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钓鱼台备忘录-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座各计二间;园内添盖值房一座,计五间。共计添盖房五座,计一十三间”。“每间各面阔一丈,进深一丈二尺,柱高八尺,经六寸五,檩硬山,后封获檐。成造随值房添砌院墙,长七丈二尺。随墙门口一座”。建造值房、堆拨房及砌院墙等工程所用砖瓦为方砖、城砖、沙滚砖、二号板瓦。所用工料银分别为:石料银七十一两九钱二分二厘;砖瓦银七两一钱四分二厘;灰斤银一百六十二两五钱四分七厘;绳麻杂料银二十四两四钱七分;钉铁银五两五钱三分九厘;大木作银五十两六钱七分一厘;楠木作银二十四两四钱九厘;石作银二十二两五钱二分,瓦作银六十九两四钱八分,搭彩作银五两三钱五分五厘;工作银三十二两七钱七分五厘;共估需工料银四百七十六两八钱三分。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钓鱼台行宫建设工程全部竣工。建筑仿江南名园制式,西北面为砖砌结构的钓鱼台大楼,楼西面瓷门上嵌乾隆御书“钓鱼台”三个大字横额。行宫坐北朝南,四周被虎皮石大墙所围,“宫墙周里许,下有水闸,以通”自玉渊潭(时称钓鱼台河泡)流过的湖水。行宫大门过桥亦即正殿养源斋。斋东向,正厅五间,四面回廊。正厅“内明间两阔一丈一尺,二次间各面阔一丈一尺,另二次间各面阔一丈五寸;二进间各面阔一丈;进深一丈八尺,外前后廊各深四尺,柱高一丈一尺” 。“又西为潇碧轩,中为品字形”,共三间,“各面阔一丈,进深一丈二尺,柱高一丈”,“窗格玲珑,玻璃四照”。“又西过桥,登石山为澄漪亭,亭中悬高宗御制诗”。此外,行宫内共建“朝房、随侍房、膳房、值房、净房共计二十七间”。工程竣工后,总管内务府大臣英廉率郎中英武、员外郎倭赫德覆行查核钓鱼台行宫建设工程后,核算所有物料工价实净销银五万七百八十八两六钱五分五厘,由圆明园银库支领。
钓鱼台行宫建成后,成为自清乾隆以后历朝皇帝后自神武门出宫诣西陵或从圆明园致祭天坛途中停跸之所。行宫岁修工程由奉宸苑负责组织施工,所需工料银由内务府转饬广储司,再由广储司银库发放给奉宸苑。从钓鱼台行宫建成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奉宸苑多次对钓鱼台的殿宇房屋、桥梁、河道等进行修缮。然而,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至清咸丰末年(1861年)的27年间,由于中国爆发鸦片战争,国势衰微,清帝无暇谒陵,钓鱼台行宫“金舆稀幸,年久失修”。
清同治年间,清政府规定,各项修建工程所需银两“均由欠交关税各员,按照交壹免三章程”,“赴内务府交纳”税款,然后,由内务府发放奉宸苑,作为“衙门修工之用”,并强调“不准别项动用”。但是,“应交关税各员未能踊跃”交税,奉宸苑处于“钱粮支绌,无款可筹”的困境,无力对园圃、行宫进行维修。直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著名清末诗人樊增偕张之洞游钓鱼台,宫内玉殿苔荒,金铺草蔓。宫监导引至养源斋小憩,张之洞戏曰:“此在朝廷为闲废之所,何不以赐小臣乎!”到清光绪九年(1883年),钓鱼台行宫“园庭围墙以外……无营兵一人在彼住宿”。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钓鱼台行宫苑丞祥瑞(清同治十三年至光绪二十四年任钓鱼台苑丞)等奏请修缮钓鱼台行宫。此时,要亟应修理的项目共21处:“养源斋大殿地脚沉陷,木植走错,拟以拆修八处;御膳房各座渗漏,墙壁倒塌,门廊油饰脱落,地面酥减,拟以揭瓦砌墁,油饰者十三处”。祥瑞等还建议:“此项工程紧要,所需银两,拟请仍由内务府欠员备交修工银两项下”支出,并“当即拣派司员、督饬书算人等按例详细核算,估计确数”。
清光绪十三年二月初六(1887年2月28日),总管内务府堂谕:“内务府勘修钓鱼台……等处工程,著派郎中立山,帮办郎中富昌、文亿总司钱粮一切事务,并著派员外郎常恩,主事锡龄,委署主事启隆,掌库承慧,六品苑丞瑞年、书正祥泰、苑丞祥瑞、广昆、普光、全升、钟林、广庆、永禄、荣昌、连荫、普梁、景恩,掌稿笔帖式文斌、恩奎、宝岐互相至工,监督活计”。四月初七日(5月17日)奏准奉宸苑修理钓鱼台工程估银二万九千四百八十—两九钱一分六厘。而清光绪十三年内务府发放钓鱼台勘修工程的工银仅仅八千两,皆来自“专恃欠交税官员呈交”款项。而因当时“欠交宫税各员……交款甚属寥寥”,“各欠员内物故乏嗣,追缴无著之款颇多”等境况,“以致欠放之款尚多”。如:天坛斋宫、蚕坛、倚虹堂、安定门庙大殿、天沟等项工程均与钓鱼台行宫同期岁修。奉宸苑“衙门别无可筹之款,亦无可指之项”,使一大批工程因“欠放修工银两尚多”,一拖就达十多年之久。自清光绪十三年起至二十五年(1899年),奉宸苑只能一再“奏请展限”工程续修日期。
据清官档案记载: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内务府共发放钓鱼台行宫修工银两二次。第一次于十一月十二日 (11月14日),放银二千三百九十九两一钱;第二次于十二月二十六日 (1889年1月27日),放银七千两。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放银3次。第—次于八月二寸九日(9月23日),放银二千二百两。第二次于九月十四日(10月8日),放银二千二百三十七两七钱五分九厘二毫八丝三忽。第三次于十—月二十九日(12月21日),放银六千五百二两八钱二分九厘四毫九丝六忽。
直至清光绪末年,钓鱼台行宫修缮工程才全部竣工。内务府派文佩、庄健、恒启等9名官员勘估钓鱼台工程。然后,奉宸苑又将钓鱼台行宫修理工程“已修活计丈尺做法,用过工料银两,造具清册三十六本,外目录二本移咨内务府保管”。而钓鱼台行宫围墙外的—些河道修理工程连同天坛斋宫、倚虹堂、安定门桥以及河口等处的各项工程,直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尚欠放银十六万九千二百二十余两,而犹未完工。
第二部分 钓鱼台的疑案轶闻第16节 乾隆祭天停跸钓鱼台
祭天,是清宫重要的礼仪活动。乾隆帝在位60年,亲自到天坛祭天行礼59次。钓鱼台行宫建成后,便成为历朝帝后自圆明园致祭天坛中停跸之所。一次乾隆从圆明园去天坛祭天,停跸钓鱼台,诗兴大发,吟诗二首。
祭天,是清宫重要的礼仪活动。除特殊情况外,皇帝都要亲往行礼。祭天定在每年冬至日,意为“迎之日之至”,地点在天坛大圜丘。
乾隆帝在位60年中,亲自到圜丘行礼59次,只有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冬至因年事过高未至圜丘行礼,而是遣王恭代为。
乾隆朝,经历了顺、康、雍三朝的磨合,各种礼仪制度日益完备,祭天大典礼仪程序越发周密,规模更为宏大,场面更加隆重。
祀前三个月,由礼部堂官、太常寺官员到官员到京师之外挑选犊牛和其他牲品。
祀前40天,乐舞生、执事生到天坛神乐署凝禧殿演练乐舞生和执事的走位,每逢三、六、九日合练。
祀前五日,由钦定亲王率领有关人员到牺牲所,察看祭祀所用牲只。
祀前三日,开始搭幄次、设供案。
祀前二日,由神厨准备各种祭品。祭祀器皿有正位、配位、从位之分,置爵、登、 、簋等36件至43件之多,分别盛以酒、羹、肉、菜、粮、果实及“全牲”牛、羊、猪等。正位供的是皇天上帝牌位,配位供的是皇帝的祖先牌位,从位供的是大明、夜明、星辰和云、雨、风、雷等牌位。神厨准备好的祭品全部送到神库陈列整齐,等待祭天前一日皇帝到天坛行“省牲”礼。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70岁,这一年,乾隆帝第五次南巡江、浙。于八月,举办七旬万寿庆典。在当时,皇帝的生日庆典相当隆重,大小官员都仿效乾隆帝给皇太后过大寿的排场,以示对皇帝的尊敬和爱戴。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为皇太后举办六十大寿时,中外臣僚齐聚北京。从紫禁城的西华门至西直门的高梁桥,十余里长的道路中,大小官员划分各自负责装饰点景的地段,竞相攀比谁办的场面壮观。据亲临其境的赵翼说:“天街本广阔,两旁遂不见市廛。锦绣山河,金银宫阙,剪彩为花,铺锦为屋,九华之灯,七宝之座,丹碧相映,不可名状。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童妙伎,歌扇舞衫,后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顾方惊,右盼复眩,游者如入蓬莱仙岛,在琼楼玉宇中,听霓裳曲,观羽衣舞也。其景物之工,亦有巧于点缀而不甚费者。或以色绢为山岳形,锡箔为波涛纹,甚至一蟠桃大数间屋,此皆粗略不足道。至如广东所构翡翠亭,广二三丈,全以孔雀尾作屋瓦,一亭不啻万眼。楚省之黄鹤楼,重檐三层,墙壁皆用玻璃高七、八尺者。浙省出湖镜,则为广榭,中以大圆镜嵌藻井之上,四旁则小镜数万,鳞砌成墙,人一入其中,即一身化干百亿身,如左慈之无处不在,真天下之奇观也。时街衢惟听妇女乘舆,士民则骑而过,否则步行。绣毂雕鞍,填溢终日。余凡西游焉。此等胜会,千百年不可一遇,而余得亲身见之,岂非厚幸哉!”
皇太后七十大寿时,乾隆又变换花样。他知皇太后喜欢江南风光,便下令在万寿寺旁边,仿江南式样建造房屋。“市廛坊巷,无不毕具,长至数里,以奉銮往来游行,俗名曰苏州街云。”
这次是乾隆自己七十大寿,其庆典场面又超过了皇太后。
乾隆甚是高兴,庆典过后,乾隆便在圆明园休养身心,准备去天坛祭天。
祭天的前一天,乾隆便住跸钓鱼台行宫,钓鱼台行宫,是从圆明园到天坛祭天的停跸之所。
乾隆在钓鱼台行宫,雅兴极致,他沿着林间一道,欣赏着这里的美景,在他御笔题写“钓鱼台”前沉思许久。他想到自己用祖父、父亲留下来的大清帝国基业,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孜孜以求,所谓“不敢存豫大斗亨之见”,坚持“勤政爱民”,实行适应社会发展的措施,取得了“文治武功”的一系列新成就。
他想到自己“乾纲独揽”,励精图治,处理政事所“积日荚三万一千九百而嬴”。自己以敬天法祖为动力,其间祀天、祈谷、祈雨等计一百多次。自己每天早晨读清代开国以来五朝实录,四次赴盛京谒祖陵,瞻仰先世的铠甲弓剑以及糠灯鹿角椅等,大修城郭宫殿,作《盛京赋》及《盛京上风杂咏》诗等。面对“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发展生产,开源节流……
乾隆帝的确有些踌躇满志起来,在钓鱼台养源斋前,又想起自己巡遍四方,下江南,莅台。嵩山泰岱,津淀近畿以及承德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等,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他想到自己文武兼备,精于骑射,擅长兵机,亲自指挥两次荡平准噶尔叛乱,一定回部,两定大小金川,降服安南、缅甸……想到自己自著文集三部,为文千余篇,诗赋万余首,还下令纂修了举世闻名的《四库全书》等许多皇皇巨制……
乾隆帝好不自得,虽已是70岁高龄,但一想自己走过的辉煌之路,不觉得自己又年轻了许多,他离开养源斋,悠悠自得地挪动前行的脚步,在他题有《钓鱼台》诗的碑文前收住于脚。
这块石碑上,刻有他的《钓鱼台》诗:
钓鱼台
钓鱼台水别一源,夥於台下涌洌泉。
亦受西山夏秋潦,漫为沮洳行旅艰。
迩来治水因治此,大加开拓成湖矣。
置闸下口为节宣,江以成河向东酾。
分流内外护城池,金汤万载巩皇基。
众乐康衢物兹阜,由来诸事在人为。
乾隆三十九年御制钓鱼台诗刻石
乾隆看完自己吟赋的这首钓鱼台诗后,抬头向远处望去,透过万千条垂柳,—个方亭,虽亭不大,但很别致。乾隆便移动步子向亭子走去。
这个亭子名曰:“澄漪亭”。因为乾隆帝心情特别好,加之这亭子非常精巧,周围的环境也特别优美,不由得诗兴大发,脱口吟出诗一首:
澄漪亭
墙外为湖墙内池,一船凭槛有澄漪。
剔疏意在修渠政,何必瓶累细较斯。
第二部分 钓鱼台的疑案轶闻第17节 慈禧在钓鱼台杖责宫女
慈禧,大清王朝末代的实际统治者,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她久居紫禁城之后,又搬进了颐和园。一日,她从颐和园出来,先在紫竹园行宫划船,而后又到钓鱼台游览。钓鱼台里的几只葫芦,令她满脸灿烂,而宫女轰走乌鸦,却使她容颜大怒。
慈禧,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入宫,封兰贵人。咸丰六年生载淳,封懿妃,次年进懿贵妃。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死,其子载淳即位,她被尊为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同谋发动祺祥政变,杀死摄政王大臣载垣、端华、肃顺,改元同治,实行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掌握了实权。同治十三年(1875年)载淳死,她策立载湉为帝,改元光绪。仍由其听政。她是清末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
慈禧作为大清王朝末代的摄政皇太后,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她初入宫时,居住在储秀宫。在这个宫中,慈禧住了八年,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出逃热河后才离开此宫;自热河回銮打倒赞襄政务八大臣垂帘听政后,为便于听政,慈禧移居皇帝寝宫养心殿后殿的西耳房平安室。同治年长听政后,慈禧移居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在长春宫居住了十多年。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慈禧五十大寿时,对她入宫时居住的储秀宫大举修缮。装饰一新后,就搬入了储秀宫,寝室在储秀宫的西暖阁。十年以后,即慈禧六十大寿时,又对皇极殿大举修缮后,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