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缪塞传-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帜,

    ……

    在水气氤氲中沉睡,

    在迷雾中交织,

    轻盈地回旋着。

    威尼斯的象征。

    渐渐消失的月亮,

    被一片浮云遮住,

    那云啊,披着

    半掩的星光。

    圣十字架女修道院长,

    因此脱去了

    那白衣上的

    多褶的外氅。

    古代的宫殿,

    庄严的走廊,

    还有骑士走的

    雪白的台阶,

    桥和街道,

    忧伤的雕像,

    还有迎风颤栗

    波动着的海港,

    一切全在寂静之中,除值勤的卫兵,

    手持长钺,在雉堞上,

    看守着满库的辎重。

    如果说前面的诗句只是对威尼斯的大写意,以上的诗行就深入到了威尼斯的灵
魂,氤氲中飘动的旗帜,浮云遮住月光,威尼斯犹如一位圣洁的修女,历尽人间的
风雨,饱经世态炎凉,留在威尼斯这位圣女脸上的是几丝淡淡的“忧伤”。

    就是在这样一座古老、朦胧、充满着浪漫气息的城市里,时时发生着香艳的爱
情故事。

    ——啊!这时不止一个少女

    张着耳朵专心听着,

    在月光下等待

    一个风流少年。

    为了那即将举行的舞会,

    不止一个少女在梳妆,

    把那黑色的假面具

    放在妆台的镜前。

    令人倾倒的瓦尼娜,

    在她芳香的床上,

    睡去时还紧紧地

    搂着她的情郎。

    还有狂野的那尔西斯,

    在她那刚朵拉船上,

    流连忘返地欢宴着

    直到天亮。

    而谁个在意大利

    没有一粒疯狂的种子?

    谁又不为爱情留着

    他最美好的日子?

    让那古老的大钟

    在年老的宫殿里,

    在深夜里为他去计算

    那漫长的忧郁。

    我俩呢,我的美人儿,我俩不如来计算一下

    在你那倔强的嘴唇上,

    有多少的吻是乐于接受……

    多少是勉强而原谅接受的。

    我俩不如来计算你的妩媚,

    计算温柔的眼泪,

    无限恩情在我俩眼里激起的

    眼泪!

    缪塞从一行行诗句中流露出爱的情愫,优美的诗句不免让人产生这样的幻觉:
是威尼斯的灵性孕育出了这位妩媚、温柔的少女?抑或威尼斯本身就是一位让少年
钟情的怀春少女?两者水乳交融,让人如入梦境、如醉如痴。

    《安达鲁齐女人》也是一首和《威尼斯》同类型的情歌,只是缪塞把想象中的
乐土换成了西班牙。

    《给蓓芭》这首诗就像一支夜风中飘荡的小夜曲,真有点“花非花、雾非雾,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味道,缪塞把自己的一腔柔情

    倾诉给自己的梦中情人。

    蓓芭,当夜色来临,

    母亲向你道过晚安,

    你半裸着在灯前,

    低下头在祈祷。

    当这不安的灵魂

    寄托给深夜的时刻;

    当你摘下睡帽,

    往床底下瞧。

    当全家在你周围

    都已沉睡;

    啊,蓓比塔,可爱的姑娘,

    我亲爱的人儿,究竟是什么,你在沉思默想?

    谁知道呢?也许是那

    哀情小说中的女主人;

    也许是那一切希望所猜想的,

    而被现实否定了的事情。

    也许是想到那些

    只能引起人惆怅的高山;

    也许是西班牙成双配对的情侣,

    也许是糖点,也许是如意郎君。

    也许是想到那温柔的衷心之谈,

    它来自一颗像你的心一样的天真心灵;

    想到那跳舞的音乐,想到你的衣衫;

    也许是想到我,——也许是空无一想。

    《唐·巴埃士》歌咏一位西班牙青年骑士与美人之间的浪漫悲剧。

    《波提雅》讲述威尼斯的贵妇人爱上了一位在海上与风浪博斗的船夫。

    《月亮之歌》是缪塞早期诗歌中的杰出之作,整首诗散发着极其浓郁的浪漫主
义的抒情色彩。缪塞以月亮为题,展开想象的翅膀,思想在广袤的空间尽情舒展开,
一些独特的意象、句式成为咏月诗中的佳品。特别是缪塞把升起在教堂钟楼的尖顶
之上的一轮圆月想象成字母i 上的一点,一时成为人们传诵的佳句。

    记得苍茫夜色之中,

    昏黄的钟楼上面,

    明月正圆,

    好像字母i 上的一点。

    神来之笔的这几句诗,缪塞把它安排在《月亮之歌》的开头、中间、结尾,重
复地使用构成了整首诗的完整结构,它如同一段音乐中的主旋律,反复吟咏,形成
了《月亮之歌》一波三叠、一唱三叹的效果。

    诗中对月亮一连串的发问,引出一串奇特的诗境,月亮在诗中已被人格化,高
空皎洁的月亮不再陌生、高远,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缪塞的《月亮之歌》总
让人想起中国宋代诗人苏轼的咏月诗《水调歌头》。

    苏轼的《水调歌头》也是运用形象描绘,大胆想象的手法,对明月发问,勾勒
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境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这里,这两位诗人
都对月发问,对月感怀,并在月亮的阴晴圆缺中赋予社会,人的意味,自然与社会
在这里达到了巧妙的契合。

    两位诗人同时还借鉴了东西方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各得其妙。

    月亮美丽、温柔,宛如一位圣洁的女神,她的清晖如爱的抚慰洒向人间,在《
月亮之歇》中,缪塞对月亮的吟咏感怀进入了感情的第二个层面,也就是诗人苏轼
感叹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缪塞只不过把苏轼表达的这种情感更加具体
化,写出了明月下一对新婚的男女调情弄爱的甜蜜场景。

    1832  年,缪塞又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诗集《椅子景象》,其中两篇是诗体剧,
第三篇是长篇叙事诗《纳慕娜》,这篇长诗的副题是“东方的故事”。

    诗中的男主人公亚森是一位向土耳其投诚的法国青年,他来到神秘的东方世界
寻欢作乐,亚森每隔一周调换一位女奴纵欲享乐。后来,他遇上了一位名叫纳慕娜
的西班牙女俘,两人相遇后相爱了,在规定的一周欢乐之后,纳慕娜被遣返,但是
她甘愿重新卖身为奴,以求与亚森欢聚。

    缪塞在诗中把亚森塑造成唐璜式的人物,用火热的笔调赞颂着爱情与欢乐,诗
中充满了对道德风俗的漠视,同时,也折射出了他自己性格中放浪的一面。

    这首长诗分三曲写成,缪塞在每曲的前面写了题记,第一曲是“一个女人好比
你自己的影子;你追她吧,她就逃;你躲她吧,她却在你的身后追”。

    第二曲是“爱情是什么?两种欲念的交换,两种表皮的接触”。第三曲是“我
往何处去——我在哪里?”。

    1840  年,缪塞把前期的诗歌汇编成册,题为《初诗集》,他在《致读者》的
题诗中写道:“是我的青春,信笔写来,从不构思”,并且还说:“这些初期的诗
出于一个孩子之手。”后来法国诗坛也把缪塞这位浪漫主义诗人比喻成一个“顽皮
的孩子”。其中的自序是他对早期诗歌的自我评价,同时,也是这一时期,缪塞诗
歌风格的最好注解,后面将会谈到这个问题。



 



 

                             不朽的“夜歌”

    情感上的挫折、理想的幻灭,使意气风发的少年诗人缪塞心已不再年轻,他生
命的底色也由纯洁的绿色转化为一层浓浓的灰色。以长诗《洛拉》为标志,缪塞从
1833  年起,诗歌的倾向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长诗《洛拉》的主人公洛拉在父母双亡,留下为数不多的遗产的情况下,心灰
意冷,决定在花完父母的遗产后,就自杀。在生命的最后一夜,洛拉向陪夜的妓女、
15  岁的玛丽蓉吐露心曲。玛丽蓉听后大吃一惊,随后,又劝他活下去,殊不知洛
拉此时已服毒,只在玛丽蓉的嘴唇上留下了最后一吻。

    洛拉在绝望之中死去了,对现实的绝望,对未来的绝望,就是两道扼住他生命
喉咙的两道绳索。洛拉死了,他的疑问仍在回响:在黑暗的现实社会,哪里将是他
的出路?

    缪塞也在自己的诗中向18  世纪的先哲伏尔泰发问:

    你说只因为时代幼稚无知,你无知音,而今我们已经出世,时代是否令你高兴?

    黑暗的社会现实使缪塞深感苦闷,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狂热梦幻已被现实击得
粉碎,缪塞从心灵深处感到孤寂和苦闷。在继长诗《洛拉》之后,缪塞悲观、迷惘、
游戏生命的人生态度逐渐表现出来。

    1834  年之后,缪塞的思想发生了激剧的变化,一个原因是他和乔治·桑恋情
的夭折,使他万分沮丧,这次失恋造成的挫折感成了缪塞以后生活中一道深深的创
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缪塞都没有从中解脱出来。

    另一个原因是缪塞的灵魂深处充满了“绝对的失望”,他对现实生活感到绝望,
而他又想尽力去摆脱这种情绪,重新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缪塞写出了他最著名的抒情组诗《四夜组歌》它由《五月
之夜》、《十二月之夜》、《八月之夜》、《十月之夜》而组成。它们创作于1835 
年至1837  年间。

    《四夜组歌》是缪塞诗歌的代表作,体现了缪塞诗歌浪漫、抒情,字句精致、
词章华美的特点。读起来令人心醉。

    尽管在《四夜组歌》中我们仍能看到缪塞对自然、爱情的追求和赞美,但与他
前期诗作不同的是,这些只是为了痛苦的寄情,黑夜中的一丝点缀。

    在《五月之夜》里,缪塞大声呐喊:“是时候了,黑暗到了”,现实社会只是
一个“黑暗的山谷”,原来美丽的幻梦,“已悄悄隐去,再也看不见”。

    缪塞在诗中祈求着“女神”的安慰,并渴望将他带到一处“可以遗忘一切的地
方”。

    就在诗人处在孤独、贫困的失意之时,诗人想象中的女神飞临了,并抚慰着诗
人受伤的心灵。

    现实的生活是残酷的,诗人在女神的翅膀的蔽护下掠过的仍是无望的旅程。诗
人重新又回到失望之中。诗人现在已不想歌唱希望,也不歌唱光荣和幸福,转而去
歌唱痛苦。

    《十二月之夜》中的夜晚是黑暗的,在这个漆黑的夜晚,诗人遇见了“一个黑
衣的可怜的幼童”、“一个黑衣的青年”、“一个芽黑衣裳的陌生人”、“一个穿
黑衣裳的宾客”、“一个穿黑衣裳的孤儿……”,诗人不知道“他是上帝,还是魔
鬼”?为了摆脱这无边的苦难,诗人想离开脚下的这块土地,去到阿平宁山、莱茵
河边……神游。但结果却是:

    “黑衣人”像幻影一样地追逐着诗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摆脱不了它的纠缠,
诗人不禁再次发问,“你到底是谁,我青春的幽灵,什么都不能使你疲倦的朝圣人?”,
诗歌的结尾,令人恍然大悟。




   

    幻影:

    上帝已把你的心交给我,

    当你痛苦的时候,

    请你心安理得地到我身边来,

    我将在人生旅途上追随着你。

    可是我不能摸你的手,

    朋友,因为我是孤独之神。

    告别了黑色幽灵的《十二月之夜》,1836  年,缪塞又带着一颗“对希望冷漠
了的疲惫不堪的心”来到了《八月之夜》,这里却是一片荒凉,往日幸福的一切都
已死亡。

    缨塞在《洛拉》中已经渲染的“人生就是痛苦”的情绪在《八月之夜》发挥到
了极致,对着死亡和痛苦,他纵情歌唱。

    “在你给我的痛苦上边,容纳更多的痛苦,还有足够的地盘”,正是带着这种
心境,缪塞在《十月之夜》里向心中的女神讲述自己受伤的故事。故事明显地折射
出他与乔治·桑的那一段恋情。

    就是这位和自己在草地上散步,在月光下相拥的女人,却在一个夜晚,背叛了
他们之间的爱情,以致诗人伤得那么深,伤痛消失得那么缓慢。

    诗人在诗中经过一番痛定思痛之后,决意忘掉这段不快的恋情,并且找到了一
个治愈自己心伤的托词:“人是学徒,痛苦是老师,没有受过痛苦的人谁也没有见
过。这是一条严酷的规律,但却是崇高的规律。”《四夜组歌》的调子是灰暗的、
忧伤低沉的。但我们在整体把握《四夜组歇》的价值时,必须考虑到这样两个因素


    一是与乔治·桑的分手,造成了缪塞情感上的巨大波折。

    另一因素是严酷的社会现实,使缪塞的个人理想无法实现,幻灭的情绪造成了
他思想的剧烈动荡和意志的消沉。

    了解了这两个因素之后,就有助于对《四夜组歌》的理解和把握,任何求全责
备都可能破坏这组诗歌的意义的完整性。

    《四夜组歌》中充满了失望、悲观的情绪,但这并不妨碍它以强大的冲击力冲
击每位读者的心扉。

    缪塞在此之前已创作了小说、戏剧等作品,但他终生都是一位诗人,他在诗歌
创作中强调“言为心声”,反对矫揉造作,无痛呻吟,主张写诗要“言之有物”,
要把“表达思想置于第一位”。

    缪塞在《四夜组歌》之中,直抒胸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从某种意义上
说,《四夜组歌》是缪塞自己思想变化过程的忠实记录。

    诗歌不等于历史,但《四夜组歌》却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反映了19  世纪法国社
会的黑暗现实,真实记载了一代青年在悲观、失望中痛苦挣扎的情景。

    它对于了解19  世纪法国历史,了解19  世纪法国文学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