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783-二野战事珍闻全记录-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尤太忠看着他那只剩下一侧左膀、左腿残缺的身躯,喉头哽咽了,费了很大劲儿才说:“同志,你看,他们正在安全地前进呢!”    
    下午4时,中路南下部队全部渡过了汝河。    
    同刘邓大军狭路相逢的国民党第85师师长吴绍周两年后又和刘邓见面了。这时他已晋升为国民党军第12兵团副司令,但还是在淮海战役中成了俘虏。刘邓在战俘所里见到吴绍周。说起汝河相逢,吴绍周颇有感慨:    
    “那天我们赶到汝河以南,不料你们先头部队已经到了河北岸。23日战斗打响,我举着高倍望远镜观察,一下子被弄糊涂了。这是什么兵种?说是步兵,有那么多的马匹;说是骑兵,又有众人在步行;说是辎重,又有战斗部队;说是战斗部队,又有不少人使用短枪。我自以为还真是能正确判断敌情的,但那回可难住了我。”    
    “当时双方力量悬殊,又有汝河阻隔,空中还有飞机侦察、扫射,我想阻止你们渡汝,似乎是有十分把握的。”    
    “我还派了一位副师长,到大雷岗村南任前敌指挥。这位前敌指挥官坐着吉普车,到了作战地点,下车后尚未坐稳,叫副官给自己刚斟上一杯水,还没有展开作战图,就见眼前山崩地裂,雷霆万钧,你们已经冲到他的面前了……”    
    


第二部分:挺进国统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插到蒋介石的心里边”(1)

    刘邓大军强渡汝河后,风驰电掣般来到淮河边上。    
    淮河发源于河南南部的桐柏山,先经固礼寨再过桐柏城,在长台关与平汉路相交。淮河虽不及黄河和长江那样气势磅礴,但它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流域面积近19万平方公里,流域人口达8;000万,纳有颍河、洪河、涡河、渭河等十几条支流,河宽水湍,算得上中原地区的一条大河。    
    淮河,这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进入大别山前的最后一道险关。    
    当天下午,刚刚下过了一阵急雨,树上鸟鸣声声,岸边杂草丛生。为防止我军渡河,敌人已把渡船烧毁。我军赶到河边时,只有一条像小舢板似的小船横在河边。此时的情景,正如韦应物在《滁州西涧》诗中所写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不过,当时谁也没有这般诗情画意。宽阔的大河摆在面前,千军万马集结在待渡地点,情况是万分紧急的。    
    淮河——这条中原大河,从5月到10月处于高水位期。水位大致情况是:5月平均水位是13到14米,7月是19米。9月稍有下降,基本上常年通航。人们用木船把大别山区的竹、木、茶、麻运往平汉路上,再把京广一带的杂货运进山区。可是,眼下既无舟楫,又无桥梁,前有阻兵,后有追敌。    
    8月26日,先头到达的第18旅政委李震派出部队寻找渡船。他焦急地站在大堤上,冀盼着出现奇迹。    
    当天下午6时,刘邓率领指挥部到达。    
    刘伯承走上河堤。邓小平在堤下用帽子扇着风,问李震:“有多少船?天亮前渡过淮河没问题吧?”    
    李震汇报了情况。    
    邓小平:“这些早应该想到,总不能指望用人马投鞭断流吧!”    
    刘伯承走下河堤:“吴绍周的85师已经到了彭店,离我们只有15公里。天亮过不了淮河,重兵一到,有可能使千里跃进功亏一篑!”    
    我第18旅刚结束汝河激战就攻打息县,拿下渡口,就是生出三头六臂,也难把一切都准备好。刘邓虽心急如焚,却没再说什么。    
    李达匆匆而至:“找到了一些船,夜半前必须渡河完毕。”    
    李震连忙跑到渡口,监督渡河。    
    部队拥挤在渡口,越急越挤,越挤行动越慢。李震重新调度、布局,整顿混乱的秩序,嗓子都喊哑了。旅里的干部都愁眉不展,这么多部队,就这些既小又破的船,无论如何在12点以前是渡不完的。    
    刘伯承和邓小平立即召开紧急会议。    
    邓小平说:“伯承同志先过河指挥部队,际春同志、李达同志留在这里指挥渡河。我负责断后。”    
    刘伯承说:“政委说了就是命令,立即行动。”    
    李震拦住走出屋的李达:“参谋长,12点以前我们旅无论如何渡不完。”    
    李达紧抿着嘴唇,沉思了片刻,很艰难地说:“两点钟前渡完,一分钟不能再延迟。”    
    第18旅只占渡河部队的1/7,李震不能再说什么。    
    刘伯承走出屋子,问李震:“河水真不能徒涉吗?”    
    “河水很深,不行。”    
    “别处也都不能徒涉吗?”    
    “我们在村子里找了有经验的水手了解,他们都说淮河忽涨忽落,现在涨得很深,从来没人敢在这样的时候涉水渡河。”    
    “你们实地侦察过没有?”    
    “侦察过,先锋团和旅里干部都侦察过。”    
    刘伯承没有再问什么,而是径直前往渡口。在那里,他找了一根打枣杆似的长竹竿拿在手里。警卫员提着马灯,刘伯承登上一只小船,卫士长摇起长桨,船渐渐离去。朦胧中但见刘伯承不断晃动,岸边的人都猜测:“司令员在干什么?”“是啥东西掉河里了吧?”    
    忽然,河心传来刘伯承的呼唤:“李震同志,能架桥吗?我试了许多地方,河水都不太深!”    
    原来刘伯承在亲自测量水情,他还在水浅的地方插上了标杆。    
    怕岸边的人听不清楚,刘伯承又派人送来亲笔命令:“河水不深,流速甚缓,速告李参谋长可以架桥!”    
    李震乘船到了南岸。刘伯承一直站在堤上,翘首望着对岸。李震向刘伯承报告:参谋长已经接到他的命令。    
    刘伯承急急地问:“布置架桥没有?”    
    “已经按照司令员命令行动了。”    
    刘伯承抬起手臂,那只大夜光表的秒针飞快地转动着。    
    “平时时间是金钱,战时时间是生命,是胜利!李震,以我的名义给参谋长写几句,要尽一切力量,坚决迅速架桥!”    
    李震写好后读给刘伯承听。


第二部分:挺进国统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插到蒋介石的心里边”(2)

    刘伯承说:“在字下面画上圈圈,要叫我们的干部注意才行!”    
    李震去组织渡过河的部队。一个团长报告说,有一处河水能徒涉。    
    “在哪里,你怎么知道?”    
    “我们团有一个马夫掉了队徒涉过来了。”    
    李震高兴得差点抱住那个团长。    
    他急忙写字条向刘伯承报告。字条还没送出却带来了刘伯承的字条。字条上说他亲眼看见上游有人牵马过河,证明完全可以徒涉,让李震立即报告参谋长,不要架桥了,命令部队迅速从上游徒涉。    
    原来刘伯承还没有离开河岸。    
    拥挤在北岸的千军万马在李达的指挥下成多路纵队,浩浩荡荡从上游徒涉,渡过了南征途中的最后一道难关。    
    当后卫部队拔掉最后一个标杆,刚走出南岸五里多地,吴绍周的第85师便来到淮河北岸。既然共军能徒涉过淮,吴绍周立即命令他的部队也涉水追击。不料人马一下水,未到河心,河水突然暴涨,整个先遣队瞬间被冲的七零八落,葬身河底。    
    不是神话,胜似神话。哪能那么巧呢?偏偏刘邓大军一过河,上游便降了大雨,洪峰猝然而至。无奈之下,陆续到达的国民党追兵30多个旅齐刷刷摆在淮河北岸,望洋兴叹。吴绍周无奈地说道:“共产党有命,刚刚过去水就涨了。”    
    很快,淮河就有了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刘邓大军为民除害,要过淮河水浅三尺;蒋军祸国殃民,即便紧接追赶,只落得淮河水深丈三。    
    刘邓大军从8月7日至27日,历时20余天,行程千里,涉过黄泛区,渡过涡河、沙河、汝河、淮河等重要河流,先后解放宁陵、亳县、上蔡、息县等11座县城,终于直驱国民党的后方,跃进到大别山一带。    
    刘邓大军的战略行动终于胜利了,全军欢欣鼓舞。第一纵队一名叫邢岳的宣传干事有感于此,专门写了一首歌。因为时间匆忙,来不及谱上合适的曲子。但这难不倒热情洋溢的指战员,他们用陕北民歌的调子传唱:     
    刘邓大军真勇敢,    
    渡河反攻鲁西南,    
    大胜歼敌六七万。    
    蒋介石正在手忙脚乱,    
    我们又挺进大别山。    
    大别山好比一把剑,    
    直插蒋介石的心里边。     
    毛主席领导如明灯,    
    刘邓首长指挥就是指南;    
    同志们挺胸勇敢往前干,    
    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大别山好比一把剑,    
    直插蒋介石的心里边。     
    从此,“直插蒋介石的心里边”就成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代名词。    
    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美国总统杜鲁门派魏德迈为总统特使,于1947年7月24日飞抵南京,对国民党的军事情况进行考察。魏德迈动身来华时,刘邓大军正好在强渡黄河后,打羊山战役;魏德迈离开时,刘邓正挺进中原,强渡汝河。    
    谁都清楚,抗战胜利后,魏德迈帮了蒋介石的大忙,使国民党夺取了不少胜利果实。蒋介石对魏德迈来华,抱有极大期望,希望他能拔刀相助或慷慨解囊。    
    8月24日,魏德迈即将离开中国,返回华盛顿。蒋介石特意在南京黄埔路官邸为他举行了有40多位国民党军政要员参加的欢送宴会,席间法国牛排、荷兰酱猪、中国的栗子鸡、美国的杜松子酒,真是应有尽有。    
    蒋介石和他的高级官员频频举杯,但魏德迈总是沉着脸一言不发。    
    最后,蒋介石请魏德迈即席发言。    
    魏德迈站起身来,开始讲话。他说:“总统6月30日决定我来中国,刘邓军是30日渡黄河,国民党军号称足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竟被人家不费多大力气一举攻破。世界上只有马奇诺防线可与它相比,可是马奇诺防线攻破,意味着什么呢?”    
    “我是7月24日到南京的,你们说刘邓军正在‘西窜’。结果一窜,窜掉国军9个半旅,你们说刘邓军已溃不成军,结果他们展开了战略进攻。”    
    “你们每个月平均要花三千万银元的军费,竟被打得一败涂地!”    
    魏德迈最后说:“国民党政府贪污无能,中国复兴有待于富有感召力的人物!”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在场的国民党要员惊得嘴都合不拢了,手也垂得抬不起来。没有人敢给这位美国总统的特使拍巴掌。    
    蒋介石本人则脸色如死一般灰沉。魏德迈前脚离开宴会,蒋介石后脚便养病去了。    
    


第二部分:挺进国统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寻机歼敌,在大别山立足生根(1)

    寻机歼敌,在大别山立足生根    
    “我们终于熬出来了!”    
    1947年8月30日,陕北葭县牛官寨的窑洞里灯火通明,毛泽东的手肿得像个馒头。    
    撤离延安5个多月了,毛泽东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没吃过一顿像样的饭,加之陕北今年罕见的天灾和频繁的战事,粮食物品奇缺,毛泽东和战士们一样常处于半饥饿状态。极度的疲劳和严重的营养不良使毛泽东浑身浮肿,十分虚弱。    
    自从刘邓挥师南下,毛泽东没有一天不在惦记他们。凡有刘邓电报来,无论白天夜晚,必亲自处理。为保证大军南下顺利,他令陈赓率部渡过黄河,牵制敌人。前不久,刘邓来电告急:国民党数十个旅形成堵截包围态势,企图将我围歼于进军途中。毛泽东忧心如焚,一连数日几乎是站在地图前度过的。刚才,他又一次吃力地拿起笔,给陈毅、粟裕拟了一封电文:     
    陈、粟:    
    二十九日午电悉。    
    ……目前中心环节是在陇海南北积极行动,歼击及抓住5军、57师,攻占一切薄弱据点直接援助刘邓。我们对于陈(士渠)、唐(亮)、叶(飞)、陶(勇)20多天毫无积极行动,你们亦未严令督促,十分感觉焦急。为此问题,军委多次指示未见具体答复。现在欧震、张淦、罗广文、张轸、王敬久、夏威各部均向刘邓压迫甚紧,刘邓有不能在大别山立脚之势,务望严令陈、唐积极歼敌,你们立即渡河,并以全力贯注配合刘邓……    
    毛泽东     
    措辞是严厉的。近一个时期,毛泽东发给各野战军的电报均以中央或军委的名义,唯独给陈、粟的电报则全部署名“毛泽东”,并且必签上4个粗重的“A”,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华野西兵团渡河南下。由此,足见毛泽东的决心与焦急。    
    任弼时想安慰一下毛泽东,又知此种情势岂能一个“安”字了得?只好将说过的话又重复一遍:“主席,华东战场一直形势紧张,陈、粟迟迟未动必定是有困难。我想,他们接到这封电报,一定会拿出行动的。”    
    毛泽东的眉头依然没有松开:“但愿如此。”    
    周恩来急匆匆地走进窑洞,浓眉飞扬:“主席,刘邓传好消息来了!”    
    “快念!”毛泽东迎上几步,接过电报:“不,让我自己来看。”     
    各首长并报军委:    
    (一)我军已胜利完成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之任务。敌人追剿计划完全失败。今后任务,是全心全意的、义无反顾地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友邻兵团配合,全部控制可能点。    
    (二)实现此历史任务,要经过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我们应戒骄戒躁,兢兢业业,上下一心,度过艰难困苦过程,达成每一个具体任务。    
    (三)向全军说明,我们有完全胜利的把握。……虽有困难,也是能够克服的。    
    ……     
    毛泽东吸吮着嘴唇,眉头渐渐舒展开,灰肿的脸上也泛起红润。他慢慢地伸手从兜里掏出香烟,慢慢地点燃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