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187-我在白宫当记者-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这两位关键人物,最后她提出的4项修正案终于获得通过。    
    但是,她也并不是全靠这种办法取胜,有时她也表现得咄咄逼人。2002年7月,希拉里第一次与同事撕破脸皮。在民主党参议员的一次午餐会上,议员们讨论竞选资金改革问题。希拉里拉长了脸,对已经做了10年参议员的拉斯·法因戈尔德说:“拉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你的主张会让他们像6月的臭虫一样把你咬死。”法因戈尔德也红了脸:“参议员,我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我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很好。”希拉里结合在白宫8年的体会,滔滔不绝地阐述了自己对竞选资金改革的观点。她讲话时,在场的议员们都点头表示同意她的看法。    
    参议院是美国的立法机构,衡量一个参议员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其提出多少议案成为美国的法律。在出任参议员的头三个月里,希拉里就已经有7项个人提案和66项联名提案获得参院通过。这一成绩已经显示出她的锋芒。    
    2002年12月26日,民主党挑选希拉里发表回应布什总统的每周广播讲话。这是希拉里离开白宫以来第一次在公开场合面向全国公众。她在讲话中呼吁国会向80多万人提供联邦失业救济金。希拉里离总统宝座真是越来越近了。    
    回顾一下希拉里成长的过程;我们就会明白竞选总统符合她的性格;放弃才不是希拉里。希拉里从小就爱出风头;喜欢做领导;喜欢参与政治。她在波士顿的韦尔斯利中学上学;高中毕业后考入著名的女子高等学府韦尔斯利学院就读政治学专业;并担任学生会主席。1969年她进入耶鲁大学法学院;也正是在这里选修《政治与人文自由》课时;她与克林顿相遇;毕业后在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工作。1975年,她进入美国最有名的罗斯律师事务所工作。律师——在美国是成为政治家不可缺少的一课。希拉里是全美百名杰出律师之一。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她一直是克林顿的政治顾问;曾促成丈夫挑选当时的参议员戈尔为竞选搭档;竞选成功后又出谋划策;帮助丈夫选拔内阁成员。1996年;克林顿竞选连任;希拉里再次立下汗马功劳。1998年;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搅乱了天;华盛顿黑云压城城欲摧。希拉里挺身而出;与丈夫站在一起;可以说起了扭转乾坤的作用。    
    克林顿的事业真是“十五的月亮”;有他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难怪美国媒体早就评论说:希拉里当总统绰绰有余。美国人卡尔·林伯赫在其最近的新作《希拉里·克林顿:计划竞选总统》一书中披露;希拉里早在1993年克林顿入主白宫之时;就已经开始筹划自己的总统之路。该书提供了希拉里为竞选总统而进行筹划的一些细节。林伯赫说;希拉里当时设想;克林顿连任两任;她本人至少担任一任。希拉里已经组建了自己的“智囊团”;并策划了在总统竞选第一站艾奥瓦州活动的细节。    
    《时代》周刊和CNN是美国两大具有影响力的新闻机构;两者组成的民调机构所进行的民意测验也并非偶然。调查显示;由于戈尔已经在12月15日正式宣布不参加2004年总统选举,30%的被调查对象则表示支持希拉里;其他有可能获提名的人选则远在希拉里之后。希拉里并没有参加2004年的总统选举,到2008年她将60岁。    
    2008年正在走来,挑选总统候选人也成为民主党的头等大事。民主党内呼声最高的是希拉里,共和党也把目标对准了希拉里。2006年2月8日,克林顿夫妇出席了马丁·路德·金的夫人的葬礼。现任总统布什和夫人劳拉坐在身后,克林顿风度翩翩,希拉里微笑地望着他。克林顿在葬礼上发表讲话:“今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们的总统和前总统都来到这里……”。克林顿话音未落,已经有人呼喊:“未来的总统也来了。”    
    这“未来的总统”就是希拉里。越来越多的民意测验表明,更多的民主党人士支持希拉里成为2008年总统候选人。无论她是否角逐总统宝座,希拉里都将是一个改变美国历史的女人。


《我在白宫当记者》 第三部分在江泽民主席出访美国的日子里

    这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1997年10月,江泽民主席出访美国。新华社高度重视这次报道,投入了精锐部队,随团记者由时任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现已为副总编的刘江带队,随团记者中还有经验丰富的外事报道老记者杨国钧。华盛顿分社全体大动员,分社社长李红旗从后勤、前方和后方的协调等各方面做了周密的安排,提前安排了许多专访,做了大量的配合报道,为读者了解中美关系的现状提供了比较好的服务。    
    根据计划,访问开始后,我被指派前往威廉斯堡,从那里开始坐专机,随团采访。本来准备从夏威夷开始,但考虑到那里活动不多,所以决定从威廉斯堡开始。    
    古城威廉斯堡的故事    
    由于我要从威廉斯堡上专机,不能开车去,于是打算从华盛顿坐飞机去,从华盛顿到威廉斯堡驱车只有3个多小时,飞机30分钟。《世界日报》的记者林宝庆是分社的好朋友,她正好也要去威廉斯堡采访,分社社长说我可以和她开一辆车去。1997年10月27日一大早,林宝庆开着她的沃尔沃740来到了分社门口。宝庆把钥匙递给我,我们驱车直奔威廉斯堡。    
    威廉斯堡是一座小镇,只有1万多人,江主席此次出访为何选择这么个小地方?这与他喜欢研究历史有关。威廉斯堡是英国在北美大陆最早的移民点之一,从这里可以追踪美国建国的历史。这座小城始建于17世纪初期,原称“中央种植园”。1699年,小镇以英王威廉三世的名字命名,正式称为威廉斯堡,同年,成为殖民地弗吉尼亚的首府。弗吉尼亚是当时全美13个殖民地中比较富裕发达的地方,也是最早要求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实行独立的地区之一。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威廉斯堡与波士顿、纽约和费城一样,是北美的文化、政治和社会中心之一。美国许多立国原则都是在威廉斯堡首先提出的。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和《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杰斐逊经常光顾那里,撒播争取独立的革命火种。美国独立宣言的雏形就是在小镇的主街──格洛斯特公爵大街东端的议会大厅里酝酿的。    
    江泽民主席在威廉斯堡只停留一天,主要是参观“殖民地时期的威廉斯堡”。1926年,一位名叫古德温的牧师提出重建古城的设想,并说服了大富翁约翰·洛克菲勒等人赞助这一盛举。经过整修重建后,小城恢复了典型殖民地市镇的旧观,所以威廉斯堡有两部分,“殖民地时期的威廉斯堡”是旅游点。威廉斯堡的面积约173英亩,镇上的建筑、设施和居民的生活习俗与200多年前几乎一模一样,成为展现美国18世纪殖民时代历史的活博物馆,也是一座激发人们抚今追昔、缅怀历史的胜迹。    
    为了搞好这次报道,我和李红旗一个月前就来这里参观过,对这里的情况略知一二。这里有近百座古建筑和许多根据原始资料重建的古式房舍,实际上是个包括成片街区的大型博物馆。主街格洛斯特公爵大街上树影婆娑,古趣盎然,两旁尽是淡色木结构和红砖造的两层楼房。在那些修复后的住宅里,女导游身着殖民地时代的拖地长裙,作家庭主妇打扮,室内壁炉里火焰熊熊,灯台上银烛高燃,茶几上陈列着午茶餐具,似乎在等待着贵宾的光临。街上的各家商店仍保持着18世纪交易买卖的形式。药房配药,饭馆菜肴,都是传统的做法。铁匠铺、木匠铺、印刷所、枪械坊等手艺工场,也是一派古风。    
    镇上还有一支世代相传的工匠艺人,专门从事表演仿古劳作和制作18世纪各类器具和工艺品。游人可以看到铁匠师傅用铁锤敲打着火红的铁块;穿着过膝围裙、戴着假发的木匠,用脚踏的车床制作18世纪式样的椅脚;一位印刷工人,摇动笨重的机器,翻印着刊载200多年前新闻的报纸;在鹅卵石铺就的街道上还有各式旧式马车穿梭往来。    
    置身于这里,人们像回到了18世纪。当地人自豪地称自己的小镇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古老的、活的历史博物馆”。也许从这里,人们还能了解美国这个当今世界惟一超级大国崛起的深层原因。    
    林宝庆和我住的不是一个饭店,等我们找到各自的饭店,已近黄昏。使馆新闻参赞陆文祥说:“你怎么到现在才来?快准备吧,晚上要去机场。”    
    入夜,威廉斯堡落叶遍地,秋风阵阵。到了机场,我们等待着,机场上无遮无拦,正好赶上降温天气,寒风袭人,冻得我直打哆嗦,许多记者都没有想到会变天,只穿了一身西服,大家挤靠在一起取暖。《人民日报》的老记者李云飞穿了羽绒服来,还带了风衣,我毫不客气地借来他的风衣,披在身上。    
    专机徐徐降落,江主席身穿黑色呢大衣,和夫人王冶坪一起从专机上走下来,微笑着向欢迎的人群招手。在飕飕寒风中等待已久的欢迎人群顿时热闹起来,挥动手中的红旗,齐声高喊“热烈欢迎”。我的任务主要是看现场,确认美方机场迎接人员名单,并与我们的随行记者取得联系。我完成了任务。    
    第二天早晨,江泽民主席参观了总督府。    
    中午,弗吉尼亚州州长和威廉斯堡普顿市市长举行午宴,欢迎江泽民主席一行。在宴会之前,我和《人民日报》的几个记者围住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请他吹风。美国特工处的便衣警察说:“你们不能在这里,必须马上走。”由于要赶北京的截稿时间,而且下午还要飞往华盛顿,所以沈国放也表示马上吹风。他一边用英语告诉警察表示我们一会儿就结束,一边在宴会厅门口的沙发上和我们一起坐了下来。沈国放介绍情况,我们做笔记。    
    美国特工在国际场合的霸道是出了名的,常常与外国的工作人员发生争执,甚至扭打。那位身着便衣的美国女特工也不例外,我们刚刚坐下,她仍然要赶我们走,张开双臂,像赶小鸡一样,催我们快些离开。我们向离宴会厅门口较远的地方撤了撤。沈国放一边对我们吹风,一边不停地对那特工说:“只5分钟。”我也告诉她,这是我们外交部的新闻司司长,我们不会带来任何安全问题的。    
    可是,那名特工又走了过来,抓住沈国放放在茶几上的材料说:“你们必须马上离开这里。”样子十分蛮横。这下可激怒了沈国放,他腾地一下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将手中的吹风稿一把甩在茶几上,像头愤怒的狮子一样吼道:“What’sup!!”(怎么了?)这是一个表达愤怒和不满的英文句子。沈国放这一声怒吼,那位女特工吓得连连后退了几步,竟然不敢再往这边看一眼。沈国放终于顺利地给我们吹完了风,然后对那位女特工说了声“谢谢”,潇洒地走进了宴会厅。女特工显得十分尴尬。    
    这件事虽小,但却反映了我们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沈国放那种维护民族尊严和气概的风度令我肃然起敬。美国人就是这样,欺软怕硬,是纸老虎。


《我在白宫当记者》 第三部分我做官方摄影师

    在华盛顿期间,访问进入高潮。29日这天活动最多。上午白宫举行欢迎仪式,然后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举行会谈,下午两人共同举行记者招待会,晚上还有欢迎宴会,活动一场紧接另一场。我们文字记者兵分几路,进行了详细的分工。我和李红旗负责报道南草坪的欢迎仪式。刘江和杨国钧负责报道中美首脑会谈,然后接着报记者招待会。摄影记者更是忙得连口水也喝不上。    
    欢迎仪式是一场重头戏,仪式很隆重。我们早上7点钟就来到白宫,接受安检。南草坪的东侧搭起了脚手架,记者们的“大炮”已经支在了那里。西侧是供中美双方官员就坐的席位。南侧则聚集了许多前来参加欢迎仪式的美国民众。这天又正好雨过天晴,空气清新,天空湛蓝,把周围的花草衬托得更加鲜艳夺目。整个南草坪显得格外热闹。    
    大约10时许,白宫正门门厅前,克林顿总统和夫人希拉里站在那里迎候,江泽民夫妇从一辆加长黑色卡迪拉克轿车中出来,两位国家元首热烈握手。在克林顿总统陪同下,江泽民主席登上检阅台。在两国国歌声中,南草坪外的椭圆形公园鸣响了21响礼炮。五军仪仗队持枪列队,接受江泽民主席检阅。四周欢迎群众挥舞着中美两国国旗,向两位领导人致意。    
    这个时间是最让人头疼的时间,美国与北京时间时差12小时。华盛顿时间上午11时,北京时间晚上11时,全国有无数报纸面临截稿时间,英文把截稿时间叫做“死亡线”(DEADLINE),我看不是死亡线,也是记者的生命线,它不仅能够考验一名记者的时效观念,而且也是考验一名记者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依据。全国各地的报纸都在等着新华社的稿件,我们必须尽快赶出来,而欢迎仪式结束后已经11点多。我们必须在1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完成英文稿、中文消息稿、中文特写等。    
    我们心急火燎地出了白宫后门,宾夕法尼亚大街白宫段几年前已被封死,不允许车辆通行,我们不可能找到出租车。为了争分夺秒,我和李红旗两人拿着录音机和笔记本,奔跑在宾夕法尼亚大街上。等到了旅馆,两人已是满头大汗。    
    第二天的活动也不少,要跑好几个地方,主要集中在国会山,而且下午就要离开华盛顿,前往费城。摄影记者不够用了,王冶坪出席的一场活动没有了摄影记者,外交部在催促尽快安排一名官方摄影师。随行的摄影记者樊如均灵机一动,决定让我在搞文字报道的同时,兼任摄影记者。但是我没有相机,刘江将他随身带的一个傻瓜相机给了我。就这样,我作为“官方摄影师”,于30日上午随江主席夫人王冶坪的车队来到了莱文音乐学校的主楼。    
    莱文音乐学校的师生十分热情,早已等候在主楼门口。王冶坪和钱其琛副总理的夫人周寒琼来到这里时,师生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