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4344-黑魔方07年修订版考研政治哲学真题宝典-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备选项C否认不可能性,是片面的。不可能固然永远不能实现,但无视不可能,不顾客观规律和条件,去办那些办不到的事,却是时有发生的,这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那位科学家在判断什么是可能或不可能的时候,是以他具有的十分丰富、又十分有限的知识、真理性认识为依据的。事物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任何一个人的认识都受社会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以及主体自身条件的限制,在一定条件下只能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而真理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世界又是无限的,已知和未知比较,未知的事物及其规律要多得多。由于科学新发现及新的技术手段的采用,原来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会转化为可能,从而使原来的判断成为错误,而原来认为可能转化为不可
能的则是少有或没有的,从而保持着原来判断的正确性。因此,判断什么是不可能比判断什么是可能有较大的失误的可能性。所以,当那位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
“对的”,说明了真理的客观性即绝对性;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错的”,说明了真理的适用范围、条件性、有限性,即相对性;两个“差不多”的用语,同样体现了真理的相对性。总之,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D是唯一正确答案。
【相关知识衔接】可能、不可能的含义及其原因;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人的认识受限制和犯错误的原因。
【命题趋势】此考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辩证法和认识论两部分,需要有较全面的分析能力,有较大的难度。命题难度的增大是2005年考研命题的一个趋势。
(二)选择题Ⅱ
1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1999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
A事物的自我否定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D主观、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
【答案】BDE
【简析】此题考卷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对立。
唯物辩证法否定观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基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斗争,最后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实现了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不是否定一切。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必然把否定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它在绝对对立中思维,要么否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把把否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因此是抽象的否定。很明显,备选项A、C属于辩证法的否定观,选项B、D、E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观点。
【相关知识衔接】两种否定观的分歧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之一,其对立的根源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
【命题趋势】此题考查的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理论观点。要注意在理论上划清辩证法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原则界限,同时要注意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否定观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注意辩证否定观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反对实际生活中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2001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E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
【答案】BDE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普遍联系中的系统观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和要素、整体和部分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部分)相互联结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相对稳定性等。其整体性是指它对内使其构成部分没有独立意义,对外是以整体面貌出现,具有其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下不具有的整体特征和功能。因此,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其结构性是系统具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组织方式或结合、联结方式,系统的整体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部分),而且取决于这些要素(部分)的结构,要素相同,结构不同,系统整体的性质也不同,因此系统整体的性质、功能不是其构成要素(部分)的机械总和。(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必然包含着部分;部分是整体的部分,它包含整体的基本要素,
它的性质渗透于整体之中。(3)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转化:整体对包含着它的更大整体来说就转化为部分,部分对它的构成部分来说就转化整体;部分可以转化为与它的整体并列的另一整体(如分解、分化、分裂、解体等),整体可以转化为与它的部分并列的另一部分(如融合、兼并、整合等)。
作为系统整体存在的生物个体与其组成部分的细胞及DNA的关系也是系统和要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此,选项B、D、E符合题意。备选项A属于机械论的整体观、系统观,备选项C与正确选项B相悖,都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整体和部分是对立统一关系,要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命题趋势】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整体观、系统观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此知识点仍存在再考的可能性。要关注自然科学及其发展,提高对其成果进行哲学分析的能力。
3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
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2001年文、理科多选题第16题)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面使自己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答案】ABDE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各有其重要作用,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全面分析、理解和把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树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的辩证
思维方法,善于运用这一观点分析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推动事物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
向发展。
1999年,中美两国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WTO达到了“双赢”协议,这是中美双方长期谈判相互斗争的结果,体现了矛盾斗争性的作用,因此应选A。长期的谈判使中美双方认识到,中美双方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的,是相互促进的,这体现了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因此应选B。长期谈判还使双方认识到,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这又体现了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因此应选E。总之,中美双方在谈判中体现了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达到了“双赢”的结果,因此应选D。因为是“双赢”,而不是“单赢”,所以并不体现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是矛盾解决的一种方式和结果,与本题中“双赢”不合。所以备选项C应予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全面理解和把握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命题趋势】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的作用,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根本内容,在理论上要全面、深刻加以理解和把握。此题是在考研中第一次以《形势与政策》为内容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能力,应引起考生的注意。
4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2003年多选题第16题)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答案】ABCE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中的作用以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
试题出自《国语·郑语》,书中记载中国西周末思想家史伯对郑桓公的谈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下面又说:“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杂,以成百物”,“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这里讲的“和”,即“以它平它”,指把不同的东西或要素相互结合,是包含差异性的和谐统一。“同”,即“以同裨同”,指完全等同或相同的东西或要素的重合,是没有差异性的同一。不同性质的东西、有差别的事物相结合才能生成和变化成丰富多采的万事万物,这就是“和实生物”。相反,若“以同裨同”,那就单一音调不好听,单一颜色无文采,单一滋味不好吃,单一材料不成器,不能产生和存在丰富多采的事物,这叫“同则不继”。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差别和矛盾,都是包含着差别和矛盾的统一,是由不同方面或要素构成的统一体,不包含内部差别和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正是由于事物的内在差别和矛盾,即对立的统一,才推动了事物的不断发展。因此,正确选项A、B、C、E,史伯的谈话中朴素地体现了选项A、B、C、E指出的思想。史伯的谈话中没有备选项D指出的“矛盾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的思想,因此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十分丰富上述考题中的话只是其中一例,要全面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
【命题趋势】选取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典型思想材料让考生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是考研哲学试题常见的一种考试方式。史伯的谈话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些重要范畴和思想还是很有必要。
5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2004年多选题第17题)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E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答案】ABDE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同一性概念,并涉及到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人的价值观和生产关系概念,即考研《大纲》的第五章和第七章。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的同一性包含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指对立面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即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第二,指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即相互贯通性。饭店的广告幽默画“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体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相互依存,因此应选A。
这幅幽默画也体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具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具有直接利益上的一致性,因此,试卷“答案”要求考生选B。但生产和消费的“直接同一性”,语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按照马克思的思想,“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是指“生产的消费”,在生产中生产者的“能力”和生产资料被“支出”、“消耗”和“使用”,即“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在自然界中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例如,在吃喝这一种消费形式中,人生产自己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即许多消费是“生产人”的生产。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说,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马克思认为,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有“三方面”表现,除了“直接同一性”,还表现为两者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11页)试卷中要求回答的选项B同马克思讲的生产和消费的“直接的同一
性”不相符合。“直接同一性”这个概念在一般高较校哲学教材中(包括哲学专业教材)是不
讲的,此知识点出得有些偏。
人们到饭店用饭是一种商品交换活动(买和卖),产品交换属于生产关系中的重要环节,幽然画体现了商品交换后动背后的人与人关系,也体现了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因此应选D和E。
备选项C认为,“利己”是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利己”作为人的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属于社会意识,是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则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在生产力还没有达到充分发展的程度,在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及其影响的条件下,在存在商品交换和劳动还是人的谋生手段的时候,利己思想有其产生、存在的必然性,有着广泛的影响,但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并非一切人和人的“一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