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北行呤-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知道,总而言之,看他束发垂髯的穆穆之仪,比起常见的坐佛,我不急于把目光移开,至少他稍含些世间的情味。塑像两旁,要是题上太史公“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八字,就好了。    
    臣僚罗立于堂廉,出名的几位是:皋陶、羲和、后稷、四岳,其神真是“愿而恭”。荀子说“皋陶之状,色如削瓜”,《白虎通》曰“皋陶乌喙”。我看到的皋陶像,不是这个样子。    
    庙后御花园,一池碧水,几片翠荫,三五闲钓人,且有未湮的旧迹可寻。临池的亭中立一尊碑,存清人遗镌,辨读,始知仓颉仿鸟迹初造书契正在此处。见碑而不见人,能仰接自天而落的一粒粟米,也就不枉遐想了。    
    出庙,南行不远,到了伊村。尧又称伊祁氏、伊耆氏,村名即由此来。据传尧是在这个地方长大的。村子的西南角,有一座名为神圪台的土崖,其上孤耸一块石碑。碑是明人立的,勒“茅茨土阶”四字。尧虽王天下,乡风未逝,足显他俭素为操的一面。崖畔摇着几蓬细瘦的酸枣枝,尖刺剐破过尧的葛麻袍。这当然只是传在百姓嘴边的故事,情节还是颇生动的。抚碑,宛似前见古人。村西的汾河谷地,长满发白的荒草。农家的檐下挂着灿黄的玉茭,老树边有闲歇的牛,可入古昔乡俗画。    
    尧陵    
    尝谓“寿则多辱”的唐尧,生年过百。其陵高大,略与山埒。冢下真的不空吗?我是疑大于信。    
    尧陵在太行山深处,涝河从陵下绕向山外,水流得很缓。虞舜守陵三载,“坐则见尧于墙,食则睹尧于羹”是在这里吗?陵庙早圮,杂生草树的院子里,牌坊还在,斗拱极繁复,层层斜出,承托若飞的檐翼。真美呀!“平章百姓”、“协和万邦”数字颜其额,语出《尧典》,可以看到同尧帝的一点关系。北庭置多块残碑,有一块明代的,刻嘉靖十八年庙貌图,观后的所感是,郁郁佳城,壮矣哉!我登陵顶,四望,河滩丘峁、村舍人家皆浸于橘红色夕光下,风中响着柔柔的羊咩声和淙淙的流水音。冢上的柏树很绿,野菊花淡黄一片。身入了这样的园陵,不禁有山川悠远之感。陶潜:“长归蒿里,邈无还期。”我要朝着空无形迹的古帝陶唐氏致祭吗?    
    守陵的是一位年老的女人。进到窑洞里,喝几口她新沏的茶,还吃了刚出锅的玉茭,特香。淳古的俗尚可感。    
    辞尧陵。出山的途中,过上村。清代,村里有人名徐昆,以笔记小说《柳崖外编》行世,算得蒲松龄一类人物。在我,这是初闻。天下之事,未知的真是太多了。    
    入临汾城边的康衢庄。辛亥革命后镌立的《击壤歌》碑就在一所小学校里。尧施德政,其惠如春,氓黎向风,寄之以歌,词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歌是唱给帝尧听的。于道中堆土筑台的壤父,年已杖朝,仍能击而歌,不难浮想太和盛景下的逍遥意态。清人沈德潜不弃,把这几句农闲俗唱编在《古诗源》之首。或许在他看,虽是短歌,实能道出上古的风神。    
    广胜寺    
    霍山之巅耸古寺,汉唐旧筑,明清补葺。这一处呼为上寺。殿中供佛,铜铸泥塑,形神虽好,见得多了,反觉寻常。弥陀殿壁下的经橱里,原存罕有的《赵城藏》,移至北京。只看经橱之大,便可推知这部佛典何其煌煌。必看的是以三彩琉璃遍饰的飞虹塔,抬眼,古柏影里,菩萨、金刚、蟠龙、鸟兽无不精巧。我不大相信它是一座明塔,因为通体如新。晋人惜古的旧家风于此可见。依我的习惯,为过延眺山川之瘾,逢塔必登。飞虹塔内有梯道,可上,门却加锁。只得叹口气,下山吧!    
    在霍泉旁停住。池内盈着水,映带满山之绿,就有“半亩方塘一鉴开”的诗境。举步而入广胜下寺。人稀,前殿被刚过的一场秋风吹坏瓦脊,闭门。朝左一拐,就进了水神庙。木门厚重,推开,无灯,很幽暗。敬祀的大概就是霍泉神吧?庙是元朝建的,里面的壁画应该也是昔年的。有以戏曲入画的(河东郡乡民唱戏酬神之风,沿继久矣,东羊村与王曲村的东岳庙里,尚存元代戏台),南壁东侧额题“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真迹,能看看,也就心安了。幸而照入几缕近晚的日光,画中人物的眉目,隐约得之。我好像听见蒲州梆子的唱念。    
    大槐树·苏三监狱    
    洪洞县走出去很多人,“散而之四方”。这已是明初的事了,迁民离别的哀哭仍仿佛绕树而响。逝者如斯,那棵曾传续殖民遗风的汉槐竟连残枝也无。依址筑碑亭,天涯归客身至,犹能有根可寻。树死,广济寺中的原物,只剩了据载史满八百春秋的金代经幢。它的旁边,修了一座仿旧的城门,“苏三离了洪洞县”,大概走过这里。略北,立一块碑,上刻“苏三卸枷处”五字。由史实移至戏中的情节,未免伤情,遂默想,老解差崇公道就是在这儿替苏三“暂时松放”的吧?使“玉堂春含悲泪,忙往前进”,去太原府讼庭辩冤。    
    风尘冤女,往矣。她遭囚的牢狱还在,同街市虽只隔一道灰墙,冷窗、矮门、幽室、狭院却笼着阴森,入内,无法不使人战栗。押进虎头牢,天光也渺,套罪衣,箍刑枷,纵使身还在,心已先死。北屋靠西的一间,传为苏三住过,塑了她的像,临其前,似能听见微微的悲泣。愁眉乱鬓,夜夜多少苦梦!户外的石栏水井,口小,我朝下看看,亮光一闪。井水如曾照影,也该浮映过苏三的哀容吧?这样想,不禁凄然,几欲替古人垂泪。    
    


第四部分尧都游述(2)

    丁村    
    晋商得金,返乡造屋,——是在养着自家的根。汾河边的丁家楼宅就是这样。我被麦垄间的绿影衬着,入村。望见出墙的雕甍瓦檐,有些眼熟。近比灵石的王家大院、太谷的曹家大院、祁县的乔家大院,也是具体而微。    
    院深,未改乾隆年间初建时的样子。多是双层的楼,举步,可登而放览。观景楼下汪着一池碧水,如果怀闲情,花前啜香茗,静对皎皎月下锦鳞的那一跃,也颇牵遐想吧?屋寂,不闻人语。谁还见红闺粉黛、花间柔颜?流水落花春去也,“燕子楼空”。丁氏捐官后建在内院的那座牌坊,能够让人寻到宅主沽名的心迹。    
    人和事尽隐在远处,丁家院落改为民俗博物馆。襄汾农户的岁时节令、喜丧礼仪、百工艺事,悉有可观。我少年时虽在乡间,入城却已过二十年,故而对于添仓祭神、穿针乞巧、换帖纳彩诸多村俗殊觉新鲜。洪洞道情、霍县秧歌、翼城琴书、襄汾卖花之类晋南小戏、歌舞、曲艺,加上民谣趣话,很乐意看或听。祭灶的枣山馍,蒸得很香,也极耐端详,无妨来做欣赏的静物。我亦微感着刺绣、剪纸的工细之美,盘巾、衣边、桌裙、扇套,花鸟虫鱼、神翁仙叟,观止矣。纤纤出素手,也就深寄巧慧聪颖的心。    
    丁村人辟荒楚而筑室宅,遂成聚落,应是古史里的文章。    
    姑射山    
    早年读庄,难解其意。看至《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一段,有入梦之感。    
    姑射山在吕梁山南麓,延袤不知其长。出临汾城,奔西,车渐朝高处行去。纵目,秋叶红了一山。过一片残垣,为兴福寺遗墟。岁月剥磨,寺废,连始建的年代也不能确知。对面依崖的险处,耸出一片山殿,隔着幽深的嶂谷望过去,极显凌空的气势。晋北悬空寺“公输天巧”摩崖也恰是它的写照。    
    此为碧岩寺,唐代之筑。本为一座道院,年久,僧儒之流也来落户,风雅热闹,可算极一时之盛。观音阁、古佛殿、鹿女洞都依次看过。观音阁里存下的一块宋代碣石,至珍,勒“皇上驾游仙景之山”云云。这位万乘之主,'就是庙号徽宗的赵佶。    
    神居洞遥处断崖上,我虽不是古之修道人,却未失寻奇的心,就趋近而观。这是一个大岩洞,翘出覆瓦的檐角,是庙,可以叹为稀有。社稷山泽之神、前哲令德之人,皆不知处静以息迹,啸歌而来,包揽到一处,无论流别、谱系。像近百尊,各有面目,分择自家的地势,高高低低,聚满一山。仰对,宛如恭临祀典。居首的,是尧神,披红衣,端坐于烛光里。民庶铭其功烈,其所由来远矣。我的神思一动,就想到“垂衣裳而天下治”这句赞词上去。    
    离洞,如读罢一部《列仙传》。寺下的沟崖峭而深,望一眼也会惊心。《诗·小雅》之句可诵,是:“渐渐之石,维其高矣。”不胜清寥。    
    


第四部分陇原笔记(1)

    金城    
    金城是兰州的古称。意思很单纯,也可以有多种解释。依应劭的看法: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而颜师古另抱见解:以郡在京师之西,故谓金城,金,西方之行。以“金”来做门面,既很冠冕,又显出成色的不凡。    
    从飞机舷窗俯望下去,陇中高原的风景也真是一片金黄。这是较艺术的说法,实则是将沙陵的本色浪漫化了。    
    没有一丝绿意,只是起伏如浪的黄。初见大西北的这种景象,谁也会惊心动魄。    
    黄,袒露出一种性格,赤裸着荒瘠,也赤裸着不屈。    
    从中川机场至市区,约八十公里远,一路多有风景可看。沿途之山,真正的茶褐色,虽不甚高,气势已足。田垄里的麦子开始收割,码着很多金色的麦垛。仁寿山下,十里桃林,广七千亩,和常德的十里桃花路相较,略能得其仿佛。仲夏日里,桃已采摘,缤纷的花红只有留待来年之春了。路旁绿荫下多叫卖者,筐中皆白粉桃,鲜气足矣。一咬,甜汁满口。    
    又见黄河,流得很从容,悠悠荡荡。颜色却真的极黄,和流过三门峡的那一段黄河比较,自有清浊,并不像同一条大河。它为金城带来了水的柔情和风景。    
    兰州城依黄河而展开街衢,狭长结构。这同长江边的不少小城仿佛。黄河沿岸的城市我到过一些,但像兰州这样,与黄河依偎得亲若骨肉者,还不多见。河中并不如长江之波上浮着那样稠的舟楫,来做装点的是羊皮筏和三两只小游艇,往来运渡隔岸人。    
    有河必有滨河路,它是一条镶在城市外围的彩链,往往都修建得很美丽,花色和树荫一般不会稀疏。兰州的滨河路很长,但若游赏般地走,未觉其远。大的风景,北岸有白塔山,南岸有皋兰山,古塔与今亭踞峰巅而互望,声气相通,自有痛痒。不能少的当然还有雕塑。我站在那尊《黄河母亲》像前拍了一张照片。前些年,我去郑州游览,黄河岸边也塑着相近的一尊作品,我已有留影的前例。在那个瞬间,我恍若亲偎着摇篮。    
    兰州海拔已逾千米,平地起高楼,较京津一带大显峭拔。可这里更有山顶人家,房屋密布其上,多黄泥墙壁,类于版筑。这是真正的危楼,望之俨然。比较之下,重庆的山城之景似乎算不得怎样了。旧式和新款的建筑并存于金城,互现低昂,它处鲜能一睹。这是将山居同市井相融和了。妄自替山顶人家设想,好处是能够对市景有所鸟瞰,不方便的是出行过于吃力。履之艰,攀之苦,平地居民望而生畏。或许,他们也习惯于传统了。    
    在城里转了一趟,以张掖路、酒泉路一带最为繁华。店铺的门脸均装修得颇有光彩,若溪女巧绘娥眉。但我从城市来,这些毕竟属于寻常景。值得记下的风俗画,在兰州有两幅。一是牛肉面。街市上面馆很多,门额处扯一条绿色布,用白字写上“清真清汤牛肉面”,招牌几乎一律。店主显然是回族人,白色小帽似乎永不肯从头上摘去。不必高声叫卖,吃的人自会施施前来。里面热或挤,就干脆蹲在户外,捧着大碗吃。面汤多被辣椒弄得浮一层红。    
    我也择武都路口的“马子禄牛肉面馆”(据称最为正宗)饱尝一顿。果然好。这种面条不是擀,而是抻,抻出粗细宽窄。据说和面时要加进一种“灰”,才筋道,有咬劲。牛肉面所以有口味,贵在汤。有的将整头牛拿来煮,煮得烂软。锅也是特制,以铁皮焊成,可比鼎镬,能纳巨牛入烹。这种说法,我未曾亲睹,只是耳朵听来,难考其详。这大约有违“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的颜氏庭训。不过,却可推知庖厨对于面汤所下功夫之深。难怪喝在口中极有滋味。待多日后回到北京,再一嚼切面,发糟!便又忆及兰州的“马子禄”。一饮一啄,贵在得诸本味。    
    二是黄包车,即北京的“三轮儿”。多覆一块红篷布,遮阳又挡雨。精壮汉子将车蹬得若飞,招摇穿街越巷。黄包车多如过江之鲫,其势可比京城“面的”。    
    白塔山之名同实不太相符,因为这座七级浮屠并不白,形状也别于北京琼华岛(亦称白塔山)上的那一尊喇嘛塔。但贵在风水好,黄河一片金,皆在俯瞰中。这里的一副联语很传神:高山仰止,大河前横。元明之际的阴阳先生,眼力真好。    
    我没能腾出空儿去登皋兰山。找到一句话来做理由——此山宜望不宜上。对人家说起,心里也不免暗自发笑。    
    得诸山情还要领略水韵。水自然是黄河。所取方式莫过于乘羊皮筏。这种载运工具早已见诸史传。《宋史·王延德传》:“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我自小就在湖水边长大,习船桨久矣,羊皮筏还是头一次坐。数了数,这筏子用十几只吹得鼓胀的羊皮扎成,每只羊皮里灌了半斤胡麻油,有油性,可以防腐。筏身还算轻巧,却难以负重,算上划筏者,撑死只能坐上三人。当然也有大的,用六百多只羊皮扎成,丈量首尾,可有十几米之长。载荷也在数十吨上下。这种筏子,多是自西宁、兰州负羊毛、水烟、药材顺流而下,日行二百多里,当然是极庞然的阵列了。可以比方的,惟南国江河中的竹排。    
    为我们来撑筏的,是一位姓陈的老汉,跪着,用一根短桨划水或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