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短笛无腔-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沤裰型狻!   
    水清澈见底,水底里躺卧着巨大的树丛,是死去的树,树之木乃伊,碳酸钙的沉积物厚厚地包裹了木乃伊的干枝,形成硕大无比的珊瑚群,层层交错,更罩以透明的水之蓝绿,是水晶宫里出色的景观。高处一个海子叫熊猫海,不是因为饱满团团的海面形状像熊猫,而是由于熊猫经常来饮水而得名。吉人天相,见到熊猫,在山间被传为佳话,令游人羡慕。想来寻熊猫的人日多,各国各式的大小车辆愈来愈频繁,道路阻塞,熙熙攘攘,熊猫还敢出来吗!它渴了也只能趁夜深人静时偷偷出来一顿饱饮吧。据说它喝得太多时跌翻了身体自己就翻不过来,不久前还跌死了一只怀胎的熊猫。熊猫自然保护区王朗、太平、卧龙与这里相距都不太远,环境与气候相仿。我想,在这一带择地建设熊猫自然动物园,既维护了稀有家族的后裔,又满足了全世界的旅游者,这个熊猫之国将被授予全世界动物园之桂冠!    
    寄语新疆    
    阿尔太的白桦树皮是供人写情书的,愿乞讨一片,写几句家常。    
    信只能寄到吐鲁番,高昌断了邮路,请小毛驴捎信。我画了幅火焰山下的高昌古城,发表在香港、瑞士和美国的期刊上,迄今还在美国现代城市中巡回展出,古城有魅力。    
    葡萄干的名气太大,我曾将乌鲁木齐人家门前的啤酒花误认为葡萄架。新疆的啤酒质量高,葡萄酒好。我在鄯善品尝干白葡萄酒时,发现那里盛酒的硕大的缸都来自我的故乡宜兴。    
    我在乌鲁木齐市场上吃了最香的烤肉,之后,又在非洲吃到了相似的烤肉,今天北京的小市上也出现这样的烤肉了。    
    我在新疆地毯丛中穿来穿去,都劝我买一块,但我当时家里特别小,无地可毯。去年我的学生到新疆上课,给我带回一块美丽的地毯,我没铺在地上,铺到床上。    
    我刚去了长白山天池,更怀念新疆的天池,都是满池乌蓝的水,哪一个是瑶池?西王母更喜欢在塔松浓荫丛中入浴吧!    
    在新疆的日子,主要为青年同学们上美术课,我们一同在白杨沟写生,看赛马,陶醉于色彩的斑斓。匆匆又五年,人分散,人成长,愿各自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去年全国美展评选中,一致认为新疆的美术水平提高得快,发挥了民族传统的特色,令人向往!    
    忆新疆,贺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    
    背影    
    黄山松,长在石隙中,少土壤,拼命长,于是长成扭曲的身躯,被人们赞美为倔强的风骨,亦即风格。“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是一个女人心灵的烙印,别人欣赏这美丽的烙印时,斯人已不知所终。“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帝皇的怀抱,他倒并非想创造一种诗的风格。风格,那是作者的背影,作者自己未曾寻,也无处寻。    
    家    
    每天下午五点来钟,幼儿园的门外挤满了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他们等着接自己的宝贝回家去。家最是孩子温馨的窝,但孩子并未意识到。    
    情侣而成为夫妻,因之构建家,只要力能及,家被营造得尽善尽美。我住的高楼里,经常有人家迁出迁进,楼下也总堆着被拆卸了的旧门窗旧家俱,以及早备装修的新器材。互不串门,并不清楚人家都已装修得如何漂亮。有一回,全楼改换新水表,装表工人来到我家时,惊讶:这是我见到的唯一一家洋灰地。    
    家庭愈来愈小,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只存在于文学和戏剧中了,那家里的老太爷的“福”气,空架于子孙儿媳们勾心斗角的痛苦上,早该消失了。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家庭如今发展成三口之家一辆汽车,节、假日到处兜风到处游。然而,物质的优裕却并不是家的保障,婚外恋和第三者的故事不断见报。家,许多漂亮的家面临着覆巢之厄运。据说有些现代年轻人见面时往往就问:离了没有?似乎像老太太们见面就问:吃了没有?都只是生活中的常事了。    
    爱情、物质、孩子、爱情的更新、物欲的无穷……到底哪些是建立牢固之家的基石或破坏家的基因,由社会学家去推敲。电视中常播放一些惊心动魄的案例,有母子间的凶杀,有为救母病出卖自己的婚姻,血统只是偶然的因缘还是有其神圣的本质?人们是不是一定要保住家?幸福只在家中?家的形式是否永恒?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住宅区的小公园林子不大,像候鸟一样,每天在不同的时段有一双双的老人来漫步。日子久了,便显现出规律来,几点钟从某方向准进来那银发老俩口,而那灰白发驼背的则必定从另一方向进入林子来。本来形影不离的老俩口却只见一孤老独自进来,这情况继续了半年,别人才说那老太先西行了。两个老人在一起就是全家,他们进入林子,林子里就是他们的家,今一人回家,家在哪里呢!老人们有孩子,孩子们成长后另成了家,那许多许多家其实已不可能是老人自己的家,家的含义和实质永远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更。我在小林子里每见到跚跚来迟的那些老伴,那些行动缓慢的成双白发人,似乎感到已是像熊猫一样的稀有品种了。    
    往事     
    往事日益遥远,一天比一天更成为往事。遥远的大都模糊了,但也有因遥远而更鲜明的,裸露了真实。    
    看一幅小画,在近距离内便看得分明;看一幅巨大的画,却要较大的距离才能赏识作品全貌及其内含实质;看大山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认清往事,犹如观画,须长短各异的距离,不是空间距离,是时间的距离,时间的距离还往事真实的面目。沉冤得报时,那些遮掩真实的蛆虫、狼狗、妓女、流氓、恶棍、暴君都在岁月中腐烂了。    
    读史,追究往事,但史书中的记载往往又并不真实。一切历史皆是当代史,后人的眼睛雪亮,后人从生活现实中体会到前人的生活、心态、尴尬。我爱读有些报刊的“春秋”版面,挖掘、暴露故事的惊人面目。张学良为何缄口不谈西安事变,民族国家命运的转折点尚未完全曝光;鲁迅之死是否真是那位日本医生的恶毒手腕;韩信、岳飞、文天祥这些非凡人物之死的真实情况永远令人关怀,千古往事是否只能永远模糊?“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其实并不容易,是是非非都成了没有答案的往事。尚有踪迹可寻的,郁达夫、徐志摩、林徽因、周扬……婚恋恩怨不断被媒体传播,倘他们活着,不知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往事、隐私。    
    往事都曾经是现实之事,良知与自私都交织在自己事事物物的处理中,铸成庆幸或内疚。往事已了,也许心事未了,不少人心底埋着往事的未了情绪,也许会出现惊喜的奇迹,也许埋着有引爆可能的定时炸弹,夜半敲门心不宁。往事美,往事丑,往事该诅咒,往事堪恋念。往事安抚老年的寂寞,往事的遗忘则赐予老年人恬静。有些老人健忘了,往事如烟,晚境的水面没有了往事的涟漪。    
    据说人在死后的旅程中必将跨越一条河流,口渴了,便喝一口河水,于是生前之事统统忘光,不再有留恋与遗憾,这便是遗忘之河。如生前就能寻找到这条美好的河流,人们便有解脱苦恼的灵药了,可惜没有,我试着画过这河流,最后不意落下几个彩点,还是留下了记忆。    
    故事    
    “且听下回分解”,章回小说总在故事情节转折的紧要关头煞住,且听下回分解,予读者悬念,牢牢把握住读者。    
    读了下回,还有下回  ,结尾多半是大团圆,也有悲剧。其实,大团圆或悲剧远远不是故事的终结  ,故事永远没有终结。塞翁失马的故事家喻户晓,塞翁的儿子因摔断腿而免了兵役,免了兵役后也未必便是最终的福。老子说:“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他撷取了事态发展之一截,显示矛盾转化的规律,阐明祸福的转变永无定局。制家谱,一直往上追溯,必然追不到源头。夫妻俩结婚数十年后,子子孙孙合照一张全家福,颇为可观。子、孙分散各地,展开的故事岂家谱所能包容?谁发财了,谁贫穷了,谁遭车祸了,谁当统帅了,孙子的孙子的孙子……家谱的范围必涉及人类全史。    
    孩子们都爱听故事,因故事有始有终,中间有曲折。这是话本,这是文学,文学在故事的历史长河中汲取一勺水,煮成一个晶亮的小故事,四面玲珑剔透,反映无边无际的历史长河。随年龄的增长,看到的事情越来越多,比塞翁的经历更丰富的人们;明悟塞翁失马的故事只是一个片段,大海中的一波。    
    故事有连续性,环环相扣,有的环看似断了,其实断不了,人间关系网布得密密麻麻,穿越时空。从一个偶然的小故事去寻踪,当会感到这像是太空中的一个小星,永远无休止地在宇宙中滚动。    
    每一个真实的故事都永远看不到其起点。    
    


第三部分第十七节 水陆兼程 

    理发记    
    北京人怀念消失了的故都风俗,爱看描绘旧时街头平民生活的画图,其中总少不了路边那些剃头摊。    
    五六十年代北京的理发店少,理发和洗澡是生活中的两大难关,我一个月只洗一次澡理一次发,因每次理发和洗澡要排队等候一个多小时,有时先拿了号,再去办些事回来,还没轮到号,如已过了号,要追挤进去,便有一番争吵,似乎同去医院候诊一般紧张。    
    换了人间。今日发廊林立,就我住处的附近看,每小小一条街就点缀着多家理发店,店里的理发姑娘口红擦得绯红绯红,眉毛描得炭黑炭黑,案上那些花里胡哨的瓶子里盛着各式各样的液,经过玻璃的耀光,镜子的反射,五光十色,眼花缭乱,我似乎感到面对什么陷阱,不敢进去。曾有一次急于理发,进就近一家美发厅理发,理发员说他们只使用剪子,是美发手艺,根本没有推发的推子,我于是打听何处有适合我理发的店,又跑了好几条街。    
    暮年,是时间的穷人,我吝啬,每付出一时半刻也得计算计算,不肯在理发上抛掷光阴,往往很久不理发。近年在住宅区附近、树荫下、马路边等处又出现了剃头摊,剃头的为挣钱,被剃头的为省钱,无意间合作重绘了故都风光。有一回我陪老伴散步,她走累了,就在路边树荫坐下憩脚。恰好旁边一位妇女在给人理发,理发的和被理的彼此还聊天。理发的妇女说她是到了年龄不得不退下来,她理了一辈子发,如今闲着没事,舍不得放下刀剪,挣点钱倒是其次。她于是津津有味地谈理发的技巧,谈发型如何适应脸型,并谴责当今一些理发店里的年轻人根本不好好学技术,糊弄顾客。被理发的谈儿子、媳妇、孙子、柴米油盐……家家一本难念的经。他们的对话吸引我一直听下去,仿佛读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因一页页都呈现了生活的真实与真情。理完发,理发的妇人和被理发的老头注意到了我们,都友好地向我们招呼。老头缓步远去了,老伴对我说,你的头发也早该理了,就在这儿理吧,我点头同意,就坐上那张给被理发人坐的唯一的木凳。理发的妇人发现我的头发理得极难看,问我是哪家理的,她对附近理发店的根底了解得一清二楚。她说已理得这么糟,一次还纠正不过来,要再过一个月第二次理时才能完全表达她的操作要求。我平时不照镜子,不看自己的面貌,更不注意什么发型。等她理毕,老伴一看,说的确理得不错,比店里理得好多了。更意外的是,她只收三元理发费,我们不过意,想多付些,她坚决不收。    
    过了一个月,又该理发了,我真的又去找她理,她也记得清清楚楚我上次由她理的情况,大概对她的顾客她都心中有数,谁什么时候又该来了,像医生熟悉他的病人该服药的时间。此后她成了我的固定理发师,理发必去找她。最近我又去,一面被理发,一面听她谈市民生活的琐事,我说琐事,其实是人们的大事。理完发我站起来离去,见她将地上的散发扫成了堆,是一堆全是灰白色的发。    
    寺庙    
    “南朝四百八十寺”,这是杜牧当时当地的约略估计,今日中国大地上共有多少寺庙,谅难统计。我不信佛,但每见寺庙必进去观光,或为寻找壁画、泥塑,更为感受其隔绝红尘的气氛。每进庙门,多有古松翠柏,梅、兰、竹、菊。不遇烧香季节,稀有人影。抬头望天,白云悠悠,远离了尘世喧嚣,难得忘却了诸多烦恼。和尚们、尼姑们当感谢有了寺庙庵堂,给人间的不幸者留了一个隐蔽身、心的避难所。    
    寺庙规模虽有大小,但却遍布天涯海角,在那人迹罕至的深山、荒漠,往往静穆地孤立着一座小庙,显得分外神圣,不可侵犯。最吸引我的并非像灵隐寺之类香火旺盛的名刹古寺,倒是穷乡僻地破落的小庙残殿,门窗不遮风雨,院内杂草丛生,枯枝上栖止着三两只乌鸦,绘出了无尽的寂寞,由人品尝咀嚼。而佛像前却往往残留着香烛,透露仍偶有人前来虔诚膜拜。秦香莲为逃避陈世美派来杀手韩琪的追逐,携着一双儿女就是闯进了这类破庙中躲避。破破烂烂的寺庙容纳过借宿的乞丐、被追捕的革命者及打家劫舍的罪犯。既有那么一块立足之地,而且与外界隔离着,这里便发生过山神庙的林冲、思凡的陈妙常及来偷供品的白毛女等许多动人故事。    
    寺庙的佛事节日也曾经是公子、小姐们暗送秋波的机缘。直至今天,不少情侣们仍乐意进寺庙倾吐情怀。人们祈求“恩赐”,祈求“保佑”,明知那泥菩萨什么也不能,但人们企望她真有神通,至少,人们愿相信“缘”。自古至今,寺庙中牵引了多少姻缘,还引出了一部《西厢记》。    
    土地庙、关帝庙、龙王庙……寺庙之主宰原来是人间权力的转移或象征,当人们被人间权势欺压时,便求救于幽灵的统治者,认为只有幽灵才能惩治人间恶霸。但寺庙也同臭老九一样遭到过歧视与灾难,五六十年代的五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