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这边 美国那边-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89年,我有一学期的时间在北大学习汉语。当时,我是乔治城大学的学生,学国际关系。当时要选一门外语,因为我对中国有强烈的兴趣,所以选修了汉语。刚好有一个交换学生的国际项目,我就来北京大学了。那是我第一次到中国居住。在我来之前,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都是表面的。刚到北大的时候,我就很想充分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来认识这个国家。1月份,春节之前,我就到了。我住在勺园4号楼。从到北大的第一分钟起,我就非常愿意顶着寒风在外面走。不过北京真的冷啊!这是我对北京的第一感觉。第二天一早,我就在太阳之下看校园。那天,我在图书馆与一些中国学生聊天。从第一天开始就跟中国学生交换了想法,了解他们的生活。我觉得,那段经历在我的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有非常大的价值。留学要尽量学好所在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上课时可以学习语言知识,而课外对社会文化的了解同样是很重要的。那时,我每天都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找到机会就跟中国同学聊天。那时,中国学生对美国学生的热情很高。只要碰到人就可以聊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知道了许多东西。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是饮食文化。我经常与中国同学去吃水饺、中国菜,还看名胜古迹。这个过程对我真的非常宝贵。    
    在我的观察和分析中,中国留学生到美国的经历可能有些不一样。虽然在美国有20万中国留学生,他们学习都很用功,也很出色,但他们经常错过获得美国主流社会生活经历的机会。大部分人经常与中国同学在一起。下课后讲汉语,看中国录像,元旦、春节和圣诞节与中国学生一起过。很可能他们在学业上有提高,但是他们对美国社会、文化、政治和音乐等都缺少充分的了解。如果我见到打算去美国的中国学生,我会对他们说,要尽量融入美国社会,了解美国人如何想问题,要利用这段时间为中美交流做出贡献。    
    袁岳(Victor Yuan):    
    我在2000年到2001年在哈佛肯尼迪学院学习。在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做了许多与国外学生沟通和联系的工作。比如,我们举办了世界美食节,如欧洲美食节和非洲美食节等。还举办了“体验中国”系列讲座。我们利用这些机会与国际学生加强联系。我的改变之一是明白了在许多人文领域里没有一定的对或不对,而主要是存在文化差别,要给人以空间(living space),要脱离以前的文化,融合到其他文化中,没有谁一定是对的。在哈佛,只要是你言之成理,就能得A。改变之二是人际沟通方式。中国学生擅长做作业,参加考试,但不太擅长讨论、发言,不擅长在公众面前阐述想法。这样会失去许多分数和可信度。以前,在我们的教育中没有强调人际沟通的能力。留学对中国人是特别重要的经历。    
    但我个人认为,不一定要在中学阶段出国留学。那样很容易被边缘化。如果在上中学时去留学,你很可能将来不能分清自己到底是什么人。平衡好了,你可能是最好的;平衡不好,你很可能被边缘化。在相对成熟后,如上完大学后再去留学,你就会拥有比较定型的中国文化观,基本知道自己是什么人。这时,留学会改变你单一的文化执著感:你在过去的文化中认为是对的,现在不一定认为对。你会知道世界很大,这会扩展你的视野,让你在做事情时有许多的参考点,而不会那么刻板。    
    留学还能让人客观地发现自我价值,帮助自我进行调整。有些事情在原来的文化中很有价值,后来可能发现并没有什么价值。比如,你创办了一家稍微有点名气的公司,你会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到哈佛后,你会发现自己并不算什么。因为周围的许多人都比你更强,而且你英语可能不行,甚至说不清自己的身份。另外,原来可能并没有把一些事情放在心上,现在发现这些事情很重要。比如,我会做饭,别人说:“啊!你还会做饭。”还有,我会讲课,口才比其他中国学生好一些。他们就会说:“原来中国人也有用英语能说会道的。”换个场景,你会发现自己原来不曾发现的价值。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这让我想到,一个人在国外留学或多或少就代表一个国家。在北大时,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像美国大使一样的角色,我代表自己的国家。如果我做了好事,会觉得周围人对美国会有好印象。这个责任是很重大的。你在哈佛所说的话,所炒的菜,都能创造出人们对中国的印象。不管你是否愿意,你都不可避免地扮演着这种角色。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学生在留学时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袁岳(Victor Yuan):    
    正因为这种个人形象代表国家的功能,你才会有一定压力。这种压力的结果是,如果同样花三年时间学习,那么一个在国外留学的人在文化层面上的改进会超过在国内读书的人。在远离我们的母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能反省和细察自己的不足,表现自己的优点。还有一点,内外有别是中国的传统看法,但留学会淡化这种看法。以前,我对黑人有看法,觉得他们没有教养。当电视上出现黑人时,他们总是狡猾地笑着说,“oh man”,给人以不太舒服的感觉。在没有与他们建立个人联系之前,我一直这样认为。直到班里有黑人同学时,我的观点才慢慢改变了。他还是黑人,没变,但他变成了你的同学,他变成了“内”的一部分。你开始了解他,发现他很聪明,他讲话很有道理,我们很谈得来。这打破了原来的文化障碍。原来看起来无法理解的现象,没有机会理解的现象,变成了可以理解的现象。你会把原来的同样事物看成不一样的。    
    


第九篇 中美对视:内外有别话题79:英文词foreigner在美国很少用

    话题79    
         
    中国人经常说到“外国人”(foreigner)    
    这个词,但英文词foreigner在美国很少用    
    袁岳(Victor Yuan):    
    在我小的时候,知道外国人被称为“鬼子”。因为印象中的外国人都长着蓝眼睛、黄头发,跟我们长得不一样,感觉挺可怕的。人们讲的许多恐怖故事也跟外国人有关。在连环画中,“美国鬼子”、“越南鬼子”和“日本鬼子”通常被打得哇哇叫。总之,外国人总是给人以怪里怪气的感觉。    
    我看到的第一个外国人是大学的老师,他是研究中国法律的著名专家柯恩的学生。我们叫她“老康”。她是教国际商法的,不会讲中文,她讲的课我们也不是很懂。最有意思的是,她整天都嚼着口香糖,不太像一般的老师那样斯文。舞会上,我们跳交谊舞,她只会跳迪斯科。那个时候,我们还议论:奇怪,外国人怎么比我们还落后啊!因为交谊舞和迪斯科我们都会跳。另外,我们非常羡慕跟外国学生住在一起的学生,因为他们能知道我们不知道的许多外国的事情。    
    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定义是很特别的。北大的社会学教授费孝通先生说,中国人根据与自己家族关系的远近将人分成不同的群体,这就是“差序格局”的伦理观念。比如,你的祖上是中国人,那你就是中国人,哪怕是ABC(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也是中国人。但如果你的祖上不是中国人,那么你就不是跟我们一伙的了。即使是一些对中国革命友好的外国人加入了中国国籍,我们也觉着他们还是老外。黑人被看得很远,不少中国人内心里是有种族歧视倾向的。比如,你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黑人吗?哪怕是在美国的黑人?我相信大部分父母不能下定这个决心。长相不一样,血缘不一样,你就是“外”人了。对于中国人来说,血统和种族非常重要,在所谓“外国人”的意义上,不是简单地用citizenship(国籍)来划分内外。    
    “内外有别”的原则运用在对待外国人的时候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形式。第一,对待方式有区别。外国人就是外宾,也就是说,不是我们一伙的。在你面前,我们要对你客气,要让你吃好,即使我们家里有困难,也不能让你看到。这是中国的待客之道。第二,外国人是值得怀疑的。我们总会怀疑他的动机。他干坏事可以理解,但他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对你好。第三,在外国人面前可以干一些以前不干的事情,反正他们不认识我。这种陌生的“外”的环境提供了安全的因素。许多人在国内是“正人君子”,在国外却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外国提供了比较安全的社会环境,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愿意在中国生活。在北京和上海都居住着好几万外国人。这种内外隔离越来越淡薄了。你不觉得在外国干了这件事,中国人不会知道。慢慢地,我们也接受了所有人都应该受到同样的待遇。随着中国全球化的程度逐渐提高,中国人在文化、心理和生活基础上越来越接近国际标准了。“外”的概念越来越淡了,这使我们容易接受国际规则。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外国人的定义,在美国,很简单,就是国籍。你是美国公民,你就是美国人。中国人重视的是你的民族、种族和血统。作为汉人,我就是中国人,哪怕我是马来西亚华人、新加坡华人。有许多在国外生活好几代的中国人,加入了外国国籍,还被认为是中国人。    
    袁岳(Victor Yuan):    
    记得有一次,在参与一个客户的中外谈判活动时,外方的一个美籍华人跟中方代表的观点不同,很较劲。中方代表就很生气地说:“嘿!哥们儿,别忘了你可也是中国人啊!”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中国人重肤色、重血统,但美国人是把美国思想体现在宪法和权利法案等法律之中。美国人就是以国籍来划分的,与皮肤颜色没有关系。在美国纽约和洛杉矶等城市的街头,你看不出谁是美国人,因为全是各种肤色和长相的来自世界各国的人。在中国,有时能看到一些事情,这些事反映出一些中国人仍然用一种传统的眼光看外国人的心理。比如,有一次我们开会,一个美籍华人刚刚结束发言。主办方就问我:“刚才我们听了××美籍华人的看法,大为,你能不能从一个‘真正’的美国人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这种说法我们不太喜欢,好像这个美籍华人是假的美国人似的。    
    中国人经常说到“外国人”(foreigner)这个词,但英文词foreigner在美国很少用。在我们看来,中国人、日本人和俄国人等等都是不同的,没有办法用一个词“外国人”来概括。不存在这么一个大的“外国人”的概念。我的外国朋友(my foreign friends),这个说法是不存在的。你只会听到,“这是我的中国朋友”,“这是我的俄国朋友”等说法。这与中国不同,在中国,我经常听到外国专家和外教等说法。这主要因为美国人来自世界各个地方。它是一个移民程度很高的国家。    
    我与中国朋友来往已经有20年了。我对中国的印象很好,但在一个问题上过去的印象不好,那就是双重价钱。不管是坐飞机、火车,还是去故宫,只是因为我的长相与中国人不一样,我付的价钱就高。    
    袁岳(Victor Yuan):    
    (笑)这表明你的地位高。这是内外有别的文化心理在经济上的体现。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好在现在已经取消了这个政策。2003年10月1日,取消了外国人住饭店的限制。不像以前,外国人只能住三星级以上的饭店,而且现在外国人也可以自由入住民居。在中国传统里还有一点,那就是只要是跟外国有关系的,从广泛的文化意义上讲就是不好的。比如,中国人讲的“出洋相”,洋就是外国,还有“受洋罪”。与“内人”相比,“外人”就不是一个好的词。现在,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区别对待的歧视心理已经大大减少了。1991年,我在河南工作时,走在路上会有许多人看我,现在走在郑州的任何一条街上都不会有许多人看我了。    
    袁岳(Victor Yuan):    
    这反映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程度。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我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后来一个中国人批评了我的看法。这样做很好,我欢迎这种辩论。但后来他说,方大为有这种看法是不是因为他的眼睛是蓝色的,头发是黄色的。但所有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的头发是黑色的,眼睛是咖啡色的,跟中国人差不多。    
    袁岳(Victor Yuan):    
    (笑)“鬼子”就有“鬼”想法,我们之中的许多人也会很自然地这样假设。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是啊!所以,我希望人们越来越多地抛弃传统上对肤色、人种区别对待的心理,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个性、能力和深层次的思想上。    
    袁岳(Victor Yuan):    
    有个很久以前的笑话: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有个地方领导去国外考察。回来后,他说:“这次考察收获非常大,有一些重要发现,让我觉得外国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去的第一个国家是越南,我觉得那根本不是外国,那里人的长相都跟中国人一样;去的第二个国家是日本,说起来,那也是个发达国家,但有点儿名不副实,因为我发现日本的钱其实不如我们的人民币值钱;惟一让我吃惊的是美国的水平,那里刚刚两岁的孩子,还没上学,就会说英语,啧啧!”    
    


后记后记一:知己知人,知祖国知他国

    后记一    
    知己知人,知祖国知他国    
    过去,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John(直译音为“琼恩”)被翻译成约翰,也不懂为什么Jesus(直译音为“杰塞士”)被中国人称作耶酥。原来早年的洋泾浜英语把J发成“叶”音,而且照着字面上有什么就对翻什么,不顾太多的发音规则。后人为着尊崇先人的缘故,就这样认讹为是了。许多30岁以上的人知道麦当劳是来自美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