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知道点世界哲学-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元前269年,伊壁鸠鲁因肾结石病了整整14天。临终前,伊壁鸠鲁躺在温水浴盆里,喝了一杯醇酒,然后对身边的学生们说:“再见了朋友们,请牢记我传授给你们的真理吧!”72岁的哲学家与世长辞。    
    伊壁鸠鲁认为,欲望的满足即快乐,快乐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快乐是最高的善。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美味的快乐、性的快乐和音乐的快乐,人们就不知道如何去设想善了。因此有些人就说伊壁鸠鲁是荒淫无耻的享乐主义者。但伊壁鸠鲁明白指出,他所谓的快乐并不是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受的快乐,因为这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就是指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纷扰。    
    在伊壁鸠鲁看来,并不是每一种欲望都是值得满足的,而是要对之进行正确的取舍。他把人的欲望分为自然的和虚浮的两大类,在自然的欲望中又分为必要的和非必要的两类。只有必要的自然的欲望才是值得满足的。甚至当某些快乐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痛苦时,我们要放弃它们;而如果我们忍受一时的某些痛苦能带来更大的快乐时,我们就认为这样的痛苦比快乐还好。前者就如酗酒,因为影响身体健康而应当放弃;后者就如体育锻炼,因为增进身体健康而应当忍受。因此,为了身体无痛苦,伊壁鸠鲁提出要养成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他甚至说,只要有了面包和清水,他就敢和宙斯比较看谁更快乐。    
    其实,伊壁鸠鲁更重视灵魂无纷扰之快乐。他认为,造成人们心灵痛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恐惧神灵,一个是恐惧死亡。而他指出,这两类恐惧都是没必要的。    
    伊壁鸠鲁说,神居住在世界的缝隙之中,过着幸福的生活。神不会干涉人间的生活,不然就会扰乱自己的幸福生活。神既不因人的虔诚而赐福,也不因人的不敬而降祸。人们恐惧神灵只不过是无知的缘故。    
    其实,随着身体的死亡,灵魂也就消散,根本不存在不死的灵魂,也不存在什么死后受苦的事。死亡不过是原子的消散和感觉的丧失,死亡根本就与我们毫不相干。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没有来到的东西当然不值得我们害怕了;而当我们死亡后,我们自身已经不存在了,就感觉不到死亡的痛苦了。    
    总之,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死亡都与我们无关,我们也就不用恐惧死亡了。而且,人活着不能只考虑寿命的长短,关键是寿命的质量。短暂而快乐的一生比漫长但痛苦的一生更有价值。    
    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快乐主义都有发展。后人也继承发展了他的许多思想。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    
    


第一部分顺应自然,服从命运

    在古希腊晚期,除了皮浪的怀疑主义学派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学派之外,还有一个著名的学派———斯多亚派。    
    斯多亚派是由塞浦路斯的芝诺(Zenon;约公元前333—261年)创立的。学派的得名来自于芝诺讲学的画廊,因为当时的画廊就叫“斯多亚”。斯多亚派流传几百年之久,代表人物颇多,除芝诺外,著名的还有阿里斯通、狄奥尼修、克律西波、尼禄皇帝的大臣塞涅卡、奴隶爱比克泰德、罗马皇帝奥勒留等等。    
    芝诺和他的学生们把哲学分为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他们把这三个部分的关系做了几个有趣的比喻。如果哲学是一个动物的话,逻辑学是骨骼和腱,自然哲学是血和肉,伦理学是灵魂;如果哲学是个鸡蛋的话,逻辑学是蛋壳,自然哲学是蛋黄,而伦理学是蛋白;如果哲学是一个果园的话,逻辑学是篱笆,自然哲学是土壤和果树,而伦理学是树上结的果子。可见,他们都认为伦理学是最主要的部分。他们往往把自然哲学和伦理学结合起来,提出了带有宿命论和禁欲主义色彩的伦理学主张:顺应自然,服从命运。下面我们将以奥勒留为代表来分析理解这一伦理学主张。    
    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公元121—180年),生于罗马贵族之家。奥勒留幼年丧父,由他的母亲和祖父抚养长大,但受到了当时最好的教育。还在孩提时期,奥勒留就以其坦率真诚的性格得到了赫德里安皇帝的好感。在继嗣人柳希厄斯死后,赫德里安皇帝选定奥勒留的叔父(也是养父)安东尼·派厄斯为自己的继嗣,条件是派厄斯要收养奥勒留和原先继嗣人柳希厄斯的儿子科莫德斯(后名维勒斯)为继嗣人。在其叔父于161年去世时,奥勒留成为了古罗马帝国的皇帝,成了柏拉图所谓的“哲学王”。遵照赫德里安的意愿,他和维勒斯共享皇权,但后者实际上不起什么作用。    
        马可·奥勒留在位近20年。然而,这是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即使奥勒留以其坚定的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10年,他很少呆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度过。在这种戎马倥偬的马背生涯中,奥勒留写就了《沉思录》这部自己与自己的12卷对话。公元180年3月17日,奥勒留病逝于文多博纳(维也纳)。     
    斯多亚派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奥勒留也不例外。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世界是由原始的火演变而来的,原始的火也就是神。原始的火决定了世界的一切都是必然地发生的,这种由原始的火或者神决定的必然性也就是自然规律,或者叫做命运。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服从命运的。    
    人是宇宙体系的一部分,是神圣的火溅出的一个小火花,人自己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宇宙。因而人的本性与大宇宙的本性是同一的。    
    自然界是按照其普遍理性而必然地运动的,人世间的一切也是命运安排好了的,人的疾病与死亡就像春天开花夏天结果一样都是必然的。    
    因此人必须顺应本性自然地生活,服从普遍理性给我们合理安排的命运。    
    命运的安排是合理的,命运也是人所不能改变的。因此我们要顺应命运,注定要同我们在一起的那些事物和那些人,要欣然接纳他们并爱他们。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的态度,做到在一切欲望面前不动心,按照本性生活。    
    奥勒留反对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认为快乐不是最高的善,许多人不能做到顺应自然和服从命运恰恰是由于灵魂受欲望的纷扰。因此人必须让自己的灵魂清醒,让理性而不是欲望统率自己,这样才能得到幸福。     
    奥勒留的学说也带有浓厚的宿命论和禁欲主义色彩,在一定意义上是消极的。但他强调精神世界的恬淡自足,这对于身处乱世的人们起到了精神的安定作用。


第二部分痛失伊甸园

    “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苦难呢?”这些都是一直困扰着有自觉意识的人类的问题。    
    5000年以前,在西亚人们中间流行7天创世的传说。约公元前三四百年,这些传说被记载在《旧约·创世记》里。该书说,天地万物起源于一位叫“耶和华”的上帝的创造。    
    创世之前,一片混沌,黑暗沉寂,只有无边无际的海水。上帝第一天创造了光,并分了昼夜;第二天创造了空气,并分了天地;第三天创造了陆地和地上的结种子的植物和开花结果的树木;第四天创造了日月星辰;第五天创造了水中的鱼和天上的鸟;第六天创造了牲畜、野兽、昆虫;这一切完成后,上帝抓了一把泥土按自己的形象造了一个人,并向他的鼻孔吹了一口气,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上帝把亚当安置在东方的伊甸园子里。上帝叫亚当治理这个伊甸园,并赋予他食物。第七天上帝休息了一天,这就是安息日。    
    第八天,上帝看到亚当孤单寂寞,就使亚当沉睡后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了夏娃给他做配偶。伊甸园中有一棵智慧树和一棵生命树。上帝专门带他们到树前,吩咐他们不能吃智慧树上的果子,如果吃了就必定死。    
    后来,狡猾的老蛇怂恿夏娃,对她说,你们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就和上帝一样明善恶了,而且吃了也不一定死,只有傻瓜才信上帝的那些话呢!夏娃就信了老蛇的话,吃了老蛇给她的果子,并把吃剩的给亚当吃了。    
    吃了果子后,他们就发现自己是赤身裸体,就用树叶编了裙子穿了起来,并躲起来不敢见上帝了。于是上帝就知道他们吃了智慧树的果子了。上帝非常愤怒,他罚蛇用肚皮走路,使蛇的后代和女人的后代彼此为敌,人要踩蛇的头,而蛇要咬人的脚。他增加女人怀胎生子的痛楚,并使她受男人的管辖。上帝还使地里长出荆棘,使亚当必汗流满面才能糊口。    
    但是,上帝还寻思,他们已经和我一样知道善恶,恐怕他们又摘生命树上的果子吃,那就永远不死了。于是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这样上帝还不踏实,又在伊甸园的东面安设了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把守生命树。    
    后来,“创世说”和“原罪说”成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中世纪谦卑的人们相信,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所犯下的“原罪”,是人类一切苦难的源头,也是人们信仰上帝以获得拯救的充分理由。    
    但是,启蒙运动以后的大多数思想家都认为,只要充分地运用自己的理性,人类就能够改变和决定自己的命运。人类的苦难是人类理性不够发达的缘故,能拯救人类苦难的也只有人类自己。


第二部分《旧约》与《新约》

    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是三大世界性宗教。而基督教又是在全球信徒最多的。自耶稣于公元1世纪创立基督教至今,基督教本身也发生了嬗变———    
    由初期的犹太教异端变成罗马帝国国教(公元392年);由犹太民族的地方性宗教经过传教活动变成了世界性宗教;由统一的基督教发展到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公元1054年);1517年,德国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又使新教从罗马天主教内脱颖而出,于是基督教分成了三大教派等等。    
    但是不变的一点是,基督教的每一个教派在每个发展阶段都奉《旧约》和《新约》为其经典,即“圣经”。    
    西文“圣经”(Biblia,英文Bible,法文la Bible,德文die Bible)一名来源于古代腓尼基的一个城邦名“毕布勒”(Byblos)。毕布勒以从事草纸贸易而远近闻名,后来“毕布勒”就成了古希腊人“书”的同义词。当犹太教的经典被翻译为希腊文后,希腊人就用希腊文ta biblia来专指这些经典。到公元5世纪初,君士坦丁堡主教克利索斯顿将Biblia用作基督教正式经典的专称,一直流传至今。    
    《旧约》是基督教从犹太教继承而来的,是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信奉的圣经。圣经为什么要叫做“约”呢?    
    犹太人认为,《旧约》记载了上帝与世人所立的“契约”,如最早上帝与诺亚立约;与亚伯拉罕立约,订立“割礼”;与摩西订立“十诫”等。    
    基督教继承了犹太人的上帝与世人立约之说,认为救世主耶稣降世意味着上帝与世人重新立约。他们把这次立约叫做“新约”,而过去上帝与犹太人所立的约就叫做“旧约”。这就是《旧约》和《新约》的来历和含义。    
    《旧约》大约于公元前6—2世纪之间形成。《旧约》一共有39卷,约929章,包括自公元前11世纪末以来相传的古代犹太律法、典籍和各种文学作品,大体可分为“律法书”5卷、“先知书”21卷和“圣著”13卷三大类。    
    《新约》最初是用希腊文写的,约于公元1世纪下半叶至2世纪末定型,最终于4世纪初确立。《新约》共有27卷,约260章,大概可以分为“福音书”4卷、“使徒行传”、“使徒书信”21卷和“启示录”。    
    由于基督教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全球性的重大影响,使得《圣经》成了世界上读者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书之一。至今《圣经》仍在全球,特别是在西方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摩西十诫

    据《旧约·出埃及记》记载,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及人类,后来亚当夏娃的子孙又在地上繁衍。亚当的第10代子孙亚伯拉罕是犹太人的祖先,但犹太人却没有定居地,整个民族四处漂泊。    
        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犹太人对埃及法老有功,他们居住在埃及城里。但是埃及城里的人已经够多了,埃及人当犹太人是来抢自己饭碗的。犹太人做生意又比埃及人厉害许多,因此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当约瑟和支持他的法老都死后,新的法老当政。虽然犹太人经常被逼去从事报酬极低的劳动,但埃及人还是不能放过他们。他们奏请国王把犹太人全部消灭掉。于是法老就采取杀掉全部犹太新生男婴的办法,企图绝掉犹太人的根。但有一个人活了下来,这就是摩西。    
    摩西是作为埃及公主的养子长大的,成年后,他由于看不惯一个埃及人欺负犹太人,就把那个埃及人打死了。法老想杀摩西,摩西于是逃往了米甸,归化了犹太人。    
    上帝耶和华知道了犹太人在埃及受的苦难,就向摩西显灵,赋予他将犹太人领出埃及的使命。然而本来以牧羊为生、习惯于野外简朴生活的犹太人在接触了城里人豪华舒适的生活后,很快就看不起他们自己祖先的简陋帐篷了。他们都不相信摩西,也不听他的话。在上帝赐给的行神迹的能力的帮助下,摩西历尽艰难,终于使族人跟着他离开了做奴隶的埃及,踏上回归自由家园的漫漫征程。    
    在沙漠回归之旅中,烈日、干渴很快就驱走了当初获得自由时的喜悦,他们开始抱怨摩西,要求回埃及去。摩西坚持对唯一上帝耶和华的信仰,告诉他们说,耶和华会在急需之时帮助他们的。过了没多久,水不够了,部落的头头们又去找摩西,要求回到尼罗河边去。摩西按耶和华的指示,以神杖击岩,就流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