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榆下说书-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他反其道而行之,兵败之后,死不认帐,“空城计”不带“斩谡”,
却搬出图书馆里收藏的各种兵家典籍,咬文嚼字,曲解附会,千方百计证明
自己依旧是正确的,那他早就被观众赶下台去了。
千百年来,人们承认诸葛亮是一位可爱敬的典型的聪明人,并非相信了
他的自我宣传。他的集子早就散佚了,经过历代学者的搜辑,也只剩下了薄
薄的一本,而且还不尽可信。人们是从他的毕生实践中得出结论的。
据说过去有些将军都是爱读《三国演义》的,把它当做战争教科书。我
倒有些相信。我也颇想找一本来重读一过,但并非为了学书不成要去改行学
剑,我觉得这本小说里很有些值得注意的思想材料,应该好好学习。
1978 年9 月26 日
怕鬼的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何其芳曾经编过一本《不怕鬼的故事》,前面还写了长
序。编这书的用意是激励中国人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做,发愤图
强,蔑视古今中外一切鬼物。好得很,好极了。这本书里收集了许多从旧小
说、笔记中找来的不怕鬼的故事,它说明,中国人民从古代起,就是有不怕
鬼的传统的,即使是长期在严重的封建、迷信的压迫之下,也没有能熄灭这
一盏思想之灯。
这本书出版以后不久,江青就指使她的同伙借批判鬼戏为名,抛出了批
评“有鬼无害”论的名文。那主要论点之一就是,人们看了鬼戏,就会相信
人世间真正有鬼,就会使迷信思想泛滥? 。害处真是大极了。在这里简单地
归纳一下,大约可以称之为“怕鬼论”,是和《不怕鬼的故事》唱对台戏的。
那结果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切沾点鬼字边的戏曲都不得上演了,发展下
去,就“打倒”、封禁了一切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作品。我这样说,并非夸
大其词,因为江青之流的“理论”与“推理方法”本来就是这样的。他们最
善于抓住“起于青萍之末”的微风,一吹一扇,就能卷起漫天的狂风恶浪,
可惜的是不能持久。就算是12 级以上的台风吧,寿命也短暂得很。
奇怪的是,前两年重印了鲁迅先生的作品,《无常》、《女吊》这两篇
文章却依然在的,不曾遭到“抽毁”的命运。总算这位“女皇”的皇恩浩荡。
这样,在那几年几乎无书可读的时候,我就经常翻翻《无常》和《女吊》,
少说也各看了十多遍了,而至今不厌。记得我每次读到“大概是明末的王思
任说的吧,‘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 。’”就会感到热血沸腾,精神振奋,
坚定了和一切箱魑魅魍魉血战到底的决心。那效果,恰与江青的“理论”正
好相反。后来我渐渐悟出,这就正是使她胆战心惊、切齿痛恨的主要原因。
《女吊》里歌颂的是绍兴戏台上的一个女性的吊死鬼,被鲁迅先生称之
为“一个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这真可谓大笔
特书,在《鲁迅全集》中,还少有同样的例子。
那几年,对江青之流的高论,又哪里有说半个“不”字的自由!不要紧,
还是关起门来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原来早在40 年前,先生就为我们预先做出
精确的批判了。他说:
自然,自杀是卑怯的行为,鬼魂报仇更不合于科学,但那些都是愚
妇人,连字也不认识,敢请“前进”的文学家和“战斗”的勇士们不要
十分生气吧。我真怕你们要变呆鸟。
鲁迅不是算命先生,然而他竟看得这么远,这样准。真称得起是英明顶
见,不能不使我深深佩服了。自然,即使是鲁迅,也没有能够料到40 年后上
演的这一火炽的阶级搏斗大剧的性质。鲁迅还是太忠厚了,“呆鸟”这个字
眼使用得不那么恰切,“低估”了这群反革命野心家。我想,问题本来是十
分清楚的。从鲁迅先生开始,没有谁赞成或鼓励过自杀,也没有谁提倡反科
学的迷信。就是“鬼戏”(这个词,就是存心不良的。全世界有谁把《哈姆
雷特》叫做“鬼戏”呢?)人们也只是肯定那些“带复仇性的”和带有其他
积极意义的作品,绝未照单全收,一切皆好。江青之流的攻击不过是诬陷。
江青一伙在前些年害死了不知多少革命者与无辜的人,他们心里又哪能不
怕,怕化为厉鬼的冤魂向他们索命!反动派发了狂,就会一脚把科学踢开,
求神拜佛,画符念咒,无论什么事都是干得出的。
且看他们怎样对待那些在他们的淫威之下死去的人们吧。最早被称为“畏
罪自杀”,后来改良了,改称为“不明政策”。“四人帮”又有什么“政策”,
还不是把一切不是他们一伙的都赶尽杀绝吗?把人搞死以后,连死尸也不放
过。他们绝不吝惜自己身上涌流了来的脓水,就向死难者身上无情地浇去。
陈毅元帅的名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在江青看来,
真也无非是“鬼戏”一路货色。然而它说明的却正是,中国的英雄儿女即使
战斗至死也还是不怕鬼的。实践证明,这不是迷信,而是科学。愤怒起来的
中国人民只一脚就将这批鬼物踏得无影无踪了。
1978 年9 月
西太后与现代化
写下这个题目,自己也不免觉得有些古怪。
孟心史的《明清史论著集刊》中有一篇《记陶兰泉谈清孝钦时事二则》,
是很有趣的文章。它报道了早在1903 年、整整75 年前的光绪癸卯,中国铁
路史上的两项新工程。那时芦汉铁路北段已经工竣,又增修了由京至芦、和
由高碑店至易县的两节。当时芦汉路的督办是鼎鼎大名的“会办商务大臣”
盛宣怀,北洋大臣则是袁世凯。陶兰泉(名湘,是有名的藏书家)则是盛宣
怀委派办理颐和园装电灯和芦汉路北京事务局的大员,算得上极时髦的洋务
好手。
那是75 年前,修铁路和装电灯都是地道的现代化新事物。这两项新建设
都是在西太后关怀之下进行的。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位皇太后对现代化的兴趣
与关心,但也不能不注意她的特别动机。装电灯是为了在颐和园里更酣畅地
享乐,白天玩不够,晚上再来玩,这时候电灯比起蜡烛之类可就显出非凡的
优越性来了。修铁路则是为了上坟——恭谒西陵。总之,西太后的“洋为中
用”和我们今天的理解是天差地远的。
孟心史记述道:
兰泉承宣怀旨,车中备铁床、茵褥枕被。花车原有卧榻置不用,计
吸鸦片烟非此不适故耳。床横置,面车窗,以巾幔围之。? 。床侧一门,
启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
中,没入无迹。外施宫锦绒缎为套,成为绣墩。(注)
看看这些办法,实在也不能不佩服陶兰泉的干练,确有一些创造发明的
真功夫。花车的卧榻无论怎样讲究,抽起鸦片来总显得逼仄,转动不便。现
在换为铁床,难怪总管太监李莲英事先审查时,要连呼“晓事”了。不过这
一点,是常人也还可以想到的。出色的是用水银铺底的如意桶。那构思之奇
妙,真是常人所不能了。中国的水银矿开采,历史不能说不久。但除了用来
做防腐剂,使尸体不坏(通称“水银葬”)外,只有这一用法最为别致,是
连洋人也不曾想到的。
西太后重视现代化的事例当然远不只此。去过颐和园的人,大抵都看到
过一处十分高大的楼阁式的戏台,这也是当年西太后试验现代化手段的地
方。这座戏台是有转台的装置的,而且在高空还有种种特别设备。不但舞台
场面可以快速转换,避免了落幕换景等等麻烦;连天兵天将的从空而降,也
毫不费力。这自然是机械化的结果。可惜这座戏台久已废弃不用,我虽多次
参观,都不曾见过那实际应用。只是从老太监之流的口中,听到“老佛爷”
在这儿看戏看得如何开心之类的回忆而已。
总之,西太后的关心现代化、重视现代化,是无疑的。而现代化又是要
从洋人那里学来的。而从辛酉以来,她对洋人的态度就有了确实的变化。她
深知“外患固宜亟平,内忧尤当早虑”的道理,而“海疆不靖”,则是由于
“在事王大臣筹画乖方所致”。她看出,花了大笔银子去建设海军,不是个
好办法;还不如用这笔钱来造颐和园,就在这园里搞“现代化”玩玩来得稳
当、实惠。
为什么要关起园门来搞“现代化”呢?那是因为她认识到,现代化是万
万不可公开推广的。一旦公开,蚁民们就会睁开眼睛,看到新事物,想到新
问题,心也就会活起来。那可是对她的江山十分不利的。在戊戌一役,她是
得到过切实的教训的了。因此,尽管她自己玩得起劲,但对蚁民们还是不停
地痛斥“奇技淫巧”。连如意桶那样的好东西,也不肯推广。这就是用一张
“洋、名、古”“封、资、修”的大封条企图把一切外来的现代化新事物统
统挡之于国门之外的“妙策”的先河。
西太后往矣。这位“慈禧? 。(共16 字)皇太后”的手腕,今天看来虽
然并不怎样高明,但她到底昏天黑地地搞了50 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大灾
难;60 年后她的私淑弟子江青给人民带来的是比她的前辈更为深重的特大灾
难。就这一点论,是青出于蓝的。在对待现代化的问题上,江青也有了重要
的发展,虽然终于跳不出西太后的掌心。但人民到底也大大进步了,江青费
尽心机,也不过只捣乱了十年光景,连西太后的五分之一还不到。这样看来,
那可是一蟹不如一蟹了。
1978 年10 月18 日
(注)水银比重较高,“粪落水银中”,未必能“没入无迹”。此成为
陶兰泉推测夸饰之词。
慈禧太后吃饭
作家姚雪垠的《李自成》里有描写崇祯帝在宫里生活的内容。有的读者
读了很有兴趣,说写得好;也有人怀疑那真实性,觉得靠不住。这种议论都
不怎么经得起推敲。300 年前电影还没有发明,无法留下照相或纪录片来;
崇祯帝也来不及写自传。因此,这一切都是死无对证的,只好听任小说家来
编排。而小说家又并非历史学者,是不负绝对真实的责任的。
不过姚雪垠在有的文章里又曾谈到,他曾如何广搜史料,详加考证,表
示他的作品里虽有艺术的想象、夸张,但基本上却是不无根据的,看来,这
里是出现了矛盾了。而这矛盾又不只出现在历史小说上,举凡历史剧、历史
电影? 。大抵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我也读过一些晚明野史,就不记得曾看到过记述明朝皇帝怎样在宫里吃
饭、消遣? 。的作品。太监刘若愚的《酌中志》里好像也不曾记。当然,我
的见闻寡陋,这是不能作为定说的。可是记载大官、贵戚生活的笔记就很有
一些可作为借鉴之用。如著名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那一幕,就被
陆次云(?)描写得活龙活现。但那也不过是小说,随意想象得之也说不定
的。
看来,只能采取“折中主义”,从事历史题材写作的作家,当然要以想
象为主,但要尽可能有所依据,至少要采取谨严的态度,不要信口开河、闹
出笑话是要紧的。
因此,我对一些历史题材的电影有时就会感到有些不满足。好像有一条
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古装电影”,演员大抵穿了京戏或越剧的服装登场,
上起春秋战国,下迄明代,(清朝的服饰,大家倒还多少有些印象,因此较
为谨慎)一律乌纱、蟒袍? 。古人固然比较“淳朴”,不像今人那样常常举
行时装展览,在服装上掉花样,但一套衣服两千年不变,那是谁都不会相信
的。类似的问题还多,风俗习惯,家具、用品? 。都是难题。因此,写历史
小说,拍历史电影,都不是轻松的工作,不能完全采取以意为之的态度。不
过又不能太迂。现在出土文物日见其多了,可以考证确凿的事物也很有一些
了。如果事事照办,那就不得了。例如,桌子的出现晚得很,至少在战国时
代还没有,那么拍起屈原的电影来,如果死抱住历史的真实,屈原和婵娟就
只能在地上爬来爬去,要进行表演是困难的,摄影师也会感到头痛。
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当然也并不是不可解决的。
事情还有另外一面。有时我们确实掌握了千真万确的历史实况,但如果
写进了作品,有些读者是会说你造谣的,或谓之恶毒的讽刺。
例如孟心史记陶兰泉回忆所见慈禧太后在火车上吃饭的场景:
太后在车中,停车进膳。皇上同桌,侍食于下,后妃立侍于后。传
菜从东南门进,即撤一菜从西北门出,如是川流不息,至膳毕止。太后
下箸,皇上亦下箸;太后以空碗分赐后妃,但见后妃就碗食之不已,不
知其果否下咽。太后箸止亦止。自皇上以下,侍太后食,手口若机械之
相应。想宫中无日不然,难乎其为日用饮食矣!
这里描写得极为生动,也是完全真实的。陶兰泉亲眼看见,都有些难以
相信。他怀疑,天天在宫里吃饭,难道都是这个样儿不成——嘴巴和手丝毫
不得背离太后的动作,要求完全合拍,堪称绝对服从的典范,令希特勒见之,
也必自愧弗如的。
这材料出于著名清史学者的著作,大约人们总是会相信的。但如有某个
作者,将这场面写入小说,那就非被当做“讽刺作家”不可,然而,岂不冤
哉!
上好的讽刺作品,往往不在讽刺作家的文集里,倒往往藏在历史记载中
间,近来我是愈发相信了这种意见。
1978 年10 月18 日
韩信的哲学
昨天晚上偶然翻阅吴江计默的诗集。计默是计东的儿子,也是清初的著
名文士,也是继承了父辈的遗民思想的。他的《菉村诗集》开首的三首《述
古》诗,就是明证。这是三首五古,述说的是张耳、陈余、韩信与田横的故
事。我们只要想想作者所处的时代,这些古人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民族
之间的种种现实矛盾,就能清楚地知道,这些古诗不只是借古喻今,简直就
是坦白地声明了他自己的态度,自然也希望朋友们和他一样,采取同样态度
的了。
这样立意明确的诗篇,而且就在开卷之首,清初那些奉命锻炼文字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