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燕赵文化志-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周初期,封召公于燕,是为姬姓燕国之始。春秋时期,燕赵地域分属于燕、晋、卫、齐诸国。战国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三家分晋,七雄并立,秦居西,齐在东,楚居南,燕在北,赵、魏、韩居中。而在赵魏韩三国中,赵靠北,魏居中,韩偏南。这样,燕赵两国连起来看,都位在北方。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新局面。秦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废封建,置郡县”,在全国设置了36郡(后又陆续增至40余郡)。燕赵成为统一的封建王朝管辖下的北方区域,由南而北设置:邯郸郡(治邯郸,今河北邯郸市)、巨鹿郡(治巨鹿,今河北鸡泽县东北)、恒山郡(治东垣,今河北石家庄市郊东古城)、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广阳郡(治蓟,今北京市)、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渔阳郡(治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右北平郡(治无终,今天津市蓟县)、辽西郡(治阳乐,今辽宁义县西)、辽东郡(治襄平,今辽宁辽阳市)、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县东南)、云中郡(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九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共13郡,占秦始皇初分天下为36郡的1/3以上。
  西汉统一全国后,一方面沿袭秦朝的郡县制;一方面分封王侯,从而形成郡、国并置的行政体制。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置司隶校尉和十三州部,实为十三个行政监察区,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燕赵区域主要部分属幽州刺史部和冀州刺史部,西部和西北太行、燕山山区一小部分属并州刺史部。西汉时在燕赵境内的分封王国有中山国、真定国、赵国、广平国、信都国、河间国、广阳国等。东汉时在燕赵境内的分封王国有常山国、中山国、安平国、河间国、清河国、赵国等。此外还有若干相当于县一级的侯国。两汉分封的王国,是地方上的头等豪强,他们生前穷侈极欲,死后极尽奢糜。分封王所建陵墓,如著名的河北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陵墓,简直就是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
  晋末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燕赵地域呈现出分裂割据的局面,也是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的大融合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进入长城,向南迁徙,建都立国。鲜卑慕容皝建立前燕,先都柳城,后改柳城为龙城(今辽宁朝阳市西南),之后又迁都至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立国33年(337…370年),为前秦所灭。鲜卑慕容垂建立后燕,奠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市),立国23年(384…407年),为北燕所灭。两年后,鲜卑化汉人冯跋称王。北燕奠都龙城,立国29年(407…436年),为北魏所灭。羯人石勒建立后赵,先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后迁都邺城,立国32年(319…351年),为冉魏所灭。汉人冉闵建立冉魏,都邺,立国仅两年(350…352年)即为前燕所灭。鲜卑拓跋猗卢建立代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立国52年(315…376年),为前秦所灭。前秦为氐人苻洪所建,虽奠都长安,但在灭前燕以后,统治了燕赵大部分地区。
  公元398年,鲜卑拓跋珪建都平城,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建宋,是为宋武帝,仍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由是,刘宋与北魏,南朝与北朝对峙。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迁洛和实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北魏末年,鲜卑化的汉人高欢自河北率兵入洛阳,于普泰二年(532年)立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西奔长安,高欢另立孝静帝,自己执掌朝政,并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建立北齐,仍都邺城。在长安的北魏孝武帝,则为宇文泰所鸩杀,并于公元535年另立文帝,史称西魏。公元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魏自立,建立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统一了中国北部。
  在晋末十六国北朝时期,燕赵高门豪族纷纷南迁,聚族于江淮地区,主要有范阳祖氏、渤海刁氏、高阳许氏等。东晋时出现了侨置州郡。这对开发江南具有一定的作用。
  隋唐时期,全国重新统一,燕赵仍是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北边区域。唐太宗时因山川形便,分全国为十道,河北道是其中之一。唐玄宗时又分全国为十五道,河北道的管辖范围未变。唐朝的道,在贞观时还是监察区性质,到开元时期,已成为地方的一级政区。河北道的范围包括了燕赵的大部分地域。
  安史之乱以后,河北藩镇割据,北方游牧民族奚、契丹、靺鞨等崛起。唐后期,契丹开始强大。入五代,公元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元神册。公元926年,契丹灭掉靺鞨建立的渤海国。公元936年,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从此,燕赵大地南北分裂。契丹所建立的王朝(后改称辽)先与五代之后晋、后汉、后周,复与北宋在燕赵对峙。
  辽在得到幽云十六州以后,建立五京,京所在地称府。上京临潢府(治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大定府(治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西京大同府(治今山西大同市)、东京辽阳府(治今辽宁辽阳市),南京亦称燕京幽都府,后又改称析津府(治今北京市西南部)。上京为辽朝国都,又称皇都,其他四京属陪都性质。
  1125年,金灭辽,继而灭北宋,统一了中国北方。金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至燕京,改称中都,整个燕赵成为金朝京畿之地。从此,燕赵文化便具有京都文化的特征。
  蒙古族在唐朝称为“蒙兀室韦”。到1206年,蒙古各部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了封建的蒙古汗国。随后即四向攻掠征战,横跨欧亚。1234年灭金,占领中原广大地区,隔淮水与南宋为界。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是为元世祖,以开平为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以燕京为中都。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正式建国号“大元”,次年二月改中都为大都,宣布大都为国都。至元十三年(1276年),灭南宋,成为统一全国的元王朝。
  元朝,定都北京,在全国分置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辽宁是其左臂,设辽阳行省。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以西,包括今河北、山东、山西三省及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称为“腹里”,作为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在元朝时期,燕赵作为地域名称,已为“腹里”所代替。
  明朝建立后,先奠都南京。在全国分设12个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但习惯上仍称行省或省),明军攻克大都后,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升北平为北京,设北京行部,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行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王朝由南京迁都北京,遂以北京为国都,以南京为陪都。京师之地直隶中央,故称直隶。由于有陪都南京,习惯上称南直隶,而京师之地则称北直隶。
  北直隶辖8府:顺天府、保定府、永平府、河间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除此还有2个直隶州,17个府属州。北直隶口外大部分地区自正统、景泰以后,成为蒙古兀良哈、察哈尔等部驻牧之地。
  元朝灭亡以后,统一的蒙古又趋分裂,雄踞大漠南北的主要为兀良哈、瓦剌、鞑靼三部。
  明代在辽宁设辽东都指挥使司,领25卫、2州。
  在元明时期,天津在燕赵地域开始崛起。在远古时代,天津曾是渤海的一部分,陆地是河流逐渐冲积形成的。天津聚落的起点,最初是在海河的三岔河口一带,即今狮子林桥和金钢桥附近。约在西汉中叶至东汉后期,渤海湾西岸曾经发生一次大海浸,海水浸入地区相当于今天津、宁河和河北黄骅市一带。在海浸消退以后,海岸线内遗留下大量沼泽地。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开凿永济渠,对天津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北宋时,海河是宋辽的界河。北宋在这里设置了许多军事据点,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泥沽寨、双港寨等。金代,今天津始称直沽。元延祐三年(1316年)改直沽为海津镇。明成祖即帝位后,将直沽改为天津。永乐二年至四年(1404…1406年),先后设置了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永乐三年(1405年)在三岔河口西南建筑卫城,即后来的天津城。天津城周长4。5公里,北城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津三卫衙门都设在北城内。北门外是商业区。筑城设卫是天津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元朝,南粮北运以海运为主,粮船经渤海进入海河,天津成为向大都转运的中心。明代永乐年间,疏通了运河。河运代替了海运,进一步促进了漕运的发展。同时,也使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南北土产物资和各行商贸云集天津,使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展,人口日渐增多,市区日益繁荣。到清代前期,天津已成为燕赵地域的新兴的经济中心了。《畿辅通志》载天津:“地当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车,九州万国贡赋之艘,仕官出入、商旅往来之帆楫,莫不栖泊于其境。江淮赋税由此达,燕赵渔盐由此给,当河海之冲,为畿辅之门户,俨然一大都会也。”清同治九年(1870年)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驻天津,冬令封河,还驻保定。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后直隶总督常驻天津。
  清朝是以满族贵族统治者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金朝灭亡后,女真族各部世代臣属于元朝、明朝。在明朝有建州、海西、东海三大部。十五世纪后期以建州部为核心,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辽宁是清朝勃兴的根据地。清朝定都北京以后,以沈阳为留都,时称盛京。清朝在盛京设户、礼、兵、刑、工五部,较中央只少一个吏部。五部直接秉承皇帝或军机处的旨意办事,不受中央六部领导。另外还设立盛京内务府,管理镶黄、正黄、正白即上三旗包衣和故宫皇庄。
  清朝政府以戈壁为界,将漠南地区划为内蒙古,漠北地区划为外蒙古。内蒙古分为25部、6个盟、51个旗,确立了盟旗制度。此后,中国史籍中始有“内蒙古”、“外蒙古”之称。
  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天津作为京师的海上门户,受到帝国主义武装多次入侵。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英法联军北犯,陷大沽炮台。沙俄乘机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美国也仿效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接着又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1860年8月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大沽、天津、通州相继失陷。10月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大肆抢掠,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三夜不灭。清政府在英法联军及沙俄的威逼下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及《中俄北京条约》。除规定《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军费各增白银约800万两。此后,英、法、美、日、俄、比、意、奥等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在天津强行建立租界。在租界内驻扎军队,建立巡捕房、监狱、法庭以及其他侵略机构,压榨中国人民。天津成为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城市,是燕赵大地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除天津外,辽宁的营口在1861年也被强迫开辟为商埠,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侵略东北的桥头堡。
  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历史。在一百多年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长期斗争中,燕赵儿女英勇不屈、前仆后继,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燕赵文化的基本特征

  燕赵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平原农耕经济文化与草原畜牧经济文化的相互汇合;二是汉族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三是处于全国中心地位的京都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而这三者又都统一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现综合叙述如下。
  人类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以经济为基础,文化则是上层建筑。文化特征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文化从广义讲,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历史的发展中同经济的基本特征往往是密不可分的,而经济文化特征又是同民族特征紧密相连的,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的表现。
  燕赵的地势山脉、河流水系、平原山地、高原草原的分布和走向,从大范围讲,阴山以南,燕山以北是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在古代属草原游牧区,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活动区域。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海河流域以及东北辽河流域是平原农耕区,主要是汉族的活动区。由于燕赵南部平原区域处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北方,因此就全国范围来讲,又呈现出南北交汇的特征。
  早在新石器时代,燕山南北便出现了以打磨细小石器为特征的北方草原地带狩猎畜牧民族的经济文化;而在燕赵南部则出现了以磁山文化为代表的定居农耕民族的经济文化。两种文化便在燕赵大地相互交汇。
  战国时期,燕、赵北长城以南,由于广泛使用铁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大量增殖,成为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农耕区,社会发展已进入封建社会。燕、赵北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则人烟稀少,土地空旷,为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社会发展还处于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阶段,尚未建立起国家。
  燕赵农耕区实行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在唐以前,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北,燕赵农耕区是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