦麟是“ 工作和生活合一的修行者”。
拍摄的最后一天,丁静雯忙中出乱,遗忘了杨锦麟的手提袋,使得杨锦麟几乎“ 财证两失”。之前途经上海时,杨锦麟就丢了手机,这回又丢了袋子,可他还能笑着调侃,“ 看来这真是个丢东西的难忘之旅,丁静雯不适合帮别人提皮箱,只适合做大事”,“ 我强烈的感受是,在东西尚未寻获之前,他完全不给我压力”。事后,这位丁小姐一路感叹,“ 只可惜杨锦麟没有生活在台湾,否则以他的电视演出天分,他肯定是个抢尽风头的政治人物”。
合作一年,从加拿大回国的周瑛琦说起与杨老师的愉快相处,简明扼要一个字“ 爽”!
《杨锦麟这家伙》 第三部分愚人节在北大
三、愚人节在北大——杨锦麟表情之三
当杨锦麟成为媒体的追访对象,曾不止一次地被人问起自己的“ 业余爱好”,这让杨锦麟很是悲哀,不知道每日的读书、写作是不是可以算作读报之外的“ 业余爱好”,而似乎除此两项之外,自己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爱好。
其实,在凤凰的同事或朋友的圈子里,杨锦麟是当之无愧的K歌王。有几层意思,一是杨锦麟从来不惧场,二则他会唱许多大陆的各种革命歌曲,包括俄罗斯的,内地、港台流行歌曲也是张口就来,尤其擅长情歌。唱起来一副投入的样子,犹能打动芳心。
2005年4月1日。愚人节。凤凰卫视把自己九周年的生日特别典礼定在了这一天,比3月31日的“ 正日”推迟了一天,看来是有意的,地点也搬到了千里之外的北京。承载了一个多世纪光荣与梦想的最高学府,与刚刚九周岁的新锐媒体,这一天共同携手彰显着辉煌。
北京的第一场春雨,偏偏在这一个晚上落下。
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