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形式政策与当代世界经济陈先奎大预测-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中国纺织品占全球市场的25%,要达到理论上的50%将受到中国纺织业耕地、棉花种植面积等资源因素的制约。众所周知,棉花是全球紧缺资源,全球棉花贸易量也就2000万吨左右。而在2004年,中国棉花年产量仅为600万吨,要达到棉花纤维的加工能力的1000万吨,尚有四五百万吨的缺口,短时间内如何解决?
很显然,欧、美过分夸大了纺织品配额取消因素对中国纺织业发展的作用。除上述资源瓶颈外,中国纺织业在结构升级、多品种、多样化、时尚化、制造技术等现代服装业要求方面与纺织品真正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出口产品的质量、价格是其两大软肋。另外,在区域贸易安排上,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仍有17%的关税,面临欧盟取消对中国的普惠制待遇等诸多不利因素。
因此,欧、美采取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隐性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转移矛盾,把调整产业结构不力的后果推在中方,完全是强词夺理。进一步讲,如今中国的贸易重心正在从以出口为导向向平衡贸易转变,国内产品生产也在向技术密集型转移。诚然,中国200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1万亿美元,外贸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4年,中国外贸在世界贸易所占份额跃居世界第三位,出口占GDP的比重超过30%,带动经济增长约2%。
可见,无论是对中国纺织品,还是对中国整体外贸,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美都缺少客观评估。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及整体上升的贸易,对世界各国而言都是一个机遇,这早就成为共识,也是客观现实。夸大或贬低中国的影响都同样有害,欧、美国家超敏感地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视中国为威胁企图遏制中国,最终受损的不只是中国的纺织业,还有他们自身。
协商而非制裁才是正确选择
纺织品的自由贸易的过渡用了长达10年的准备时间,是世贸组织各成员方通过长期谈判取得的成果,欧、美因个别领域的弱势而破坏贸易自由,将使启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努力毁于一旦。所有世贸组织成员都有义务、有责任维护这一成果。
WTO的任务是抑制贸易保护,提高贸易自由的程度,推动贸易自由化发展。但是,WTO规则的例外条款也使某些贸易保护具有了合法的外衣和可操作性。在传统贸易壁垒逐渐被消除或约束的同时,新型翻版的隐性贸易保护措施应运而生,更增加了贸易摩擦和争端的频率。世界各国都在运用货币贬值、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他非关税壁垒等手段加强保护国内市场。随着外贸的扩大,贸易竞争日趋激烈。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势必会产生。
中国与大多数国家的贸易结构既存在互补性,又存在很强的竞争性。取消配额制是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的最重要一步。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纺织品问题上互相设限将会严重损害各自的长远利益。经验告诫人们,运用好WTO的规则赋予的权利,把握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各贸易国间的互补、共赢将会远远大于相互竞争带来的挑战。今后不管是纺织品贸易,还是在其他领域,大国间通过积极磋商,一定会寻找到解决争端的办法和更广泛的发展与合作的机会。
3中美欧纺织品博弈
长裤、衬衫、T恤,这些产自中国的纺织品,不仅仅走上了欧美市场的货架,如今也要走上中美欧的谈判桌。
相继登陆中国的美国新任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正是携带着对这一问题的热切关注。
而几天前薄熙来也在新闻发布会上被中外记者团团包围,这是他出任商务部部长一年多来在国内的首次新闻发布,讨论的主题仍是纺织品。
从纺织品配额取消,到美欧发起特保,再到中国取消对81项纺织品征收的出口关税,是“理性求和”,还是争端升级?在进入后配额时期第一年,中国纺织品注定成为世界关注的点。
是谁不守游戏规则
从6月1日起,我国取消了对81种纺织品征收的出口关税。欧盟和美国为之一震,并先后表态愿意继续讨论、谈判。同时,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期待中国学会遵循“游戏规则”,用“公平”的方式来参与世界贸易。
针对此,我国专家指出,不遵循“游戏规则”、单方面启动特保的恰恰是美国和欧盟。
为了抑制本国纺织品对欧美出口的过快增长,今年1月1日起我国对148种纺织品征收出口关税;5月20日再次宣布大幅调高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对于中国这一来之不易、有效力、有诚意的政策,美欧非但没有作出积极回应,反而依据并不完整的短期统计,即对中国销往美国的7种纺织品和销往欧盟的2种纺织品设限。
在此情况下,中国纺织业不能内外受压,也因此,商务部研究院金伯生认为取消出口关税是一种理性的应对举措。正如薄熙来在记者会上所说,“你给我们的企业加上半斤的压力,我就要给它撤掉八两的负担。”
若说到“游戏规则”,欧美等国依据的是《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书》的242条款,金伯生分析说,242条款是专门针对中国的,具有歧视性,“但我们承认其法律效力,可是美欧不能不按照正常的程序,用不准确、不规范、不科学、不合理的数据和证明来轻易地启动保护措施。”他认为,欧美等国仅凭来源不准确的三四个月的数据,缺乏根据地援引242条款对我国纺织品设限,这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不科学的,这对中国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对于美欧的做法,国际人士也持不同意见。即将就任的下一届世贸总干事长拉米先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WTO总干事素帕猜、瑞典贸易大臣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对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做法提出异议。
其实,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5年1月~4月,中国纺织品出口总额一共是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4%,这一增幅不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个百分点,而且也远远低于同期中国出口35%的增长幅度。而对于欧美市场出口的增长中也开始显现出两个下降,一是增幅逐月下降,一是纺织品占中欧贸易、中美贸易的比重也是逐月下降的。
再就价格的变化来说,从欧盟提供的价格可见,2005年1月份,我国的T恤在欧盟的价格为每打97欧元,3月份则是101欧元,可见欧盟T恤衫的市场价格不降反升,不能证明存在着市场扰乱。而另一个受限的纺织品——亚麻纱,据欧方统计,2005年3月进口我国亚麻纱仅增长了3%,同样不能证明欧盟进口中国的产品在这段时间里价格下降或者影响了当地的市场。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文章更是直接指出,“中国的商品份额之所以增长,是因为美国人和欧洲人希望它增长。”
4博弈背后的产业竞争力差异
今年前4个月中国纺织品之所以增长相对快,与配额取消后的阶段性过渡转换有关。在薄熙来看来,这是以往长期扭曲的配额体制转向纺织品自由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正常现象,与正常贸易过程中某一年、某一个时期、某种产品的突然激增完全不同。
而这种情况的发生,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乌拉圭回合中所达成的10年过渡期中的不作为有关。发达国家并没有忠诚地履行分阶段地放开配额的承诺,却把最紧俏的、大家最关心的、发展中国家最有出口潜力的那些配额保留到最后一刻,比如,美国保留了90%,欧盟保留了70%的配额。以至于到2005年1月1日体制转换时,出现了中国纺织品激增的现象。
正如美国纺织和鞋业协会主席弗恩·埃文森所说,美国纺织品服装公司花了10年时间来准备迎接没有配额的时代,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超过1/3的美国纺织品公司在配额时代后期没有做任何准备。而且2/3的纺织品公司在做调查,力图推动美国政府根据中国纺织品保护条例下“重新采用配额制”。
事实上,尽管美国实施配额制长达40年之久,其纺织行业仍难逃脱“夕阳”型产业的命运。据美国劳工部统计资料,自1990年以来,美国纺织成衣行业大约有100万人失业,近两年来平均每天有587人失业。另一个事实是,目前美国市场上超过96%的服装来自进口。而美国消费者则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他们能继续购买高质量、低价格的服装。而中国价廉物美的纺织品给美国纺织品流通领域增加了几十万人的就业机会,这个数字并不比40年前美国纺织业黄金时期的就业人数低。
一方面是美欧在纺织产业发展上的不作为,另一方面则是我国为避免出口增长过快而采取了一系列“自我约束”措施。如早在2004年一体化前,我国就对纺织品出口采取了降低出口退税、对纺织行业投资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分别从14%、17%调低至11%和13%。经过宏观调控,2004年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已回落56.4个百分点。而2005年初中国政府又继续调控纺织品贸易节奏,采取了征收出口从量关税、实施纺织品出口自动许可暂行办法、提高纺织业投资门槛等多项措施。正是这些措施的实施,保证了欧美市场目前较为平衡的状态。
埃文森也表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大量的中国纺织品出口已经对美国的就业率产生负面影响,以前的保护措施或目前某些产品种类所采用的保护措施都没有给美国带来生产和就业机会。“因为美国的市场扰乱并不是从中国进口所引起的。而对中国实施特保可能是要达到一些政治目的。”
《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都曾撰文指出,美国政府没有理由和必要保护国内垂死挣扎的纺织品工业。
不少业内人士都分析认为,欧美设限的利益原因,可以归纳为经济牌和政治牌。以美国为例,经济上是因为美国的双赤字制约着美国经济发展;而政治上则涉及到选票等原因。其实美国纺织品行业真正受冲击的就业人口很少,损失也不大,所以政治牌的意义可能比经济牌更大。
然而,欧美突然高筑贸易壁垒,却令正准备在“后配额时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中国纺织企业遭受巨大压力,许多厂商被迫以不接订单、缩减生产规模等方式渡过难关。而1900万本属于低收入阶层的纺织工人群体,更是受到国际贸易条件恶化的直接冲击,生活状况陷入困境。提供棉、毛、麻、丝等天然原料的上亿农户也有成为“蝴蝶效应”的受害者。
一组数据可以证明:美国对中国7种纺织品设限,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中国20亿美元的出口,影响到16万人的就业,这个数字甚至多于美国整个纺织品服装部门的7万就业人口。目前欧盟对中国的两种纺织品设限,也影响到3亿多美元的出口和相应的就业人数。“欧美设限的每一个品种背后,涉及到至少1000家企业,多则达到6000家企业。”中国政府对于中国的纺织企业、广大职工的利益非常关注、高度重视。
5摩擦不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其实,纺织品贸易摩擦并非一日之寒。翻阅资料可以发现,除了此次设限的7类产品外,美国早在2003年就对中国针织布、袍服、胸衣三种纺织品出口实施设限,随即又进入了新一轮“特保”程序,连续对我国袜子、裤子、衬衣等13个类别的纺织品服装提出设限申请。欧盟方面,则加大推行环地中海区域优惠贸易政策,旨在以“地中海制造”代替“中国制造”,同时欧盟提前取消了对中国纺织品的普惠制待遇,并简化反倾销调查程序,随时对中国纺织品启动特保和反倾销。
其实,除了纺织品之外,随着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摩擦也是急剧上升,成为第三大贸易国,我国已连续9年名列反倾销调查首位,“中国制造”走出国门后,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反倾销、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以及花样翻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反补贴、337条款、SA8000,甚至还面临着“西班牙烧鞋事件”之类的“民间壁垒”。
谈到这个问题时,金伯生告诉记者,贸易越发展,遇到的摩擦也会越多,对此应该有一个正常的心态面对。同时,他认为,欧美的眼光应该放得更长远一些。因为中美、中欧的贸易发展很快,潜力巨大,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摩擦,如果一有摩擦就搞贸易保护主义,肯定是不利于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势必会影响整体的贸易趋势。
事实上,中美、中欧之间已经实现了产业上的分工,欧美占据中高端产品,而中国则是发展低端产品,应是各得其所。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对发达国家总体上非常有利。正如薄熙来所讲,我国卖8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空客A380。
而在中国的出口中,外资企业的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量的58%,外资企业也从中国对外贸易中获益匪浅。
另一方面,中国不断增长的进口需求,也为世界各国带来利益。还是以纺织业为例,中国实际上不但是美国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国,也是美国最大的棉花进口国,众多的美国棉农同样是中国纺织业发达的受益者。美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也表示,中国已成为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是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
正如世贸总干事素帕猜所指出的,在全球贸易关系中,动辄采取单方面行动的做法,只能是一种“弱肉强食的霸权法则”,不仅损害全球贸易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
协商化解争端
中国的纺织业关系到千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