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太阳-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一年的戴拿斯杯东亚四强赛,我们最后获得亚军。名次不是最重要的,那时候,我们已经懂得要赢应该赢的比赛。关键是,我们又重新找回了自信。    
    霍顿在集训时,就已经找到了中国队的软肋,一是缺乏战术素养和战术纪律,二是缺乏自信心。所以在训练中,霍顿非常注重这两点。    
    霍顿很注重阵型,和后来的米卢不太一样,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那时候,霍顿特别喜欢442阵型,而且经常说442专克352,这也是有所指的,因为韩国、日本和西亚的一些球队都比较喜欢打352。霍顿的442和我们国内常用的442不太一样,位置感特别重要,所以在训练的时候,霍顿在细节上就特别注意,经常喊停,由于他讲得很细,我们听得明白,所以倒也没有比赛有被打断的感觉。坦率地说,那时候我们足球的理论素养很差,听了霍顿的讲解,常常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那时候我还很年轻,对霍顿的训练方式觉得很新鲜,和别的队员一样,觉得霍顿这个人很有修养,严厉但又不失随和。霍顿的训练很开放,在休息时,也不把我们关在房间里,而是让我们自由地沐浴阳光,自由地与记者交谈,自由地与朋友聚会。而这些,都是我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我后来才感觉到,实际上,霍顿无论在训练上还是在日常管理上,都在想方设法为我们重建自信心。我在这里可以举黎兵为例,黎兵在1997年的亚洲十强赛上,屡屡被委以重任,却总是不堪重负,给人以“英雄迟暮”的感觉,但是在东亚四强赛上却大放异彩,仿佛找到了4年前红透半边天的感觉。不仅黎兵,姚夏也是如此,在中场左右逢源,组织进攻和个人突破,都令对手生畏。他们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说是霍顿的训练和管理让他们找回了自信心。    
    戴拿斯杯东亚四强赛,使霍顿的地位有所上升,但是那一年的最大目标还是亚运会。霍顿是一个很自信的人,像大多数外教一样,有时还有点自负。在出征前,霍顿信心十足,说有信心带领这支球队在亚运会上打出好成绩,甚至取得金牌。11月27日,我们飞赴曼谷。    
    当时我们都把亚运会称为“中考”,之前的东亚四强赛是“小考”,而1999年的奥运会足球预选赛才是真正的“大考”。所以,无论是球迷,还是媒体,对亚运会的成绩也并不是太在意,只是练兵而已。而我们派出的国家队也是以老带新的“混合队”。但是霍顿并不是这么想的,霍顿是一个把成绩看得很重的人,一方面他很要强,而另一方面,也是想借亚运会重建中国队的自信心,所以每一场的比赛,他都非常重视。而我们当时也的确非常努力,霍顿的训练在这个时候开始体现出他的效果,一路狂飚,挺进四强。而在四强赛上,惜败伊朗。但是和1997年十强赛两败伊朗不一样的是,这次,就连伊朗球员都说,中国队的战术选择、局部配合、队型保持、攻防转换较之十强赛有了很大进步。霍顿一方面称赞伊朗队是最好的队伍,说他这次最大的不幸就是两遇伊朗队;但是另一方面,霍顿又心有不甘,说我们是以“混合队”和他们正宗的国家队较量,赛后还放言,如果日后国家队全到,一定会摆平伊朗。    
    霍顿的这份胆气,的确令我们心生崇敬,也使我们渐渐找回了久违的自信心。但是现在看来,霍顿对成绩的过于注重,也使他在日后为奥运会足球预选赛选择热身对手时,过多地选择弱队,从而失去了和强队交手的机会,无论是在经验还是在实战心理上,都留下了一定的遗憾。就大赛经验这一点而论,霍顿的确不如米卢。


第六章 霍顿时代第33节 奥运奥运

    1997年,中国队折戟亚洲十强赛,从而失去了进军法兰西的机会,给中国人心中留下了一个永远的伤痛。因此,2000年的奥运会足球赛就成了国人下一个关注的焦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霍顿成了国家队和国奥队的双重主教练。对于霍顿的选择,后来有许多议论,议论之一,就是霍顿这样的选择是否明智。据说,当时霍顿和中国足协的合同中,并没有兼任国奥队主教练的明确条款,他的主要目标是率领国家队从2001年的亚洲十强赛出线,进军2002年的世界杯决赛圈。因此有人后来说,如果当初霍顿不接手国奥队,就不会过早地出局。这一说法是否确实,我也不知道,不过我到觉得,如果这种说法能够成立,霍顿倒是一个很书生气的人,而且很自信,对自己的将来似乎考虑得并不多。    
    这样,在1999年的年初,霍顿就开始正式组建新一届的国奥队。一批年轻的优秀球员开始进入霍顿的视野。    
    我记得当时的国奥队集中了国内最优秀的球员,前锋是张玉宁、李金羽和王鹏,中场是李铁、黄勇、张效瑞、隋东亮和肇俊哲,后防是郑智、李玮峰、陶伟、舒畅,还有我,等等。从这份名单可以看出霍顿还是很有眼光的,这些球员日后都成了甲A赛场上的中坚人物,有一些还成了下一届国家队的主力队员。霍顿也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他要做的事情,就一定会力排众议,坚决去做。像小肇和郑智,当时还都没有走红,尤其是郑智,还在乙级队踢球,但是霍顿却坚决让他们披上国奥队的战袍。事实证明霍顿是队的,这两个人日后都成了中国最优秀的球员。我最近还听说,郑智后来在深圳队大放异彩,是2002年的中国足球先生,而小肇在2002年中国队和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联队的比赛中,也深得加队主教练和欧洲星探的青睐。我也相信,他们必是日后中国队的主要人物。霍顿对李铁非常器重,曾说,国奥队谁都可以走,就是不能缺少李铁。这一方面,可能是霍顿战术体系的需要,而另一方面,也说明霍顿一眼就看出了李铁的潜力。应该说,霍顿对这些新人的培养和使用,为日后的中国足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经过戴拿斯杯东亚四强赛和亚运会足球赛,霍顿的442战术思想已经成熟,而且也得到了队员的认可。霍顿非常强调国家队和国奥队打法的统一性,这也是霍顿对中国足球的长期考虑。因此,在国奥队,就很自然地延续了国家队的战术风格,以442阵型为主。    
    霍顿的442阵型这时候也完全成熟,中场设双后腰,两个中卫平行站位,以协防为主,而对左右边卫的要求特别高,进可攻,退可守,高速插上,及时回防。而中场球员也应根据场上形势,轮番插上,设立多个攻击点。从霍顿的这一战术思想来看,他非常注重整体,阵型的移动遵循一定的规律。我那时候刚从英国归来,已经有了一点现代足球的概念,所以对霍顿的足球理念比较能接受。对于当时的中国足球,最缺乏的就是整体观念,在场上往往会各自为战,结果常常被对方一冲就散。后来有许多球员对霍顿念念不忘,也是因为霍顿最早为他们灌输了这些现代足球理念。但是,霍顿的这一战术思想,对球员的个人能力要求特别高。我到现在还认为,后来我们饮恨奥运会的九强赛,并不是这一战术思想的问题,而是我们当时的个人能力还跟不上。尽管米卢强调他并不特别在意具体的阵型安排,但是他实际上还是以442阵型为主,一方面这一阵型确实有它的合理之处,另外也是因为霍顿的战术思想对这些中国球员影响很深。    
    1997年中国队折戟十强赛后,当时有一种说法,就是把中国队定位在亚洲二流球队。为了尽快让国奥队重建自信心,并且不受国家队失利的阴影影响,霍顿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国奥队是当时亚洲最强的球队,而且还认为我们的实力应该在当时韩国国奥队之上。霍顿的良苦用心,于此可见一斑。    
    当时我们在奥运会预选赛中,和朝鲜、越南和缅甸分在一组,应该说以当时国奥队的实力出线毫无问题,只是这一小组的朝鲜比较神秘,所以教练组还是做了很充分的准备。    
    5月23日,我们飞赴越南河内,首轮就对战东道主越南队,结果4:0大胜。这一战由于舒畅受伤,我和李玮峰搭档出任中卫。霍顿对我的要求是,在后面多策应、保护,与前卫线呼应起来。尽管对手不强,不过我们赛前还是作好了对方密集防守的准备。果然,那一战的上半时,对方禁区内常常集中了8、9名队员,给我们的进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段时间内,队员的情绪稍稍有些急躁。但下半时经过调整后,尤其是王鹏进了的一个球后,我们的实力便在进球数上体现了出来。    
    而在比赛之前,我看了一会儿朝鲜队和缅甸队的比赛,感觉朝鲜队并不像外界传说的那么神秘,表现和实力都一般,战术思想和战术阵型都有些落后,如果不出意外,我们应该能够拿下他们,而结果也的确是如此。不过和朝鲜队的比赛很吃力,倒不是说朝鲜队突然发力,而是他们踢得相当粗野,当值的裁判也过于宽松,好在最后还是赢了。    
    那时候的球迷似乎对进球数特别在意,当然,不仅是那时,2001年的世界杯外围赛也是如此,尤其是对弱队的比赛,好像一定要在进球数上来体现我们的实力,如此才过瘾。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米卢确实比较有经验,他好像根本不在乎什么进球数,只要能赢就行。如果说米卢是一个足球上的机会主义者,那么霍顿更多地像一个理想主义者,每一场球,都在追求完美。6月15日,小组赛第二循环第二轮比赛,朝鲜队意外地以被越南队1:1逼平,实际上中国队已经以小组头名出线。但是中国队仍然斗志不减,6:0大胜缅甸队。小组赛的完胜,使我们获得了一片喝彩之声。但是隐患已经存在,小组赛赛上,我们过早地暴露了实力,而且状态也出得太早,这一切,都在九强赛上得到了验证。


第六章 霍顿时代第34节 九强赛

    没过多久,奥运会足球预选赛九强赛的分组名单就出来了,我们和韩国、巴林分在一组,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分组结果。    
    在中国近年来的足球运动中,韩国队是一个敏感的无法绕开的话题。几乎每一次中韩对抗,中国队总是难以战胜韩国,而无论是世界杯,还是奥运会,韩国队大都扮演了“拦路虎”的角色,在徐根宝时代,就有“黑色三分钟”的惨痛记忆,而以后的若干次比赛,中国队又大都铩羽而归。久而久之,就有了“恐韩症”一说。    
    韩国足球近年来发展迅猛,其中有多种因素,尤其是2002年韩日世界杯,韩国队更是取得第四名的优异成绩,所谓实至名归,即是。但是,当时中国队与之相比,固然有一定差距,但这一差距并不是很大,然而中国队却屡屡败北,舆论就将原因归之于中国队队员的心理因素,这就是所谓“恐韩症”一说的由来。可是,中国队队员却从未承认自己有“恐韩”心理,我问过一些老队员,甚至还问过一些足球前辈,他们都不承认有“恐韩”一说。可是中国队又逢韩不胜,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我想,这里面可能是我们陷入了一个怪圈。按理说,足球比赛,无论和哪一个队,只要实力相近,输赢都很正常。因此,输给韩国队,本来也不是什么特别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国际大赛,只要能拿到足够的分数,输给韩国和输给其它的国家,之间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问题可能在于,我们过于看重和韩国队的比赛,而且还往往把它看作检验我们实力或者进步与否的标准。这样的比赛,当然会使球员背负极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在场上容易产生急躁情绪。所谓“欲速则不达”,大概就是讲得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一听到和韩国队分在一组,一方面斗志高昂,急欲一雪前耻;而另一方面,能否战胜韩国队,心里还是没有多少底。说实话,我在赛前,还是比较乐观的,觉得凭当时中国国奥队的实力,出线应该不成问题。确实,那一届的国奥队实力还是相当强的,有的在巴西留过学,像张效瑞、李铁等人,有的在俄罗斯接受过训练,像王鹏等,也有的正在欧洲踢球,比如李金羽等。而且这一届的国奥队的队员都经受过甲A赛场的洗礼,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经验的。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九强赛开战之前,我随万达队到武汉参加比赛,比赛中,只要我一拿球,就会召来武汉球迷的大声漫骂。尽管武汉的方言,北方人听不太懂,但猜也猜得出,那绝对不是什么好话。按理说,武汉球迷对我一直对我很关爱,这次一反常态,使我非常纳闷,后来我才知道原因所在。当时科萨还在执教武汉队,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对中国国奥队能否出线表示怀疑。我到了武汉以后,有媒体问我对此事的看法,我除了坚信国奥队能够出线以外,还对科萨的言论表示了不满,而我的这番言论很快就在武汉当地的一家报纸上被刊登了出来。尽管我言语很平和,说的话也合情合理,但在无意中还是触动了武汉球迷心中的偶像——科萨诺维奇。科萨到现在可能还不知道这件事,也算是我和科萨之间曾经有过的一个小小的“过节”吧。    
    在九强赛正式开战之前,我们的热身赛并不多,好像就是和乌兹别克斯坦、科威特打了两场比赛。科威特的主教练赛后还大大地捧了中国队一把,认为中国队出线没商量。当时,也有人提出是否多联系一些欧洲强队热身,好像霍顿并不是十分热心,他的观点大意是:欧洲正在联赛期间,最多派出些二、三线的球队来和中国国奥队周旋,这样的热身赛意义不会很大,等等。    
    九强赛开战,我们首轮遭遇的就是韩国队,而且还是客场,结果0:1失利。次战巴林,我们2:1小胜,重新燃起进军悉尼的希望。接下来我们主场迎战韩国,这时候因为韩国队已经两战两胜,我们又重复了以往的怪圈,只有华山一条道,打平即输,彻底失去进军悉尼的资格。这一场我因为有伤在身,只能在场边观战,结果我还是看到了我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1:1。那一场比赛是在上海的八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