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833-17岁 我在美国当"政客"-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和我年龄一般大小的学生在激动地聊着。看见我走来,目光就都集中了过来。
第一部分:来自“青年政治家基金会”的邀请再次飞越美国 5
我问了句:“是‘青年政治家’吗?”人家很不齐声地答道:“是啊,你也是?”面对这样的“挑战”,我很自信地说:“我也是。”然后各种问题就排山倒海一样地倾泻过来了,一波未完,一波又起,当看到我的护照颜色和他们不一样的时候(美国护照是蓝色的),就有人问我是哪里来的。这可就费劲了,理论上我是从中国来的,但是项目注册我是从加利福尼亚州来的。我便好生解释了一番,他们又是惊奇。惊奇不是因为我是外国人。美国是一个十分开放的社会,早已习惯了与外国人为伍的日子,而是惊奇我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来参加的暑期课外项目是“美国青年政治家”,既不是什么“国际交流”,也不是中国青年的什么项目。
旅行的地方多了,人的鼻子似乎会灵敏起来。到一个新的地方,首先提醒你换了环境的也许并不是你所看到的“新鲜事物”,而是你那敏感的鼻子。至少我是这样的。我每每下了飞机或者换了其他的什么交通工具,鼻子就会告诉我呼吸到的空气不同了。这不在于气候的变换,而仅仅是生理上对于新环境的兴奋吧?我认为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后,你的鼻子最先对所吸入的空气进行辨别从而对这个新的地方进行新的认证。怎么说呢?在你的心里,你对这个环境进行了嗅觉上的处理,而你的记忆呢?也是听上去很浪漫的气味记忆。看起来像是痴人说梦,但是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无论是出门,还是回到家乡北京,都会在下飞机之后用力地呼吸一下空气,开始嗅一嗅这或新或久违的环境。
呼吸过华盛顿的潮湿空气之后,我又抬头看看阴郁的天空。华盛顿的天空是有趣的,或者那个大范围(马里兰—华盛顿—弗吉尼亚)内的情况都是如此的吧?北京一旦阴天似乎天也要 跟着雾起来,但是在华盛顿的阴天是可以清晰地看到云彩的轮廓的,你就觉得云在天上飘,心在身体里跟着飘……只要走路不飘就行了。华盛顿的天气其实是很差的,老天整天阴着个脸,阳光普照不能说是罕见,但也够得上是难得一见了。这对于我和很多来自加利福尼亚的同学来说是很难受的。
当地的一些同学就说:“是你们加利福尼亚完美的天气把你们惯出了一身坏毛病。” 这还不够,华盛顿的天气说变脸就变脸,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停的,往往把人们搞的很狼狈。
记不清多少次,我就爱忘记出门随手拿伞,被浇了很多回,后来可算学乖了。华盛顿的夏天是闷热潮湿的,冬天是阴冷阴冷的。记得我走之前那天的湿度82%。而我们很多日子里都是必须要穿西服的,女生还好,可以穿裙子,我们是外套,领带,皮鞋一样不能缺……真够考验人的。
后来在华盛顿的日子里就听我周围的同学们抱怨了:“你说华盛顿这么一个建立在沼泽上的城市,天气要是好了那才怪呢!”我听罢,也不过笑笑。嗨,认识一下!
我回答了同学们好奇的问题之后,大家又回到了原先的状态,各自分别聊了起来。我认识了乔治和利昂。乔治年龄和我一般大,来自美国中西部的威斯康星州(Wisconsin),说话感觉很飘渺。而利昂个头儿矮我俩很多,和我一样来自加利福尼亚州,后来才知道他是在棕榈泉(Palm Spring)。我一听这名字就有种激动,因为在加利福尼亚那里这个名字似乎就等于燥热的天气和各种疯狂的狂欢,我作个比喻,就像美国的青年人听到阿姆斯特丹这个名字一样,那里赌博、毒品和娼妓都是合法的,让人不免浮想联翩。
就这样,我和一起来参加暑期活动的“同仁”们开始了对话。
在美国待了一年了,很久没有和人聊出这么有水平的对话了。当然,他们的话语中还有着稚嫩偏激的想法。不仅在美国同龄人中,就算是在中国同年龄段中也算是很有水平了。和很多美国年轻人一样,他们对中国的了解都是远远不及我们对他们美国的了解的,但是他们对中国的认识早已超出了一般美国人的水平。像我说的一样,谈话中一大半的内容都是关于我们中国的情况的。而我们互相也会问一些关于美国的问题,比如我从来没有到过美国中西部,就对乔治的家乡很是好奇。而他们对我个人作为一个“完整的”外国人关于美国的看法很是关注。所谓“完整的”外国人因为我是一个中国公民,而且没有“永久居留权”,也就是我们常谈到的“绿卡”。带绿卡的人在美国居住就和在家居住一样了,美国对待获“永久居留权的居民”的政策和对待国民是极其相似的,只是没有公民投票等权利罢了,很多地方获“永久居留权的居民”和公民可以得到同样的待遇,不同于我们这些外国人的待遇。没了“绿卡”使得我的外国身份更加纯正。
从乔治的话里我可以看出他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丰富”的。说是较开明的他实际上更保守,而且更理想主义(Idealistic),而不是我相信的政治现实主义(Realist ic)。
他的很多看法可以说是美国一部分人的典型观点,对中国很多的置疑都能被我所列举的事实而轻易地回答。后来我知道,他对中国的了解是从他在北京上国际学校的美国朋友那里得来的。像他们这般对中国比较了解的人,了解的事物都是在中国现实存在的,但是盲目地套用了美国标准,从而产生了在我们看来的偏见。比如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他们就有着很不同的意见。
第一部分:来自“青年政治家基金会”的邀请再次飞越美国 6
我一直认为从美国中西部来的人应该是很保守的,至少从乔治这里多少可以感觉到他所代表的意识形态。我心里虽然为能和乔治这样的人谈一些有深度的东西而感到兴奋,可是他的言谈却并没有擦亮我的眼睛,相反却多少生出些对他的反感。倒是在一旁显得有点笨拙地插话的利昂让人感觉比较亲切。虽然从乔治身上我没有看到中西部的学生和其他地方的学生有啥不同之处,可是他身上那种很强的中产阶级烙印让我很不舒服。在美国西部这样的学生并不多,尽管西部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要比美国中西部高。为什么我和乔治在一起会感觉不舒服呢?他天南海北地扯,一会儿说他飞过的航空公司哪个最好,商务舱比经济舱强多少,为自己刚才乘坐的航班叫苦不迭。一会又说他去过的国家给他的感觉如何如何。我的确很难以认同。我说这些并不是说乔治在摆阔或者是装模作样。我也曾经耳闻美国有些家庭就是这样的,要讲究所谓的“贵族气质”,学校要上最好的,吃的要讲究,出行也都是有标准的,而乔治虽然不是这样的家族出身,但是我感觉他是在把自己往那一堆里划。
说到这“贵族”的问题,就说说2004年将要举行的总统大选吧。
虽然老布什的家族出身于名门,并且出于“门庭”传统很盛行的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但是小布什却被认作是叛逆不羁的得州牛仔。尽管他毕业于好学校,有着大财团的背景。相比较地来看我们的克里先生,血统就和贵族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加上自己上的贵族学校,成长的经历,绝对足以代表美国的贵族阶级了,就算没有洛克菲勒(Rockefeller)和肯尼迪(Kennedy)家族那样威震四方,但也可以说是毫不逊色。
利昂在一边看着我和乔治谈话,他倒是有些着急似的,时不时地会插上两句。
我在和乔治谈话的间隙听到这样的插话也稍微会轻松一点。乔治在美国年轻人中也算有些丰富的阅历,但是在对话之中,我始终感觉他的想法过于简单。他信誓旦旦地说想要做美国驻外大使。不光在机场和我俩的对话中,加上日后在课堂的讨论中,我得出一个结论,假如日后他真做了美国驻外大使,不说他们美国的国家利益是否可以得到保证,我甚至置疑他是否意识到外交的意义所在?他大谈自己对国际时事的看法。
在美国就学以后面对这样的情形我已经是从容很多了,我明白与其争论还不如先听听,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省得争论起来脸红脖子粗,最终也是白费口舌。因为同学在激动的时候,尤其是他/她最兴高采烈的时候,一般是听不进去别人的想法的。当一个人坚持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一时也难接受别人的意见。
我来自一个伟大的国家!
乔治同学在谈及中国的时候,完全符合国内同胞对美国人民的印象了,大谈特谈那些偏差的认识。而事实上,大部分的美国人还是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北京的,没有国内同胞中间风传的那么邪乎。
乔治在听到我说互联网的问题之后很自信地说道:“对啊,在中国上网很难啊,好多网站都被中国政府封锁了。Hotmail、yahoo还有Google什么的在中国好像都是不能使的!”我呢,老样子,就看着他傻笑……所谓老样子,是你在美国生活时间长了,这样的瞬间就没什么新鲜的了。而我们国人呢,也挺逗的,你说美国人说的是事实吧,也算是,可是你说完全是真的吗?那也不是。就有两种人,要么是玩命点头,要么就是不分青红皂白,什么都不承认。 我回答乔治:“没有啊,你说的那些网站,在中国我用的还是比较舒服的。而且在中国上网很方便,不比美国差。”“是吗?我在北京的朋友说上网不是很方便。”乔治还在努力地试图辩解。
“这么和你说吧,中国的互联网使用和相关技术的发展绝对是日趋成熟,在很多领域水平并不比美国差。我要是说中国政府在互联网安全问题上没有管制那是扯淡,说出去我们中国人没人信,你们美国人也不信。可是把中国互联网的管制说的那么神乎其神就是你们美国人的不对了。”我还是按照我那一脸诚恳的态度来说。因为在我看来,你态度谦逊,谁还跟你急。用好多外地的同学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北京人的“玩世不恭”。
不过下面就是我不对了,老毛病犯了。在和人家说清楚道理之后却又习惯性地开始给乔治同学上课。我说:“老大,咱们来这里的主题是政治。不是来讨论谁的想法更道德,什么东西更能得到道义上的支持的。政治,就是权利和利益。现实点吧。……”对于十分理想化的乔治来说,我不认为他理解我的意思。想想乔治却又是个十分有趣的组合,一般都是民主党人要比共和党人更理想化,可是他作为一个亲共和党的人却依然保留着大部分美国年轻人身上的理想主义。
可能是利昂觉得我挺逗的吧,他也认真的问了我一个问题:“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究竟是怎么样的?”说句实在话,这回再次来到美国,我是吃惊于美国人对中国人的了解。第一次来美国的时候我要给美国人讲很多东西,但是这次他们也能问出一些“有水平”的问题了。为什么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能够在美国人心里有不同的意义呢?首先对于他们来说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本来就是个十分新鲜的概念,其次,在他们看来这是对公民权利的侵犯。我当初也是十分吃惊地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申请美国避难身份的申请人中间,以“计划生育不人道政策”为理由的竟然不在少数。至少也是在那时才逐渐认识,计划生育是可以这样被认识的。可是美国人对计划生育一般是有很大误解的。而问题聚焦在他们对违反规定的后果的好奇心上。美国这叫一个猜啊,如果有了第二个孩子或者违反了规则会怎么样呢?有的以为政府有强制措施,有的以为会“处理”掉第二个小孩儿,有的以为计划生育政策很严酷……当然,我知道,国人听到如此的猜测肯定是有哭有笑。我自不赘述。
第一部分:来自“青年政治家基金会”的邀请再次飞越美国 7
美国人的认知角度和我们不同。我的立场很简单。我必须承认计划生育政策是利国利民的。当然,我觉得诚恳和坦然地给他们做解释是最有信服力的。而自己给别人介绍的过程却又是自己学习的过程。我被问了那么多次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问题,被问及的次数越多,我越来越发现自己了解的是那么片面。其实,不仅仅是计划生育政策,在同美国人讲别的问题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不支持很多国人关于在外形象代表国家的说法。是否把问题上升到代表国家或者爱国的高度完全是个人意愿的问题。但是即使一个人选择了把问题上升到代表国家的高度,我觉得用何等方法和外国朋友交谈也是需要讲究技巧和智慧的。
我在国外看过几种现象,前面也曾提及。有的人凡是提到祖国,就要“全面肯定”,不管对方是对中国的什么问题提出批评。这种人的反应一定是反驳对方,中国怎么样都是有理的。这样还不够,还一定要找出人家国家的不足,不管是真不足还是假不足,非得也骂骂别人的国家不可,否则就觉得不过瘾。我觉得这种人完全是抬杠,因为他们看不到自己和自己国家的短处,更拒绝承认别人的长处。
另外一种人呢,但凡是中国政府和共产党做出的决策,他们就一起骂。只要看到中国政府和中共的字眼,在他们眼里就统统是一文不值,根本没有正确的可能性。我虽然不会像其他同胞那样骂他们是“汉奸狗贼”,因为我看叫他什么都不足以揭露其本质,叫他们什么都是一样可笑。他们这种人太可怜了,可怜他们生做中国人。不是说他们讨厌自己是中国人,而是认为他们没有学到中国人的精神,更没有看到中国的希望。他们或是过于理想,或是完全“看破红尘”。他们真是可怜,已失去了正常理智思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