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下午茶-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应该到中国去举办音乐会,后现代派音乐对于中国听众来说,也许是很新的东西。”我对派克说。    
    “我需要钱,很多演出赚不了什么钱,销售音乐碟也不容易。做钢琴家教,有时赚钱不少,但要看人脸色。一次,我教一位贵妇的儿子弹琴,后来,她突然终止了合同,原因是她的婚姻出现问题,她甩给我1万镑。钱不少,可那一刻我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我不愿受人摆布。”派克讲着,我仿佛看到那些伟大的音乐家们都曾经历的艰难的画面。    
    音乐家似乎都肩负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看着派克那双大大的方型厚手,就知道那就是为钢琴而生的。看着他,我又一次陷入痛苦的单相思意境中。    
    一会儿,派克对我说,“你等一下,我去拿一盘碟给你。”然后走出酒吧,直奔街对面那老房子的家。十几分钟后他回来,递给我一张碟,“你回去听一下,里面是我的代表作品。”    
    晚上回来,打开音响,放入音碟,音乐响起……钢琴的演奏带来一片宁静,静得有些压抑。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一直认为现代音乐就是要给人以强烈刺激,而派克的音乐却恰恰相反。由他自己作曲、自己演唱、自己配器的音乐,每一个音符都是他心底之声。音乐结束后,我不想再听,它产生的死一般的静,正好让我很快进入了梦乡。    
    早上起来,我强迫自己再听一遍派克的音乐,以便晚上能与他谈听后的感受。这次我坐在音响旁,一动不动从头听到尾。突然我感到一种极度的来自音乐的失望情绪,这是昨晚听时没有感觉到的。许多不和谐音出现在过于缓慢低沉的旋律中,像一潭死水,没有波澜。也许他的音乐很棒,但我无法理解它。音乐结束,关掉音响,我好像是在受着压抑的煎熬,心情一下变得很不好。这种音乐我绝不想再去听它。    
    晚上又见到派克,我们坐在酒吧的一个角落里。他还是喝着威士忌,我喝着爱尔兰的黑啤。我把碟还给他,“感谢你让我知道什么是后现代音乐。”我说。    
    “你的感觉怎样?”他看着我,用浑厚纯正的男中音问我。    
    “钢琴的音质是一流的,音色极其优美,那一定是一架很好的琴。音乐太静,太悲了,像葬礼曲,或失败之歌,这样的音乐听多了会影响情绪,产生负面影响。”我直截了当地说。    
    “你说对了,那是架古钢琴,祖父留给我的。”他低声讲完,没有再说话。那一晚,我俩静静地喝着酒,没有情绪再谈音乐,我被他的音乐彻底打倒。三天里我对他产生的那种“单相思”骤然降温。音乐让我从他那强壮的身躯、英俊的脸庞和为钢琴而生的大手这些优越的外表中,探测到了一颗深藏的悲凉的心。    
    我要逃脱他,就像逃脱他的音乐一样。我不愿与阴郁为伍,我喜欢快乐和阳光的性格。


第四章在马球俱乐部

    在马球俱乐部    
    At a polo club    
    在英国,马球是一项贵族体育运动,参加赛马或马球赛的人,都需要有很高的骑马技术。而高超的骑术,需要经过长久的训练,当然也需要花费大量金钱。马球用的是良种马,喂养、训练也不是少量资金能做到的。    
    夏季雨后的一个下午,我到汉姆马球俱乐部(Ham Polo Club),观看那里举行的一场马球表演。俱乐部位于伦敦西南,距海德公园仅8英里,建于1926年,是英格兰最老的俱乐部之一,也是目前伦敦市内仅存的马球俱乐部。    
    这天,马球场外的草坪上停满了车,场内湿漉漉的,球场边有一排白色厚帆布搭建的帐篷,面对球场的一侧是透明塑料窗,另一侧是一排有白色遮阳伞的长长看台。从帐篷一侧的大门走进,里面是白色的世界:白色的帐篷,白色的地砖。吧台边几位小姐正在为来宾递上香槟。20张铺着淡黄色桌布的圆桌上面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酒杯、套盘和闪光的刀叉。每张桌子上有大盆的鲜花和粗大的蜡烛,显然比赛后是烛光晚餐。    
    人们站在窗前,举起酒杯望着窗外,等待比赛开始。这时,主办人突然向大家宣布,由于雨后赛场潮湿,草场泥泞容易造成赛马受伤,比赛取消。整个帐篷里,顿时响起了一片嘘声。显然,大家对这个决定表示不满。人们付了昂贵的门票费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马球赛。但没有办法,保护赛马很重要,一匹赛马价格昂贵,如果受伤,将给俱乐部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天公不作美,只好认倒霉。这时,服务小姐殷勤地斟满每一位客人的酒杯,并端茶、咖啡和小点心,让大家先享用。马球赛变成了下午茶。    
    7点钟晚宴开始,客人就坐。菜开始上桌,尽管菜做得十分精美,可望着窗外那空空的绿色赛马场,还是让人失望。还好坐在我旁边的一对夫妇很健谈,让我有些郁闷的心情变得明快起来。那对夫妇,先生是英国人,夫人是东方人,开始我以为她是中国香港人,后来她告诉我,她是马来西亚人,叫苏姗。她不会讲广东话,也不会讲普通语,我们只好用英语交谈。苏姗50多岁,瘦瘦的,梳着齐耳短发。她是护士,在一家私立医院工作。她的先生做房地产生意,是马球俱乐部的会员。苏姗常常跟先生一起到俱乐部,参加这里的一些社交活动。没有马球赛的晚餐,有苏姗坐在我旁边,是不会寂寞了。她说她喜欢厨艺,并有很高的鉴赏水平,评价菜肴是她的嗜好,但不太会做饭。    
    闲聊中,我悄悄地问苏姗,你是怎样认识你的先生的?她神秘地看着我说,在医院。我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惊奇。她继续说,我当时在一家私立医院做护士。我的一个病人,是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住在我看护的一间病房里,当时病得很重,她的三个儿子常常轮流来看望她。不久老人去世了,我帮他们处理了老人的后事,三个儿子很感谢我。老人的小儿子一直和我保持着联系,后来我们成了亲密朋友,不久结了婚。他后来告诉我,老人临终前对他说,这位护士人很好,你一定会和她成为很好的朋友。30年过去了,我一直和先生相处得很好。苏姗讲述她的故事时,我不时侧过头望着她的脸,那种对于生活的满足感是发自内心的。    
    苏姗的先生一直静静地听着夫人的讲话,没有插话。我问他,你与夫人之间是否存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难以沟通的问题?他笑笑说,几乎没有,我夫人的英国文学功底比我还深,她在马来西亚读的是英文教会学校,那时,她已经读了不少莎士比亚的著作,有些我都没读过。我的母亲是私立学校的校长,她就喜欢苏姗这一点。母亲对我说过,没有几个东方女孩子像苏姗那样,读过那么多莎士比亚的书。    
    我又问苏姗,在伦敦你是否有许多马来西亚朋友?她说,几乎没有。我有点不解。她继续说,开始有几位马来西亚朋友,和她们在一起就是谈论吃。休息日到中国超市买菜,回来后花几个小时做饭,时间都花在吃上了。而先生的朋友们都有许多不同的爱好,这些爱好让生活变得精彩。比如,我先生就喜欢鸟,听见鸟鸣,就能知道是什么鸟在叫。他还喜欢骑自行车旅行、划船、品酒、养鱼。我家花园的鱼池中养了20几条一米长的日本种鲤鱼,颜色鲜艳,都是稀有品种。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我们有一幢别墅。每年冬夏季,我们就要到那里去住一段时间,我们和村里的人相处得很好。有一次,我们已经卖了那幢房子,搬到海边去了。可后来我们又搬回了那里,我们的感情已无法离开那个村庄,每次去那里,都是为了去享受十几年来与村民建立起来的友谊。    
    苏姗慢慢地讲着,她的丰富阅历全部写在她那曾经很漂亮、现在仍然风韵犹存的脸上。她说,为了让生活更有意义,她现在虽然生活优越,但每周还要到私立医院去做三天护士。她的两个女儿都在读大学,一个在牛津,一个在诺丁汉,都住在学校里。家里现在很冷清,先生时常邀朋友到家里一聚。她邀我下个周末到她家和他们一起共进晚餐,并参观她和先生一起收集的稀有蝴蝶标本。    
    马球赛虽没看上,倒在这里结识了一对有意思的夫妇。他们让我感受到中西文化结合所产生出的一种独特魅力。


第四章谈判桌上的恋情

    谈判桌上的恋情    
    Love over the negotiation table    
    在湖畔公园的咖啡馆喝咖啡时,认识了萨顿女士。她60多岁,操着浓重的德国口音,身材瘦小,穿着厚厚的格呢短裙和套头衫,显得很精干。以后,每次见到她,总要和她聊上几句。一次,她请我去她家喝咖啡,我没有推辞。    
    我和萨顿一起来到公园外马路对面的一幢红砖公寓里。她住在顶层,面积很大,从客厅的玻璃窗望出,可看到湖畔公园的全景。    
    萨顿让我先坐下,她到厨房去准备咖啡。我环视四周,房间里一尘不染,十分典雅,落地灯、窗幔、台布、地毯、家具摆放得巧妙合理,墙上有一幅优美的风景油画,镶在精致的金色画框里,画的上方有一盏小吊灯。我猜想这是一幅主人收藏的名画。画的下方是一张古旧的半圆形台桌,桌脚是精细的镂空木雕,台桌上面的水晶玻璃花瓶里插满了盛开的紫色郁金香。    
    萨顿端来两杯热咖啡和一盘小甜点,放在茶几上。我和萨顿面对面坐在沙发里。我问她墙上的那幅油画,她说,那是一位德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她收藏了许多年。这印证了我的猜想。桌子上有一张少女黑白照片,放在一个精致的相框里。我又问萨顿,那是谁?她说,那是她在德国时照的。没等我再问,她就主动向我讲起了她的故事。    
    萨顿出生在德国波恩,父母都是教师。上大学时,她学的是经济学,能讲流利的法语和英语。大学毕业后,一直做翻译工作。她和她已故的英国丈夫是在德国相识的。当时,德国和英国之间正在打仗,在一次高级军事谈判会议上,萨顿是德方的翻译,认识了这位英军司令。当她的眼睛从谈判桌一边看到另一边的英军司令时,完全被他的英俊潇洒和绅士风度所吸引。英军司令也对这位漂亮的女翻译一见钟情。他们很快坠入爱河,难舍难分。司令爱上敌方翻译,这事在英军中引起轩然大波,战场上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萨顿是一个结过婚的女人,还有两个小女儿。在英军中,没有人能理解这位司令,没有人同情他,他的政治前途因此受到巨大影响。这段刻骨铭心的爱,让人感到美丽可以胜过一切,即使是在战争时代,再残酷的环境也阻挡不住人们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他们结婚以后,英军司令被降职,不久,被派到肯尼亚任副司令,失去了权力。从此,他一蹶不振,脾气变得暴躁固执,烟酒成了他的解脱。萨顿看到先生变成这样,心里很难过。她想,不能只待在家里靠丈夫,一定要靠自己。    
    她与德国朋友联系,从德国进口化妆品卖到肯尼亚。开始只是小买卖,后来越做越大。她想到在当地办厂,从德国进口原料在肯尼亚生产。由于产品质量好,她的产品销量直线上升。后来,她控制了整个肯尼亚化妆品市场,成为一位女大亨。    
    萨顿在肯尼亚生活了20多年,从白手起家,到成为肯尼亚最大的化妆品公司的老板,她走过了一条漫长艰辛,又充满刺激的路。她说,过去她只想当太太,从未想过当老板,没想到丈夫的失意,成就了她的事业。在以后的岁月里,丈夫成了她的得力助手,一改消沉,又变得精神焕发。    
    55岁时,萨顿卖掉了她的厂子,随丈夫回到英国,享受愉快的晚年时光。两年前,丈夫去世,两个女儿一个在美国,一个在德国,现在萨顿一个人生活。除了参加伦敦的德国社交圈的活动外,她最大的乐趣就是每天在湖畔公园里散步,在咖啡馆喝杯咖啡,和老朋友聊天。    
    当咖啡喝完的时候,萨顿的故事似乎也讲完了。她那特有的温柔和刚毅混合的语调,久久地留在我的耳际。她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大相册,翻开给我看,第一页上的一幅大照片是年轻时的萨顿。那时,她是那样的美丽,难怪那位英军司令对她一见倾心。我抬起头,看看面前的萨顿,她的脸上已布满了皱纹,可她那闪闪发亮的蓝眼睛和独有的气质,让我感觉到,美丽带着一种不变的魅力,早已充满了她的每一个细胞,那是来自她曾经拥有和享受过的生活。美丽的人永远美丽,不论她有多老。


第四章银婚纪念

    银婚纪念    
    A Silver Wedding    
    接到安德鲁先生寄来的银婚晚会请柬,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真不容易。两个人能一同携手走过25年的人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这对于双方都是一生中又一亮点。比起新婚来,银婚就像是一瓶陈年佳酿,融进了许多宽容和理解,包藏了更丰富的生命内涵。    
    星期六下午,从伦敦驱车北上两个半小时,到了绍斯伍(Southwell)。安德鲁先生的家就在这个优美的小城里。他家是一个三层楼的花园洋房,紧邻一个大教堂。一月的花园,显得有些凋零,树木还没有发出新芽,草坪是绿的,小鸟在地上静静地觅食。    
    走进安德鲁家一楼的大客厅,两个漂亮的英国女孩正在为来宾斟香槟。厅里挤满了人,约有五六十位。闪亮的彩带挂在房顶上,蜡烛点缀着每一个角落,古旧的大条桌上摆满了客人们送来的礼物。我把带来的一大束橘黄色的鲜花插在花瓶里,放在窗台上。在窗外绿色草坪的映衬下,瓶中的花显得更加娇美。客人们相互自我介绍交谈起来。    
    当安德鲁夫妇走下楼来时,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并没有穿令人眩目的服装。和平时一样,安德鲁穿着他那套灰色的西装,只是皮鞋擦得锃亮,头发梳理得很整齐。那突出的前额和藏在眼镜后面闪闪发亮的眼睛,透出几分昔日剑桥高材生的锐气。他的夫人穿了件紫红色天鹅绒长衬衫,黑裤子和一双普通的皮鞋。她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