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783-二野战事珍闻全记录-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已经是老习惯老传统了,在刘邓身边的人都知道,无论是一项重大的战略行动,还是开一个重要的会议,要么在他们的住室里,要么在田间小路上,要么在普通农家小院里,只要见刘邓紧张切磋,不时交换意见,不时谈论问题,人们便暗暗高兴,知道又有好仗可打了,或者有重要工作可做了。此刻,刘邓拖着泥水一圈一圈地在屋里走着,不用问也猜得出,又要有新的战略行动了。
邓小平立住脚,向刘伯承建议说:“我们能不能多找几个人谈谈,集思广益嘛!”
刘伯承完全同意邓小平的意见,立即说:“去请张副政委、李达参谋长来,就在作战室里开个会,作战处长、科长和参谋都找来。”
卫士长复述着通知道:“四号、五号……地点在作战室,作战部门处长、科长和参谋统统到会。”
不一会,司令部作战处、科长和参谋们都到齐了,一、三、四、五号(当时前线是在严格的保密情况下,刘、邓、张、李分别用上述代号)都已相继落座。
第二部分:挺进国统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蒋介石要水淹刘邓(2)
会上,大家再次认真地分析了敌情、我情和任务。
邓小平说:“到底该怎么办?需要充分发扬军事民主,集思广益,慎重考虑,请大家畅所欲言,发表意见。”
会议开得简短而热烈,刘邓没有插话,只是静静地听着。
散会时,刘伯承表示:“大家发言踊跃,各抒己见,让我们研究过后,再把想法告诉大家。”
邓小平要去部队看看,刘伯承仍留在作战室。邓小平临离开时,像有某种预感似的叮嘱作战处长:“要立足一个‘早’字,你们要做好进军前的一切准备!”
回到作战室时,刘伯承再次来到作战地图前,查看陇海路上敌情变化的近况。他仔细地量着进军路线,问进军途中河流山川的情况。过了一会儿,刘伯承放下放大镜,喃喃自语:“是行动的时候了。”
他立即吩咐作战处长:“快去请邓政委,准备马上行动。”
邓小平很快回到作战室。
刘伯承迫不及待地说:“我考虑要马上行动……”
邓小平说:“突然早走,敌人猝不及防!”
刘伯承说:“正是这个道理,趁敌人合击未成。”
邓小平说:“进军本身就能粉碎敌人的合击,对大局无所影响,多调动和吸引敌人,就会扭转整个战局!”
刘伯承接着说:“正是这个道理!我建议停止休整,马上行动。”
邓小平说:“现在就立即发报请示。”
电报发出只有3个小时,中央军委回电完全赞成刘邓意见。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黄河水位一度又一度地增加。
会议室内,刘伯承把手举起,又狠狠劈下。他说:“……我刚跟小平同志研究过了,仗应该这样打。”
张际春副政委、李达参谋长和作战处长都在屏息凝神听着:“我们原定南下进军任务,8月15日前准备再打几仗。现在仗不在这儿打了,准备马上出发,大军南出大别山!”
邓小平也果断地说:“敌人准备黄河决堤,这对军民影响很大,蒋介石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我们是早定为好,仗不在河边打,立即提前南下!”
“华野西进兵团已到,原定你们接见陈、谢二首长?”政治部组织部长陈鹤桥来请示刘、邓。
邓小平一挥手说:“一切都来不及了,请刘司令员亲自给他们通话,部队马上出发!”
“我们上马了!”刘司令员手执最后待拆的一条电线,在跟华野西进兵团陈士榘通话。
刘伯承头一句就是“我要上马了”,说的就是我军要千里跃进,南下大别山了。
陈士榘马上问道:“我怎么打法,请你指示。”
“你打一张鹅牌。”刘伯承深入浅出,形象地作了指示。在牌语中,有一张鹅牌,一头是一点,一头是三点,西进兵团有四个纵队,打一张鹅牌,意思是要西进兵团在陇海路北展开攻势,用一个纵队掩护刘邓大军南进,迷惑和钳制敌人,用三个纵队集中兵力,寻机歼敌。
数十万大军秘密而又神速地开始行动了,部队疾风流水般地运动着……
这样,刘邓大军不是8月15日开始这一行动,而是提前到8月7日开始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8月9日,正是周末,蒋介石从开封小教堂做完早祈祷,回到行辕,他把空军司令叫来,命令B—29战略轰炸机群起飞,准备到最险要的地方投弹炸堤。突然,周至柔、王叔铭派出侦察的飞机回来报告,共军已离开河堤,不明去向……
“谁敢谎报军情,我把他就地正法。”蒋介石闻报气急败坏地,连声咒骂着:“共军锐气方张,刚打过黄河,怎么会失踪,怎么会不明去向?”
蒋介石大发雷霆,吓得周、王一时间无话可说,忙下令再去侦察。侦察机沿河堤飞去飞回,转了两圈回来后,还是报告:“共军刘邓所部确实不知去向,阿城到东明一段黄河南岸,到处一片浑水……”
第二部分:挺进国统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蒋介石要水淹刘邓(3)
刘邓部突然不知去向,阿城到东明间到处一片浑水。蒋介石由此判定刘邓大军已经溃逃,因此他紧张了几天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一下。前线形势好转,蒋介石准备回南京接见美国总统特别代表魏德迈将军。直到上飞机前,蒋介石对自己的判断充满信心,他在机场发表演说:“刘、邓虽已渡过黄河,但国军奋勇歼敌,我神勇空军也起飞助战,观共军已影踪全无,阿城、东明间黄河南岸,一片浑水……”
正在进军途中的刘邓接到这份电讯,笑得前俯后仰……
刘伯承好不容易止住了笑声说:“蒋介石真是妙人妙语,国军奋勇,空军神勇,共军已无踪影,是全被打死了,还是全都让水给淹死了?”
邓小平轻松地说:“一片浑水,倒是不假,不过不是他的神勇空军的功绩,而是老天下的雨!”
就在蒋介石飞往南京之际,8月8日夜,刘邓大军成三路队形,跨越陇海路,兵分三路,向南疾进,直奔大别山区腹地。第三纵在左为东路,沿成武、虞城、鹿邑、界首一线,直插大别山的固始、金寨、六安、霍山地区;第一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在右为西路,沿曹县、宁陵、拓城、项城、上蔡一线,直捣罗山、宣化店、黄陂地区;野战军指挥部率第二、第六纵队居中,沿沈丘、项城、息县一线前进。
为隐蔽主力突然跃进,刘、邓命令一纵和各军区部队,在鲁西南地区积极活动,并到黄河渡口佯动,造成我军渡河北上的声势,以迷惑吸引疲敌,使敌人继续在黄河边上进行合围。
连日暴雨,河水猛涨。
刘、邓纵马来到黄泛区北端,凄凉的景象展现在他们和全军指战员眼前,惨不忍睹……
“汤汤乎洪水滔天,浩浩乎怀山襄陵。”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上所描写的上古时代宇宙洪荒的年月,那时混沌初开,遍地洪水。眼前的黄泛区,也是这种景象,遍地洪水,草木萋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千里荒凉的土地上,看不见一个人影,见不到一座房屋,四野死一般地寂静。野雁偶尔哀鸣几声,从水草深处飞起,大地又归复平静。
四野越发荒凉了。
凄凉的景象使不少指战员眼睛中涌出热泪……
过去,这儿曾是人声笑语、人来熙攘的地方,村镇密布,田园锦绣,邻村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人们在黄河边上休养生息。1938年,蒋介石掘开河堤,把数百万人统统埋葬水底……
那是在1938年6月6日,日本军队进攻中原。蒋介石因徐州作战失利,就下令在花园口决开黄河堤,想让洪水助他一臂之力,以此阻挡日军前进。结果,日军南下的脚步没有被阻住,却把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个县1;200万老百姓推入洪水之中,致使89万人死于非命,数十万人辗转流离,背井离乡。沃野良田,变成一片泽国。
刘伯承跟全体指战员一样,此时心里也是沉甸甸地,他望着凄绝的黄泛区,对身边的参谋人员说:“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造成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谁都知道,应该是兵来将挡,水来土屯,怎么能兵来水挡,水能挡住兵吗?”
“如果战略失算,比什么都厉害!什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什么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什么1945年8月广岛原子弹轰炸,一颗原子弹,毁灭了13万居民……而花园口决堤,89万人死于非命,世界上也只有德国法西斯杀害犹太人这一凶狠的大屠杀才能与花园口决堤相比……”
说完,刘伯承一边挽着裤脚,一边无比坚定地对身边指战员说:“为结束这人间悲剧,解放中原人民,我们要走到大别山,赢得胜利。”
邓小平来到刘伯承身边,说:“蒋介石两次运用‘黄河战略’,第一次造成这样大的损失,第二次他也失败了。他的战略上的失败,就是我们战略上的胜利!”
这里到处都是泥和水,邓小平干脆连裤腿也不挽,拉起刘伯承的胳膊,坚定地说:“我们一定能涉过黄泛区,咱们一定能早日到达大别山。”
刘邓两位首长,身体力行,互相扶持,带头跳进泥水里,走在全军最前列。
大家都感动了,争先恐后跳进泥水里,根本不理会敌机的轰炸扫射。
一条无比壮丽的水上长虹,迅速向南延伸着……
第二部分:挺进国统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狭路相逢勇者胜(1)
“快,跟上,不要拉开距离!”后面跟着数十万追兵的刘邓中路——先遣队第六纵队第18旅向汝河疾驰。旅长肖永银不住地催促着他的部队,几千双脚板踏着黄沙奋勇向前。他们现在唯一盼望的就是尽快到汝河。队伍中不时有人问:“汝河还有多远?”
他们不知道汝河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旅长肖永银也想不到,汝河在一般地图上很难找到,1:50;000的军用地图上也只是一条细线。它宽60米,水流不算太急,但河槽深陷,河堤陡峭,水深丈余,无法徒涉。与名川大河相比,汝河实在微不足道。汝河无意名垂史册,是战争突然选择了它,战火使它一度改变了自身清洌的色彩。
第18旅抵达汝河北岸。看到波光粼粼的汝河,许多人兴奋得喊起来:“大别山呀大别山!跨过这条汝河,离你就不远了!”
疲劳、干渴、饥饿像潮水一样袭向部队,有人一屁股坐在地上,有人瘫在被太阳烤得灼热的地上,伸胳膊,展腿脚,舒张咔咔作响的筋骨。有人下到陡峭的河堤下,把头伸进水里,“咕噜咕噜”地喝个没完。
作为先遣队指挥官,肖永银每到一处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勘察地形,而后组织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占领最佳阵地,保障大部队顺利通过。
汝河虽不宽,但河水湍急,没有渡船还是无法通过。肖永银立即派人到沿河各地寻找船只和各种漂浮器材。
警卫员给肖永银端来一碗从河里舀来的水。
肖永银一仰脖子,几口灌进肚里,连叫几声“痛快”,随后举起了望远镜。
汝河两岸为浅丘陵地带,地势比较平坦,视野开阔,唯南岸的一块突出的高地,是一个绝好的制高点。肖永银正想着渡过河后把旅指挥部设在那里。这时,突然传来了一种异样的声响。是什么?肖永银警惕地一抖肩。确实有种声音,沉沉地像地壳在缓慢地运动。“听见什么了?”他问左右。
参谋们都摇头:“什么!什么也没有?”
肖永银趴在地上,耳朵贴到地面。
“不对!”
肖永银跃身而起,又举起望远镜,仔细的搜索着,突然,视界里出现了一幅奇异的景象。先是飞扬的尘土出现在望远镜里,接着是浩浩荡荡的队伍,步兵、炮兵、汽车、马车……
“敌人从南岸堵过来了!”肖永银脱口喊道。
形势严峻。应该立即把先遣队带过河去,占领制高点,像钉子一样扎在南岸,阻击围堵之敌。可是找船的分队归来,仅找到一只可载十几人的小船。
“架浮桥!”肖永银果断地下了命令。趁敌人立足未稳,在最短的时间里送一支部队过河,哪怕一个排也好,先建立一个桥头堡,掩护工兵架桥。
对岸的敌人也发现了北岸的部队,行进中的我军队伍立即成战斗状态,奔跑着扑向高地和几座村庄。接着,大炮、机枪都开火了。
我军先遣队利用几只轮胎扎成的筏子开始强渡。略通水性的战士一头扑进河里,拼命向对岸游。还有的索性抱了根木头跳下水。
炮弹、子弹越来越密集。刚渡过去一个小队,空中又出现敌人的飞机。
清洌的汝河水浑浊了,一缕缕殷红的血汇入激流。
渡过河的我第52团一营冒着排炮的轰击和飞机的俯冲扫射,闪电般扑向敌人。敌人不知道来了多少共军,立刻弃村而逃,跑出一里地,清醒过来,掉转头又反扑。第52团1营营长一面指挥作战,一面分出兵力在敌人的炮火下架设浮桥。渡河前,肖永银给他下了一道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架起浮桥。
桥,意味着什么,从肖永银到每一个战士都非常明白。前面有阻敌,后面有追兵,大部队几万人马辎重随后就到,没有桥就等于束手待毙。杨勇的右路大军、陈锡联的左路大军已经渡过汝河到达淮河附近。跟随在他们后面的刘邓首长和指挥部马上就会赶到这里,若因无桥渡河,整个南下大军就将失去指挥中枢,陷于群龙无首的险境。桥,已经成为连接南下战略成功与失败的中间链条,一条脆弱而坚韧的链条。
架桥,一切为了架桥!炮弹炸起的水柱劈头盖脸打过来,工兵们一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