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英国风情-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四部分德比赛马节(1)…(图)

  他们之间存在着分歧非常大的意见,但是,有些事情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适合的。就第一点来说,好像人人都是赞同的:对一个外国游人来说,假如错过了德比赛马节,那真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人人都向我承诺,说这个节日可是英国人的一个盛大节日,而且,假如错过看他们如何过这个节日,就不可能真正认识英国人。既然这个节日和马相关,我倒能相信他们所说的。难道几个礼拜以来各大报纸不都塞满了连篇累牍的长篇大论,专门讨论参加这个仪式的那些动物吗?这件事对举国上下即就和眼下其他重大问题一样——帝国的前途、重新瓜分东方世界——相比略逊一筹,其程度不是也很难察觉出来的吗?像《贝尔美尔报》这种高密度的、兼容并包的“思想性”刊物上,在过去一段时间留给体育报道的版面,好像是衡量那些问题对当地人思想控制程度的标准。但是,在一个你容易在“社会”上精通下述这种三段论的国家中,这些事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吃饭的时候,一位外国女士坐在你身边,又有一位神侃的绅士坐在她的旁边,借助这位绅士,她在学习一门艺术,即怎样正确把握英国生活视角。我则从他们的交谈中收获多多,而且,得知马鞍明显就是这种视角。“你看看,所谓的英国式的生活,”这个绅士说,“实际上就是英国人的乡下生活。乡村就是整个英国社会的根基。而且,你思忖一下,所谓的乡村生活——呃,不外乎就是狩猎了。狩猎就是英国一切事物的根柢。”也就是说,“狩猎”就是英国社会的基石。由于这种解释对她产生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位美国游客拟参加一年一次对埃普索姆的大朝拜。但是,我深信,这种朝拜虽然仍然有参加的必要,但是,它往日的特色肯定早就消失了。如今,主要是乘火车去开展这种朝拜活动,路上的风景往昔的风韵早就失去了很多。平民大众与外国人越来越多,早就占据了大路,女士们早就不出来露面了。但是,身为男子而又是一个外国人,人们竭尽全力地游说我去走大路,因为虽然景况已远逊色于过去,但是,从德比赛马会返回来的时候,一路的风景却都是很经典的风景。


第四部分德比赛马节(2)…(图)

  我搭乘了一辆驷马高车,这辆马车很漂亮,黄色的车身,领头马美丽洁净;因为有人对我说车夫旁边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位置,所以我就在车夫旁边坐下来了。这是一种新型的马车——即为悠闲的绅士们的新型交通工具,他们可以亲自驾车,兼具自娱和娱人的功能。德比赛马日,马车统统从皮卡迪利大街的“白马路”这个权威之地出发,穿过伦敦,朝十来个不同的、精心挑选的目标走去,但是,这些马车全都取道埃普索姆大道。空空荡荡的车身,除了顶端13个座位中的一个外,谁也不考虑要去占据其他的座位。但是,在德比赛马日,一辆装载适宜的马车有许多食品篮与香槟篮放在里面的座位上。我不得不再说一句,我的伙伴在这种场合破例成为了一名专职的车夫,事实证明他是一个很好的导游,风趣而友好。在我身后有12个座位,其他游伴高高地坐在那儿,我倒不太愿意去查询他们的社会地位——然而,在这个旅途中,因为香槟酒的刺激,他们各自的性情就任意地表露出来了,以致一路上平添了不少的趣味。我们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大杂烩——西班牙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大不列颠人只有两位,而这两个人,依据我的逻辑,还属于澳大利亚人呢——一对从另一半地球跑过来的新婚夫妇跑到这个宗主国来旅游结婚。


第四部分德比赛马节(3)…(图)

  直到你完全走出了伦敦,马车朝埃普索姆驶去,一路上美景很多,真让人目不暇接;不过,克拉彭高级社区,一个出色的城郊地区,却是其中最令我神往的地方。长久以来,克拉彭的风景——那让人油然而生敬意的公地、那低教会派的社会、它那富裕而死气沉沉的人、它那乔治王朝时代的高贵宅院——都是人们文雅的历史意识之中的一部分。此时此刻,我仿佛像是头一回真正把它们看清楚了,而且,认为它们迷人至极。对于低教会派的社会,这个词真的还很难用来形容它呢,因为在德比赛马日清晨,在埃普索姆狂欢者亵渎神灵的时候,低教会派社会的表现自然并不太打眼。然而,暗红色的舒适宽敞的房屋整齐地排列在那绿草成茵的、染上了伦敦色彩的公地四周,从房屋崭新的门顶上那一片古典韵味十足的山花下面,你可瞧见一位面目可亲可爱的女士的身影——一位女士戴着农家女帽及连指手套,从一个绿丝绸小背包中抽出一叠传单来分发。然而,此时此刻,各式各样的车辆的洪流正用一种如潮涌般澎湃的气势把大都市涌出来的条条支流汇聚、卷走,如想拦截这股洪流,需要有在野人中布道的传教士的热忱才能做到。各种档次的车辆汇聚于此,密密麻麻一大片,从马车顶上望去,的确是一片很壮观的景象。你开始感到大路的色调其实已消失了,表面上持续的高调并非实情的回音。但是,一旦你明白了这个事实,你的快乐就会汹涌而至。你会感到你和庸俗的事物“同流合污”,竟然到了无以复加的田步,它难以想像地、来势汹汹地、凶猛无比地冲击着原本胆怯的“情趣”;接纳这种局势,寻求一些实例,这一切都是必不可少的。寻欢作乐的伦敦人,在你的身边,在你的前面,在你的后面,处处皆是。你有生以来头一回算是对伦敦人有了一个总体上的印象。他们拥挤在轻便马车中,拥挤在公共马车中,拥挤在各式各样的“圈套”中。大部分人当然是走路的,他们辛苦地步行中间车道危险的边缘上,那种欣慰劲儿就像走了15英里逃过了摔断胫骨的厄运般。马车越小,里面载的人也就越多越重,拉车的马就越像老鼠了。因为每个人都带着一包在包在破报纸里像他本人那样重的干粮,小心地呵护在自己的腿上,那么,频繁地在路边上停顿,而风尘仆仆的、密密层层的朝拜者把去埃普索姆的沿途的小酒店(倒底有多少家也无从统计)围得水泄不通,尽量为人和马实实在在地补充点能量,也就无可厚非了。我说人,绝非有把女人剔除出去的含意。在伦敦盛况空前的景象中,德比赛马日的女人大聚会可是最引人注目的。


第四部分德比赛马节(4)…(图)

  为了“寻欢作乐”,每个人都在积极地准备着,而同男人比起来,女人准备得更精彩、更充分;要真正认识大不列颠的下层妇女——并非因为人们认为她们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比这更好的时机再也不会出现了。正在聊天的女士们通常是不在意自己的装扮的。对英国文明的宏伟蓝图分配给她的艰巨的角色,能干、壮硕、多产的她是很适合扮演的,然而,对于那些使她能够轻易装饰生活的风雅,她却一点也不沾边。在一些小节日中——或就在工作日中——在伦敦老百姓中,我常常思考着,她有一些特别之处有助于把大不列颠男人和女人的基本特点勾画出来,比如说头部与肩部,因为整个民族通常只是对他们作一个很粗浅的描述。不过,在埃普索姆这个地方,她却太热烈了,太强壮了,太喧闹了,太饥渴了,太菲红了,服装也太奇异了。但是,我仍期盼待她很公平,所以,我不得不罗嗦一句:假如说在德比赛马日那个粗俗豪放的狂欢节里,有什么东西会让一个美国人油然而生出一阵赞赏的话,那么,这些衣着褴褛、狂欢作乐的女人为何竟然没有获得半点赞誉呢?原因却不明不白。在往返途中,引人入胜的事情、引人注目的事情就是:这是一个过得这样开心、这样坦诚、这样欢快的节日。在一切民族之中,只有这个民族平日被清规戒律管制得最严,他们总算找到了一个狂欢的日子,可以随心所欲地把那得体的外衣的钮扣解开,体验他们对快乐人生的肤浅的感觉了。在那种壮观的场景中,难免会出现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这些现象主要在归途中出现,那时纲纪不振的现象达到无与伦比的境地,人们的性情在这时真的开始探出头来了。至于其他的,庸俗花哨的穿着装扮,很干渴的嘴,一片通红的脸,莫名其妙地大笑不止,总而言之,尽情地享受着一个盛大的节日——上述种种,在那些更加感情丰富的性别的身上表现出来,都算不上什么饶恕不了的罪行。


第四部分德比赛马节(5)…(图)

  埃普索姆跑马场本是一个极为美丽的跑马场,造物主先知先觉,同那种体育热情情投意和,所以特地做了布置。这个跑马场就像一个没有山的火山口。边境恰好就当作了马道;中间一块宽阔的、浅浅的草坪,各式各样的车辆停放在其中,拴着牲口,大部分人流都汇聚于其中——有江湖高人,有赌棍,还有形形色色凑热闹的人。大大小小的看台、围场占据了刚才提到的突显出来的边境的外围。那日的阳光明媚无比:朵朵白云,一片悠闲,飘荡在迷人的天空中,埃普索姆丘陵碧绿碧绿,连绵起伏,宛如彩色体育画册上的风景照,中间的风景是一片树木苍翠茂密的高地,一派率真的田园风情,好像从未看到过警察或无赖似的。人群散布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这就是人们需要欣赏的自得其乐的人生的丰富展现。假如你高高地坐在马车上,你到了这个地方之后的第一个场景,就是眼看着车夫用最熟悉的方式牵引着马车,从密密麻麻的车辆与人群穿过去,走进一片用绳子围起来、需要付费才能进去的场地,然后,就停在马道边,尽可能地在大看台与终点柱的对面停下来。到了这个位置,你只要从座位上站起来就够了——不错,还得把脚尖踮起来,把脖子伸得长长的——比赛才能够看清楚。然而,我需要尽快再说一句,看赛马本身是一种随意而为的娱乐活动。首先,你不必太专注,其次——要做一位游乐时的爱尔兰人——你认为它不大值得一看。或许比赛的质量极高,但是数量却是不值一提的。赛马和骑手得先顺着马道溜到比赛的起跑点,恍如洒下来的阳光般飘缈。然后,就是长长的等待,在这段时间内,在赛场上的6万看客中(这是我估摸的数字),有3万看客断然宣布比赛开始了,另3万看客则坚决否定。随后,6万看客因为目睹了12个骑手的小脑袋从遥远的地平线飕飕地飞奔而来,意见忽然间就统一了。刹那之间,整个情景就在你眼前展现出来了,有那么一瞬间的功夫,那种景象怎么描述都行,但绝对谈不上美。12条胳膊发狂似的挥舞——绿色的、白色的、大红色的、橘红色的、粉红色的——抽打着12条的拼命奔跑的马腹;才刚瞥了一眼,这个壮观的场景就一晃而过了。这个场景当然只是埃普索姆的目标与德比赛马的兴趣中的一个无关紧要的组成部分。更使人动心的或许就在于这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


第四部分德比赛马节(6)…(图)

  当其中一匹马夺走了德比赛马奖的桂冠时(我承认我太愚笨了,居然把马儿的名字都给忘记了),我就转身背对着赛场,好像欣赏人群,并从中寻找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兴趣”似的。我能给出的最为简洁的描述就是人群很活跃。马匹已从马车套上解下来了,如此以来,人们就能够随心所欲地如汹涌的浪涛般朝马车冲去,甚至于爬上了马车,高坐于马车之上。当这一日的活动开展到了一半的,准备吃中餐,每辆车的车顶上都呈现出了一派野餐的场景的时候,前面谈到的那种倾向就表现得最显眼了。从这一刻开始,纲纪不振的场面就在德比赛马会上出现了。我所观察到的这种现象,用最典型的方式在我身旁表现出来了。就刚刚我所言的那种因循刻板来说,整个赛场真正呈现出一个“暴跌”的局面。在马车四周,衣着寒酸的行人在拥挤着,抬头瞪视着那些幸运者,因为他们高高在上,天堂近在眼前,瞅了真让人气恼得很——在马车上,一盘盘龙虾色拉传来传去,香槟瓶塞如流星般划破了晴空。黑人艺人、乞丐、江湖高人及各式各样衣着光鲜的人,坐小高跷上,还有吉卜赛女人,扮得尽量做到如出一辙,一双有东方韵味的眼睛闪闪发亮,说话时总是把h音吃掉了;你只要花上6个便士,吉卜赛女人就会将人生中种种美好的东西赞给你,惟独h这个音除外。


第四部分德比赛马节(7)…(图)

  就在我的那辆马车旁边,有一辆马车也停靠在那儿,车上一群纨绔子弟渐渐进入了极乐的忘我境界,那种忘我的热情,使我油然而生羡意。在他们身边,有两三个常常分享英国纨绔子弟的最大快乐的妙龄美眉——对于能使她们的面容姣媚无比的手段,这些美眉一样都不愿意忽略。这帮人一直在开怀豪饮,其中一位纨绔子弟,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20岁左右,他忽然之间就找不北了,一头就从车上栽了下去,栽倒在地上。其实是他喝得太多了,因此他就一头从上面栽了下来。说得更直白一些,他酩酊大醉了。引起我注意的却是随后的那种场景。车顶上这个小伙子的同伴们向围在车轮旁的人叫喊,叫他们扶起他,把他撂到场子里面去。车旁的人都是一群乱七八糟的人,个个蓬头垢面的,有两个看驶去宛如无事可做的煤炭装卸工,他们就动手搬动这个倒霉的小伙子。不过,他们的这个任务太艰难了,真想像不出还会有比他喝得更醉的人了。他活脱脱地变成了一只酒囊——又软又重,身子压根儿就扶不起来。他像一摊烂泥,躺在众人脚下,大家拿他什么辙都没有——这是全英国醉得最厉害的青年人。他的两个临时性的仆从先把他扶向一边,然后又把他扶向另一边,可是,他那样子干脆就如同筛子里的水。人们把他推来搡去,每个人都想上前来凑一下热闹,大家想推他就推他,想拖他就拖他,想摸他就在他身上摸来摸去。


第四部分德比赛马节(8)…(图)

  还有一幕更离奇可笑的场景呢!这个青年人的同伴们的兴致仿佛被这种场面挑逗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