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老三届朝歌狂飙-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彤听到流行脑膜炎的消息后,很担心自己的伙伴中有人得病。他年纪最大,又是这伙人的领袖。他决定带大伙离
开茨坪,待大队人马的红卫兵撤离之后,再重上井冈山。
    就在他们打点行装,准备离去的时候,一个消息从管理局大楼传出:毛主席要乘飞机来茨坪,在当年的红四军军部
接见红卫兵。好像为了证实消息的可靠性似的,在一块水田上,军人手拉手,围起一个巨大的圆圈。
    红卫兵小将们终于盼来了这一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朱彤等人也放弃下山的打算,等候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从天而降。
    下山的红卫兵听到消息,立即掉头,往山上爬。原来没到山顶的红卫兵,更是焦急迫切地上山。
    接待站的工作人员口焦舌燥、声嘶力竭地解释:是送治脑膜炎药品的飞机要来。
    然而,没有人肯听信这正式报道。多年来,人们养成了偏爱小道消息、马路新闻的习惯。红卫兵小将还太幼稚,不
知道谣传具备的真实性是情感的真实性,并不一定具有客观真实性。他们把自己强烈的愿望当成了现实。
    水田上,解放军战士围成的圈子外,红卫兵小将越聚越多。除了卧床不起的重病号,所有呆在茨坪的红卫兵都聚到
解放军战士身后。他们眼望蓝天,如饥似渴地期待着奇迹的发生;他们竖起双耳,倾听那即将来临的飞机发动机的第一
声轰呜。
    朱彤等人知道消息时已是吃午饭的时候。饭后赶到水田,那里已经人山人海。他们只好选择了远处的高坡。似是在
体育场看足球比赛,近处看得清楚,远处可统观全局。
    从正午到天黑,天空中没有半点动静,连一只飞鸟也没出现。天色渐晚,寒气袭人。红卫兵们衣着单薄,瑟瑟发抖,
却没有人离去,唯恐错过那千载难缝的幸福时刻。
    整整一夜。在寒风刺骨的旷野,20万红卫兵小将怀着激动的心情,用身体的热量与无情的大自然搏斗。他们互相拥
挤、跺脚、唱歌,终于,有人支持不住,坐到地上,头枕着膝盖,睡着了。
    朱彤怕幼小同伴冻病,又仔细看看水田中心的解放军战士,一个个非常平静,不像大战在即。他突然想到,在电影
里小说中描写夜间飞机降落时,都必不可少地要提到火光。没光,任何飞机不可能降落。更何况是伟大统帅来接见红卫
兵呢?解放军战士只是围地而立,没有采取设置光亮的措施,就是说,夜间无事。
    朱彤带领同伴返回住处。几个人睡了自上山以来第一个舒服党。第二天一早,几个人爬起来,正在洗脸漱口,忽然
听到远处传来山呼海啸般的呼喊: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他们扔下手中的毛巾、杯子飞奔出去,冲向20万红卫兵聚集的水田、山坡。
    晚了一步。他们赶到时,飞机已经降落,“火山”已经喷发。人群像是混乱的战场,东奔西突。从高处俯视,没有
见到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巨大身影,只有身穿绿军装的军人匆匆从飞机上往下抬东西,那是治疗脑膜炎的药品。
    飞机旁一个红卫兵倒在血泊中、有人俯在他身旁,似是呼唤,又像是在哭泣。
    二十年后,朱彤从报刊上看到对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的回忆,特地抄录于此:
    次日上午,那片几乎凝固了的巨大的“银幕”上,终于隐隐有了什么:由弱而强了,是发动机的轰鸣声;由远至近
了,是一架涂有八一红星军徽的直升飞机。
    顷刻间,那海发生了海啸:
    “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万岁!”……那山,上下起落,左右错位,似乎这是一座穴山,即将要有一次伟大的爆发:
    那圈子,则像一只四面受强气压挤压的脆弱的气球,随时都有可能破碎……
    直升飞机并没有立即着陆。它在低空作了多次的盘旋,那道道灼热的气流,纷纷扫落树枝上的冰壳、冰凌,强大得
象奥林匹斯山的宙斯,在俯视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它几次像是要着陆了,又猛地升上去,似乎又有蜻蜓般的小心翼翼,
生怕让什么东西给吃了,或缠了去……
    身子向后顶去,脚板向前跳去,解放军战士的手拉得更紧了,彼此的五指,宛如一道铁钩……
    直升飞机终于着陆了。螺旋桨仍在隆隆地转动,舱门刚刚打开,隐约看到里面一个穿军装的高大身影……
    一个十五六岁、操着宁波口音的红卫兵喊了一句:
    “我要第一个与毛主席握手!”
    话还未落地,他和另一个红卫兵竟冲进了圈内,仅跑了七八米,许是被发动机喷出的气流那巫师般的力量摄住,他
不动了,身子又往左侧了一下,旋即,飞机头部的螺旋桨打将下来,一股白色、粘稠的脑液似从高压水龙头里喷射出来。
他的两颗眼珠子,也被打出去七、八丈远……
    前面的红卫兵都呆住了!圈子内的另一个红卫兵更呆住了,几秒,十几秒……足足半分钟之后,他走过去,双手捧
起地上的一滩脑浆将它们放回同伴的冒着热气的大半边脑壳里,似乎这样能够起死回生……
    上帝没有被感动。
    所有的欣喜,所有的痴迷,同时都被螺旋桨劈得粉碎……
    朱彤等人,随着悲愤、迷惘,失望的红卫兵大队人马,步行下山。他们到九江、庐山去瞻仰中央领导人开会的地方。
    一个月以后,朱彤等人二上井冈山。
    红卫兵大潮掠过的井冈山,一片狼籍,水田被踩踏成烂泥塘,竹棚茅舍东倒西歪,到处扔着破鞋、烂衫,红卫兵长
征队的战旗、臂套随处可见。山上粮食紧张时,空军曾空投了大量馒头、油条、压缩饼干,如今堆在那里任它发霉。而
荒山野岭之中,几名串连来的学生,冻饿而死。
    朱彤找到管理局,原来的领导袁林、孙景玉靠边站了,后起之秀们忙着打派仗。报纸上、广播中,毛泽东和林彪以
最亲密的战友姿态同行同止。井冈山上,打着他们旗号的“红四军第三十一团”和“三猛”战斗队却打得不可开交。
    有人主张参加当地运动,支持造反派。
    朱彤否决了这个动议。他认为,无论支持哪一派,结果都是自己得离开井冈山,而自己的目的恰恰是要在此扎根,
学习当年的毛泽东,不呆在大城市,上山当山大王。
    朱彤带领同伴离开茨坪,深入到山里老乡家中。一方面是山里人好客热情,另一方面是山里人没见过世面,以为北
京来的人都是中央大员、钦差大臣。朱彤享受了一番中央首长下地方视察的“精神会餐”。朱彤等人在山村虚心向贫下
中农学习,时值深冬,无农活可做,他们便访贫问苦,兼顾访文问古。
    在与江西南昌等地来井冈山扎根的红卫兵接触中,这位北京的“洪常青”,一不留神,与一位江西红卫兵双双坠入
爱河。在林青水秀的大山中,在美丽少女的依偎中,朱彤的身心溶化在美妙的大自然中,沉浸在自己编织的梦幻中。他
以为,他逃脱了世俗的罗网、血腥的打杀,可以凭着自己的聪明、辛劳,在这武陵源的清平世界干一番事业。
    然而,阶级斗争没有忘记他。中国人互相拆白用奸的恶习没有遗漏他。
    一封信千里迢迢,从北京寄到江西省军区,又从省军区转到井冈山上。信中,愤怒的语言揭穿了朱彤的“狼子野心”,
公布了朱彤“罪恶”的家史。
    于是,朱彤在现役军人的“保护”下,离开了井冈山。
    20年后,朱彤的父亲——全国著名的大右派葛佩琦,在胡耀邦亲自过问下,得以平反昭雪。要“杀三千共产党员”
的话纯属捏造。葛佩琦本人就是30年代的老党员,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朱彤当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井冈山之行,革命没成功,却与那位江西姑娘结百年之好,有了一个
幸福的小家庭。

第一件事是喝一口延河水

    与革命圣地井冈山一样,延安也成为红卫兵大串连的重要目标。
    延安位于黄河中游,依山傍水,四周沟壑纵横,黄土丘陵连绵起伏,如黄色的波浪。道道河谷蜿蜒在山城四周,像
绿色的彩带环绕。城南有一座宝塔,九层八棱,矗立此巅。阳光斜照,静穆中,宝塔显得庄严雄浑,挺拔秀伟。
    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曾经整整十年以延安为大本营,从事抗击日本侵略者和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斗争。共
和国建立,延安成为人人敬仰、举世瞩目的地方。
    不少国际友人来中国,也入乡随俗,来延安参观访问。仅1966年的头5 个月,就有五大洲50多个国家的700 多名外
国朋友去延安访问。在当年的留言簿上,记有这样的话语:“延安是中国人民的革命圣地,是世界人民的革命圣地。延
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思想光辉将普照全世界。”定居中国,在“文化大革命' 中也曾风光一阵子的美国人李敦白说道:”
毛泽东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是美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世界革命人民的伟大领袖、导师和旗
手。“
    越南代表团成员参观了毛泽东到延安后居住的第一个窑洞,看到窑洞里只有一张桌子、一把罗圈椅、一张木板床和
一个烤火盆,几乎再没有什么陈设,激动得久久不愿离去,说:“能在毛主席住过的窑洞里站一站也是最大的幸福。”
    锡兰工会代表团成员在留言簿上写道:“毛泽东是活着的列宁。”日本歌声代表团副秘书长齐藤良三说:“我亲眼
看见中国人民由于有了毛主席的领导,确确实实地把中国建设成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感到毛泽东思想是放之四海而
皆准的真理。”非洲朋友则表示:“在我们国家里,反动政府发现谁有《毛泽东选集》,谁就要坐牢。可是我们还是要
在中国买《毛泽东选集》,想办法带回去。”
    大中学校的学生们从报纸上看到这类消息,心中自然无比激动。连外国人都赞不绝口,自己当然不能不加倍珍惜。
“文化大革命”、大串连一兴起,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便涌向黄土高原,去瞻仰革命圣地延安。
    来延安的红卫兵,第一件事是喝一口延河水。红卫兵们捧起浑黄的河水,喝进肚子里,一面或咽或吐残留在口中的
泥沙,一面学着李玉和的腔调说:“喝一口延河水,今后什么样的水都能对付。”京剧现代戏《红灯记》中的李玉和,
他在赴日本鬼子鸠山的鸿门宴之前,喝了他母亲的一碗壮行酒,对他妈说:“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都能对付!”
意在表现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
    可是,延河到秋天一发水,河水变浑,喝惯开水的学生们多少有点心里打鼓,一听有人说:“喝了延河水,什么水
都不怕”,竟理解为:如果这么脏的水喝下去都不拉肚子,那你就放开胆子喝生水吧,保准没事。
    有个北京的中学生叫楚延生也是这群喝延河水中的一员,他喜欢吹牛,自称是延安生的,言下之意,自己的父母是
延安时期的老革命。了解底细的人知道,他的父母都是“臭老九”,一个是大夫,一个是教师,从来没去过延安。叫延
生是因为过了预产期20多天,他才迟迟降生,为纪念此事,父母为他起名延生。
    延生不爱与同班同学来往,结识了一伙新战友出来串连。延安是他们西北之行的第二站。第一站是古都西安。原本
他想由陕西入川,去看武侯祠、杜甫草堂的。不留神吹牛走了嘴,说自己是喝延安水长大的红小鬼,说得同行的女学生
一个个羡慕地往他身边凑,他无法一下刹车转向,只好顺水推舟说:“你们想去哪儿我不管,我是一定要去延安。那里
不仅仅对全国人民具有革命的意义,还是生我育我的母亲。”
    有十几个红卫兵战士(女性居多)表示愿意去延安。延生便硬着头皮充当了一回小头头,率领一个红卫兵小分队北
上革命圣地延安。
    到了延安,喝过延河水,爬上宝塔山,延生庄严地让十几个同伴列队,向建于明代,经清代多次修缮,同时又象征
无产阶级革命圣地的宝塔致以革命的敬礼。
    “文化大革命”中,无数古代文物惨遭破坏、或砸或毁,至少也要封闭,不许它们继续散发毒气,惟有延安宝塔,
独领风骚,不但未损毫发,而且香火更盛,从8 月18日以后,连续半年的时间里,每天朝拜之人络绎不绝。人多的时候,
土山之上站满人群,久而久之,绿色的草丛被踏秃,树上的叶子被揪光,黄土、绿叶被红卫兵虔诚地装进背包,留作永
久的纪念。远远望去,身穿旧军衣的红卫兵、学生,有如成群的蝗虫,掠过之后,土山少了绿色,多了一片裸露的黄土
地。
    延生等人先住在城里一所中学,后来,延生说自己是在延安的窑洞里出生的,一定要住到村里老乡家。最后终于住
进杨家岭沟里的一座窑洞中。
    在延安的活动,主要是参观毛泽东旧居和其他革命遗迹。延生比那些初中的女学生多念了几本书,便把书中的知识
当做他父母的经历或回忆,讲述出来,令她们感叹不已,愈加钦佩他。
    在凤凰山毛泽东旧居,延生告诉同伴,不朽著作《实践论》、《矛盾论》就是伟大领袖在这里写的。他还抢在女学
生们步入旧居前,神秘地说:“你们都知道白求恩大夫,也知道毛主席和白求恩只见过一面,可是,你们知道这一面是
在哪儿见的吗?”
    楚延生故意停下,让好奇心重的女孩猜一通,然后转身指着毛泽东旧居说:“历史上伟大的瞬间就发生在这里。”
    讲解员的介绍,文字说明,都与延生所说吻合。女孩子们说:“延生,你知道得真多。”
    延生说:“我爸爸当年是白求恩大夫的助手。那次难忘的会见,就是由我爸爸翻译的。”
    一个女孩奇怪地问:“不是说毛主席外语特棒吗?不仅英语特棒,而且还精通德语、俄语,他老人家阅读马列著作,
看的都是原文的,所以他老人家说,吃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延生几乎被憋住没话可说了。他吹牛胡编的本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