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宗镜录 略讲-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是“即心得无心。”
  问:即心是有心,云何得无心。答:不坏心相而无分别。
  “问:即心是有心,云何得无心”,我那思想、感觉来的时候,硬是有个东西在作用,这个是有啊!怎么说能得到无心的境界。
  “答:不坏心相而无分别。”空与有是你的意识形态所造的两张画面。假如,你没有空的观念,事情过去了就没有了,还管它空与不空。因此空与有之间的差别是你自己心里思想而产生的,是意识上的分别作用,比较性的。一切只是有一个心的现象的样子,而实则没有在分别的心。
  问:岂不辩知也。答:即辩知无能所,是无心也,岂浑无用,始是无心。譬如明镜照物,岂有心耶?当知一切众生,恒自无心,心体本来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随境鉴辩,皆是实性自尔,非是有心方始用也。
  问:照这么说,那么我们何必修道呀?又何必管它是空还是有,管它是有心或无心,那就用不着去辩知了嘛!也用不着看那么多部经典,还要打坐、修道,那都是多余了!

  同“病”相怜的法王与象王
  答:这个问题,永明寿禅师发挥得比较多了。他也不得不发挥,因为这是论辩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有些人学佛以为佛经的那些道理用不着管,只要你肯打坐,什么都不想,一直下去就能成道。这样很危险,很容易把昏沉当成是定,换句话说,你整天闭着眼睛坐在那里,也是心里画出来的一个境界,这就大错特错。世界上许多学佛修道的把这个大错误的境界,当作是自己在用功,其糊涂不可思议,其果报亦不可思议。因此,非辩知认清楚不可,差一点点就差得非常大。
  “即辩知无能所,是无心也”。他说,必须要把理论推演到究竟,理论清楚了,用功起来你就晓得,自己起知觉与感觉,这个心的作用是无能也无所,没有相也没有作用。一起便空,因为它是本空、无体的。“能所”,能即代表本体;所即是用与现象。佛学就用“能所”两个字,在中国文化来讲,“能”这个字是佛经翻译时先提出来的。这个能就是能源的能,我们心里这个“能”是心能,“所”是指心里所起的各种现象。他说,你要辩知能也空、所也空,即是无心。先认清这个理,然后去求证这个境界。
  “岂浑无用,始是无心”,不是昏头昏脑地闭着眼睛打坐,就以为是无心,那是昏头不是无心,是大昏沉。换句话说,成佛以后入定是无所不知。那么你说是真的啊?那我问个难题。根据佛经记载,佛有一次在恒河边上打坐,当时有很多弟子在一起,有一大队骡马过来要渡过恒河,他们走了好几个钟头也吵了好几个钟头,佛就在河边打坐,当佛出定一看,唉哟!旁边怎么有那么多的马大便,河边也都被水花给溅湿了。他就问徒弟,怎么搞的,这个地方变成这个样子?徒弟说,刚才有一大群骡马队从这儿过去。佛您怎么不知道啊?由此,佛也入浑然之定啊!怎么讲是有知呢?你说佛无知吗?佛说自己入定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看得清清楚楚,可见他有知啊!这要如何说?古人没有提出来问,我现在提出来。
  我们要知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明白了道理,昏沉也是定,散乱也是定,无往而不定。假如不明白道理,就是入定也是昏沉啊!散乱更是混帐!佛者觉也,最主要的是觉与不觉。佛在那个时候讲经说法,说得疲劳了,他要休息就入那个定去了。佛经上可以看到,佛有一天“烦”极了,跟着那么多人,一天到晚围着他,鸡毛蒜皮的事情也问他,你说他烦不烦。针怎么缝衣也问他,针怎么穿线也问他。他被啰嗦得走开了,一个人跑出来,跑到山里头。他在那里也听到那一边有一群大象在聚集,那些象吵起来,打啊闹啊!那个象王也烦得很,也走开了,刚好跟釋迦牟尼佛碰了个头。釋迦牟尼佛摸摸这个象王的头,这个时候我的心情跟你是一样的,我懂得你!因此,佛的喜怒哀乐与大家平常人都一样,只是他即用即空,这是辩知的问题,所以佛者觉也。“岂浑无用,始是无心”,你把那昏头昏脑,一切不起作用,认为这个是道、是入定,那就错了。古文只加一个字“岂”,意指不是这个道理。什么叫无心呢?就是这样。

  无心的真谛
  “譬如明镜照物,岂有心耶”,那个镜子把它擦得干净,一点灰尘都没有,那个叫无心。当然我们去照它,镜子里有我,但是我离开了,镜子还是无心,因此镜子的起用就好像我们讲的感觉,有事则应,应过了本空,过去则不留。这难道是有心吗?所以无心的道理要在这个地方认清楚。
  “当知一切众生,恒自无心”,我们向哪里找无心?他告诉我们,我们个个都是无心的。当然,你不能把那个昏头昏脑当成是无心。妈妈说,你出门帮我买一包草纸回来,回来时,啊!忘记了。你怎么连草纸都忘记啊?我学佛,我无心嘛!那是糊涂,不是无心。要如明镜照物粗细不遗。你看那明亮的镜子照万物,连个灰尘都跑不掉。
  “心体本来常寂”,寂就是空,心体本来常空,那是方便的说法,只讲空的一面。要“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随用随空,随空随用,因为空所以能够用,不空就不能用。比如,这个教室我们都把它坐满了,人家想再进来就做不到了,因为不空啊!假如,这里空就可以做各种用途,现在是课堂,待会儿也可以变舞厅,因为它空嘛!
  “随境鉴辩”,辩知,这一知是相对的依他起性。唯识学所讲的依他而起,对境就认知。“皆是实性自尔”,那为什么会有这个作用呢?是我们心性本来的功能。“非是有心方始用也”并不是靠你起心动念硬是挑起而引动这个心性的作用。所以,神通妙用是个个都有的,只是你没有找到心的本源,因此自己把自己神通的功能给丧失了。打起坐来,本来的智慧、神通不用,专门去看那些幻相,然后把眼睛看得红红的。真神通是大智慧,能知过去、未来。有没有?有!是你心性本来就具备了这个功能。所以,只要随时都在清净的智慧中,神通一定会发起的。

  第三十三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
  上次《宗镜录》中所提出的是属于明心见性以后到了无心地真正成就,最后是关于有知性与无知性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简单,却是学佛最高也是最基本、最深刻的问题。换句话说,真正入大定、见性成就大智慧的人究竟是有知或无知。就此永明寿禅师在答辩中提到,“辩知无能所”,真证到了是无能也无所,这似是无知的境界,然而,“岂浑无用,始是无心”,但是无心并不是完全无知。“譬如明镜照物”,无心而照,而镜像自然明明历历。“当知一切众生,恒自无心”,还不讲佛的境界,就是我们一般的众生本来就是无心的。这就是要我们自己去体会了,比如大家在听课,我在讲话是不是有心?假如是无心,何以听得见?何以能够讲话?假如是有心,为何这个话讲过了,听过了就没有了?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心体本来常寂”,什么是无心?要注意下面的文字,这涉及用功夫与悟道,体跟用连起来的道理。心之体,心的原始本体是常寂,是永恒清净的,染污不上的,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虽然心体是常寂清净,却“寂而常用”,因为常寂是空,因此能起普遍地用;假使不空就不能普遍的用。所有《大般若经》佛理的讨论翻过来、翻过去几百卷,后来大家又诤论了几千年,关键就在这里。“用而常寂,随境鉴辩,皆是实性自尔”,一切众生同诸佛菩萨的自性一样,本来是这个样子。并不是有心去修,修出一个无心来,那是个笑话。这基本是矛盾的,既然是无心何必要你去修?修了半天要修到无心,那现在不是在白忙吗?所以在这里所讲实在是太严重了,为了讲这本书其他段落,我们也只好就这样跳过去。大家可以整篇前文后句连贯地去深思体会。

  就这么“了”!
  只谓众生不了自心常寂,妄计有心,心便成境。
  因为“众生不了自心”,这个“了”在这里不是明白、知道的意思,而是解脱、彻底解决的意思。
  所以“只谓众生不了自心常寂”,这个“了”很难,一个人真能够了,一切都了就一笔勾销,一切清净。这不是消极而是彻底地解决了。因此“不了自心常寂”,不能透彻悟到,现在悟到还不行,要事实上、功夫上证到。但只有功夫做到也不行,要理上透彻了。事理两个都彻底了,要了了自心常寂,心本来是永恒的寂灭境界,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对心常寂的形容。因为众生不了解这个,没有证到自己本来这个心就是这样,所以一直在那里惹事生非,其实一切不要你去忙,也不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去忙,你本因为不了,所以慢慢开始修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最后还是要了,最后回家做如来。所以,中国佛教称为归家稳坐,最后还是回到清净寂灭的本家。

  别在光影门头上玩弄精神
  因为众生不了自心常寂,因此“妄计有心”,怎么样修持呢?就是拿有心去修持。凭良心讲,我们在坐的男女老幼哪个修道不算有心啊!而且还都是做生意的心态,想一本万利,打一天坐就想成佛,这个妄想多大?烧一柱香就想有无量的功德。至少,拜一拜保佑我的丈夫,或太太、子女都好,而且钞票也有,体育奖券也中奖等等一大堆,这是那么一柱香,处处却都是有心求,而佛法最后是证入无心之果,这基本上不是个大矛盾、大笑话吗?此其一。
  再说,大家用功夫来修定也好,或修其他各种法门也好,哪个不是在有境界的地方玩弄,这就叫玩弄光影。玩弄光影是禅宗的用语,王阳明用儒家的观念叫玩弄精神。一切的境界,你坐在那里放光也好、动地也好,都是自己精神的变化。其原因都是妄计有心。因此“心便成境”,你有心去练一个功夫,修什么功夫都修得出来,但那不是道。要是把练出来的功夫认为是道,那就是自欺了。道是要了自心常寂,本来无相。大家都看过《六祖坛经》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你说,我做到了,我坐下来什么都不求就是本来无一物,除了傻瓜及白痴以外,你那个本来无一物正是个境界,还是心造出来的。

  五字真言与千杯的秘密
  以即心无心故,心恒是理;即理无理故,理恒是心。
  心之体本无,因此古人有心体本无论。所谓本无,也就是本空。本来就空,这个空不是你造出来的。“以即心无心”,因为本心是无心,“故心恒是理”,所以,心不叫心了而是理。后来宋朝儒家以孔孟为标榜而创理学,说理就是心,心就是理。当然,这个理并不是讲道理,一天到晚跟人家吵架,说我在讲理学。这“理”是个代名词,其观念是从孔子所著的《易经系辞》而来。理就是心,心就是理,等于现代的话,修道就是修真理,天下的真理只有一个。
  但是,说个理怕大家又抓个理字,被理字骗了。因此接着说,“即理无理故,理恒是心”。理也没有理,理就是心。讲到这个理,从宋朝以后,中国新创了一个宗教叫理教。现在,在台湾也有了,过去在大陆流行于黄河南北一带,不抽烟,不喝酒,也打坐用功,是儒释道三教一贯的。念五字真言,这五字真灵得很,只有五个字,但是平常是不准念出声的,在这个教里是万古不传之秘,碰到万难的时候一念出声来绝对得救。
  大四、五十年前,我在大陆看到传这个教门的祖师爷,他不受人家任何其他供养,每个徒弟都一样只要供养一杯茶。而且,每一位徒弟供养的茶,他拿起来都喝下去。我们在旁边观看,那个师父坐在台上架势很好,台下弟子大约有数千人,每人上来供一杯茶,师父就喝一杯,从早上九点一直到下午三、四点钟都不曾起坐。水到底喝到哪里去了呢?他又不起来上厕所。我们觉得他真是有道,非求他传五字真言不可。不知叩了多少头,走了多少门路,我这辈子这种事做得多,只要你有道总是去求啊!不管你开任何条件都可以。最后,他传给了我,只有五个字,只准在肚子里念,功夫念到了,耳朵贴着他肚皮可以听到。在万难的时候一开口,这五字真言就灵光。你们要不要学啊?(众应:要学)好!好!这五字就是“观世音菩萨”。
  那么理教的这位祖师喝那千杯的水到底喝到哪里去了?大家都还是心中有疑惑的。后来我得到那五字真言,我知道对我不灵,原来是这五个字,这我早就知道,而且我想再加“南无”两个字那不更好。他那个茶水到底喝到哪里去了呢?后来专程到他座位去看,那真有功夫,他是光着脚坐在椅上,前面看不见,下面一叠又一叠厚厚的毛巾,他用气功把喝进去的水逼到脚底下去了,毛巾都是湿的。水喝进去不从尿道排出,而逼到脚底心。因此,武侠小学上写,酒喝下去从脚底心走是真的。那个理教的老师父九十多岁了,气色还是相当的好,因为脚底下气通了当然长寿,这是一门。
  另外在湖南也有一门,那也很神奇,不管任何的病痛,拿一碗水来一划,口中还念念有词,把水给病人喝下去,病就好了。这真是很怪异的事,我们觉得这也好,这也真有道,很神秘,又是一套,因此大家又叩头又供养。但是要得到传授是很难的,要考察你,还要上天答应,你怎么会晓得上天答不答应?其实,他说答应就答应,只有听他的。私底下我们也只好求上天,你一定要答应,一定要传给我。后来传了,这个咒的内容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唉呀!假如是请“上当店”,我这一辈子常碰上当店,专门上当。但你说上当了吗?又不全上当。这也是一个法门,不管它对不对?都是使人制心一处的方便。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此心不能安,总是以有所求之心来学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