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细说三国-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个最初的一两年,诸葛亮除了陪刘备闲谈以外,有没有替刘备办过具体的事?我想,不会没有。像刘备这样作过州牧,打过仗,经常掌握着若干人马而有志于“打天下”的人,是不至于找到了人才而仅仅以谈谈为满足的。他当然有“用”这个人才之意,否则不能有耐心和他一谈、再谈、天天谈。既然有意于“用”这么一个人才,自然就必须先拿一些小事来“试试”他的能力了。 
  可惜,《三国志》的《刘备传》与《诸葛亮传》,均没有记载诸葛亮被“试用”的经过。 
  《诸葛亮传》仅记载了刘琦向诸葛亮求救的故事。刘琦是刘表的大儿子,失宠。得宠的,是刘表的小儿子刘琮与刘琮的生母,亦即刘琦的后母蔡氏。刘琦对自己的未来很焦虑,曾经向诸葛亮请教了好几次,诸葛亮总是不肯给他出什么主意。最后,刘琦骗诸葛亮上楼;上楼以后,刘琦叫人搬走了梯子,然后向诸葛亮说:“今天你我二人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话从你的嘴里说出来,只有我一个人的耳朵听进了去,机密得很。你现在可以说话了罢?”刘琦的如此安排,在动机上确是为了保持机密,而不是有意对诸葛亮威胁(诸葛亮也不是一个肯在威胁之下贡献妙计的人)。 
  诸葛亮对刘琦轻描淡写地说出下面的几个字:“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左氏春秋》,很多人都念过,刘琦自然念过,然而别人与刘琦念了这申生与重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古时候申生与重耳的故事而已;诸葛亮念了,却懂得把这个故事的教训应用到“今天”刘琦与刘琮的实际问题上来。 
  诸葛亮劝刘琦,不要蹈晋献公前妻之子太子申生的覆辙,坐待骊姬宰割,应该效法公子重耳,出亡。不久,刘表的江夏(武汉)太守黄祖,被孙权击败,阵亡。刘琦就向爸爸刘表求得了江夏太守的位置,离开襄阳,逃出了刘表后妻蔡氏的魔掌。            
十六 赤壁     
  诸葛亮第一次在刘备集团中露头角,是以刘备的代表的资格,说动了孙权,使得孙权决心派兵,与刘备共同抵抗曹操。 
  那时候,建安十三年,曹操在七月间向南进军,征讨刘表,刘表吓得吐血,在八月间去世,荆州交给了他的小儿子刘琮。刘琮领兵驻扎在襄阳;刘备已经率领关、张等人与几千兵士由新野退到樊城,刘琮不通知刘备,便向曹操递了降书;刘备得到情报,慌忙放弃樊城,分两路撤退。一路,上了船,由关羽统带,向江夏(武昌汉口)航行,目的在与刘琦的力量会合;另一路,由他自己与张飞、赵云统带,走陆路,由樊城渡了襄河(汉水),向正南的方向走,目的地是南郡(江陵一带)。 
  有若干刘表的部队,不愿意随着刘琮向曹操投降,都跟了刘备、张飞一起向南走去。而且,十几万的人民也陆续加入了刘备、张飞的行列。这些人民情愿离乡背井,由人民变成难民,是为的什么呢?一则是,他们早就听说曹操这个人很残忍,在徐州屠过五个城,又杀过袁绍的旧部八万名军官兵士。二则是刘备在新野与樊城的仁爱作风,使得当地的人民有目共睹,因此才感觉到跟他走,不会吃亏。 
  这十多万难民,不曾吃到刘备的亏;刘备却吃了他们的大亏。他们无心害刘备;刘备的确为他们所害。 
  有了他们夹在中间,塞住大路,刘备的部队与若干不愿降曹的刘表旧部,就不能按照正常的方式行军。因此,不仅行军的速度太不够标准,而且无法安撑随时能够应战的行列(作战部署)。于是,曹军追到之时,刘备吃了一个大败仗。 
  曹军是在当阳县的长坂坡追到刘军的。曹操本人丢下了笨重的“大行李”,选了五千名骑兵,一日一夜跑了三百多里。 
  刘军的一方面,虽则于战败以后有张飞带了几十个人在桥边断后,暂时阻挡了曹军一下,却也无法转败为胜,只得改变路线,不向正南的江陵走,而向东南的汉水走。走到了汉水边,等侯关羽的“船队”开到,刘备、张飞与一群新败之兵都一起上了船(难民大概是只得留在长坂坡到江陵的路上了,不可能也到汉水边,与刘军一齐上船)。 
  刘、关、张、赵四人与几千兵士到了江夏郡,与刘琦会合。刘琦的兵较多,有一万以上。双方的兵力,合起来勉强可以号称两万,与曹操的二十几万,不成比例。除非发生奇迹,刘备、刘琦的两万人如何能抵得住曹撮的十倍以上的敌军呢? 
  然而,奇迹终于发生。诸葛亮走到刘备的身边,向刘备说:“事态根急了,请你派我到孙权那里,向孙权求救。”刘备于是就派了诸葛亮当他的代表,乘船向东。 
  孙权本人这时候不在吴县,不在曲阿(丹阳),不在京口(镇江,丹徒),不在秣陵(南京),而在柴桑。 
  柴桑是一个依山而筑的城,在今天江西九江之西南的德化县。 
  孙权也正在为曹操的席卷荆州而焦虑,被曹操“与将军会猎于吴”的诺言弄得七上八下。他的第一助手长史张昭,竭力主张干脆向曹操投降。张昭的理由:一则力量不成对比;二则当年孙策曾经在临死之时交代过:倘若打不了胜仗(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孙权的另一助手“中护军”周瑜,却一贯地主战,周瑜不是一个在参谋业务中磨练出来的精打细算的人;他是一个气冲斗牛、勇冠三军的英雄,从来不把数目字看成机械性的决定因素,对曹操的大兵团的实力,压根儿看不起。 
  孙权在当时年纪不到三十(虚岁二十七,实岁二十六),虽则消灭过庐江太守李术与江夏太守黄祖,还不曾有过与头等角色较量较量的经验。 
  孙权之所以拿不定主张,由于一方面他不能不承认曹操的威望高、兵多、能力强;另一方面,他却不能甘心把哥哥孙策辛苦得来的江东六郡,轻易送给曹操。 
  诸葛亮到达柴桑,孙权立即召见,问诸葛亮:“你从荆州来,荆州的情形如何?”诸葛亮说:“很糟,曹操十分厉害,刘豫州吃了败仗”(刘备在当时常常被喜欢他的人称为“刘豫州”,因为他以前经陶谦荐举,担任过豫州刺史;后来,于徐州被吕布偷占了以后投奔曹操,又被曹操推荐,做了豫州牧)。 
  孙权问诸葛亮:“你看我应该怎么办?”诸葛亮说:“这个,要请您自己决定。您估汁一下,倘若能够以江东六郡的力量,抵得住曹操八个州及一个部的力量,那么就不妨早一点对曹操翻脸。反过来说;倘若自问力量不足以与曹操对抗,那就索性对曹操屈服,按兵不动,把甲胄封存起来,静候曹操派人来接收。这两种办法,随您采取一种。最坏,莫如狐疑不定,表面上对曹操服从,事实上又要保存独立,那就快要大祸临头了。” 
  孙权说:“你们的那一位刘豫州,他作何打算?”诸葛亮回答:“刘豫州的情形和您不同。他是投有选择的余地的。他是汉朝皇室的一分子,对曹操这个把持汉朝政权的奸臣是没有妥协的余地的。况且他又是英才盖世,早就成了全国人士所崇拜的偶像,各方慕他的名而来效力献身的人极多,很像大小河流的水都奔向大海一样。刘豫州能否战胜曹操,听由老天爷来决定;即使敢了,也无所谓。他是无论如何,不能向曹操投降的。” 
  孙权被诸葛亮的这一番话气得勃然大怒。孙权心里在想:“你们的那一位刘豫州是‘英才盖世’,不能考虑投降!我孙权就不是英才盖世?你竟然劝我考虑投降!” 
  孙权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赶紧向诸葛亮说:“你也不必多说了,我掌握了全部江东领土,我手下有十万雄兵,怎么可以受别人(曹操)的控制?我早就决定了,与刘豫州合作,共同抵抗曹操。但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不久,能不能作战呢?” 
  诸葛亮回答:“刘豫州还有不曾伤亡的精兵与关羽所率领的水军一万人之多,刘琦在江夏郡的战士,也不少于一万人。曹操的兵虽多,听说他们在追击刘豫州之时,一天一夜走了三百多里,弄得精疲力竭,这叫做‘强弩之末’,没有什么可怕,他们是北方人,不长于在水里打仗;所掳胁的荆州军民,对他们口服心不服,不能合作。孙将军,您倘若能派几员猛将,带几万兵去,与刘豫州并肩作战,‘协规同力’,一定可以击败曹操的军队,造成孙、刘、曹三方鼎立的形势。” 
  孙权听完诸葛亮的这一番话,很高兴,立刻下令周瑜、程普、鲁肃三员大将,领兵三万,去江夏郡与刘备、刘琦合作,共同抵抗曹操。 
  在诸葛亮未到柴桑以前,孙权已经先后听到过鲁肃与周瑜的主战论调。诸葛亮并不是第一位劝孙权对曹操作战的,而是第三位,也就是最后一位贡献这个主张给孙权的人。然而发生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诸葛亮,不是鲁、周二人。 
  鲁肃是早在八月间刘表去世之时.就向孙权献计,请孙权派他作代表,到荆州,在名义上是去吊唁刘表,在事实上是去联络刘备,鼓励刘备,叫刘备放胆对曹操作战,答应给刘备支援。 
  鲁肃走到夏口(汉口)之时,曹操已经向荆州进军;不久,鲁肃走到南郡的郡治(江陵),曹操已经在襄阳,收降了刘琮,向南猛追刘备。鲁肃走到了江陵之北、当阳之南的长坂,遇到刘备。刘备刚刚吃过一次败仗。 
  那时候,新败之余,刘备的阵营兵荒马乱,刘备本人自然也很心烦。鲁肃来到帐篷里,向刘备说明来意:劝刘备不必灰心,孙权一定支援。鲁肃而且向刘备描述了辽东人民如何富庶,军队如伺精壮。 
  鲁肃对刘备身旁的诸葛亮,作一番自我介绍:“我是令兄子瑜(诸葛瑾)的朋友。”诸葛亮对鲁肃也就推诚相与,成了朋友。 
  刘备不曾梦想到孙权会得先派人来找他,兴奋之余,就立刻叫诸葛亮作代表,到柴桑去向孙权答聘;同时,也催促孙权出兵。 
  历史上的小问题极多。原因是,史料总不会完全,也都不免于或多或少的主观成分。倘若有两个人叙述同一件事,结果便是两篇很不相同的故事。甚至,一个人叙述了同一件事两次,也可能写出先后不同的两篇故事来。原因:这一个作者先后所根据的史料不同,“蓝本”不同,或这一个作者先后的情绪不同,对书中人物的好恶不同。 
  陈寿在编写《三国志》的时候,常常有这个毛病,不仅时间颠倒,次序颠倒,而且写张的时候说张好,写李的时候又说李好。他在写《鲁肃传》的时候,把孙权出兵的事完全归功给鲁肃,不仅没有提到诸葛亮,也并未提起周瑜。在写《诸葛亮传》的时候,他又把孙权出兵之事,全部归功给诸葛亮。 
  有人说,这是“正史”的体例,为了避免重复而把某人的事写在某人的传中。我却以为详于此而略于彼则可,一点儿也不提起,就未免差劲了。 
  这一件孙权出兵抗曹的事,我们应该首先赞扬孙权。他倘若没有敢以弱敌强的英雄气概,十个鲁肃与周瑜、诸葛亮,也说动不了他的。 
  第二,我们应该欣赏鲁肃。鲁肃是孙权面前第一个坚决主张抗曹的人,而且前后有两次都是如此。第一次,在作代表去荆州以前;第二次在从荆州回来以后。第二次,他的论调更加彻底。他在众人主张迎曹,孙权退席去“更衣室”(洗手间)之时,紧跟着孙权,跟到了“宇下”(走廊外边)。孙权被他的诚恳所感动,就拉住他的手,问他:“子敬,你有什么话要说罢?”(子敬二宇,是鲁肃的字) 
  鲁子敬回答:“刚才那些主张迎曹的人,都是为自己着想,会误掉将军的大事。像我鲁肃这样的人,是可以迎曹的。迎了曹以后,曹会把我交给本县的地方官去量才录用,最低限度可以当个把不重要的科员(下曹从事),有小牛车可以代步,生活不成问题;倘若好好地干;也可能慢慢地升为一个州的刺史(年俸六百石),甚至一个郡的太守(年俸二千石)。孙将军,您倘若迎曹,曹操能够给您什么官呢?您将有什么样的出路?” 
  孙权说:“是啊!我的看法与你一样。” 
  周瑜的贡献,我们也绝对不可抹杀。周瑜虽则是推荐鲁肃给孙权的人,在主张上与学识上与鲁肃并不相同。鲁肃是自从见了孙权之面开始,就暗暗地向孙权灌输另创一个朝代,自为皇帝的思想。鲁肃没有一点“中兴汉室”的抱负。他奉孙权,所行的完全是现实主义,而不是正统主义;他志在攀龙附风,做新朝的“佐命大臣”。周瑜不是如此。 
  周瑜向孙权直截了当地说:“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好周瑜!这“操自送死”四个字,是何等的雄壮!周瑜,你真不愧为周瑜!当时,整个江东,整个中国,有没有另一个人,敢说、能说,曹操是来送死的呢? 
  周瑜向孙权作进一步的分析,指出曹军的四大弱点:第一,北方的内部并不安定,函谷关之西,又有马超、韩遂在造反;曹军有后顾之忧;第二,天气已冷,曹军的马匹没有草吃;第三,北方的兵士来到南方,水土不服,一定有很多人生病;第四,北方的兵士不长于水战,打不过江东的兵。 
  最后,周瑜向孙权说出最有力量的几句话.作为结论:“将军,您想捉曹操,最好就在今天决定。您给我三万精兵,让我开到夏口,我保证替您打垮这个曹操!” 
  孙权说:“对!曹操这个老贼,早就想废掉汉朝,自为皇帝了。他之所以还不曾如此做,起先是因为还有袁家兄弟二人、吕布、刘表和我。现在,袁家兄弟与吕布、刘表都完啦;只剩下我一人还活着。我和姓曹的老贼,在形势上不可能同时并存(势不两立)。你说我们该对他作战,很和我的意见相同。” 
  孙权在鲁肃建议抗曹之时,孙权对鲁肃说过:“这是老天爷把你送给了我!” 
  现在,于周瑜建议抗曹之时,孙权也向周瑜说:“这是老天爷把你送给了我!” 
  卢溥在《江表传》里对这篇故事有所补充。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