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事背后-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尴呶佬堑缡樱═VBS)、香港中天电视(CTN)供职,1999年加入凤凰卫视。)    
    我和凤凰卫视的渊源要回放到香港97回归。当时我正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趁放暑假回港找短期工。那时根本没听说过凤凰卫视,通过一位曾在香港中旅集团共过事的朋友介绍,进了凤凰做短期记者。上班第一天就发现,不少以前在无线卫星电视(TVBS)的同事都在这儿,像曾漪和闾丘露薇,而曾在TVBS招募过我的关伟,又将我招进凤凰,所以世事有时很有趣。    
    加入凤凰,发现除了剪辑机和一个录像厂能让我知道这是一间电视台之外,其他方面我真感觉不出和电视台有何关连。对于凤凰不说自己的节目是新闻,而是资讯,我也不能理解。另外,“不专业”的地方还表现在,除了记者是做新闻的,摄影师不是专拍新闻的,剪辑师并不专门负责剪辑,还要负责播出。    
    总之一句话,这里和我在TVBS新闻部的反差很大。TVBS那里文字记者是文字记者,摄影师就是摄影师,剪辑师就是剪辑师,壁垒分明,分工很细。进了凤凰,首先要调整自己的是:先降低制作要求,但不降低文稿内容的要求。    
    出外采访以及约访时,遇到的最大障碍是,没人知道凤凰,每次要费好一番口舌解释,有时还稍微夸大一些凤凰的影响力,以便说服受访者。好在97回归前后,香港聚集了许多全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知名的和不知名的,那些受访者也不大理会来约访者的底细,就当是多一次曝光机会。


第二部分直播:无准备之仗(3)

    凤凰没有资讯台的时候,中文台的新闻时段只有一个时事直通车,就算增加了早班车,新闻量也没有增加多少,而且是到晚上九点才播出,所以活儿不急。但资讯台是24小时运作,新闻量要求很大,而且要求随时有新内容。因此资讯台开台时增加了不少人力,单是负责采访的记者就从四个增加到十几个,编译组,更是十几倍的增加。和凤凰的膨胀度差不了许多。    
    来自不同机构,做过媒体的,没做过媒体的,香港的,大陆的,台湾的,都有着各自的背景。不少人没有做过电视,或者说没做过电视新闻,令大家磨合起来,火花四溅,开句玩笑来形容的当时的情形的话,可以说我感觉那时的凤凰是只火凤凰,内火旺盛。    
    最大的挑战,是“报纸人”和“电视人”的磨合。    
    凤凰一下子扩张,不少在平面媒体工作多年的人转入了电视行业。我一毕业就做电视,对于平面媒体的经验只有校报记者那么一点儿。电视新闻画面的要求是最高的,细节内容可以慢慢再补充。而文字的运用,我一向不太执着,对编审(多是报纸出身)执着于文字用词的恰当很不感冒。心里总是嘀咕:干吗那么较真呀!有时在赶片子的情况下,对他们提出改词的要求更是反感,不免和编审顶撞两句。可是,在这种火花不断的情况下,发现原来遣词造句准确和适当,可以为一条新闻增色不少。    
    还有快和慢的冲突。电视新闻对时间的要求也是最高的。采访完毕一定要将新鲜热辣的东西呈现给观众,以满足他们的第一时间知情权。但现实经常是,记者紧赶慢赶,不断催着剪辑师快马加鞭,可是到了主编(负责编排一节新闻的次序)那里(他们多数都是报纸人),他却说出一句:排不上。而这时明明离开播还有5分钟,甚至10分钟。死赶活赶出来的片子播不了,这对记者士气打击很大。经过几次这样的情况后,很少有记者再主动赶写新闻。除非跟他说:这条片要赶几点钟的新闻。    
    后来才发现,这也不能完全怪主编。因为我们使用的大洋系统,无法配合。比如,剪好的片子,虽然同样在计算机里,但是主编要用这条片子,就要上传一次,才能到达播出系统,这些都需要时间。    
    说起大洋系统,这是转入资讯台之后的另一个大挑战。系统最初设计的缺憾以及计算机罢工(通常是在赶稿时),总能把人搞得发狂,却又不知向谁发脾气。结果公司负责大洋系统的三位同事最惨,不仅24小时随时被我们电召来修理大洋,每次还得听我们对大洋系统的严词批评。    
    三位同事的EQ都极高,帮我关机,重新开机之后,放软声音说正在提升大洋的能力。我想每个迈进计算机时代的人都有同样的经历吧。经过两次全面的提升,大家对大洋系统的咒骂声已经没有像以前那样的此起彼落了。虽然偶有死机情况,但也都学会了一手对付大洋的招式,就是重新开机;而下班之后,谨记熄掉计算机,让它在繁忙一天后,也有喘息的机会。    
    资讯台是24小时新闻台,要求采访回来马上写稿,随时完成随时播出,但“马上“是多长时间?也没人真正要求过,可以短到半小时,也可以长到数小时。因此限期是自己给自己的。我给自己的要求是一定要在活动结束后一小时内完成,所以经常是在坐车回公司途中就已想好了文稿架构,该怎样开头,用什么画面,用哪段同期声等等。有点像出差赶卫星传片。而当真正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时,很有成功感。     
    记得资讯台开台不久,菲律宾发生民众不满前总统埃斯特拉达的腐败而要求他下台的集会示威,上万民众包围总统府,大有推翻政府之势。    
    凤凰决定派人采访。我和摄影师还有“小莉看时事”的撰稿人陈保聪,接到命令时是下午,而飞往马尼拉的最早一班飞机是当晚九点多。我马上回家拿了护照以及简单行李,再回公司取机票。陈保聪因为要完成第二天播出的小莉看时事后期工作,不得不劳驾他的哥哥将他的护照送到公司。    
    像这样一决定就马上出发采访对我是第一次,订机票和酒店可以有同事帮忙,但出差费用却不知向谁要。按一向的做法,我要填表,找部门主管和财务主管签字,再从银行取钱。而当时已经过了下班时间,财务主管签字了,但银行已关门了。大家只好东拼西凑。当时的上司伍淑娴用提款卡提了二万港元(每天的最高限提额度),吴小莉再提二万港元,再加上我自己的数千元(月底发薪日前夕,账户上没什么钱)和两张信用卡,在谁都不知道会在马尼拉呆多久的情况下,就靠这些钱了。


第二部分直播:无准备之仗(4)

    我们到马尼拉已是午夜,放下行李就连夜赶到市中心广场。大批的示威者席地而坐,空气里弥漫着汗酸和食物混杂的味道。做完访问已是凌晨三四点了。第二天一早我们则先去了总统府,离闸门200米的地方聚集了不少示威者,但这次是支持和反对总统的两派人对峙。中间一大块空地是由军警用铁栏杆隔开的。只有记者能走进去采访。对于我们的采访,两边的人都很合作。到了下午局势急转直下。埃斯特拉达失去大主教的支持,黯然宣布下台。阿罗约夫人在大主教的见证下,宣誓成为新总统。两派示威者同时要冲进总统府。    
    当时我身处这股不断往总统府冲的人群中,心里开始感到有些害怕:其中不少人手拿着长棍,他们因为已等得不耐烦了,所以特别起劲地边叫边冲,不时打烂路边见到的东西,以发泄情绪。而当时我正在和香港总部做现场的电话连线,一边找地方躲一边报道所看到的现场情况。现在想起来还真有些狼狈。终于躲到路边一根电线杆后完成这个电话连线,这时才发现摄影师和陈保聪都不见了,打电话也不通。也不知道他们怎样,马上又担心他们的人身安全。只好跟着不断涌向总统府大门的示威者走,并且伸长了脖子找他们。后来还是他们打来电话才能汇合,原来他们爬上一个高处拍民众冲向总统府的全景。    
    那次事件的主播是胡一虎,我还是第一次和台湾主播做现场直播的电话连线,真让我见识到了为何他小有名气。    
    胡一虎提出的问题快让我招架不住了。因为我是临时受命采访这种国际性新闻,对许多背景的东西并不是太了解。我现在还记得他第一个让我打怵的问题是:阿罗约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幸好,我刚到马尼拉那晚,在坐车去市中心广场的路上,好奇地问了当地司机有关阿罗约夫人的一些背景。但因为司机所知也并不太多,只知道她是前总统的女儿,接受西方教育,曾在政府为官,政绩还不错,民众普遍较接受她。所以就将这些讲了出来。当时真是冒了一头汗,心里直后悔出发前没多找些资料。    
    自此之后,我再出外采访,就会带上自己的手提电脑,随时可以查找背景数据;而平时也多加留意国际新闻。连编译组的文稿配音也很乐意去做,因为配音的过程就是在了解国际时事动态。    
    经过这次之后,公司在采编部设立了一个”小钱箱”,若再遇到这种临时出差采访的情况,可以随时拿钱。资讯台开台后,一有重大事件发生就出发采访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做了记者,就会有心理准备面对阴暗,生离死别等等悲惨的事件。但当自己真正面对时,如何控制情绪,不影响工作,原来比我想象的难。国航2002年在釜山发生严重空难事件,中韩两国都有人丧生。我和摄影师王方宁又是连夜出发,赶去采访。在那次空难中,国航机长侥幸生存,但受了重伤。他的太太来探望他,成为所有媒体的焦点。我成功地对她做了独家专访。在专访时心里很同情她,承受巨大的压力,但是不得不一个接着一个地提出尖锐的问题。看着她偶尔红着眼圈来回答我的问题,心里真的很犹豫,是否还要追问下去,真有些憎恨自己的这份工作了。这让我又想起在美国读研时,教授在课上提出的讨论问题:是专业第一,还是人性第一。说实在的,到现在我都不能确定是否知道答案。    
    


第二部分911;历史在我们眼前爆炸(1)

    吴小莉说心愿:祝全球华人平安!    
    2001年9月11日,纽约,气温华氏80度,一个阳光普照的九月天。    
    美国东部时间早晨8∶30,纽约市消防局第一梯队第七消防车队接到报告:曼哈顿一个教堂附近的街上有煤气味,怀疑煤气泄漏,那里离世贸中心很近。消防车出动了,消防队长约瑟费法认为这不算太大的任务,他允许法国摄影师祖斯扛着摄像机随队拍摄,祖斯·劳迪特、格狄安·劳迪特这对法国摄影师兄弟一直跟踪拍摄这支消防队已经好几个月了,他们计划制作一部有关纽约消防队的电视纪录片。8∶46,消防队员到达现场,他们正在用仪器作检查,摄影师祖斯和街上的人一起听到飞机低空飞临的声音,大伙好奇地向楼群上空抬头张望。祖斯也随着声音将摄影机镜头抬高,这无意中的拍摄,使劳迪特兄弟立刻从无名小卒,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摄像师。他拍到的是一个改变了世界与历史的经典镜头:一架大型客机正对着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北翼撞去:一团巨大火球顿时从大楼撞击处喷出,浓烟弥漫曼哈顿上空。    
    同一时间,凤凰卫视资讯台财经记者庞哲正像平时一样,在曼哈顿区的纽约华尔街股票证券交易所进行例行采访,撞机发出爆炸声时,她还以为是什么庆祝活动,再一看人们惊恐的脸,知道不对,第一反应是迅速向总部报告这一新闻。    
    与此同时,《时事直通车》主编刘荔看到节目的一切工作就绪,吴小莉已经坐进了直播室,自己就走了出来,看看是不是还有什么事。这时,值班记者对她说,庞哲从纽约打来电话说发生了事情。刘荔跑了过去。电话里,庞哲特别紧张,有点语无伦次。刘荔说,庞哲你别着急,慢慢说,到底发生了什么?庞哲说:“一架飞机撞上了纽约世贸大楼,现在我看到的就是漫天的纸屑和浓烟。”    
    刘荔即刻打电话给台长王纪言。王纪言指示,马上组织播出。然后把情况报告给刘长乐。刘长乐事后说,“不管是什么样的飞机,如果撞到世贸中心,都是比较重大的事件,即便是一个事故,也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故,我当即决定用Live的方式播出,这件事情,从技术上反映出凤凰卫视一直处于一种准备直播状态,倚马可待。”    
    庞哲还在电话里等待,刘荔跑过来对她说,你把你知道的情况都告诉我。庞哲断断续续地讲述着,刘荔紧赶紧赶地记在了一张纸上。“这时候,我一看时间,离《直通车》播出只有几分钟时间了,我就跑步到了直播室,顾不上穿帮,直接把草稿纸递给了小莉。”    
    吴小莉说,我记得当时庞哲的声音高亢得让人意外,我告诉她,我随时准备接你进现场。几分钟之后,《直通车》开始了,我准备在“国际专列”版块做直播,把庞哲的电话连进来。    
    北京时间21点03分,资讯台新闻编辑在FOX新闻屏幕上眼睁睁地看见第二架飞机向纽约世贸大厦冲来,它划出一道弧线,然后一头钻进了世贸大厦南翼,又是石破天惊的一次大爆炸。    
    这时,主播台上的吴小莉在插播录好的新闻时,再次接通了庞哲的电话,只见她吃惊地瞪大了眼睛:“啊?又撞了!第二架啊。知道了,继续。”她说,“我一面作着直播,一面在收着编辑的稿件,我印象很深刻,编辑就站在摄像机旁边,但还不敢穿画面。因为是直播,没有任何画面作衬底,我觉得在那个时候最重要的还是把最新的讯息告诉我们的观众。    
    此时,刘长乐和王纪言已经站在了主播台前,他们断定这是一次恐怖袭击,马上调集力量,命令做好直播的一切准备。    
    21时10分,《时事直通车》发出了凤凰卫视关于911的第一条消息:“美国纽约世贸大楼被袭起火”;凤凰卫视是香港、大陆乃至世界华语媒体对911事件的最早播报者。    
    21时30分,《时事直通车》结尾时,吴小莉再次插播最新消息及现场画面。并通报观众,凤凰卫视中文台、资讯台、欧洲台、美洲台将全线并机,对此事进行直播报道。    
    21时40分,凤凰卫视的四个频道一起对911事件进行了直播。    
    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