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事背后-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州骨髓移植的消息已经传遍全国,上百家媒体正在向苏州集中,许多报纸都报道吴小莉会去苏州。程鹤麟看着小莉:“看来,箭已上弦了。”小莉却迟疑了:“我能忍住疼痛,在13个小时内坐三趟飞机,乘三次长短程的汽车,赶五六次卫星直播,而不落队,不给其他人添麻烦吗?”但是,在陈霞手术前的那个周末,小莉跟程鹤麟说了声:“我去。”就坐着轮椅走了。
7∶00,苏州有线电视台《生命20小时》总演播室。
刘海若最后一次照了照镜子,神情庄重地走向主播台,与江苏电视台、苏州电视台的主持人一起,等待着总控室的命令。
香港已经大雨滂沱地下了几天了,没有丝毫停歇的迹象,刘海若担心:骨髓万一不能顺利到达怎么办?那个时候,海若绝想不到,几年后,同样牵动两岸三地许多爱心的却是她自己。资讯台开播半年,这还是海若第一次担纲主持这么大型的直播,毕竟跨两岸三地,说不紧张是假的。
这时候,总演播室外的空气忽然变得凝重起来。
7∶08,本来应该是吴小莉在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报道骨髓抽取情况的,没想到,用以传输电视信号的亚洲二号卫星,突然没有信号了。距离直播的时间已经很近了。“还有8分,5分……”催声阵阵,凤凰节目总策划刘春的头上开始往下流汗。天佑凤凰。还有3分钟的时候,吴小莉和台湾慈济医院的画面终于出现了。
资讯台的开播,等于给凤凰搭起了一个“及时反应”的平台。这个巨大的空间,给凤凰人提供了很多做事的机会和从容——因为没有广告,就没有频道拥挤嘛。随着资讯台几个月的直播历练,沟通全球华人这一理念的深入,以后,像这样主动找上门来的新闻事件会越来越多的。一想到这里,程鹤麟就兴奋得有点忘乎所以,也忘记了腰痛。
他其实不该忘记的,就在十几天前,他曾疼得躺在床上不能动,是同事踹开门,把他抬上担架送到医院的。
为陈霞捐赠骨髓的男青年家住台北,26岁,失业。在每一次求职中,他都告诉对方:自己可能随时会请假,捐献骨髓。因此,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这次为陈霞捐赠,他再次推迟了求职时间,专门修养了半个月。
他是在偶然间成为捐髓志愿者的。两年前的一天,他在一家百货店前路过,看见慈济基金会的人在演讲,一行大字标语吸引了他:“全世界或许只有你可以救他”。他被爱心和奉献的精神击中,过去登记,验血。两年后,一个遥远而陌生的生命开始赴他的约会——兑现承诺的时候到了。
第二部分电视的魅力在于过程的美丽(2)
6月12日下午,他在母亲和邱师姐的陪同下,赶到机场搭乘最后一个航班去花莲,未料飞机客满。急得他们三人跪地,请求乘客让位出来。航空公司知情后,通过广播向乘客传达了事实真相,机场当时一片寂静。随后,乘客们纷纷含泪给他们让位。背对摄像镜头,这个志愿者说:希望陈霞早日康复……
按照国际惯例,捐赠骨髓者通常在一年之内是不能公开身份的。自1997年台湾同胞给大陆同胞捐献第一例骨髓开始,至陈霞,是第86例了。每一份骨髓后面,都是一个故事一份爱心一份血缘和一份亲情。海峡两岸本来就是割不断的血脉,而传递一份化不开的情,张扬一种剪不断的善,正是凤凰卫视的使命。
下午15∶38。香港赤腊角机场。
就在凤凰卫视采访组忙完了直播报道,送骨髓的台湾义工也办完了转机手续,都准备睡一会的时候,广播通知:由于天气原因,飞往上海的航班延时起飞,时间待定。正准备稍微休息一下的人们,马上丢下疲倦,开始了焦虑的祈祷。
骨髓在抽出后最好12小时之内送达,进入下一个手术。最迟不能超过24小时,否则细胞的活性构造就会降低。飞机再不起飞,就来不及了。大家赶紧跑去询问是否会取消航班,吴小莉坐在一旁拼命想如果有万一,如果……怎么办?而此时,苏州电视台的电话已经应接不暇,观众纷纷打电话询问:骨髓什么时候到?好消息来了20分钟后起飞。很多人一瞬间激动得哭了。
人们奔走相告。
晚上21∶00,苏州万人空巷。
大家在电视机前静静地守候着骨髓的来临,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置身救人的现场,是那份爱心的组成部分。
凌晨2∶08,骨髓终于注入了陈霞的身体。
一场直播,银屏前的一个镜头背后,究竟会有多少透支多少投入多少眼泪?凤凰卫视节目副总裁钟大年说:电视的魅力在于过程,过程是最美丽的。享受了美丽,升华了爱,不是很精彩吗?
有了这次大型直播后,信心愈发得足了。2002年供奉佛指舍利到台湾,2004年供奉佛指舍利到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都是全程直播。两岸三地那种万人空巷,争睹佛指舍利的景象,让人终于知道了什么叫血浓于水,什么叫一脉相承。那一时刻,资讯台的作用,就是喋喋不休地、一刻不停地带着你进入现场。你有事情可以先去忙,也可以看看别的电视节目,但是,只要你回来,我就在等你。这真是世界上最痴情的电视节目,他总在等你,而你不来,他亦不会报怨。刘长乐在谈到资讯台的意义时说:“凤凰植了一棵梧桐树,然后就有各地的鸟来这里栖息。”《生命20小时》算一次栖息,成全了凤凰的许多理想。而且最主要的是,这只鸟是自己飞过来的。
陈霞现在活得很健康很忙碌,她有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努力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刘春说策划:无事生非
(刘春 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1994年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安徽人。)
《生命20小时》这件事,实际上大部分工作是苏州电视台做的,咱们得感谢苏州电视台。凤凰在这次横跨两岸三地的直播中,作用有两个,一是拥有开放的理念,使大家的想法能实现。二是拥有协调台湾和香港媒体的能力与资源,这个优势非常强。作为一个亲历者,我起的作用是“傻大胆”的作用。当时说需要有人坐镇,协调各关系。我比较敢拍板,就让我去了。
直播是早晨六点多钟开始的。开始的时候乱成一团,吴小莉的画面切不出来,病房的情况切不出来,三个主播坐在一起,彼此的交流互动也不行。当然还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原因,每个台都希望多出自己的画面和主持人。结果,互相指责的事就发生了。我一看情况不对,立刻站起来给大家讲了一番话,他们说我那时候脸色铁青,面色凝重。
我主要说了三点:第一个,最核心的问题,不能互相指责。刚才的直播有点乱,问题很多,不要紧,现在是早晨,还没有多少观众看,从现在起,我们马上改进。但如果自己先乱了阵脚,互相埋怨,那就真的完蛋了。这个直播没什么大不了的,完全能够成功。
第二个,我们马上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尽快解决。
第三个,需要我们凤凰解决的,我们一定全部解决。我现在就去打电话,一个个落实。
接下来的情况就比较顺利了。
第二部分电视的魅力在于过程的美丽(3)
那一次直播确实让我感到电视的魅力。使我对电视的表现力、影响力有了新的认识。只要策划得好,电视能表达出你内心的很多东西,因为它呈现出的状态与我们的生活最接近。它通过图像、语言、音乐、文字,四种信息触动人的感官,有点狂轰滥炸的感觉,想不被打动都难。
《生命20小时》,凤凰最大的贡献就是策划,什么叫策划?策划除了把一个正在发生的事情用好的角度表达出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无事生非。这是策划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
我搞节目策划,一是敢想,二是敢说。老板和院长大人不计小人过,反而对我的建议比较看重。我这么做,一是性格使然,二是我跟院长很熟。凤凰卫视里喊他王老师的很多,但是要论这个师生关系最近的,那就是我。
为什么是我?我是他带的七八个研究生当中的一个,而我那一届,他只有我一个研究生。坦率地说,王老师虽然是我的老师,我也非常尊重他,但我们的出身、思想都完全不一样。王老师出身名门,我出身草根,有非常穷苦的童年。王老师热爱行动,我喜欢闭门思考;王老师是行万里路,我喜欢读万卷书;王老师对社会的方方面面懂很多东西,我最关注的只是人文情怀的东西。
我大学毕业后,在安徽省文联工作。我对哲学、美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感兴趣,写过很多东西,在20世纪80年代还编过一个思想比较激进的杂志,叫做《百家》,主要从事哲学研究和一些文学批评。我到了广播学院读研究生的时候,没有分专业。我对电视兴趣不大,却经常在学校发表文章,在校报上写西方学科简介,每期一万多字。实际上是介绍法兰克福学派、符号学、叙事学,电视学反而学得很少。所以我在广播学院跟学院主流的路子完全不一样。他们扛着摄像机,胸怀全球,我恢复到自己的一个小小的自我,每天想的都是哲学理论。但是阴错阳差,我后来成为王老师的研究生,是因为他当时是一名年轻的老师,他把好的学生都让给其他的老师了。我呢因为不大着调,别的老师也没看上我,所以我们俩人走到了一起。王老师第一句话就告诉我说,刘春以后别老往社科院哲学所跑,那个东西已经有无数人在里面成功了,中国的电视却是一块等待开垦的处女地。
他说话一贯是那种气吞山河的样子。他感染了我,我对电视的兴趣大了起来。
做电视以后,我把人文情怀与电视的一些实施手段结合起来,反而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体验到了欣悦的感受。特别在节目创意上,想出了一些好点子。《生命20小时》的直播故事,给我的启发就是,我们的生命在于创造,电视的生命也在于创造,设计策划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无事生非。我们直播中掺进了很多元素:两岸三地的元素,生命的元素,还有许多悬念。说书人讲故事为什么比普通人讲得好呢?就是有策划,什么时候让人笑,什么时候让人哭,什么时候抖包袱,都是根据人的情感变化事先设好的埋伏。你只要进入这个悬念的伏击圈,就必然中弹,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会被击中,成为策划的俘虏。
我越来越感觉到电视台的节目策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电视台里面非常需要的是创造性的劳动,就是你必须有崭新的思维。要突破电视里既定的、固有观念。
第三部分没人看的时候月亮还在那里吗?(1)
邱伟华说求新:就像溪水流过山石
你不看它,它也在那里。
你必能看见它,因为它在那里。
在海滨广场九层,资讯台忙忙碌碌而又十分安静地在人们眼前展开。在主播台冷光灯的强烈映照下,办公区的暗淡变成一种悦目的蓝,像干净的海。这种明暗关系,恰好也暗喻了主播与主编的关系,一边是阳光,一边是大海,阳光不在,大海平淡无奇,显得沉闷;阳光明媚,大海气象万千,波翻云诡。资讯台像是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明暗关系,日复一日地运行。明亮的主播台就是他们的人造小太阳,他们每天对着自己的太阳顶礼膜拜,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这里就是程鹤麟形容的“所有的电视频道里头脑最简单脾气最温顺的频道”。对编辑们来说,它的确是一个声画背景,人们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开风气之先,在新闻史上写下“第一”二字并不难,难的是把这个开创性的工作进行到底,“我走的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而我的所作所为却会成为后人的前车之鉴。”没有人会告诉你怎么办,干什么,你要立规矩,搭框架,建立一整套运作模式。
经过一番折腾,资讯台不再是一个概念,一群人,一片办公区,而是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一个初出茅庐的美少年。
据介绍,资讯台仅凭光纤网络采集、编辑及播出系统,就让一向自诩技术先进的美国、日本同行都来参观了几次。负责开发这套系统的凤凰卫视副总裁级人物王酉年一谈及此事就有点手舞足蹈。
列一大串第一当然痛快,问题是,扩大地盘,招募员工要花钱,天上买转发器,地下买新闻资源也要花钱。美联社、BBC、Fox News的画面和文字,哪一段也不吃素,都要白花花的银子买下。更让人难堪的问题还在后头,资讯台在大陆一直落不了地,也就是说,他们的信号发向天空,就成了没娘的孩子,四处流浪,自生自灭了。大把大把的银子撒到天上,就不见了,消失了,无影无踪了。
一个无法落地的电视台,无法争取广告,很难活下去。于品海早先就痛定思痛地说过,“在华人社会的媒体世界里,任何一个想赚钱的跨地域媒体若是缺少了中国大陆市场,最后都是要关门的。”
2002年6月,凤凰卫视的财务报表显示,亏损1。6亿港币,这恰恰是资讯台的资金投入数额。可以说凤凰的亏损完全由资讯台所累。
要求关闭资讯台的呼声是从凤凰内部最先传出的。董事局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暂时停止资讯台的运作,等大陆允许境外新闻频道落地时,再办起来不迟;一种是减少节目、播出时间和人员,让资讯台变成试播状态,静观待变。这两种意见刘长乐统统不同意。他的理由是,大陆的政策正在一步步放开,只要这个台在,它就能保持一种态势,就有落地的希望,但是如果资讯台不在了,或是处在休眠状态,这个事恐怕就结束了,连对话的基础都没有了。
生命中大部分最令人开心和大部分最令人失望的事,都是源自你对金钱的决定,究竟是体验心灵宁静还是焦虑不断,要看你是否能把钱用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