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知道点世界哲学-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么,真正的时间在哪里呢?柏格森说,在人的心里。我们只有通过直觉,才可以内在地体悟到它。于是他提倡“直觉主义”的方法。
他认为,分析哲学是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分开,用割裂的方法去研究世界;而他们在分析自己时,也是先假定好另外一个自己,然后对这个假定的自己进行拆解。而直觉的方法不是这样,它是进入到事物的内部去,在与事物的同一里体悟事物;在分析自己时,则是在静默中进入到自身,与自身合一,从而直觉到生命那玄妙的本质。
这难道不是诗一般的境界么?
第三部分轴心时代
1883年,马克思去世。但在同一年,德国又迎来了另一位哲人的诞生,他就是雅斯贝尔斯。
如果你不是雅斯贝尔斯的至亲好友,那么当你去拜访他的时候,他一定会高高在上地坐在他的沙发椅中,就像一位亲王那样从他的宝座上慈祥地俯视着你。他会听你谈论上帝、世界和人类的知识。但是他会在亲切地赞同或反对之后,继续陈述他自己的观点。有人说,这多少有点仪式化的小把戏中的些许威严,不免让你顿生凉意。
这的确就是卡尔·雅斯贝尔斯的写照。他年幼时得过一种怪病,使他无法进行爬山、骑马、跳舞等激烈的运动。于是,他长期过着单调的生活,显得十分孤独而又很难与别人进行沟通。除了公务,他从没有去过公共场所。而在大学教书期间,他和同事间也从来没有什么亲密的联系,更不用提他对哲学家大会的厌恶了。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孤独地,但又十分固执地同所有人辩论。他的这种不容分辩的说教口气,被有的人称作“雅斯贝尔斯式的表演”。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规模宏大,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而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第三部分新大陆的哲学
1838年7月,在哈佛神学院的一场演讲中,一位学者宣讲着个人解放和普遍宽容。他说新的世界是自由的个人之间相互合作而组成的,人们要在人道主义的原则下去生活,去热情地生活。这个演说后来被有的人看作是美国的道德宣言。“从现在起,”一位听众评论道,“我们青年人在《圣经》中有了一部第五福音书———美国人的福音。”而这篇福音的传播者,不是约翰或马可,而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美国是一个移民者的国家。在这片新大陆上,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拓荒者。爱默生就出生在一个拓荒者的家族中。母亲希望他能够成为一名传播《圣经》福音的牧师,于是就把他送进哈佛大学。但是他的那种热情积极的气质,总不能和教会的正统思想合拍。最后,他离开讲坛,开始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爱默生首先来到欧洲,去拜访那些旧大陆上的先生们。一天晚上,他去拜访卡莱尔。卡莱尔递给年轻的美国客人一支雪茄,自己也点上一支。他们默默无言地吞云吐雾,直到深夜,他们握手道别,并祝贺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夜晚。然而,不久以后,当爱默生渐渐理解了卡莱尔的哲学后,他感到有些失望。卡莱尔的眼睛只盯着旧大陆过去的辉煌,而忽视新大陆上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色。除了卡莱尔,爱默生还发现许多欧洲的人物身上,都有这样抱残守旧的缺点。他说“千百年来,这些可怜的(欧洲)人坐在天堂的门前,张望里面的美景。如今大门敞开了,而他们却都沉睡了”。
虽然从欧洲失望而归,但爱默生却逐渐清晰地认识到,他到底要寻找什么了。
在他的眼里,美、快乐、勇气、自由、进取,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生活。在美国这样一个没有传统重负、而又需要拓荒者们积极进取才能生存的国家,自由而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这种朝气蓬勃的生活态度,就像爱默生所宣称的那样:“人的眼睛长在前面,而不是长在后面。”他说,我们美国人不要再模仿旧大陆的兄长了,不要再当追随者和学徒,而要成为开拓者和教师,创造美国式的思想和生活。
那么,什么叫美国式的呢?爱默生的回答是,承认每个人的价值,承认每个人工作的价值。比如说,铁匠写不出诗歌,但诗人也打不出马掌。相对于欧洲而言,这片没有经历过等级制的新大陆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为自己的梦想底气十足地享受奋斗,享受失败。爱默生的哲学就是要为他们每个人的平等和伟大作出注解。拓荒者的坚强和勇敢,振奋和骄傲,成了爱默生写作的一条主线。
爱默生说,美国需要一种新的哲学,一种属于新大陆的哲学;美国需要一种新的道德,一种有血有肉的道德。
第三部分有用的就是真理?
1946年,伯兰特·罗素的名著《西方哲学史》出版,其中只有一章写了在世的哲学家,这位哲学家就是约翰·杜威。杜威教授著作等身,我们很难说哪一本就能代表他的思想。比如说,《逻辑:探究理论》一书也许最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核心思想,但流传最广的著作却是《哲学的改造》,而影响最大的著作或许得算是《学校与社会》了。
同大多数哲学家相比,杜威是一位实干家。他在1896年建立自己的实验学校。20世纪20年代,他还来到东亚,在东京、北京和南京都作过演讲。1933年,他又在美国参与建立了流亡大学,帮助世界上来自其他国家的流亡学者。
作为一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口号———“通过做来认识!”
在杜威看来,教育的过程就是使孩子的自然潜能发挥出来的过程。然而,发挥他们的潜能是为了干什么呢?就是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去解决问题。而这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会明白。杜威说,几百年来,人类在科学的探索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比起其他领域的知识来,科学知识更为可靠,也更有用,因为它使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方便。所以,我们有必要让所有的活动都像科学的活动那样进行。因此,他觉得教育孩子,就应该让他们学会观察,亲自动手,善于判断,并检验自己的看法。在行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多做少说,注重实际的效用,这大概是美国现代思想家们的一种主要的态度。它被称为“实用主义”。欧洲人常常笑话美国没有哲学,但是当“实用主义”出现以后,局面改观了许多。而对“实用主义”作出更多理论论述的人,叫威廉·詹姆士。
詹姆士的祖父是一位注重实际的爱尔兰移民,他的父亲则是一位思想自由的人。把祖父的实际精神和父亲的自由意识结合起来,再加上一点爱尔兰人的幽默和美国人的直率,这就是威廉·詹姆士的脾气。
这种脾气一直影响到他的学说。比如他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我们中间谁也没有权利说他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因为我们都只能看到真理的一部分。当然,只要这一部分真理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处理好日常中的问题,那么这就很好了。
于是就有人批评詹姆士了,质问他:“难道有用的就是真理吗?”詹姆士回答说,实用主义只和生活打交道,不讨论这些抽象的问题。实用主义无非是要人们在各种学说当中保持中立,不那么绝对罢了。这就像一个旅馆的走廊,它通向一百个房间。在一个房间里你可以看见一个人跪着祈求他的信仰;在另一个房间有个人坐在桌旁想要消灭一切形而上学;而第三个房间是一个实验室,一个科学家正在讨求自然的奥秘。实用主义者说,这些都是生活允许的,只不过你得先从这条走廊开始你的步伐。
第三部分现代逻辑之父:弗雷格
一直到19世纪,人们一谈起“逻辑”,还是指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而且对“逻辑是什么”的看法,也没有出现实质性的改变。那个时代的人们认为,逻辑是思维的规则。正如叔本华所言,没有关节就不能弯曲臂膀;同样,没有逻辑作为规则,思维就不可能连贯地进行。然而,19世纪后半叶,一个名叫戈特罗伯·弗雷格(1848—1925年)的德国人提出的看法,却足以推翻这一逻辑观,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后人称他为“现代逻辑之父”。
弗雷格首先是一位数学家。他在1873年从哥廷根大学拿到博士学位以后,返回耶拿大学的数学系。1879年,他成为一名数学教授,直到退休。但是,非常重要的是,弗雷格是第一个把数学和逻辑紧密结合起来的哲学家。他用哲学的眼光去看待数学。简单地说他的数学哲学思想,有这么三条原则———
第一,数学不是来自经验活动,而是先天的真理。因为在任何时间地点,一个智力正常的人不用理会经验活动,就完全可以掌握数学的运算规则。这就说明了第二点,数学真理又是普遍的、客观的。你说一就是一,我也不能把一说成是二,那样是“没道理”。还有一点就是,所有的数学最终可以划归为逻辑,数学是逻辑的一部分。
弗雷格为什么敢这么说呢?
因为他发现,任何一个数学证明,都是从不证自明的前提出发的,按照设定的规则,推论出结论。然而问题是,这些前提真的是不证自明的吗?那些规则真的是有效的吗?没有人告诉我们是这样的,因此,整座数学大厦似乎是在半空中飘荡,没有确定的基础可言。于是,弗雷格想证明,构成数学大厦的那些假设和方法,都是可以从基本的逻辑原理中推导出来的。有纯粹逻辑作为保证,数学就有了稳固的基础。
然而,逻辑怎么就能够充当这么重要的角色呢?这同弗雷格对“逻辑”的理解有关。
他说,逻辑根本不是“思维的规则”,事实上也与思维无关。逻辑关系独立于人的思维而存在。诚然,人类可以认识它们、学习它们、忽视它们、误解它们等等,但所有这些行为都不依赖于人而存在。这就意味着,逻辑命题是客观真理。我们有可能把握它们,也可能把握不了,但其存在与人的思维无关。所以,“逻辑”和“做出逻辑的判断”是两码事。“逻辑”是客观的东西,而“做出逻辑的判断”则是主观的活动,我们根据客观的“逻辑”才能够做出主观上的“逻辑判断”。
弗雷格的逻辑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他区分了“意义”(含义)和“意谓”(所指)。我们都认为,一个词指代一件东西(意谓),这就是这个词的功能。但是弗雷格说这还不够,一个词除了能指代一件东西(意谓),它还有自己特定的含义(意义)。比如说,在“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这句话里,“水星”和“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件东西,但它们毕竟是两种说法。说“水星”也许更多地让人联想起一些人文知识,而说“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则是一种科学知识的表达。
身为数学家,弗雷格一生都在耶拿大学数学系工作。其著作发表后,并未引起大家所注意,因为人们依然坚信,数学和逻辑是人类心灵的产物。直到多年以后,英国人伯特兰·罗素“发现”了他,才将他展现给全世界。
第三部分长寿的罗素勋爵
有人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名的哲学家至少得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你要活得长,另一个是你要不断地发出声音。英国人伯兰特·罗素就同时做到了这两点。他活到了97岁,而且他一辈子都在满世界宣讲他的各种思想。就在逝世的前几天,他还发表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声明,谴责以色列袭击埃及和巴勒斯坦的难民营……
罗素无疑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虽然英国人也注意到还有一个叫维特根斯坦的奥地利哲学家也很伟大,但是有着特别自豪感的英国人可能会对此不以为然。英国哲学家艾耶尔在一本讨论维特根斯坦的书中这样赞叹道:维特根斯坦如此伟大,以至于成为仅次于罗素的哲学家。
罗素似乎总是精力充沛,在他的一生中,在许多领域中都是积极的活跃分子。用现在的教育体制来看,罗素要文科能文科,要理科能理科。不过严格说来,作为数学家和逻辑学家的罗素,要比作为哲学家和文学家的罗素要重要得多。他在数学和逻辑上的成就几乎是划时代的,是数学中“逻辑派”的领袖。而罗素的文字,也是优雅流畅,机智幽默,堪称现代英语写作的典范。后来他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据说,罗素迄今为止是不靠文学作品(小说和诗)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个是柏格森)。
罗素在自己的自传中写道:“有三个简单而强烈的热情决定了我的一生:对爱的需求,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人类苦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