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4344-黑魔方07年修订版考研政治哲学真题宝典-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过程,考查考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理解程度。2005年多选题第16题是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做的试验的结果,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的理解程度。    
      特定社会背景往往也是考研哲学命题的背景。1999年理科论述题第33题是“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巩固深化改革的现实意义。”出此哲学考题与实践标准讨论二十周年的背景相关。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实践标准的大讨论,为恢复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实践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1999年刚过实践标准讨论二十周年,出此考题理所当然。至于2000年文理通用单选题第2题考查“意念移物”、2001年理科单选题第3题考查“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则是近几年我国批判法轮功在考研哲学命题上的反映。    
      至于哲学史上的名言名句、广泛流行的成语、典故,一般出选择题,但也可以出辨析题甚至分析题。如2000年考查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当年的文科辨析题(30题),2002年考查的“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也是当年的文科辨析题(31题),2003年考查的伯乐相马和伯乐之子相马的典故,则是当年的分析题(34题)。2005年考查的许衡口渴难耐也不摘梨的典故,是1999年以来,第一次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的辨析题。2006年的分析题也是从石兽的典故出发,展开分析的。    
      第二部分 政治理论历年真题    
      评析(1999…2006年)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选择题Ⅰ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2003年单选题第1题)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答案】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较易回答。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哲学史上就一直存在着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    
      可知论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古代,存在着朴素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朴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近代存在着形而上学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至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也是古已有之,在近代更为明显。因此,备选项A、B、C是错误选项。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在一切旧哲学那里,社会历史观上唯心主义一直在统治地位,虽然某些哲学家也试图或曾经用某种物质因素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剥削阶级的偏见,没有、也不可能提出系统科学的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在于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仅在于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更重要地在于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    
      个“伟大发现”之一(恩格斯语),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列宁语)。因此,D是唯一    
      正确选项。    
      【相关知识衔接】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则是关于世界存在方式的两种对立的世界观,也是“在人类认识历史中;从来就有”(毛泽东语)的。可见,上述三个“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才出现的。只有选项D最合题意。    
      【命题趋势】此知识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对哲学史有一定了解的考生都不难做出正确的回答。此知识点只能出选择题。    
      本章总结    
      1999年以来,8年考研中只有2003年哲学试题属于本章内容,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哲学试题不属于本章内容。本章一般出选择题,特别是单选题、个别年份(如1998年)出过辨析师,从未出过分析题。    
      本章需要着重理解和把握重点概念和问题有: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    
      出发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和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等。


系列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选择题Ⅰ     

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1999年文科单选题第2题、理科第1题)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    

【答案】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本质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    

识本质问题的根本观点。此试题出自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马克思指出:“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12页)唯心主义认为,现实事物是思维的创造物;马克思主义哲学    

则认为,观念、意识“不外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所谓“改造过    

”,指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信息进行了能动的加工,意识、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即    

意识具有主观反映性的特征,本身并不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列宁语)。因此    

正确选项是D。     

备选项A把意识看成“人脑中的特有的物质”,是19世纪中叶欧洲某些庸俗唯物主义者的观    

点,这种观点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否认了意识的主映反映性特征。备选项B把人    

脑看成意识的“源泉”,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意识的“源泉”是实践和客观物质世界,人    

脑则是意识的思维器官,它不能凭空产生意识。备选项C否认了意识和物质之间反映和被反    

映的本质区别。因此,A、B、C都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划清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庸俗唯物论的原则界限。    

【命题趋势】此题属哲学上的名言名句,这种题型曾多次出现。题中马克思那段话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其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关于意识的本质的原理则是需要准确、深刻加以理解和把握的。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要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原则界限。     

     

     

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1999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答案】B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此题出自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原文无“之外”两字。列宁指出“世界上除    

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列宁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137页)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也讲过这一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个世界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都以物质为基础,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种种表现形态、形式或机能、属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简言之,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统一问题上的根本观点,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因此,正确选项是B。    

列宁上述论断并没有否认人的意识的存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意识是人脑这种高度复杂的物质形态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的主观反映形式;人脑是意识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意识运动伴随着人脑内部的物质运动,因此,意识也是“物质运动形式之一”(恩格斯语)。所以,备选项A是错误的。    

列宁的上述论断也没有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恩格斯语)。把意识理解为“特殊”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它否认了意识的主观反映性特征。因此,备选项C、D也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注意列宁的上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命题。    

     

【命题趋势】列宁上述论断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对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意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要从理论上准确理解和把握,从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3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    

质具有(2000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答案】C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此题出自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黑格尔是个唯心主义者,但他的哲学中有合理的思想,他是可知论者,并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列宁在读他的《逻辑学》时对他重视实践作用的思想进行唯物主义改造,提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世界。”    

并接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全集》第38卷    

,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228页,229页)。列宁在这里讲的“创造客观世界”与“改变世界”为同一含义。列宁这一论断是阐明和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能动地认识世界,即反映世界,形成思想、观点、理论、决策,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创造”不是无中生有的臆造,“改造”也不是任意的改造,而是以正确反映世界为前提,通过实践,创造出世界上本来没有的事物。    

备选项A是错误的,是唯心主义观点。因为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归根到底,物质对于意识具有决定性,而不是相反。这种观点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备选项B是片面的,因为预见性只是人的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表现。备选项D也不准确,因为主动性只是意识能动性的具体体现。C是唯一正确答案,是对列宁这一论断的完整、准确的概括。    

【相关知识衔接】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的根本区别;意识能动性与其具体表现的区别。    

     

【命题趋势】列宁这一命题再考的可能性较小,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把握这一原理时,要同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在理论上    

划清界限,同时要注意把意识的能动性这一概括性的提法同它的具体体现区分开来。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    

奉(2000年文、理科单选题第2题)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A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和运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不是消极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人的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和通过实践、运用物质手段能动地改造世界。但意识不能直接改造外在世界,脱离实践和物质手段,单纯依靠意念活动,连一个原子都移动不了,更不能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因此,试题中提出的观点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移属于机械运动,物质结构变化属于物理化学运动,意识、意念活动属于思维运动。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存在着原则的区别,存着不同的物质承担者,有不同的原因,解决不同的矛盾。    

“意念移物”、意念“可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是某些“气功学家”和邪教宣扬、鼓吹    

的骗局,它经不起严格科学实验的验证。选项A是唯一正确答案。备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谓“实践唯物主义”,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看法,但主张人具有主观能    

动性并非都是“实践唯物主义”。    

【相关知识衔接】划清主观唯心论、客观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