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十博士pk于丹:解"毒"于丹-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13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12)
在论语中〃仁〃似乎和很多概念有关,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自觉的受礼的制约也称为仁,仁又与爱、恭、宽、信、敏、惠这些美德联系在一起。可见孔子主张的〃仁〃和〃义〃都是比较抽象的道德判断标准。正是因为〃义〃与仁一样是比较抽象的道德判断标准,因而君子的一切具体的品行都要受到〃义〃的节制。《论语?子罕篇第九》有言: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钱穆先生是这样解释的:〃智者明道达义,故能不为事物所惑〃、〃仁者悲天悯人,其心浑然与物同体,常能先天下之忧而忧,然其为忧,恻怛广大,无私虑私忧〃、〃勇者见义勇为,志道直前〃。
这里孔子认为智、仁、勇都是君子的优秀品质。但孔子又说: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第十七》)就是说,〃勇〃要受到〃义〃的节制才是善的,否则,勇不但不是善的,反而会为乱社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又如,同样是隐居行为,孔子和他的弟子对伯夷、叔齐极为敬佩,因为他们坚持的是大义,但孔子和他的弟子对荷蓧丈人等隐士却并不称赞,因为荷蓧丈人等隐士违反了〃义〃: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仁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第十八》)意思是:不做官是不义的。长幼间的关系不能废弃;君臣间的关系怎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除了勇,其他的如直、忠、信、操守等也都要受到义的制约,否则就很可能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孔子的伦理学说中,义是人的行为节制机制,它遏制人的恶,并指引人们向善而行。
在孔子之前的《左传》、《国语》中一般把义、利看做是统一的。例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载:〃德义,利之本也。〃《国语?周语》中载:〃夫义,所以生利也。〃《国语?晋语二》载:〃夫义者,利之足也。〃〃废义则利不立。〃其实对于正当的物质利益,孔子也是乐于为之的。他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但他主张物欲应该受到节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义和利有统一的一面,因为符合大义的行为,对整个社会而言总是有利的,但是孔子同时又看到了,对于个人而言,义、利常常有冲突的时候,这时按趋利避害的本能做出选择,常常会损害大义,因此孔子提出,在利和义矛盾的时候,应该〃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在他看来,〃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因而道德的价值要高于物质利益。孔子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意思是,不合乎道义得来的富贵利禄,虽然可以使人得到物质利益的满足,却只如那飘忽即逝的浮云,不值得一顾。还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为了追求高尚的道德价值,即使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总之,〃义〃是孔子思想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虽然我们和孔子隔着两千多年的时光,但是理解了〃义〃的真正含义,就离理解《论语》、理解孔子近了一大步。在我们走近《论语》,走近孔子的过程中,于教授对〃义〃的解读,多少给我们造成了一些小小的迷惑,如果读了这篇短文,能有助您加深对〃义〃的理解,那么笔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冕〃就是指当官吗申郁文《于丹〈论语〉心得》的第46~47页,有这么几段话: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一种自我修养。
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第14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13)
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你不要打扰他们太久,不要惊扰了他们的伤痛,你应该悄悄地从他们面前经过。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敬。
上面引文中的第二段,实际上是于丹对《论语?子罕》中一段话的解读。原文是这样的: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文中的〃衰〃,也可以写作〃缞〃,是我国古代丧服的一种。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在为《礼记》作疏时说:〃衰者,孝子丧服也。〃说得很明了。
丧服制度是我国古代丧礼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者与死者亲属关系有远近亲疏的不同,丧服也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这五个等级,也叫做〃五服〃。五个等级依次由重转轻,也暗含居丧的期限由最长的三年依次减短到最短的三个月。文中较难解释的,就是〃冕〃字。一说到〃冕〃,大家马上想到的就是〃冠冕堂皇〃一词,于是也就顺其自然地将〃冕〃理解为〃古代贵族所戴的礼帽〃,那么所谓〃冕衣裳者〃也就很自然的看成是那些〃做官的人〃了。但细心的读者早就发现了,似乎这样的解释好像不大对头,因为这种解释实在与上下文有些格格不入。中国汉字有它独特的魅力,当我们在触摸这些先人智慧的结晶之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阅读古文一旦发现有自己拿不准的字句时,一定要勤查字典,或多向那些真有学识的学人请教,万万不可仅凭自己的理解,胡言乱语,如若不然,我们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有可能出现了。
其实,〃冕〃字又可写为〃絻〃,二者是重文。这个字有两种读法,一是读作〃miǎn〃,指古代贵族所戴的礼帽;还可读作〃wèn〃,是古代的丧服的一种,指去冠后以麻布包裹发髻,读这个读音时还可指吊丧人手里拿的〃绋〃(特指牵引棺材的绳索)。〃冕〃作为丧服的一种,性质要比齐衰较轻。这样看来,〃冕衣裳者〃,实际上指的也是那些穿戴丧服的人。
〃瞽者〃,指的是无目之人,盲人。有人会说,〃瞽〃还可以指乐师,《诗经?周颂?有瞽》:〃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这里的〃瞽〃指的便是乐师。这是对的。我们常说阅读古文要注意〃融会贯通〃,说的是要注意上下文意的承接。在这里,于丹把〃瞽者〃解释为〃盲人〃,还是可信的。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看见穿〃齐衰〃的人,或穿戴〃絻〃的人,或是盲人,孔子一定从他的坐席上起身,即使对方是年少的人也一样;如果孔子从他们的身边走过,则一定会改步快行。
其实,同是这个意思,在《论语?乡党》中也有提到过: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这话与我们上面分析的《论语?子罕》中的那句话意思上很相像。
〃狎〃,亲近的意思;〃亵〃,也是亲近、熟悉的意思。《论语》的这句话大概是说:看见穿〃齐衰〃的人,尽管是平时非常亲近的人,也一定要改变容颜,以表示哀悼;遇见戴〃絻〃的人和盲人,尽管是平时非常熟悉的人,也一定要变换容貌,以表示自己的不安。
这确实是孔子〃礼〃思想的表现。那什么是孔子所谓的〃礼〃呢?
孔子的弟子林放曾经问孔子什么是〃礼〃的本质,孔子回答他说:
〃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孔子觉得林放的问题问得很好,首先便称叹地说:〃你问的问题意义很大呀!〃接着孔子分析说:〃一切的礼,与其表现得奢侈,还不如体现得节俭些;特别对于丧礼,与其体现在那些祭品啊、棺椁啊置办得很好上,还不如表现在内心的哀戚上。〃
我们经常觉得,孔子的许多话说得非常的经济,但话的意思却很深远,值得我们仔细的琢磨。
在孔子看来,〃礼〃从根本上说,源自于人内心的〃仁〃,将〃仁〃表现在外在的具体行动上,便是我们所说的〃礼〃。我们说,某某人的婚礼很奢华,或说某某人的寿礼很节俭。在孔子看来,奢华的仪式太过于浮华,相对来说,节俭的仪式尽管看上去比较粗俗,但却质朴可爱。〃礼〃可以表现在外物的铺张上,也表现在内心的情感上,比较二者来说,内心才应该是根本和核心,外物只是礼的表象罢了。正因为这样,孔子才说:〃丧,与其易也,宁戚。〃
2第二部分
第15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14)
关于这种〃奢〃于〃俭〃的关系,《论语?述而》里也有很经典的论述: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孔子告诉我们,奢华了便不谦逊,节俭了显得鄙陋;但是与其不谦逊,还不如鄙陋些。这无疑是对〃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的最好注解了。
说到奢侈与节俭,在《左传?成公二年》里记载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成公二年八月,宋文公死了。臣子们开始准备厚葬他,书里记载说:〃用蜃炭,益车马,始用殉。重器备,椁有四阿,棺有翰桧。〃我们现在可能难以理解当时决定〃厚葬〃到底要达到怎样的程度,但直觉告诉我们,这实在太奢侈了。
于是,作者便以〃君子〃的名义站出来,指责当时为首的两位大臣华元、乐举。说他们有失为臣之道。认为作为臣子的,应该致力于帮助国君治理烦乱的国事,解除政事上的困惑,甚至为了国家,有时候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极力规劝君主。但这二位大臣,当国君还活着的时候就任由他去放纵作恶,国君死了又为他置办过于奢侈的葬礼,这是在把国君陷于邪恶的境地。他们这么做,怎么能称做〃臣子〃呢?
这个故事,不仅告诉我们〃为臣之道〃,还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就是不合实际的礼节只会招来别人的唾骂而不是欣赏。与故事里的那两个大臣相反,子游告诉我们说:〃丧致乎哀而止。〃(《论语?子张》)意思是告诉我们,丧礼只要体现出遭丧者哀戚之情的极致就可以了。我们知道,丧礼较之其他礼仪往往更能表现出人心的〃仁〃,这种仁,通俗地说,便是我们常说的恻隐之心。对于那些遭丧之人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表现出真挚的同情来。〃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是说孔子在遭丧之人的旁边进食,从来没有吃饱过。说的正是孔子的这种恻隐之心。
奢侈的葬礼也许在现代社会不是经常被世人提及,但奢侈的婚礼现今却是网络上许多人讨论的热点。
前些日子,我在网上看到一篇博客文章,名字叫《福布斯全球五大奢侈豪华婚礼》。文章列举了近年来全球五大奢侈婚礼,这里转录其文的两段原文:钢铁大亨米塔是全球第5大富翁。为嫁爱女他一掷千金,总共花费了6000万美元,创造了21世纪最为豪华的婚礼。印刷精美的结婚婚礼请柬就厚达20页,专门装在一个个银制的小盒子中,分别送达1000多名嘉宾的手上。婚礼举办地点位于巴黎一家五星级酒店,狂欢活动整整持续了5天5夜。其间,众人除了在凡尔赛宫举行了一场豪华派对,还在同样位于巴黎西郊的桑?特??克鲁德公园里临时搭建了一座木制城堡。其实这种奢侈的婚礼理念是一种过度浪费,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和我们政府现在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题不合节拍;从社会文明的角度看,这种奢侈的婚礼理念是一种炫耀傲慢心态,和我们国家目前建设〃和谐社会〃的提法也不合节拍。像这样奢办婚事,只会耗费钱财和精力,浪费资源和时间。在金钱至上和盲目攀比的今天,我们也许更应该静下心来,看看我们传统文明给我们到底留下了些什么建议。这也是我们今天研读《论语》的出发点之一。我们需要的只是平静的心态,来仔细品味孔子的智慧。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何解
申郁文
《于丹〈论语〉心得》的第39~40页,有这么几段话:
怎样的关系才能称做〃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数〃(shuo,去声)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
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你们俩离疏远也就不远了。……(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因为周围人际关系冷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越来越多了。
第16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15)
这种障碍多了以后会怎么样呢?就会加重我们所信赖的几个朋友身上的负担。
你会觉得:我的好朋友应当对我好一点,我也会自觉地对他好一点。你会觉得:你们家有什么私事,比如两口子打架了,为什么不告诉我呢?我可以给你们调停啊!
可以看出,以上所引的几段实际上是于丹围绕着孔子所说的〃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展开的。于丹试图告诉我们的主要是《论语》对我们现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告诫。
她的心思很明显,也很善良,但我们首先想要知道的是,她是真从《论语》入手的吗?也就是说,她是先看到《论语》的论述对今天社会的确很有教育意义而拿出来告诫今人,还是说她想对现今人际关系的处理提出建议,再从《论语》中找出那些似是而非的语录来作论据?
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关系到于丹整个的表述逻辑。
子游所说的〃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其实包括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