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高山流水-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积达三千多亩。此外还有10个未辟租界的国家在汉口设有领事馆。    
    虽然这是一颗带着血泪的苦果,是中国因失败而孱弱的象征。但从另一角度,它们却给武汉带去了向世界敞开、让世界看到武汉以及让武汉看到世界的机会。洋人们在长江的岸边盖建了风格与本土完全不同的建筑群。高楼大厦风一样快速地矗立在了长江边上。花园和草地,硬面马路和水泥洋房,赛马场和跳舞厅,以及电灯电话,以及脚踏车自来水,以及汽车洒水车,以及煤气自鸣钟,诸如此类在西方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娱乐设施和物品,都被整体搬迁到长江北岸的这片曾经无人打理的荒原上。一时间汉口洋行遍地,银行林立,金发碧眼之洋人在汉口四处出没。    
    租界的一切存在,悄然而有力地改变着武汉人的经商理念和生活方式。一种对西式文明生活的向往,在汉口民间自然形成。有钱人几乎都搬入了舒适的租界居住。与租界相邻的华界地盘也迅速地繁华起来。从此,整个汉口的商贸中心,便摆脱汉水岸边的小街小巷,而逐渐东移。来汉的过客,目光和印象也都落在洋汉口上。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西方人的物质文明以及西方人的文化习惯,使得一座与旧汉口全然不同面貌的新汉口得以诞生。    
    与此同时,张之洞在武汉大办实业,汉阳炼铁厂、兵工厂等等,以及京汉铁路的贯通,又使得民族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民族资本家的兴起,亦仿洋人建筑起高楼大厦,使得汉口华界中心地带的繁华也不输于租界。    
    从这个时候起,大汉口的形象就基本定格。也正是有了那样的时候,也才有武汉今天的规模。    
    近百年业已过去,当年殖民者留下来的建筑还立在汉口的长江边上,它们外观老旧,满面沧桑。原有的建筑意义和实用的商业意义均已随时间的流逝而已然消退,余下的只是历史与文化的标识。它们已成为历史的见证,成为武汉这座城市成长的记忆。而在百年间里,它们与武汉人朝夕相处,也已成为武汉游子乡游的载体,成为满带着武汉人感情的建筑。它们具有了新的生命。    
    但是,近年来为盖高楼,修新路,为建设新的小区,开发商们大面积地拆除老建筑。虽然拆旧造新是件好事,城市的景观得到改造,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但这种拆旧应该有所甄别。比如那些曾经与我们这座城市历史有关的建筑,那些建筑风格呈异样风情的建筑,那些著名人士的故居以及那些影响着这座城市人的感情的建筑,都应该留下来。它们的存在,可以让我们看到武汉这座城市成长的历程以及这座城市曾经有过的形态。而不能光顾造新的,光顾眼前的利益,而将一些带着浓厚历史痕迹的旧建筑一拆而尽。    
    诸多的开发商只为利益驱动,对老建筑毫无珍爱之心。比方汉口日租界一幢百年左右的三菱公司的老房子,立在江边,屋子上三菱的标识还清晰可见。整个建筑非常完整,富有特色。有一天,我们去那里时,听住在这房子里的居民说,这里要开发,这幢房子马上就要拆了。听到这个情况,我们立即求助媒体,希望制止。结果,开发商一听这消息,立即抢先行动。等媒体呼吁时,那房子已经拆了一半。此外,像汉口的法租界一带也都被拆得面目全非,老城区竖起了许多现代高楼,新老房子,风格迥异。新与旧的比较,高大与低矮的相衬,使得老建筑萎琐不堪。混在一条街一条路上或一个狭小的区域里,毫无美感,反显得格外不伦不类。    
    对国民的素质教育,何曾只是学学文件看看书,或是唱几首歌听几场模范标兵作报告?城市的状态,以及它所展示出来的历史、文化和景观是素质教育更重要的内容,因为人们每天在这里面来来去去。他的所见所闻都影响着他的思想和感受。城市的成长历史以及城市的文脉,以及老建筑所散发出来的意味,建筑的谐调诸如此类,都会直接给他以熏陶。我们现在看到的全国城市,大同小异,那些老的有个性的,带着历史沧桑感的建筑物都拆得差不多了,而新的建筑却又风格大多雷同。走一座城市,便如同看到了全国,有的地方连路灯都完全一样,真是令人感叹不已。    
    在我们的城市,老建筑从来都不是孤立地站在那里的,它的背后拖泥带水地牵扯着发生在那里的无数人和事以及整个城市的发展轨迹。经过岁月的洗礼,它已不可能只是砖瓦水泥没有生命的房子。它老派的风格,它沧桑的外容,它矗立的位置,和它历经的往事,都使它拥有了超出自身之外的价值,使它珍贵难得。一去不返的时间,用了它近百年的耐心,把它变为了历史,变为了文化,变为了我们蓦然回首间凝视的地方,变为了我们凝视它时的万千感受,变为了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的热爱和怀念,变为了漂泊者们一份永难释怀的乡愁,变为了都市永恒的记忆。    
    尊重历史文化就是尊重城市,更是尊重我们自己。


第二部分尊重城市(2)

    听众:方方老师讲了《尊重城市》,我想到一个问题,在我的家乡,这几年政府干了一件所谓的政绩,他们把真的文物建筑给拆了,造了一些假的文物、新的文物,请您就这个问题表达一下您的看法。谢谢。    
    方方:我建议你们政府把新的、仿造的再拆掉。    
    听众:我想问一个问题,我刚刚看完您的非常有名的小说《风景》,非常的喜欢,觉得这是一本很有个性很有思想性的小说,并记得您有一本小说集,序言是由韩少功先生写的,有一句话印象深刻,叫做“超群者不伦,独特者不类”。我的问题就是当时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有哪些因素促成这部很有特色的名作的产生?由于文学作品的独特性,读者对这部作品有很多的理解,您作为本书的作者,您最初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谢谢。    
    方方:其实在这个地方回答这个问题好像有点走题,这是我十几年前的一个作品,也算是我的一个影响最大的作品。当时写的,实际上和今天的话题有一点点联系的就是生活在这种背景下的人,这种生存环境决定了个人的命运、性格,我当时可能有这样一种想法。因为我们那个地方是非常穷的地方,穷人怎么改变命运,可能因此引起很大的共鸣,就是很多很多的穷人都要改变命运。这里面的穷人是怎么做的,可能唤起很多人的共同的想法。    
    秦伯益:你现在是不是建议把你们武汉的黄鹤楼拆掉呢?因为黄鹤楼已经完全不是最早的黄鹤楼了,地方都改了。    
    芳芳:可能我建议拆的,还不止黄鹤楼,还有更多的。    
    秦伯益:操作上还是有很多困难的,因为最古老的东西经不起几百年的风雨剥蚀。真的保留古代的东西的话,除非真的搞文物的人才有兴趣,一般的市民已经不喜欢看了。而现在的黄鹤楼倒是大家都愿意去,当然现在黄鹤楼的周围环境很差,以前在黄鹤楼上看的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现在看上去是“层层叠叠居民楼,密密麻麻游人头”。(笑,掌声)    
    方方:我觉得要好好地回答这个问题真的要讲很长,所以只能用很简单的话说。黄鹤楼和刚才那位同学提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现在很多,比方说这个小区的位置特别好,这个真文物拆掉了,我在旁边再盖一个,像这样的事情是没有必要做。像我刚才讲的某公司的房子,因为我们反映房地产公司把这个房子拆掉了,他们就受到批评,因为反映到市长那里去了,市长就发了指示一定要查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当然就是房地产商和官方勾结起来,行贿,行了贿这边就同意拆。然后就提出怎么修正呢?我们再重新把它盖起来。我们认为拆都拆了,就没有必要再盖了,盖了就没有这种沧桑感了。所以现在这种事情确实很愚蠢,而且现在这种拆旧还不光是拆老房子,还有就是一片一片地拆,不管老百姓死活地拆。不只是一个历史的问题,还有对于现在活着的人的尊重不尊重的问题、当不当人的问题,说起来很严重。(掌声)    
    听众:我觉得现在对城市改造过程中引起的一些到底拆还是不该拆的问题,存在一些文化强权的问题。关于种草的问题,我以前看过一个资料说,中国其实并不适合种草,相对种树,用水量是很大的,中国恰恰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当时那篇文章里说,种草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因为一个市长在一个地方呆四年,如果种草的话政绩很明显,如果种树的话,我们都说十年才能树木。在所谓的这种建设当中本来就存在一些误区。我很讨厌不让我践踏草坪这件事情,为什么旁边是大片大片的草坪,我却只能站在水泥地上。这种提法是带有很可笑的一种性质。    
    方方:我觉得你讲的还是很好的,而且你还是很有想法的。我的意思是说,这些房子如果它是好的、带有历史的印记的,我们应该让它留下来,不能全部拆掉。这个城市的文脉没有了,就看不到这个城市的形态。我觉得城市里面种草,耗费水确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很多人力养草,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听众:我想请方方女士谈一谈对青岛城市的印象以及有什么好的建议。    
    方方:我觉得青岛真是蛮好的,我很喜欢青岛这个地方。我来的头一天的下午,两个朋友带我到青岛的很多地方转了一下。青岛可能因为历史的原因,规划上还是有漏洞。那就是老房子和新房子杂在一起不协调,海边有一些八九十年代盖的房子,也不好看。本来青岛应该更好看,就是跟国家历史有关,你没有办法,现在改变不了,包括以前对环境、人类建筑和环境协调和不协调有许多讲究。以前有些地方是属于军方的地盘,这样一些问题也没办法,但是你不能不承认,青岛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我也很喜欢它,但是它也有很多的败笔,如果拿掉败笔它就会更好。    
    本名汪芳。1955年生于南京。1974年高中毕业,曾当过4年装卸工人。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开始发表小说及诗歌,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曾做过电视剧编剧、电视专题片撰稿人。1989年调入湖北作家协会。中篇小说《风景》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其他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祖父在父亲心中》、《桃花灿烂》、《落日》、《埋伏》、《奔跑的火光》等。多部小说被译为英、法、日、韩、意、葡萄牙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已出版小说、散文集60余部。主要著作有五卷本中短篇小说《方方文集》、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等。现为湖北作家协会副主席,职业作家。


第三部分浅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

    张锲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已经成为新世纪世界的潮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须,也是为了全人类更长远的未来,为了让地球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得以更好的存在与发展,让我们的子子孙孙生息繁衍永世不绝。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自然重视文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它在铸造人们思想灵魂的过程里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功能。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推进和我个人对社会的观察,也越来越感到:原有的那些诗歌、散文、小说等等纯文学的样式,已经渐渐不敷应用,一种介乎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学之间的边缘文学,已经应运而生。前些时候,我因工作之便,曾前往陕西、甘肃等地,沿途看到那些浩浩荡荡的沙漠化了的高原上草木不生的苍凉景象,看到一条条水源枯竭的河流底部朝天,河床里乱石错落、尘土飞扬,连横贯中国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大河——黄河,也正面临着长期断流的威胁,不禁感慨丛生。痛定思痛,越发感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道德理念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人类发展史上,随着狩猎时期到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的发展,人类逐渐由自然的奴隶变成为自然的征服者,整个生态不断遭受破坏,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气候变暖,植被减少,土地荒漠化,大气和水的污染,一些生物物种的消亡等等,都是这种紧张和对立的表现。因生态环境恶化而造成的最为严重的后果,有时竟导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种文明的消失。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已不乏见。种种迹象表明,生态环境的危机,将成为21世纪之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大威胁。    
    我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尽管我们在近些年来已经做了不少工作,认识上逐步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历史上连年战争和其他人为的破坏,加之在解放以后的几十年中,我们也做了不少蠢事错事,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据21世纪之初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38%,每年还以一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着;森林覆盖率只有16%,排在全世界的一百名之后;15%~20%的动植物受到生存威胁;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约占草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沙漠化每年仍以2400公里在往前蔓延,沙进人退,平均每年丢掉一个县;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和以农村为中心的生态破坏并存,从而大大制约着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有这些情况,都不能不使人触目惊心,思之懔然!    
    从1999年开始,由共青团中央等8个有关部委共同发起的保护母亲河的行动,是一项大型群众性生态公益活动。5年来,这一活动已经日益深入人心,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从总的方面来说,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我们每年可用的淡水总量只有28000亿立方,人均占有水量只相当于全世界人均淡水量的四分之一。而这28000亿立方米的可用水,大体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