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谁是最好的管理者-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当时你们问我是否大多数电视广告将会在内容中加入环球网地址(URL),我会放声大笑。”就算盖茨及其经理们对环球网未来的发展轨迹略知一二,他们也有更紧迫的事要考虑。政府的决策者们对微软公司被指控所犯的反竞争行为的调查正进行到一半。一个秘密小组正在创建一个服务项目以同美国在线公司(AmericanOnline Inc.)相抗衡。再有,就是要制作信息高速公路精品——交互式电视视频服务器、电视机顶置盒的程序等等。尤为重要的是,众多的程序员们正齐集一堂,为完成后来的95视窗而忙碌着。 

  微软公司对环球网所作出的公开反应一直沉默不语。直至1995年秋,环球网的发展势头之猛已让人无法忽视——它已构成了对微软公司的威胁,已有约2000万人不用微软公司的软件而在网络上驰骋。更糟的是,在太阳微系统公司所开发的编程语言Java的推动下,环球网作为一种新式“平台”正在崛起,对视窗在个人电脑上的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 

  盖茨坐不住了。1995年12月7日,他为分析家、记者和客户们安排了一次全天性活动,旨在说明微软公司打算全面参与并赢得这场新的软件大战。微软公司将生产网络浏览器、网络服务器,并对微软公司现有的程序进行网络化。微软公司甚至还将不计代价地获得太阳公司Java语言的许可证。 

  从那时起,雷德蒙德的每个人都进入了互联网络时代。在这个有着35座建筑的大院的每个角落都进行着网络项目的开发工作。1996年2月份成立的“互联网络平台与工具部”的员工人数增加到了2500人——比网景公司以及紧随其后的五大网络新贵的员工人数之和还要多。一份由迈克尔·金斯利编辑的名为《石板》的颇具特色的网络杂志,继1996年6月24日在MSNBC上首次亮相之后,于1996年7月15日正式创刊。MSNBC是一个由微软公司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 Inc)联合创办的有线新闻频道和网络地址。到1996年秋,微软网络也将以巨型网络地址的面目重新出现。盖茨说:“当前,互联网络对我们来说最为重要。它将带动一切。我们的软件个个都是核心产品。” 

  尽管由这些产品所带来的影响力我们还要拭目以待,微软公司攻势之迅速、火力之密集却已经改变了竞争对手和分析家们的推算。市场调研公司——加特纳集团公司(Gartner Group Inc.)的副总裁斯科特·温克勒说:“人们要问的已不再是微软公司是否会被互联网络置于死地,而是微软公司是否会称霸互联网络。” 

  盖茨,这位当年热衷于商业史的学生,十分清楚其他主宰市场的大公司,如通用汽车、IBM之类如何由于其高层经理人员未能洞察到业内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而栽了跟头。解决这个问题成了盖茨1995年秋出版的畅销书《未来之路》中的一个突出论题。他说:“我还没见到有这样的情况——一个领导者能把全部的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到那些他根本没抓到手的新机遇上。” 

  对微软进行网络化的工作开始于1994年2月。当时,盖茨的技术助理史蒂文·斯诺夫斯基在为公司招聘人才的途中,回到母校——康奈尔大学。被大雪困在纽约州伊萨卡机场的他回到了康奈尔校园。在那里,他所看到的情景是:学生们在教室之间穿梭往来、向终端键入指令、从网络上接收电子邮件和课程表。 

  互联网络传播起来就像扑不灭的野火一般。它不再是一个专业技术性质的网络,像7年前斯诺夫斯基在校时那样,而是一个学生和教职员工都在使用的、用以同校内乃至全世界的同事进行交流的工具。他马不停蹄地给盖茨及其技术人员发去了一份电子邮件,写道:“康奈尔联网了!” 

  盖茨的一名下属给斯诺夫斯基的回复是:已经有过搞网络的人“在拿同样的内容烦我们。也许你们该碰碰头。”那个人就是阿拉德。1991年受聘之时,这位一脸稚气的程序员对微软公司是否“了解互联网络”很担心。不管怎样,他还是签了约。这表明他有能力帮助公司去了解互联网络。1992年时,阿拉德是微软公司唯一一位在自己名片上写着“互联网络技术程序经理”的程序员。他回忆说:“那时我势单力薄。” 

  阿拉德的工作是为微软公司的LAN管理器和Windows for Workgroups软件建立TCP。“IP——一种网络通信格式。长期以来,TCP。”IP一直是在太阳微系统公司等所生产的Unix型电脑上使用的标准。阿拉德说,但是对于微软公司而言,按执行副总裁史蒂文·帕尔默的说法,TCP…IP只不过是个“复选项”。阿拉德还记得帕尔默说过:“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我不想知道它是什么。我的客户们对之表示强烈不满。别再提那伤心事吧。” 

  在1993年早些时候的一个不受支持的项目中,阿拉德负责监管微软公司第一个互联网络服务器的开发工作。这是一种可将微软网络地址同互联网络上的其他地址进行连接的计算机。该项目计划向客户们发送测试性的TCP…IP代码文件。不久,他们又公布了其他一些弥补缺陷的措施,使该服务器成为互联网络上使用最多的10种服务器之一。 

  然而,这几乎没有引起高级管理层多少关注。当时37岁的盖茨和他的助手们根本没有像公司里许多新一代、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们那样看到互联网络的作用。加之许多关于改写视窗软件的烦心事,使得盖茨他们几乎没有时间搞新的项目。 

  阿拉德愈加感到失望。有了“马赛克”(Mosaic),互联网络沸腾了。“马赛克”是一个由伊利诺斯大学一名性格早熟的计算机系学生编写并在互联网络上发布、可供任何人卸载的浏览器程序。突然间,环球网上多了这样一种使用便捷、面向公众的点击式浏览器。1994年1月25日,阿拉德起草了一份题为《视窗:互联网络下一个令人心动的应用软件》的请战备忘录。 

  阿拉德建议建立一种“马赛克”式的浏览器并在“芝加哥”中使用TCP…IP。“芝加哥”是日后成为95视窗软件的代号。该备忘录里还使用了不到两年后就成为微软公司战斗口号的语言:“接纳”互联网络标准,“扩展”视窗入互联网。阿拉德说:“最后,我着实不能再忍受下去了。我感到公司就是理解不了。” 

  斯诺夫斯基一参与进来,情况就开始有了转机。两人开始交换看法。斯诺夫斯基很快就迷上了网络。斯诺夫斯基说:“我把人们拖到我办公室来。起初他们大声地抱怨。我能让他们对这东西感到兴奋不已。”受其感染的人里,盖茨就是一位。盖茨说:“当斯诺夫斯基开始谈及他在康奈尔看到的现象,向我展示了'黄鼠'网络以及环球网上早期的一些东西时,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觉得'这东西蛮不错的'。” 

  老板批准召集一次经理静思会议,讨论一下互联网络的事。这是关键性的突破:在微软公司,只有当盖茨感觉到经理们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关键问题上时,才会召集这种会议。1994年4月5日,正值斯诺夫斯基康奈尔之行两个月后,微软公司的头面人物齐集位于华盛顿州柯尔克兰附近的沙威大厦——一座建于1909年、用于召开会议的建筑。盖茨及其各部门的头脑们认真研读了斯诺夫斯基编写的长达300页的互联网络情况简介。会议的议题是:互联网络的重要性以及微软公司对互联网络的投入问题。 

  在一个突破组里,阿拉德同拉塞尔·西格尔曼争论了起来。那时,西格尔曼正负责“奇迹”(Marvel)的开发工作。“奇迹”就是现在微软网络联机服务当时的代号。阿拉德认为“奇迹”不应渲染微软专有色彩,而应以网络标准作为基础。但西格尔曼坚持自己的观点。在这场争论中,西格尔曼获胜了。后来,为改正这一错误抉择所付出的代价高达上百万美元。 

  网络工作还是取得了进展:TCP…IP将被加进95视窗和视窗NT中。视窗NT是能在网络服务器电脑上运行的视窗版本。销售组被要求使用环球网来分发营销信息。应用软件组同意给字处理软件WoId配备生成网络页面的功能。 

  此后,盖茨对网络发展的参与又进了一步。他把“四月思考周”(半年一次的静思)的大量时间用到了对互联网络的思考上。在盖茨1994年4月16日的备忘录中,他说:“互联网络战略与互联网络技术目标”是公司发展的首要标志。盖茨写道:“我们希望并将投入人力物力,成为'支持互联网络'运动的领导者。” 

  尽管步子不大,但这是第一步。阿拉德说:“我还不认为他已知道该下多大的赌注。”然而,董事会成员戴维·马考特却认为他已经知道了。他回忆说他感到很“惊奇”,微软公司在互联网络上投入的是如此之少。加利福尼亚州门罗公园的技术企业投资者公司(Technology Venture Investors)的一位主要股东马考特说:“他们不在硅谷。要是在这儿,你会感到网络就在你身边。”他在1994年4月的董事会上提出了这一问题。盖茨的反应怎样呢?马考特说:“他认为互联网络是免费的。那里没有钱赚。互联网络生意怎么会有意思呢?” 

  对于地位日显重要的一伙竞争对手们来说,显而易见,那里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如果微软公司不去抓住它,它们就能够动摇这一软件巨人的统治地位。太阳公司、网景公司、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IBM公司以及其他一些公司都认识到,互联网络是重排座次的好机会。 

  犹如细胞一般不断激增的网络新贵们也有同感。利考斯公司(Lycos)、信息搜索公司(InfoSeek)、点掷公司(PointCast)等几十家公司杀人本应有微软一份的真空地带。这些公司中最具特色的一家是由辞去其亲手所建的硅图像公司(SiliconGraphics Inc.)董事长职位并抓住互联网络机遇的詹姆斯·克拉克领导的。他手上有能下金蛋的金鹅:那个伊利诺斯大学23岁的程序员马克·安德利森。网景通信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s原马赛克通信公司)成立于1994年4月4日,正值“沙威静思会议”前夕,到1994年10月,互联网络上各处都在卸载该公司的“导航员”浏览器软件(Navigator)。 

  1994年春,互联网络火爆起来。上百万个人电脑用户登记上网,商业性网络地址从1991年的9000个增至约21700个。甚至IBM公司也收到了董事长小路易斯·格斯特纳发自家中的问候。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塔珀器皿公司(Tupper ware)、沃尔沃公司(Volvo)以及海厄特宾馆(Hyatt Hotel)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时代…沃纳公司(Time Warner)使用的“路径探寻器”(Pathfinder)成为其电子版杂志的一大特色。人们日益感到是互联网络——而不是交互电视——正成为通向信息高速公路的必由之路。太阳公司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开始将一种用于交互电视的软件语言改写为日后的Java语言。 

  1994年4月,在康岱(Comdex)春季交易展中,斯诺夫斯基见到了Booklink——CMG信息服务公司的一种浏览器。他把BookLink给当时任微软公司95视窗业务负责人的布拉德·西尔沃伯格看了。经理们开始就给该项技术发放许可证一事进行谈判。然而,就在谈判缓慢进行之时,美国联机公司突然闯入,于11月份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买走了BookLink。西尔沃伯格说:“这使我们觉醒了。我们必须更加积极进取,更加充满活力才行。在这个新的天地里,可谓天上一日,地下十年。” 

  在此期间,盖茨正在为身处新兴的网络化世界中的微软精心绘制新的公司战略。然而,正如他在1994年10月份的备忘录中所描述的,这是一次“巨变”。方法就是要利用微软现有的产品。其他的微软人也都确信互联网络是发展方向。 

  其中之一就是本杰明·斯利夫加。他现年35岁,是微软公司的浏览器软件——互联网络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的项目负责人。1994年年中,他和其他3名程序员正在研究筹划95视窗的后继产品所应具备的特色。他进入互联网络并很快找到了答案:1994年8月15日,他给小组成员们发了一份电子邮件,说他们所需要的正是浏览器,而且甚至可以给95视窗准备一个。当网景公司的“导航员”1994年秋上网之时,斯利夫加对其研究了一番。而后,他找来6个人,一起筹划95视窗的浏览器特色。 

  为了加速工作进度,他手下一名程序员到伊利诺斯州纳波维尔的小型望远镜公司(Spyglass Inc.)进行了一次采购旅行。该公司是网景公司的竞争对手。对于小型望远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道格拉斯·考贝斯而言,这真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时刻。6个月前,他前去拜访微软公司,得到的却只是断然回绝。考贝斯说:“不出所料,他们讲'我们自己会做的。'”可是,到了1994年下半年,网景公司开始不断发展。这时,微软公司开始急于成交了。1994年12月16日,微软公司在小型望远镜公司的许可证上签了字。 

  尽管如此,进入1995年后,微软公司的管理层仍将注意力集中在“芝加哥”上。该软件计划于1994年12月推出,后推迟到1995年年中。最终,于1995年8月份以95视窗的面目上市了。另外,微软公司还忙着要完成针对公司市场的视窗NT软件。盖茨说:“这些都是重点。而互联网络不过像是远方传来的隆隆声。” 

  盖茨还指示,微软网络应与“芝加哥”同时面世。微软网络的经历中充满着“本应更好”式的遗憾。1992年12月,当西格尔曼开始计划时,互联网络还不算特别引人注目。当时真正的明星是美国联机服务——一种基于窗口方式的联机服务。接受该项服务的成员正在迅速增加。于是,盖茨在1993年5月批准了西格尔曼的计划。该计划将开设一项可与美国联机相竞争的服务。这项服务的一大优势就在于使用该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