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下午茶-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知道了苏格兰的拉莫尔。我赞同地点点头。他又对我说,明天他就要回苏格兰,晚上和家族的人在城堡里共进圣诞晚餐,这个传统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他站起身穿上外衣,与大家互祝圣诞平安,然后离开了。    
    一会儿,他又回来了,手里拿着一束紫红色的郁金香,走到我的面前。他把郁金香给我说,“送给你,远方的客人,祝你圣诞快乐,新年以后见。”我被他的这一举动弄得有点不好意思,周围的人都在看我。他又说,“把郁金香插到花瓶里,整个圣诞节你都会想着我。”他笑笑,向我眨了一下眼睛,我接过花,看着他离去。他带走了一阵风,却留下了一片温馨。    
    看着手里这束花,我想,圣诞节时,自己也许真会为这位多情的苏格兰人感动一回了。    
    果然,一首小诗在郁金香盛开的时候,飘出我的脑海:    
    为什么被你吸引?    
    是因为你那苏格兰乡音,    
    是因为你那宽阔的胸襟,    
    还是因为那片富饶的土地?    
    走近你,    
    就像走上美丽的苏格兰高地。    
    碧蓝天空中飘过的白云,    
    叙述着你不平凡的过去。    
    葱绿的草场上肥壮的牛羊,    
    哼着你儿时的歌谣。    
    童话般的农舍里,    
    留下你永远的回忆。    
    为什么被你吸引?    
    是因为你魁伟的身躯,    
    是因为你微笑中的童真和自信,    
    还是因为你血液中流动的刚毅?    
    深深地被你吸引,    
    只因为你散发着浓浓的苏格兰气息。


第四章情系新西兰

    情系新西兰    
    The feeling of NewZealand    
    斯蒂文要回新西兰了。临行前他在家里举办了一个晚会,请来所有他在伦敦的新西兰朋友话别。斯蒂文是我一位朋友的同事,是汽车推销员。为了凑热闹,我也和朋友一起去了。    
    晚上,朋友们带上食物、饮料、礼品来到了斯蒂文家。我们到时,屋里已挤满了三四十人,大家一边吃着桌上摆放的各种小吃,一边聊天。新西兰人非常热情,他们常主动打招呼,不会让人感到尴尬。    
    坐在我身边的一位30多岁的女士,向我介绍说,她叫爱林,出生在新西兰,父母是苏格兰移民。几年前,她和先生一起来到伦敦。现在,她在幼儿园工作。另一位坐在我对面的女孩20岁左右。她告诉我,她叫莎拉,在一家英国公司做秘书。她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丹麦人。坐在她旁边的,是她的男朋友,叫鹬鸵(Kiwi)。我说,鹬鸵不是一种鸟吗?她笑了,点点头说,对了,是新西兰的国鸟,也是我对男朋友的爱称。她亲昵地伸手抚摸了一下男友的头发,两个人微笑地对视了一下。然后,莎拉开始眉飞色舞地讲起了鹬鸵。    
    鹬鸵是一种野鸟,在新西兰受到保护,它的名字很像它的叫声。鹬鸵生长在树林或沼泽地,以食昆虫、蚯蚓、树种为生。它的视野范围很有限,只能靠长鼻子去寻找食物。虽然鹬鸵有翅膀,但它不能飞。由于鹬鸵的数量不断减少,政府每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科学研究,寻找适合它们生长的野生环境,促进鹬鸵繁殖。在新西兰,每一所学校都要对学生进行保护鹬鸵的教育。    
    莎拉一口气讲了一大通,像在对我进行爱鸟的教育。看得出她很喜欢鹬鸵,她想让每一个她见到的人,都知道鹬鸵,像她一样喜爱鹬鸵。一会儿,一位认识莎拉的男士走过来,和莎拉打招呼,很自然地也加入到我们的谈话中来。他叫福特,是位律师,在英国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讲起鹬鸵,他更是绘声绘色:“在中学上生物课时,老师带我们到树林去,让我们寻找鹬鸵蛋和刚孵出的小鹬鸵,找到后把它们保护起来,免得被其他动物叼走。还有些人,把鹬鸵蛋拿回家孵养,9个月后再放回大自然。鹬鸵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为有鹬鸵而骄傲。”    
    一会儿,我们这里就成了鹬鸵讨论会,加入的人也多了,有电脑工程师、保险推销员、会计、护士。最有发言权的,要算斯蒂文的夫人克丽。她是毛利族人,祖祖辈辈生活在新西兰。她说,自从外人来到新西兰岛,他们带来的动物就常吃掉鹬鸵蛋。这使鹬鸵的数量从1200万锐减到7万,濒临灭绝。不少新西兰的慈善机构,为挽救鹬鸵而积极募捐。看来她对那些外来的人和动物多少有点不满。    
    我问克丽,这次回新西兰,什么时候再回伦敦?她做了一个滑稽的鬼脸说,“大概不会再来了,路途太远,从伦敦到新西兰,要飞24个小时。新西兰是我的家,我爱那里的一切:蓝色的海洋、白色的沙滩、绿色的树林和我的那些毛利族朋友,还有可爱的鹬鸵。”她像提孩子一样说到鹬鸵,她与新西兰的那份难舍之情,深深地融入她的灵魂。这里每位新西兰朋友都觉得,来英国只是他们的一种经历。以后,他们都会回去,新西兰才是他们真正的家。我是这里惟一一个外国人,我被他们的热情包围着。每一个人的眼神中,都流露出一种来自大自然的质朴。此时此刻,我真想飞到新西兰,去看看那里美丽的风光、友好的人民和可爱的鹬鸵。    
    两个星期后,我收到斯蒂文夫妇从奥克兰寄来的明信片。上面说,希望我不仅知道鹬鸵的名字,还能从明信片上看到它们可爱的形象。如果有机会,让我一定要到新西兰去,看看那里的鹬鸵。    
    看到明信片背面长着长长尖嘴的可爱的鹬鸵,我又一次被新西兰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精神所感动。


第四章来自意大利的问候

    来自意大利的问候    
    A greeting from Italy    
    当看到迪昂从意大利发来的第一封伊妹儿时,我心里的确感到有一丝遗憾。电脑屏上出现的意式英文,让我想起我们在伦敦的相遇……    
    一天下午,我去威斯敏特图书馆还书。走到那里,只见大门紧闭,很多人聚在门外,一些人举着小旗。我问站在身旁的一个人,这是怎么回事?他回答,图书馆员工大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我想,这下糟了,背来的几本厚书,还要背回去。我又问他,其他图书馆是不是也关门了?他说,他刚从另一个图书馆到这里,那里也在罢工。我刚想走,他突然问我,你是中国人吧?你怎么知道?我反问他。他用一种带点得意的眼神看着我说,猜的,我曾有一位中国女友。你是……我没有说完,想让他告诉我他是哪国人。可他有点狡黠地反问我,你说呢?看着他有点鹰勾的鼻子和突起的鼻梁骨,我想了一下说,一定是意大利。没错,他笑了,尖尖的下巴向上翘起来。你的特点太明显了,我笑着说。他告诉我,他叫迪昂。    
    就这样,我们站在图书馆外聊起来。他是搞雕塑的,在伦敦大学工作过半年,讲授意大利雕塑史。对艺术的敏感,让我对他产生了一种好感。他谈起了意大利和意大利艺术。微风习习,天色渐晚,罢工的人们已经散去。这时,迪昂对我说,我们去喝杯意大利咖啡吧。似乎他还有许多话要说。好吧,我回答。我们一起到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馆。坐下来后,要了两杯咖啡。慢慢喝的时候,我开始仔细观察他。    
    迪昂40多岁,穿着一件短风衣,中等个,很瘦,鬈曲的半长黑发披在脑后。深陷的大眼睛、挺拔的鼻子、轮廓鲜明的嘴唇,表现出他特有的个性。他讲起话来,手势和眼神一起动,极其生动。    
    他说,几年前,他去过中国两次,到过不少城市。在南方的一个小镇,他遇到一位农村姑娘,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她辫子很长,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唇很厚,脸颊上有两片淡淡的红晕。他们之间无法用语言交流,只能靠简单的手势。他感到,他的心被一种从未见过的东方美抓住了。回意大利后,他总是想把那女孩儿做成一个雕塑。他说,他还想再去中国找那位女孩。我对他说,也许她已经结婚了。他举着咖啡杯子的手,停在半空,半天没有说话,眼神变得有点呆滞,似乎陷入了伤感之中。    
    一会儿,他拿出一张卡片,那是他在丹麦举办个人展览中的一幅雕塑照。他说,我还没有做过东方人的雕塑,看见你,我又有一种创作的冲动。他用带有穿透力的眼神看着我。我躲开了他的视线,把眼光移到了窗外。他又讲起他在中国的经历。那些事,对于他来说,仍是亲切的、新奇的。    
    从咖啡馆出来,我们在地铁站分手时,他握着我的手说,伦敦有许多美术展,有时间我们可以一起去。我想,我有时一个人看展览,如果有这样一位懂艺术的朋友一起去,一定很有意思。    
    挥手告别之际,我心存一丝企盼。    
    几天后,迪昂打电话,约我一起去国立美术馆看展览。我的心里自然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国立美术馆,位于伦敦市中心鸽子广场附近,藏有无数珍贵的世界名画。此刻,那里正在举办意大利画家提香(Titian)的作品展。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匠。其作品题材广泛,有神话传说、宗教故事、田野风光和人物肖像。我们一起进入展览区,5个展厅里挤满了人,灯光很暗,但很安静。每幅作品上,都打有一束强光。我们随着人流向前慢慢移动,迪昂不时在我的耳边低声介绍一两句具有代表性的画。提香在皇宫内完成的作品,充满了野性的激情,色彩表现极富感染力。举办这样的作品展,应该是美术馆的骄傲。    
    展览期间,美术馆同时举办艺术讲座。讲座在展览大厅旁的会议厅进行,由美术界的专家主讲。他们就提香的代表作品,从画的历史背景到表现技巧逐一讲解。讲座还配有投影和幻灯。讲座后,放映意大利电影。有拍于1952年的《奥赛罗》,拍于1955年的《夏日》,拍于1957年的《威尼斯:主题和变奏》,等等。这些精选的意大利早期电影,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有的现在很难看到。每场电影都会吸引许多观众。人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意大利古典迷人的风光、意大利人特有的浪漫气质和意大利辉煌悠久的历史。    
    从那以后,几乎每周我都要和迪昂到不同的美术馆去看展览。无数优秀的艺术品,深藏在伦敦大大小小的美术馆或画廊里。每次,我们还要去一家不同的咖啡馆去喝意大利咖啡,听他“侃”意大利,感受意大利人发自内心热情奔放的性格。迷恋意大利咖啡从那时开始。一次,他告诉我,他曾在伦敦看过一个特殊的画展。在一个大展厅的巨幅屏幕前,一支交响乐队为屏幕上打出的每一幅作品做音乐注解。交响乐的恢弘气势,为绘画增添了丰富的想像空间,音乐和绘画美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展览确实很奇特。    
    在迪昂快要结束他在伦敦工作的时候,他邀我到皇家电影剧院,观看意大利电影《死在威尼斯》(Death in Venice)。这是一部曾获奥斯卡奖的优秀影片。讲述的是音乐家马勒在威尼斯的最后日子。他对一位英俊少年的暗恋,使电影充满一种神秘的色彩,抽象派梦幻般的背景画面,犹如亲临诗意般美丽的威尼斯。影片中穿插的马勒的音乐,随着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    
    影片结束后,我们走出影院,顺着泰晤士河的河岸,穿过古老的街巷,走过著名的滑铁卢桥。迪昂说,到我那儿去喝咖啡吧!我看着他笑笑说,就在附近找个咖啡馆吧!我很喜欢他,不知为什么却用这样一句话拒绝了他的邀请。在河边的一家古老的咖啡馆里,我们相对而坐。他握住我的手说:“下个星期,我就要回意大利了,休息一段时间后,会到其他国家去。我一个人漂泊惯了,真想有一个像你这样喜爱艺术、懂得艺术的人陪着我一起谈艺术。”我看着他说,“不是一起谈艺术,是听你谈艺术。”他笑了。我接着说,“我还没到过意大利,那里的歌剧、绘画、建筑,还有美食,让我感到那是我一定要去的地方。”迪昂又讲起了意大利,那是他永远讲不完的话题。喝完咖啡,离开小店,我们又走了很远。那晚夜色很美,在海德公园的长椅上,我们坐了很久,没有过多语言,只嗅到周围的花香和草香。    
    迪昂回意大利后,国立美术馆又举办了一次意大利画展。这次,我是一个人去的。回来后,我给迪昂发了一封伊妹儿说:“因为想念你,又去看意大利画展,没想到再一次被意大利绘画的浪漫激情所打动。希望你再到伦敦。”迪昂很快回答:“短时间内我不会再到伦敦。我已接到沙特大学的邀请,作为客座教授,在那里工作一年。这又是一次不同文化的挑战,也正是我希望的。很怀念在伦敦和你一起去看画展的那些日子。我很喜欢你,并从心里祝福你。”关上电脑,我呆坐在那里,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和他一起喝意大利咖啡。一种对意大利的心灵感受,似乎渐渐离我远去。


第四章后记

    《下午茶》的初稿完成于英国汉莫斯特德修女院。    
    每当我一个人,在雨天的午后或傍晚,在伦敦不同的酒吧或咖啡馆里写作,也就是用心通过笔向纸倾诉的时候,我很孤独。    
    每当想起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我又觉得很充实。那些鼓励和支持,常常让我觉得,我就是中国的罗琳。那些鼓励和支持,让我成就了梦想——把我的经历变成一本书,让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走入英伦、感受英伦、理解英伦。    
    在此,谨对我英国的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他们是:Rt。 Rev。 Peter Wheatley Prof。Joyce Collinson,Mr。 Ian Downing,Dr。Erika Calvo,Robert Michniewicz,William Hopper,Robert Kipps,Rev。 Stephen Tucker,Andrew Bee,Jill Haslam,John Seewer,Derek Larkins,Paul Daybell,Irina Somertom,Winston Williams,Prof。 Sha Shi Patel; Mr。 Alan Kinsey,Miss。 Lisa Liu; Mrs。 Bing Luo。    
    我还要感谢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袁熙坤先生和中国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