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车-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装甲师师长,并晋升为少将军衔。在此期间,巴顿对自己的坦克快速突击和迂回包
围战术的作战理论进行了实践和预演。
巴顿是一个典型的军人,他干一件事就一门心思毫不动摇,由于他卓有成效的
工作,1942年,巴顿再度得以晋升,被直接任命为美军第一装甲军军长。
军长的职务让他如虎添翼,他将自己的装甲部队拉到沙漠中,模仿北非战场的
特点进行艰苦的训练,为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积极准备。1942年,巴顿终于率部投
入战争,首先在北非登陆成功。1943年3 月,美国第二军在巴顿的指挥下,成功地
实施了突尼斯战役,取得辉煌战果;同年5 月,巴顿被突击提升为第7 集团军司令,
配合英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作战。由于巴顿充分运用了坦克在陆战场上优点,
他的部队一往无前,很快就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巴勒莫、墨西拿,迅速向纵深推进,
其推进速度之快,甚至连英军也望尘莫及,为此,他再度荣获“十字勋章”。
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巴顿此刻已出任第3 集团军司令,他大胆切人,
于7 月25日率部实施了“眼镜蛇行动”,在盟军空军和炮兵的火力之后,巴顿率领
自己的坦克部队势如破竹般地进入法国心脏地带。巴顿大胆穿插,带领他的坦克部
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进展,巴顿第3 集团军属下的一个战斗支队,甚至创下
了以2 名士兵的损失击败德军相当于一整个师兵力的战绩。这年年底,巴顿利用出
其不意的战略方针,在阿登战役中令人难以想像地来了个90度的大转折,成功地实
施了对德国军队的反包围作战,夺取了战争的最终胜利。
1945年3 月24日早晨,巴顿率领他的坦克部队先行渡过莱茵河,与苏军会师,
并在一个星期后攻克法兰克福,不久,巴顿的坦克部队又一举攻人捷克斯洛伐克。
1945年5 月6 日,是巴顿第3 集团军战斗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巴顿得知,德
军将于第二天投降。5 月10日,因没仗可打而孤独和失望的巴顿迫不得已地发出了
停止战斗的第98号命令。
纵观整个西线的反法西斯战争,巴顿及其第3 集团军发挥了巨大作用,从最严
格的意义上讲,第3 集团军取得的功绩和创下的记录是无与伦比的。在281 天的战
斗中,它保持了直线距离100 多英里宽的进攻正面,向前推进了1000多英里,占领
了81522 平方英里土地,解放了13000 座城镇和村庄,其中大中城市27座,它给敌
人造成的损失是:伤386200人,亡144500人,俘虏956000人,共1486700 人。在解
放欧洲的伟大战斗中,巴顿的军事领导艺术和指挥才能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然而,在战争刚刚结束不久的1945年12月21日下午 5时49分,因 12 月 9日在
一次车祸中不幸负伤,巴顿离开了人世。人们怀念他,想念他,于是,人们将研制
中的M48 中型坦克命名为“巴顿”坦克。
“巴顿”坦克直到1953年才正式服役,战斗全重44.9 吨,乘员4 人,车长8.4
米,宽3.63米,高2.73米,武器系统为一门90毫米线膛炮,1 挺7。62毫米并列机
枪,1 挺 12.7 毫米高射机枪,最大速度为 42 千米/小时,最大行程112千米。
卡车撞翻了坦克
1944年12月下旬的一个傍晚,夕阳映红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驻地,在这片已
被战火烧了3 年、到处都是弹坑和尸体的热带雨林里,中国远征军的一名炊事员邓
中华正和一名助手一起,开着GMC 型大卡车,向前线运送给养。
邓中华尽力全速向前线开去,因为,中国远征军的一支部队与日本军队已交战
了几天几夜,正处于弹尽粮绝之中,上司命令他俩务必在第二天凌晨之前将这批给
养运到前线。
正在全神贯注地开车的邓中华忽然听到山下传来一声枪响,他连忙停下卡车,
急切地爬上山顶,一看,原来是一支中国远征军的车队遇上了一辆日本95式轻型坦
克,日本95式轻型坦克正无所顾忌地向中国远征军车队发起攻击。
95式轻型坦克是日本人1933年开始研制的一种新式轻型坦克,该坦克1934年完
成样车试验,1935年设计定型,其战斗全重7 .4 吨,乘员3 人,主要武器为一门
94式37毫米坦克炮,后来又换成98式37毫米坦克炮,具有一定的穿甲能力,可以在
300 米的距离上击穿45毫米厚的钢板,弹药基数120 发,辅助武器为2 挺7 .7 毫
米重机枪,携弹3000发,最大行驶速度为 40 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250 千米。
95式坦克能够灵活地穿越丛林、小道、水田、桥梁,隐蔽性好,能够在对方意
想不到的地方发起突然袭击。这种坦克生产了1250辆,日本人将它作为侵略中国和
东南亚国家的主要武器之一,曾在侵略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战斗中犯下了
滔天罪行。
不过,95式轻型坦克毕竟仅仅是一种轻型坦克,它防护较差,火力较弱,在与
盟军作战时吃过大亏,特别是在与苏联的诺门坎之战中,95式轻型坦克几乎没有发
挥什么作用,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
但是,眼下的这辆日本95式轻型坦克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只见它
正左进右突,追逐着中国远征军车队的车辆和人员,它的枪炮甚至将远征军的卡车
打得起了火,一些中国士兵用冲锋枪还击,但子弹打到坦克上,除了发出“咚、咚”
的声响,碰出一连串火花外,根本起不了其他作用。
中国远征军车队的遭遇激起了邓中华的义愤。尽管邓中华是一名炊事兵,但他
不仅会开车,而且还钻研了不少军事知识,对交战各方的兵器性能都有所了解。特
别是当时被誉为“陆上霸主”的坦克,他更是对其性能、武器装备、装甲防护、行
驶速度了解得较为清楚。
现在,他看到日本95式坦克欺负没有什么防备的中国远征军后勤人员,心中怒
火中烧,心想,你在战场上没有什么大用处,跑到这里来逞什么能,他暗暗发誓说
:“我一定要把你这可恶的家伙干掉。”
然而,想法只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现在,邓中华手中没有能与坦克抗衡的武器,
他只有一辆几乎毫无战斗力的卡车。
他立即与助手商量开了,想来想去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突然,他想到了手
中的卡车,他想,GMC 卡车自身有3 吨,加上载重7 吨,共10吨重量,如果用自己
手中10吨重的卡车开足马力,向山下的这辆坦克冲过去,而日军95式轻型坦克只有
7 .5 吨的战斗全重,装甲也不厚,仅6 毫米~12毫米,凭卡车的惯性可以把它撞
翻。经过一番思考,邓中华把助手叫到身边,说了自己的想法,两人一合计,立即
做了一番分工,由邓中华开车去撞日本坦克,助手则下车等着,万一发生情况,可
以接应。
邓中华沉着地开动卡车,尽量将噪音压低,悄悄地驶出树丛,向山下冲去。此
刻,日本坦克还在公路上耀武扬威地转来转去,不断向中国士兵和卡车扫射。邓中
华悄悄地将卡车开到距日本坦克一段距离后,把卡车油门加到最大,卡车在飞快地
向敌坦克接近,只听耳边风呼呼作响,顷刻间,“蹦!”的一声巨响,那辆日本坦
克被卡车撞得飞离地面几米高,翻了几个滚后翻下了公路,顺着山坡滚到了沟底,
“轰”的一声爆炸起火。
由于邓中华的卡车开得太快,惯性太大,与日本坦克相撞后,卡车自身也被撞
得漏油而起火,邓中华已被震得昏了过去,他的助手连忙赶上前去,把他拖出卡车。
这一下,尽管将日本坦克撞翻了,自己的卡车也被撞翻了,一车的给养无法送
到目的地,使那支部队又忍饥挨饿了两天多,为此,邓中华险些被送上军事法庭,
好在那个助手证明邓中华确确实实撞翻了一辆日军坦克,挽救了许多中国士兵的生
命,这才被免予起诉。
独树一帜的摇摆式炮塔
在现代坦克大家族中,有一种名为AMX13 的轻型坦克,它外表并无太多的过人
之处,却也小有名气。
AMX —13轻型坦克的出名并非是由于它装有什么独特的武器,而是源于它那堪
称一绝的摇摆式炮塔。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军方总结二战经验时认为,在原子战争条件下,
坦克的机动性和火力比装甲防护更重要。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军方决定发展
3 种装甲车辆,其中之一要求重量轻、火力猛。
重量轻和火力猛是一对矛盾,苦思冥想之后,法国的坦克设计师们想出了这样
一个高招:建造摇摆式炮塔坦克。
法国坦克设计师从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若将坦克炮塔的旋
转运动和火炮的上下运动分别处理,就可将炮塔的座圈做得较小,这样将有利于整
车减重。也就是说,所谓的摇摆式炮塔,就是将传统的炮塔“一分为二”,将火炮
刚性地安装于上炮塔,两者成一体绕火炮耳轴作俯仰运动(即炮口抬高或降低),
没有防盾。上塔体则靠耳轴支承在下塔体上,而下塔体则支承在炮塔座圈上作旋转
运动。出于重量平衡的考虑,火炮耳轴的位置偏后,这样,当火炮炮口仰角较高时,
炮尾不至于降到座圈之下,从而使炮塔座圈的直径可以做得较小,有利于减轻炮塔
部分及整车的重量。
摇摆式炮塔的另一个优点是便于实现炮弹的自动装填,由于火炮和上塔体连结
成一体,所以,只要将炮弹布置在上塔体的适当位置,就可以方便地将炮弹推入弹
膛。而传统式炮塔的自动装弹机的输弹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空间运动过程,且实
现这一过程很麻烦。正是由于这个原因,AMX —13轻型坦克成了世界上第一种装有
自动装弹机的坦克。
当然,与任何先进的武器一样,有优必有弊,摇摆式炮塔也有不少缺点。最突
出的一点就是防护形状不理想,上下塔体之间的密封难以保证,所以,AMX —13坦
克的上下塔体之间是由帆布等同类材料“密封”起来的,细心的读者从照片上都会
看到这一点。应该说,作为战斗车辆,用帆布一类材料来密封,似乎不太可靠,这
也是摇摆式炮塔未能被更多的国家广泛采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AMX —13轻型坦克战斗全重15吨,乘员3 人,装一门105 毫米火炮,带自动装
弹机,战斗射程达10~12发/分,其车身苗条,虽为轻型坦克,但具有中型坦克的
火力,至今已生产了7000多辆,成为战后法国乃至世界生产数量较多的一种轻型坦
克,除装备法国军队外,这种独辟蹊径的坦克还出口到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且从20世纪扣年代一直使用到今天,其旺盛的生命力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神神秘秘的栅栏式坦克
在世界坦克大家族中,有一种个头最矮的坦克,这种坦克降生于20世纪50年代,
它就是瑞典的S 坦克。
S 坦克的有名并不仅仅因为它最矮,实际上,它还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它
没有炮塔,车体前甲板上安装了栅栏式装甲和带助装甲。然而,这一切或许并未能
够给它披上神秘的面纱,真正给它披上神秘面纱的是瑞典政府,它将这种坦克整整
保守了30年的秘密,直到1992年10月1 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瑞典装甲
部队成立50周年庆祝会上,这种 1957 年就已经发明的新式坦克才公开面世。
那么,瑞典人为何会将一种如此简单的栅栏式装甲保密30年呢?
S 坦克公开露面后,瑞典军方作出了这样实实在在的解释:正因为栅栏式屏蔽
装甲结构非常简单,容易仿制,所以才采取一切措施来严守秘密。那么,别国为什
么要仿制呢?因为,瑞典人经过多次实践发现,这种栅栏式装甲对付破甲弹非常有
效,能保证坦克装甲不被敌破甲弹击毁。
事实上,栅栏式屏蔽装甲的构造确实极其简单,它实际上就是用坚硬而有一定
韧性的钢材制成圆棒,再连接成类似炉算比)的样子,然后将圆棒的锥形端插人坦
克装甲的锥形孔内,这就成了阻拦敌方射来炮弹的“栅栏墙”。当破甲弹碰到栅栏
墙时,弹头产生的高速金属射流就将栅栏的一部分破坏,但伤不到坦克的装甲,而
破坏掉的栅栏又极容易换掉,也就是说,栅栏式装甲是牺牲自己,保护装甲。
此外,S 坦克的前下装甲板上还装有和车体几乎同宽的推土铲,这种推土铲平
时挂在装甲板顶缘上,当推土铲处于自由悬挂状态时,具有拖刮作用,可防止敌方
撒布在路上的地雷爆炸后侵入坦克内部或炸毁坦克的履带。
善于提问题的人一定会问,S 型坦克为什么要将个头建得最矮呢?这要从普通
坦克说起。在战场上,普通坦克体形高大,易被敌方的炮火击中,而且,随着各种
新式穿甲弹和反坦克导弹的不断出现,为提高坦克的防护性能,就必须将炮塔的装
甲增厚,使坦克越来越重,打起仗来机动性较差。于是,人们决定从根本上改善坦
克的性能,如对炮塔进行改进,改变炮塔的形状,降低炮塔的高度等,但这些措施
的收获均不大。
1956年8 月,瑞典陆军军械部车辆分部坦克设计局负责人斯文·博格终于决定
向传统的炮塔进行挑战,他认为要解决传统坦克的缺点,只有消除现有坦克炮塔的
弊病,最好的办法是将炮塔去掉。他同时指出,研制无炮塔坦克对瑞典更为重要,
瑞典地广人稀,气候恶劣,地形复杂,多沼泽地和冰雪地,对坦克的机动性有特殊
的要求,坦克的战斗全重更加要轻小。基于此,瑞典陆军与博福斯公司于1958年签
订了研制无炮塔坦克的合同。
斯文·博格从战斗机飞行员单人操纵飞机飞行和射击的模式中得到启发,试图
设计出一套驾驶一火炮射击操纵装置,终于获得成功。这套装置的执行部件便是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