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187-我在白宫当记者-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有新闻的日子,尤其是总统去外地的时候,这里人很少。克林顿出访印度时,我曾到过这里,结果一上午只有一两个电视台的技术人员在这里看书。他们只是在这里值班,防止漏掉重大突发事件。但是如果总统在家,这个吹风室就人来人往,喧闹不已,尤其是美国发生重大新闻的时候,这里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有时简直像在廉价小商店里抢购商品。    
    从新闻厅往里走是白宫记者发稿的地方。这里更显拥挤,过道边的窗台上放着白宫散发的各种新闻公报和文件,右边就是记者工作区。西方主要新闻机构只能在这里有一把椅子和一张只能放下电脑的桌子。再往里走,有一条两人并排都难以通行的狭窄通道,通往厕所,厕所对面是一个售货机,里面有小甜点和各种饮料。连那些身价数百万美元的名记,也经常在这里简单地吃午餐。克林顿闹绯闻那些日子,美国记者云集此处,可乐、三明治和甜点全成为抢手货,有时到不了晚上售货机里面就空了。    
    到过这里的所有外国记者都惊叹:泱泱大国,总统府的新闻厅如此拥挤,实在与其国际地位不相称。美利坚合众国的祖先们在建设白宫时,可能没有想到要给记者一席之地。    
    这就是白宫记者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他们在这个狭小、简陋的空间里,辛勤地耕耘,记录着白宫的故事,记录着美国的历史!


《我在白宫当记者》 第一部分五花八门的记者会

    美国政府有一套成熟的新闻发布体系,新闻宣传是政府公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各个政府部门都有一套负责新闻宣传的专业队伍,它们通过新闻媒体将政府的政策、观点发布出去,以体现它们的“公正”和“客观”,希望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让记者替自己说话,也可以减轻他们的负担。    
    我常常思考,美国国土这么大,白宫靠什么来统治全国?其实,新闻媒体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政府就是靠遍布全国各个角落的电视、报纸等等来为自己的政权服务。    
    白宫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权力机构,因此白宫的新闻队伍对重大事件的反应最迅速,最具有权威,最引人注目。白宫新闻厅虽然不起眼,但白宫提供的新闻服务堪称一流。白宫新闻处在白宫新闻厅旁边设立一间办公室,主要负责解答记者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负责办理各种记者证,安排各种准许记者参加的活动等。    
    白宫新闻处好像是一部生产新闻的机器,这部机器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运转。白宫发言人是总统的嘴巴,总统走到哪里,“嘴巴”当然就要跟到哪里。发言人的嘴巴下面有张小桌子,正面印有“白宫”字样的圆形图标。这个标志非同寻常,别看它没腿,美国总统跑到哪里,它就出现在哪里,白宫记者也就随同前往。    
    白宫每天的活动很多,这些活动以及总统每天的日程都在新闻厅公布,同时也由美联社国内线路发布。每场新闻活动的录音记录都会整理成文字,印刷出来,当天放在白宫新闻厅,同时“联邦新闻服务社”也会公布总统讲话记录。这些记录十分准确,连笑声、咳嗽等细节也会记录下来。在别的国家,政府官员的讲话有时很难搞到,但在白宫很容易。再加上重要活动电视都会直播,所以许多驻华盛顿的记者并不参加白宫的记者招待会。    
    这种良好的服务培养了外国驻华盛顿记者们的惰性不说,更主要的是,它还使外国媒体跟着白宫跑,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进一步讲,优秀的宣传工作,加上发达的新闻媒体,就犹如美国的军事实力,压倒、甚至消灭了世界上弱国的声音,成为其称霸世界的重要工具。    
    白宫的新闻活动名目繁多,级别不等,大致可以分为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和游说活动等,其中以新闻发布会最多。白宫新闻发言人每天上午负责收集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向总统询问总统关于各种重大事件的立场,中午1点左右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总统的活动,阐述美国政府内政外交政策,回答记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外国记者来得不多。美国外交事务比较繁忙,总统每星期都要接待外国客人,接待哪个国家的客人,哪个国家的记者就会来白宫新闻厅。    
    总统每次出访或者遇有重大事件时,政府主要官员都要提前几天到新闻厅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的各种提问,这叫“背景介绍吹风会”。有时政府官员仅以“一位政府高级官员”的身份举行此类吹风会,记者们发稿时不能引用他们的名字。这种吹风会能够了解许多重大事件的背景和美国的立场,对记者十分有用。许多记者的新闻分析就是根据这些吹风会完成的。    
    白宫新闻活动中最大的要数总统记者招待会。一般说来,总统记者招待会不定期举行,但年初和年终的两场记者招待会肯定少不了。发生重大事件时,总统也会举行记者招待会。在这些记者招待会上,总统只是就一些当前的大事发表一下看法,但记者可以就任何问题提问。这些记者招待会一般在白宫东厅举行。    
    除了东厅外,白宫主楼南面的玫瑰园、老行政楼5层的一间会议室也是总统举行新闻活动的地方。一般来说,这两个地方的新闻活动多是总统与外国来宾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    
    为了推行其政策,赢得国会和美国公众的支持,总统还经常举行一些游说活动。白宫允许所有记者参加此类活动,但不能提问问题。    
    记者招待会上提问问题很有门道,回答谁的问题完全由总统来决定。白宫的新闻吹风会、记者招待会回答问题是有次序的,一般说来,第一个问题总是给美联社或者合众社的海伦·汤玛斯,如果他们没有问题,那就是CNN或者NBC,外国记者根本没有或者极少有机会提问问题。有时,他们问了还问,纠缠不休,那也不给外国记者或者其他小报机会。    
    在华盛顿工作期间,我参加过克林顿总统的一次又一次记者招待会,几乎每次我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有一次,在白宫东厅,克林顿举行记者招待会,我想问他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立场,我几乎都喊出了我的问题,但克林顿朝我这边看了看,仍然没有叫我。所以,我在华盛顿工作的几年,心里很压抑,总感到自己是二流,我深切体会到了美国新闻自由的相对性。    
    当然这也看场合,如果是与外国领导人共同举行记者招待会,克林顿也会点外国记者。根据礼宾的习惯,这种场合都要安排两国记者提问,克林顿就会注意点外国记者,但那也只是一两个问题。新闻是有国界的,记者更有国界。    
    尽管有电视直播,尽管记者招待会的文字稿很快都会印出来散发,但我还是喜欢参加记者招待会,因为那种现场气氛不到现场是感觉不到的,而且这种现场气氛有时会给人以灵感。记得有一次,克林顿与波罗的海三国领导人举行记者招待会,我看见克林顿在台上的动作,忽然想到一个题目:美国战略棋盘上的一着棋,后来我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新闻分析,效果还不错。


《我在白宫当记者》 第一部分记者:白宫的喇叭和耙粪者

        
    在美国的记者群中,白宫记者是最神气的一族。各大新闻机构总是挑选最精明能干、最富有经验的记者驻扎在白宫。他们反应敏捷,新闻敏感性强。尤其是电视台的记者,更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他们不仅要随时能够提问出有水平的问题,而且也必须能够快速回答主持人的即席提问。在这里,记者已经不仅仅是在搞新闻,而是在参与政治,参与监督美国总统的言行和政府的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也是政治家,是无冕之王。    
    白宫记者又是特殊的一族。有的人一干就是数十年,白宫的主人换了,但白宫的记者经常还是那些人。很多时候是美国总统先认识记者的。有的总统在进白宫之前就要先熟悉白宫记者的名字,了解他们的背景。    
    总统最喜欢记者,因为他们可以为他说话,为他宣传,通过他们,总统可以树立自己的形象,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所以在华盛顿当记者,你不必到处打听新闻,政府官员和发言人、新闻公报和报纸、电台、电视台,每天一股脑儿地向你灌来,你去记者会,那些巧舌如簧的发言人和政客们不是担心你问什么令他尴尬的问题,而是生怕你不去,生怕你不问问题。白宫更是耐心地回答每一位记者的问题,只要不怕烦,你就问吧。    
    但是总统又最害怕记者,因为他们总在鸡蛋里挑骨头,随时都有可能将白宫内丑陋的地方暴露出来,使总统威风扫地,甚至会使总统灰溜溜地离开白宫,1972年尼克松挥泪别白宫的始作俑者就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白宫记者是白宫的喇叭,又是白宫的耙粪者。总统对他们有一种又喜欢、又讨厌的复杂心情。    
    最明显的例子是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丑闻。1998年初,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丑闻闹得沸沸扬扬。一天,克林顿在白宫东厅与英国首相布莱尔举行大型记者招待会,记者纷纷举手提问题。克林顿对记者是比较了解的,他清楚哪位记者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想利用记者澄清他的立场,又担心记者提出过于尖锐的问题而露馅。因此,他极力避开CNN驻白宫记者沃尔夫·普利策和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塞谬·多纳尔森。    
    但是,在被他点到的记者站起来之前,大胡子沃尔夫早已在第一排站立了好久,并抢先提了问题。果然,沃尔夫的问题使克林顿哭笑不得。沃尔夫问:“莱温斯基小姐本来是一个普通人,因为您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请问您自己感觉如何?”克林顿右手支着下巴,无可奈何地连声说:“很好,很好。”在克林顿被迫承认与莱温斯基有染之后,记者更是毫不留情地穷追不舍。直到后来,克林顿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很认真地请求记者不要在纠缠这些事了,希望新闻媒体将重点转移到国家大事上来,记者们最终还是听了总统的话,第二天的报纸几乎全部报道了美国的社会问题。    
    美国记者提问题也并非随心所欲,当遇到重大事件,有些问题的提出是有预谋、有策划的。有时,记者之间也会提前商量好,由谁提什么问题。《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克茨回忆说,1997年5月,白宫记者随克林顿访问欧洲。当时美国国内开始炒作保拉·琼斯与克林顿的桃色新闻,琼斯状告克林顿性骚扰。5月27日,最高法院就克林顿请求豁免权一事做出了裁决。7位法官一致同意,克林顿总统应该出庭接受调查。正在法国访问的克林顿和美国代表团的其他成员们心情都很沉重。尽管如此,克林顿表面看来仍然十分从容,在外交场合依然风度翩翩。但这时,克林顿和白宫发言人麦柯里最担心的就是记者会问到琼斯事件。因为毕竟是世界超级大国的总统,在外交场合被问及桃色新闻事件毕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    
    在访问荷兰时,随行记者像往常一样,组成一个小型的采访小组,其中就有美联社记者荣·福尔尼尔。在国外采访,通讯社记者总是被优先安排提问问题。但是福尔尼尔接到编辑部的命令,在记者招待会上不许提问有关琼斯事件的问题,这是美联社高层的决定。这个采访小组后来商量,决定让合众国际社的一位记者在照相的时间提问这一问题,但是他也没有提问。关键时候,崇尚自由的美国记者也注意维护国家领导人的形象。    
    新闻看起来客观,但是问什么问题,什么时候提问,让什么人提问,就已经体现出了新闻的不客观。不同的记者,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背景看到同一个事件,描写同一个人物,就会写出完全不同的、但又是完全客观的新闻。这正如盲人摸象,人的认识永远是有局限的。新闻的客观、公正完全是相对的,美国的新闻体系更是如此。


《我在白宫当记者》 第一部分白宫发言人的多种“无可奉告”

    发言人是一项特殊的职业,他用自己的嘴替别人说话,他的工作是向记者提供信息,但有时他的工作又是对记者掩盖信息,甚至要说自己不想说的话。它是一项扭曲个人的职业。    
    麦柯里英俊潇洒,智慧幽默,是这类职业人士中的佼佼者。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大事,麦柯里总能保持君子风度,耐心回答问题,从来不发火,既不得罪记者老爷,又不被记者们绕进去,说出不该说的话,麦柯里确实不容易。    
    允许电视台现场直播白宫新闻厅的每日吹风会就是从麦柯里开始的。在台上,他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总是表现出非凡的耐心细致,任凭你正过来问反过来问,他都是那副不紧不慢的样子,认真回答你的问题。记者们常常拿他没办法,常常是问了半天,却发现什么答案也没有得到。在台下,他和记者们又很随便,和大家打成一片,与记者相处融洽。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说:“一旦你进入新闻这个行业,你们关于准确性的标准比我们站在这里时的要低得多。”    
    合众国际社常驻白宫的记者海伦·汤玛斯从60年代起就进入白宫当记者,在白宫记者群中德高望重,连总统也要敬她三分。她毫不客气地大声质问麦柯里:“麦克,你怎么这么说?”    
    “这是真的,我们站在这里说话必须百分之百地,甚至千分之千地正确。”麦柯里依然沉静地说。    
    是的,如果记者出错,在报上开个小窗口,发个更正就可以,但发言人出错,就可能被炒鱿鱼。站在白宫新闻厅的讲台上,他已经不再是麦柯里。    
    记者们称他为变形脸、滚刀肉。“无可奉告”是蹩脚发言人常说的话,但是麦柯里的巧妙之处在于,他可以不用这四个字却表达出同样的意思。他从来不拒绝回答问题,因为发言人就是要回答问题。白宫记者从麦柯里新闻吹风会上的发言总结出了他的50多种“无可奉告”的版本。这些熟悉的句子是麦柯里的盾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