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车-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式船型车体,法军准备用它作为装甲人员输送车。
    德国于1927年研制成功称为I 型重型拖拉机的早期水陆坦克,该坦克采用一战
时期英国重型坦克的履带架,履带架有4 个滑泥槽,坦克后部装有供水上行驶的2 
个螺旋桨,炮塔前面安装1 门75毫米火炮和1 挺机枪,车尾部顶甲板的小型炮塔上
也装有1 挺机枪。1940年,德国又研制出H 型水陆坦克,该坦克的每条履带各围在
一个箱子上,箱子上固定主动轮和托带轮,箱子分3 个腔室,内部填充塑料管,来
提高坦克的浮力,坦克在水上行驶时,依靠装在坦克后部的螺旋桨提供动力。
    苏联1920年研制成功的第一辆水陆坦克,重10吨,但性能太差,没投入生产。
之后,苏联又在英国A4E11 型坦克的基础上研制出T33 型水陆坦克样车,但在试验
中发现它在设计上存在较多缺陷,也没有投入批量生产。1932年,苏联再次推出Tedl
水陆坦克,还是不合试验要求,同样没有投入批量生产。后来,苏联专家们又在T 
—33型和T —41型水陆坦克的基础上设计制造出一种达到设计要求的T —37型水陆
坦克。1933年8 月11日,苏联军方决定将T —37型水陆坦克投入批量生产,列人苏
联红军装备。从1933年到1936年,苏联生产了1200辆T —37型水陆两用坦克,这种
坦克可载乘员2 人,车重3 .2 吨,全长3。82米,车宽2 米,车高1 .82米,装甲
厚4 毫米~9 毫米,装备月挺7 .62毫米“吉友塔罗夫”机枪,水上行驶速度为 4
千米/小时,陆地行驶速度 35 千米/小时,陆地最大行程 185千米,能通过垂直
墙高 0.5 米,越壕宽回.6 米,爬坡40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还研制
成功世界上第一辆采用喷水式推进器的坦克——“II—76”轻型水陆坦克。此后,
这种推进器便广泛应用于水陆两用车辆上。该坦克战斗全重14吨,采用防枪弹装甲,
陆上最大速度为每小时40千米,水上最大速度为每小时10千米,装有一门76毫米火
炮和与其并列的一挺7。62毫米机枪,战斗乘员3 人。
    日本于1928年开始研制水陆装甲车辆,最初的研制任务由陆军负责,后来,由
于这种车辆大多由海军陆战队使用,所以从1940年开始,转由海军负责研制生产。
日本研制成功了一系列水陆装甲车辆,主要有“卡米沙”卫式、“卡米沙”2 式、
“卡米沙”3 式、“卡祖沙”4 式、“卡祖沙”II以及“托库沙”5 式。在发展2 
式水陆两用坦克时,曾使用了95式轻型坦克的许多部件,但车体经过了重新设计,
采用全密封式结构。车体的前部和后部都安装有大浮箱,增加了坦克的浮力。浮箱
是用3 毫米厚的钢板焊接而成,前浮舱由8 个小隔舱组成,以保证坦克中弹后浮箱
不至于全部丧失浮力。该坦克的炮塔可旋转360 度,装有1 门37毫米火炮和1 挺7 
.7 毫米并列机枪,携带37毫米炮弹132 发、机枪弹3500发。这种水陆坦克还可以
在车体两侧挂载鱼雷,以便于在水上航渡时攻击水上B 标。“卡米沙”2 式水陆坦
克战斗全重11.3 吨,乘员4 人~5 人,车长7 .4 米,车宽2 .79米,车高2 .
24米,最大公路行驶速度为 37 千米/小时,最大水上行驶速度为9 .6 千米/小
时,最大公路行程 200千米,最大水上行程150 千米,通过垂直墙高0 .736 米,
越壕沟宽2 米,爬坡度27度。
    美国是世界上对水陆坦克倾注热情较早的国家之一,研制了不少水陆两用战斗
车辆,但其最为出色的水陆两用战斗车辆则是一种名叫“鳄鱼”的LVT 履带式登陆
车,这种车于1935年由唐纳德·罗布林设计成功。
    “鳄鱼”这个词是附近的居民随意给LVT 履带式登陆车起的名字,但是,这个
名字却叫出了名,至今,在《英汉词典》中,Alligator 这个词自有鳄鱼、水陆平
底两用车等多种释义。
    第一辆“鳄鱼”样车外形很奇特,与其说它像车,不如说它像一条船。不过,
它速度太慢,整体重量太大,水上操纵性太差,根本无法实际使用。尽管如此,由
于它开创了履带式登陆车辆的先河,在水陆战斗车辆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1937年,第二辆“鳄鱼”样车建成,这辆样车已初具现代履带式登陆车的外形,
它一建成,就引起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兴趣,到1941年,美海军共订购约200 辆
“鳄鱼”车,并定名为LVT1履带式登陆车。
    LVT 履带式登陆车的出现,提高了登陆作战中从舰到岸这一重要阶段的推进速
度,保证了从舰到岸作战行动的连续性,避免了上岸时不必要的伤亡。然而,当时
只有美国海军陆战队认为“两栖作战是可行的”,其他军种的将领仍然对英军1915
年在意大利加利波第登陆作战中遭到惨败心有余悸,所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期,由于盟军有了强大的海空军优势,加上LVT 及DD式M4坦克大规模应用于作战,
才使得大规模登陆和强渡江河作战取得巨大成功。
    首批LVT1履带式登陆车于1941年7 月开始生产。从外形上看,它既像车又像船,
但像船更多一些——圆滑的车首部,履带两侧用薄钢板覆盖着,这样既增大了浮力,
又减少了水的阻力。它的履带也很特别,其爬齿较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履带划水
的能力,提高水上航行的速度。不过,这种高爬齿履带在陆地行驶时,对路面的破
坏作用较大。
    LVT1的战斗全重达7。8 吨,可运载25人,其采用汽油机动力装置,最大功率120
马力,水上最大航速为10千米外时。
    LVT1装备部队不久,美国军方提意研制它的改进型。1942年6 月,第一辆LVT2
建成,人们形象地称它为“水牛”。LVT2改进的重点是悬挂装置和履带,它采用了
扭转弹性悬挂装置,其履带采用了“W ”形铸铝爬齿,增加了划水的有效性。
    与LVT2相比,1943年夏天定型的LVT3主要是将发动机从车体后部移至车体前部,
底盘则换成M5A1轻型坦克的部件。LVT4则是在LVT2和LVT3的基础上,将车尾门改为
跳板式。LVT4是LVT 系列中生产数量最多的两栖装甲车。LVT4的战斗全重16.5 吨,
乘员3 人,载重量4086千克,可以载30名士兵或一辆吉普车,或一门反坦克火炮,
车上的武器为3 挺~5 挺7 .62毫米机枪,动力装置为风冷柴油机,最大功率250 
马力,陆上最大速度27千米/ 小时,水上最大航速10千米/ 小时。
               坦克的伴侣
    在现代陆战场上,除了坦克、自行火炮外,还有一种外型与坦克和自行火炮相
近,但没有或极少有大型作战武器的装甲战斗输送车辆,它就是装甲输送车和在其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步兵战车。
    在装甲输送车诞生之前的陆战场上,步兵需要坦克的强大火力和突击力,而坦
克也需要步兵掩护。然而,步兵和坦克又无法同步行动,士兵的两条腿根本无法与
坦克的履带和车轮相比较,坦克空间又小,步兵无法搭乘坦克,同样,步兵增援兵
力和为前线运输枪枝弹药的车辆也难于通过战场上的枪林弹雨。所以,坦克诞生不
久,兵器科学家就设想建造一种既具有装甲防护,又快速机动,而且以运送步兵为
主的装甲输送车。1917年9 月,全世界最早的装甲输送车在英国诞生,它主要用于
输送人员,有时也可用于输送作战物资,必要时还可以参加战斗。
    英国人研制的最早的装甲输送车分履带式和轮式两种,是在过顶履带式菱形坦
克的基础上改型设计而成,称为马克IV型,该车乘员4 人,另可乘载 50 名人员或
10吨物资,不载物资时车辆全重37吨。
    马克IV型体积太庞大了,在战场上使用时,常受道路和桥梁的限制,行动不便。
所以,英国人于1918年研制出马克V 型步兵输送车的试验车型,该车以滑动门代替
了车侧的炮座,该车可乘载25人,分两个舱室,安装有自救横梁,分雌雄两种车型。
    为了能安全地向战场运送弹药,1921年,英国人又发展了一种履带式装甲弹药
输送车。这之前,向战场上运送弹药多由马车完成,然而,拉车的马在穿越枪林弹
雨时极不安全。1939年,英国人又在卡登—洛伊德VI超轻型坦克的基础上发展了两
种支援武器运载车,其中,运载机枪的称维克斯机枪运载车,可运载迫击炮的称斯
托克斯迫击炮运载车。这种卡登—洛伊德多用途输送车在二战中被广泛使用,总生
产84000 多辆,在一些国家甚至使用到50年代,对世界上许多国家装甲战车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装甲输送车史上的一代名车,其战斗全重4 .013 吨,乘
员4 ~5 人,车长3 .75米,宽2 .10米,高1 石0 米,装备1 挺布伦轻机枪或1 
支‘博伊斯”反坦克枪,最大行驶速度 51 千米/小时,行程 256千米,通过垂直
墙高0 .711 米,越壕宽1 .6 米,爬坡31度。
    美国是研制装甲输送车较早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德国研制
成功了M2半履带式装甲输送车,这种半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
广泛的使用,总产量达41170 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数量最多的装甲输送车。
1944年,美国又在M5基础上改装成功T —29武装甲运兵车。战后,美国还建成了最
有名的M113履带装甲输送车,世界上大约有36个国家使用过这种装甲输送车,该车
车体两侧装甲板呈垂直形,是盒形车体,车前的甲板是坡度很陡的斜甲板,车后甲
板可作下车用的跳板,甲板上还有一扇单门,步兵的座椅位于车的两侧,每侧对面
可坐5 人,车体后顶装甲板上有一大圆盖,盖上有3 个射击孔,供乘员从车里用他
们手中的武器向外射击。车长位置位于车体中央,在旋转的指挥塔上装有一挺口径
为12.7 毫米机枪,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
    法国最早的装甲输送车是1918年生产的“施纳德”补给坦克,这种补给坦克是
在原“施纳德”坦克上取消了武器,在原75毫米火炮位置上开了个车门,车体前部
缩小而成,主要作为补给品供应车。1918年,法国还生产了一种“圣沙蒙”补给坦
克。20年代末,法国引进英国生产的卡登—洛伊德装甲输送车,并在其基础上研制
成“雷诺”UE补品输送车,该车1931年装备法军,服役到1940年,该车重2 吨,乘
员2 人,车长2 .69米,车宽1 .7 米,车高互.04米,最大公路行驶速度 29 千
米/小时,最大行程96.5 千米,通过垂直墙高0 .4 米,越壕沟宽1 .22米,爬
坡22度。由于这种车辆的车身较小,只能装载0 .5 吨重的物资,故通常还为其配
备1 个能装载0 .5 吨重物品的拖车。装甲人员输送车较为独特,是一种四分之三
履带式车辆,即履带部分占车辆全长的四分之三。该车的行动部分,前部是可转向
的2 个车轮,后部是履带。它的负重轮采取交错式重叠排列。该车重9 .25吨,乘
员2 人,可乘载10人,车长5 .8 米,车宽2。1 米,车高1 .75米,最大公路行驶
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 320千米,可通过垂直墙高0 .3 米,越沟宽2 米,
爬坡24度。该车装备德军后,很快就参加了1939年8 月的德军入侵波兰的战斗。由
于这种车能执行各种任务,此后便广泛用于各个战场,几乎参加了二战中德军的每
一次军事行动。
    20世纪 50 年代,随着步坦协同作战理论与实践的深人发展,为了增强对付敌
步兵反坦克武器的能力,提高部队的进攻速度,有些国家开始研制既可用于输送步
兵,又能供步兵乘车战斗的新型装甲战斗车辆——步兵战车。
    世界上最早研制成功的步兵战车是法国的AMX —VCI 型步兵战车,1954年,法 
国利用AMX —13轻型坦克底盘研制了一种新型“装甲输送车”,并于1956年装备部
队。这辆“装甲输送车”实际上就是现代步兵战车的雏形,是最早的步兵战车,其
载员舱两侧及后车门上开有射击孔,步兵面向外坐,可乘车射击,因此该车为步兵
战车作战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后来,该车正式更名为步兵战车。
    前苏联步兵战车研制工作较早。BM1I步兵战车1967年开始装备部队。1970年装
备的BM1I—1 步兵战车是前苏联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种步兵战车。该车重13吨,乘员
3 人,载员8 人,水陆两用,有一门73毫米滑膛炮,一个“萨格尔”导弹发射具,
舱内有8 个球型射击孔,士兵可在车内瞄准射击。
    为了对付日益严重的空中威胁,前苏联在BM1I—1 的基础上研制成功BM1I—2 ,
以30毫米机关炮代替了73毫米滑膛炮,既能打地面目标,又能打飞机,这种更换显
然是为了对付日益严重的空中威胁。反坦克导弹也由ATM “萨格尔”换成了ATS 
“拱肩”,炮塔则由单人炮塔改成双人炮塔,载员舱缩小到容纳6 名士兵。
    美国装备步兵战车较晚,到1981年才开始大量装备一种新型的步兵战车——M2,
该车重22吨,装一门25毫米口径主炮,7 枚“陶”式或“龙”式反坦克导弹,乘员
3 人,载员6 人,是目前最先进的步兵战车。该车主要用于伴随M1主战坦克作战,
计划装备7000辆左右。
              从天而降的坦克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总统命令军方迅速组建一支快速反应部队。美国军
方最高统帅部要求这支部队人数少,武器新,机动性强,其主要任务是以出奇制胜
的方式出现在敌人的后方,在短时间内建立一块基地,然后以猛烈的炮火拦住敌人
的退路,从而配合正面部队,包围并全歼敌人。
    这支部队很快就组建完成,其行动主要采用空降方式,即靠直升机把他们迅速
运到后方。在所有的军事行动中,人靠空降,大炮靠空降,弹药靠空降,就连十来
吨重的坦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