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短笛无腔-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来,无数蹩脚壁画和城雕占领了城乡,污染了景观,丑化了国家文化的面貌,拆!拆!拆!毁!毁!毁!
厌旧与怀旧
喜新厌旧,人之常情。活人如活水,不断流向未知,一路风景异。
天天居家过日子,厌了,于是想旅游。乡下人要逛大都市,城里人想寻偏静山村,大家喜新厌旧。动物习惯于自己的生活环境,非无奈不肯搬迁,喜新厌旧的是人,是情。情是水,她永不停留,且多变,“水性杨花”是对情之多变者的贬语,然而易变却又是情之本质。人们不重视对情之培养,修剪,施肥,一味要求情之恒固,则如想堵住流水的前进,便违反了情之发展的必然规律。天长地久情不变的信誓其实只是一种自慰。
当我在山野写生风景,一步步前行寻找新境,永远吸引我的是新貌,新的神秘。神秘一朝被洞悉,日久生厌,便又竭力探索别样的神秘。人的一生就这样为求新而耗尽精力,最终都留下看不到明天的遗憾。
都说老年人爱怀旧。失意之人怀旧,得意之人也怀旧,绝大多数人对自己走过的路是怀念的,荆棘之路或鲜花之道虽已逝去,但都留下永远的怀念。并非只是老年人才怀旧,怀旧有时成为流行风尚,古装戏流行,今日唐装又成了时髦,人们怀旧,实亦是寻找新鲜。因为天天过的现实生活不新鲜了,又创造不出新鲜时,便以远去的古老充作新颖。怀旧与厌旧其实是一回事,怀旧是由于厌现实之旧。
厌旧毕竟是创造的动力。
伴侣
在北京植物园,有人卖小动物:白兔、松鼠、鹦鹉……都似天真稚气的幼儿。我特别注意到一对小鸟,小于麻雀,通体暖灰色,只小小的嘴和脚爪是粉红色,粉红色的点与线在跳跃,显得分外欢乐。妻说买下吧,我说我养不了,她说她养,于是买下了这对小精灵。回家后换了一个较大的鸟笼,笼里安置了小米、饮水、栖息的杆枝,眼看这对俏小的飞禽上窜下跳,有了很大的回旋空间,她们进入了欢乐世界。妻又不时投入一些新鲜的菜叶,她们乐于啄食。夜晚,她们睡了,相并着伏在杆枝上,红色的嘴插入了翅膀,身躯便像两个水墨点,只尾巴上有类似山鸡尾巴的几个黑白斑纹。有朋友来家,见到这对小鸟,说这叫珍珠鸟,很易养,并能下蛋孵幼鸟。我们很高兴,在我们家里给她们建造了新家。
我作过一幅水墨画,通幅用淡墨挥写营造了寰宇的浩渺,其间只红、绿两片色块并肩冲游,我命题为伴侣;我画过一黑一白两只具象的鹅,相依偎着缩在遍野沙漠中,亦命题为伴侣;在海南岛植物园中看到一棵独一无二的树,通身灰白色筋骨,树顶只一丛黑冠,我用油画表现这棵树,但将它变作了相并的两棵,不是惟一了,也命题为伴侣。
人间多伴侣,人海里隐藏着无尽的伴侣,人必须要寻找伴侣,尤其在荒漠中,在落寞时。这对珍珠鸟吸引我的,除了体形精巧之美,更缘其相伴之欢情。然而大约过了三星期,其中的一只匐伏在地不动了,只偶而抬一抬脖子,显然,她病了,另一只没有病的也总护在一旁,笼里没有了飞翔,空气凝固了 。终于,妻从笼里取出了一只死去的鸟。另一只虽还在飞动,但羽毛显然凌乱了,失去了光泽,像一个不修边幅的落拓者。我看这只未亡鸟也活不太久了,我和妻商量放她出笼吧,但这么纤弱的生命,进入野地恐也不会有谋生的能力了。我们面对着失去伴侣的孤独者,我们喂养她,但喂养的却是孤独!
第四部分第十九节 刀光剑影龙潭湖
太阳
昨天,小公园里撒满了阳光,孩子们、老人们,喜洋洋一大群。今天,太阳不见了,阴冷阴冷的冬天,像要下雪了。公园里消失了人群,只有一个人裹着大衣低头独自行走,太阳的消失没有影响他独自行走,似乎他心中本来就没有太阳。
太阳与大家有关,人们跟着太阳起床,随着太阳的沉没而沉睡,等待明天的太阳。大家喜欢太阳,等着看日出,“日出的印象”是举世绘画名作,“夕阳无限好”是千古名句。太阳赋大自然色彩,太阳在人间创造了阴影。没有了阴影,也就看不清光明,有了阴影才认识世界原来是立体的。总是生活在阴影里不健康,生活中没有阴影也不健康,太阳控制着人们的健康,生死存亡。
人们看太阳,观赏其红、光、亮。参照太阳,人创造了灯笼。有了电灯,还爱灯笼,因为太阳永远令人膜拜,儿童画中出现最多的也就是太阳。地球上只能看到一个太阳,太阳是惟一,惟一往往被尊为最伟大,路易十四自称是太阳王,但路易十四还是死了,让别人去争太阳王的宝座。
太阳是热之源,是温暖的象征,悽怆之人常说失去了心中的太阳。赤日炎炎的酷暑,人们怕太阳,太阳并不总赐予幸福,它可能是伪君子,它令禾苗枯萎,荼毒生灵。当它被人畏惧时,夏夜的月色倒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其实月亮那点迷人的光,只是太阳的反照。太阳我行我素,永远这样放光芒,它一样对待野草、鲜花、蛆虫、蝙蝠、高楼大厦与沙漠洪荒……
人们终于还是离不开无比强烈的太阳。
妒忌
自从潘朵拉的匣子里放出了妒忌,妒忌便弥漫于全人类,但人类却看不清这魔鬼的形状,是圆是长?是肥是瘦?是狼牙虎齿?或是绵羊一般温柔的伪装?童年,当老师表扬了别的同学,而不是我,我感到十分难受,这是幼小心灵最先触摸到的妒忌吧,但这妒忌又启示我两样想法:一是努力超过优胜者,二是陷害他。
长大以后,感到妒忌的魔影更无处不在,原来它是与生存夺取共生共灭的。自古以来,妒忌引起无穷的纠纷,甚至爆发战争,一部人类史串连着妒忌,这妒忌倒有些与“吃人”相似了。“同行是冤家”,“文人相轻”无疑都同宗于妒忌。面对利益,人与人既根本冲突又须互相协助,和平共处。于是索兴组织同业公会,公开矛盾,试将妒忌转化为竞争,因而出现剪子巷、锣鼓巷、花市街、羊市街、牛街……直至当代,各种公会、协会,在安定团结的大前提下,缓解矛盾,消灭妒忌。然而妒忌永远消灭不了。韩愈痛感:“事修而谤兴,德高而诽来”,钱钟书躲开一切媒体:“落寞声名免谤增”。
其实,妒忌的另一面是激发强者超越,只有弱者,卑微者,才成为妒忌的俘虏。不必再怨潘朵拉放出了“妒忌”,她用“妒忌”来考验人们的品质,并赋予方向完全相反的二条道路。
争朝夕
人在哪里老,先从腿上老。远离闹市,僻巷、公园等处都常见到扶杖的老人。一个躯体百来斤重,衰老的腿,骨质松软的腿渐渐支不住这重量,于是靠杖来协助,延缓生命。看,远远的地平线上有人,看不清服饰和发色,但看到三条腿,他扶杖走向落日。年迈的大象倒下了,人们用各种办法都未能扶起这卧倒的庞然巨躯,大象不会用扶杖,倒下后永远站不起来了,就这样地死去。
爬上景山公园,坐下细看,发现那些巨大的珍贵的白皮松原来早已支着拐杖,钢铁的拐杖。松们的枝叶已失苍翠,微微发黄了,几百年的古树也人老珠黄了。人们以松柏来比喻长寿,无奈松柏终于面临死亡,死亡吞噬一切,一现的昙花与炽烈的火山。置之死地而后生,太晚了,须在未死之前种育新生,正因新生太晚,死与生之间呈现荒漠与悲哀。
故国有大树和老臣,大学有大师,然而大树、老臣和大师都匆匆死去,故国的新生依靠新的大树、新的重臣、新的大师。人老得快,树老得快,楼老得快,虽然人们欣赏旧,陶醉古,珍惜老。其实自己很快就作古,将成为文物或废物。赶紧面对今天,争朝夕,创明天。君不见,帝皇之山景山古老的白皮松将一株株倾倒,一群群游人正赶来观光,将成一群群的吊唁者了。
再说包装
包装的本质是伪装。
为了美观,略施装饰,无可厚非,斥之伪, 有点刻薄。商品离不开包装,离谱的包装,岂止伪,存心欺蒙顾客。日本人很讲究包装,一个漂亮的大匣里面藏着精致的小匣,小匣里还有更小的匣,一层层的包装待你剥到底,最后裸露的往往只是一块小小的糖果。
我们进入了包装的时代,这恰好提醒我们进入了伪劣假冒的时代。“豪华精美”包装的礼品满天飞,送这种豪华礼品的人与被送者之间绝无真诚的友情,聪明的包装者是明悟这一实际的,所以工夫用在礼品之外,包装之上。外国也包装,也走人情,也行贿,但以包装作欺蒙则我们传统中早有提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包装歌星、包装书画家、包装著作……包装早已是堂而皇之的事业,不怕社会讥讽了。书籍装帧应让人一目了然著作的内涵与品位,是极深奥的艺术创作工作,但今日书店书摊上琳琅满目,一片花里胡哨,连书名都认不出来。印一张白底黑字的封面吧,在作着媚态的美女之林中只自道家门。
妇女爱逛百货商店,主要选时装。时装满街走,好看的并不多。很少人近看衣料质地,美观与否全凭整体形式。包装的艺术在服装上大显身手,时装表演只是一种娱乐,生活中的时装时时困扰着爱显美的妇女们。这种人体的包装也运用伪装,修饰个人的缺陷,予人错觉,应该说这属于智慧的发挥,艺术的经营。
伪装是个人的野心,也适应社会的需求。官吏的乌纱、皇帝的蟒袍用以吓唬老百姓,他们退堂退朝后便恢复本来面目,毋须衣冠沐猴了。西装、革履、领带,这种包装在西方已定型几百年,并早已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正式服饰,而且居然在不断更新的时装流变中巍然不动。但休闲服的兴起,不知是否会冲跨这端着架子的西装传统,因人们最终要追求自在与舒适,一切架子与伪装都将被抛弃。
包装的本意是表扬自己,标新立异引人注目。皇帝的新衣是童话,非童话中以丑招徕的闹剧比比皆是。这种包装已从物的包装,肉的包装,进入灵魂的包装,彻底暴露了灵魂之丑,是真正的无法伪饰的丑了。
老马不识途
五十年代初到北京,我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骑着去学院上课,郊外写生,送孩子上学,载过冬的白菜、烟筒、甚至煤饼。自行车,那是我的宝马。我爱老北京的风貌,构思画“北京一条街”系列作品,靠着宝马将整个北京市穿得烂熟,从阔绰的丰盛胡同到最窄的扁担胡同,从游人如织的北海公园到荒凉废弃的龙潭湖,处处烙印着我与宝马的踪迹。
八十年代初我终于离开了阴暗、潮湿、嘈杂的会贤堂四合院,搬进了公寓楼。因楼下尚无存车处,扛着车上楼下楼极不便,同时,年岁大了,家人一致反对我继续骑车,“秦琼卖马”,这辆劳苦功高的破旧自行车便这样处理掉了。“秦琼卖马”之后,世道大变,北京城里似雨后春笋长出无数高楼,才二十余年,老北京消失了,如今每当孩子开车带我和老伴去香山等处休闲观光,我一路所见都是陌生的街道与高楼,无异上海、香港、台北或欧美的某些城市。我到过世界各地不少城市,今北京与他们大同小异,往往不辨自己身在何处。如果在北京任何一处下车,我肯定找不到回家门,只能“打的”回去。老马识途,老马识的不是新路,只是归途,如今老马连归途也认不出来了。
许多人呼吁要保持各城市的特色,自然言之有理。巴黎、伦敦、罗马、斯德哥尔摩等欧洲有特色的城市之能保存原貌,缘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大都用大石块,材料耐久,而我们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经不住岁月的浸蚀,木头腐烂是必然的。现在重视保护大自然,保护森林,靠林吃林的生活方式要改变。我最近参观护林工程,林里的居民冬天一向靠木炭取暖,但烧木炭必须用上好木材,于是木炭将在人间消失,白居易的“卖炭翁”后人将不理解。木材不烧炭,也不再是建筑主要材料。材料的根本改变,建筑形式将是何面貌,显然,人们不满意因材料的相同而造成城市面貌的类似。古代由于隔膜,形成国家民族间的巨大差异。近代由于交流和交融,差异日渐缩小,甚至消失。物质条件必然日益接近,各自的文化差异如何体现,这个根本问题在于创造与创新,我欣赏这样的观点:国际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与民族创造力的竞争。巴黎决不能靠老巴黎永葆骄傲,法国人创建新巴黎来争取新的辉煌。
五十年代我在清华大学住过三年,今日重返清华,完全迷路了,最后找到传统建筑工字厅,才慢慢识别地理旧环境,工字厅成了与新环境区别的一种符号,但她与新的主楼间又有多少因缘呢。然而人们还要求清华要有统一的风格。清华漫长的历史也体现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中,“新竹高于旧竹枝”,最新的时代应由最新的建筑来体现,不同的时代由不断的发展来呈现,这就是清华。从清华推广及北京市,及全国,问题的本质相同。
怀旧是一种情怀,而创新是欲望,是现实的必须。我们以汉唐文化为骄傲,但如果今天中国的面貌保持着唐代的风貌,今天的北京依然长安古风,便不可思议。父母生了一群子女,有个别长得像父母,但大都并不像,这不是坏事,要紧的是比父母更健壮,更智慧。马驹最初是由老马带领上路的,但马驹爱闯,新路都是马驹闯出来的,识途老马识的只是归途,而我这样的老马连归途也不识了。
第四部分第二十节 且说黄山
边境
边境情结,我总爱看边城。从鸭绿江上的桥到西藏亚东与锡金交界的林,走到最前沿,只一步便出境了。这回到云南河口,夜,皓月当空,我站在自己的疆土上,抬头看月,月也在我们上空,是属于我们的。与越南交界的南溪河上有桥,我向桥中央的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