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城市口水战 作者:老枪-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调查济青
应该说,在济南和青岛的城市口水战中,后者是挑战者。
而一份来自山东大学的调查则在相当程度上印证了青岛的良好感觉。有人曾在山东大学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参加测评的文理各院系48名研究生和本科生中,济南籍18人、青岛籍20人、其他籍10人,他们都对济南、青岛两个城市有一定了解,调查结果如下:
环境形象大家普遍认为济南的空气污染较严重,风沙大、灰尘多。这与济南主要发展重工业,20年来各种污染加上济南特有的盆地地理有很大的关系;而青岛环境形象之所以好,主要得益于其濒临海洋的地理环境以及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市政形象大多数同学认为青岛的市政形象要好于济南。有的同学指出,济南城市规划特色不鲜明,“火柴盒”似的楼房太多,给人一种“土不土洋不洋”的感觉;而青岛尤其是东部地区的规划较为科学,将传统与现代以特有的方式结合了起来,尤其在主要街道上设有许多造型美观各异的垃圾桶,既便于保持卫生,又美化了城市环境。
社会形象六成以上的同学认为济南的社会形象稳定、和谐与有序,这与济南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有密切关系。外地同学对济南的治安状况、交警形象等方面尤其感到满意,认为在济南有一种实在的安全感;但相对来说,济南也显得社会变迁缓慢,人们的改革意识不强,社会形象的新意不足。而青岛的特色则在于城市的开放程度较济南高,人们接受新事物快,生活节奏也较快,现代色彩浓厚。
经济形象被调查同学中有近80%的人认为青岛的经济发展强于济南,具体体现为经济实力强,为个人提供的发展机会多,外贸出口活跃等。此外,青岛的几个大的企业集团,如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对于提高城市的经济形象及知名度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济南在这方面的“龙头”企业少了一些。
人文形象75%的调查对象认为济南在人文方面要强于青岛,这主要体现在济南是全省政治文化的中心,城市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气息浓,有着众多的文化古迹,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好地方。与济南的厚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岛的轻灵、明快,青岛作为“移民城市”,历史较短,文化积淀不厚。但青岛人个性明显,有其自己的现代韵味。总之,济南略显质朴,青岛更为时尚。济南更多地沿袭了历史的传承,传统过重,文化的底蕴深刻了些。再加上处于儒家思想的中心,不自觉地在思想上多了一点禁锢。青岛则相反,历史短,人气的底气不足,却正适于开放的路子。所以发展的思路较宽,人们的眼光开阔。
调查结果表明:尽管济南与青岛在经济、社会、人文、环境等方面各有千秋,但大家对于青岛城市形象的总体评价要稍高于济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两座城市的真实状况。
济南:为什么没有省会的气派和样子
从经济上讲,济南的经济特征以重工业、制造业为核心,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名牌企业有山东鲁能、济南轻骑集团、小鸭集团、济南钢铁集团、济南炼油厂、济南第二机床厂、中国重汽、浪潮集团、山东水泥厂、济南锅炉厂、将军烟草集团等。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中国重汽、济南钢铁集团、将军烟草集团。济南——应该说还过得去。
济南与青岛的工业差距主要体现在年产值50亿以上的企业,济南年产值超过50亿的屈指可数,而青岛恰恰在这个空间上占有很大的优势。
青岛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城市,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3家落户青岛,涉及17个合作项目。这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青岛啤酒集团与美国AB集团的合作,这是涉及技术、规划、财务、管理、营销、人才六大方面的全面合作,青岛啤酒集团不仅利用营销网络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而且共享了国际化大公司所占有的各个环节。直到最近几年,济南才在“工业立市”的口号下,进行了系列的战略调整,寻求济南的工业复兴。
那么今天的济南为什么会落后了呢?
济南作为山东的省会,为什么没有省会的气派和样子?
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社会保障体系,济南的落后真的让人汗颜不止。
从功能上说,济南应是个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军事中心,但济南在建国后却变成了重工业城市,然而其原有职能决定了它在发展工业方面不具备技术上的优势,因此,济南几乎没有享誉全球的知名企业。相反,青岛则是个仅有百余年历史的年轻城市,最初它只是个渔村,德国人占领后,它被建成商业港口城市,商业一直比较发达,加上有西方人的技术优势,工业也发展较快。可以说,青岛从一开始就是个商业中心和工业中心,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青岛进展速度快,济南相对滞后,青岛人接受新鲜事物快,喜欢赶潮流,引进外资、出口外贸、市政建设……均居全省之首。济南只是到了90年代才出现了泺源(济南人戏称济南的曼哈顿)、高架桥、姚墙机场等。
从建筑上说,济南在城市形象建设方面有着青岛所没有的优势,那就是它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可惜的是,济南人没有好好利用。比如给街道命名吧,经一路、纬三路没有一点文化韵味。济南的建筑显然缺乏自己的特色,尽管济南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但其历史传统却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因此,济南的建筑虽力求“现代”,但总给人以“抄袭”之感,照搬其他城市的形式,而且布局较乱,缺乏整体感;相比之下,青岛的建筑较“洋”,而且多样。在青岛,除传统的中国建筑之外,哥特式建筑、西班牙式建筑、俄式建筑和日本式建筑也随处可见。尽管多样,但布局很好。其次,从经济结构上说,济南仍属于传统型的经济结构,第三、第四产业不发达,尽管济南有着教育及人才方面的优势,但却未被好好利用;而青岛在近几年比较重视第三、四产业的发展,海尔、海信等大公司每年都引进大量的高级人才,提高了其产品的知识技术含量,同时又以其企业形象、产品形象强化了城市形象。再比较一下人的观念。济南人眼界较窄,缺乏整体观念,青岛人则眼光长远;济南人保守,接受新事物较慢,青岛人开放,善于接受新事物;济南人的家庭观念很重,而青岛人则个性鲜明,有“野性”。
所以,关于济青的比较又回到了起点,人的性格不仅决定个人的命运,也决定城市的命运。
济南,需要豁出去了!
烟台VS青岛
港口城市的恩怨情仇
烟台与青岛,一个是老牌的港口城市,一个是胶东半岛的GDP新贵。历史与现实的恩怨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从而引发了两个城市之间长期的城市尊严口水战。
曾几何时,烟台不夜城与大上海相媲美,可到20世纪90年代,烟台成了“孤城”:一条蓝烟铁路线慢慢地煎熬着岁月,不管外界提了几次速;眼看着无锡、苏州、东莞那些曾经几次来烟学习的城市绝尘而去,烟台人还是习惯于扛煤气罐上楼、光着膀子吃海鲜、拼命挤公交车、占道经营,习惯于不走斑马线、不走人行道、不说普通话……
曾几何时,青岛还是小渔村,可到了90年代,烟台人不得不向国人解释,烟台在威海或蓬莱的哪个方向时,青岛人此时已在全球自豪地但很简单说:“我是青岛人。”可以说青岛的繁荣绝不是偶然的,或许让我们看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就会对它如今令人吃惊的发展找到一些答案了。
不争不行,争又不易。事实上,烟台已经陷入了尴尬的边缘化生存的状态,明显地表现出区位、产业和形象等三大边缘化特征。
当然,两个城市之间的口水战能打起来,就在于没有一个城市是完美的。烟台有软肋,青岛同样存在先天不足。
青岛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城市,虽然处于齐鲁文化的辐射地带;但是并没有接受多少齐文化。
青岛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就是对少数几个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依赖。青岛的名牌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的确都很出色,非常优秀,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一旦一座城市过于依赖这些企业可能就不太妙了,目前十大企业集团的年产值已占到青岛市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一旦这些企业出现问题,将连带着整个青岛都为此受累。
烟台,辉煌于港口,失落于港口,那么,这座城市能否在港口雄风的再造中重塑辉煌?
一切都有待于观察。毕竟,城市口水是虚的,实实在在的发展比什么都重要。
感性的口水与理性的比较
烟台与青岛,一个是老牌的港口城市,一个是胶东半岛的GDP新贵。历史与现实的恩怨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从而引发了两个城市之间长期的城市尊严口水战。
在青岛看来,烟台的一举一动,都摆脱不了永远也开化不了的势利的、小家子气的市侩和“土”气。烟台,整个就是落后的小县城。烟台市区除了海边可以游泳外,几乎没有其他观光游览的设施,与青岛相比,这里的海岸建设实在太粗糙,海边建筑陈旧而杂乱,海滨既缺少青岛海滨的那种大气,也缺少它的情趣。作为烟台象征的烟台山显得像一个大杂院,四周景色很乱。
在烟台人眼里,青岛人更是处处有着“小县城”观念。烟台人觉得青岛人的思想观念不仅保守落后排外,而且比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中西部人的思想观念还要落后保守。青岛人长久以来的故步自封、极端排外、夜郎自大的文化背景和小富即安的心理,不接受外来文化,甚至刻意排斥,怎能与“大烟台”相提并论?
烟台人觉得青岛人自我感觉非常好。青岛人一旦小有富裕,一些人就不思进取,变成了单纯的“食利阶层”,衍生出过于追求享受的生活方式。
当然,以上所述都是两个城市之间的感性比较,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不得真的。不过,倘若从公众的视野来看,烟台与青岛,虽然都坐落在胶东半岛,依山傍海,有着天然独特的地理优势与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是,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品牌:工业上,青岛名牌企业特多,且个个是响当当的牌子,烟台的名牌也不少,但是相较于青岛,明显差了很多;当很多企业想方设法模糊掉地域形象的时候,青岛的品牌却以前面有青岛两个字为荣,青岛啤酒是“青岛的,世界的”,青岛的城市形象与青岛的品牌相得益彰,无论是丰富度还是质量度,烟台的品牌与青岛相比确有点望其项背的感觉。
青岛的港口成为烟台难言的痛,青岛的知名品牌更是让烟台嫉妒。其实不止是烟台,几乎每一个城市都嫉妒青岛的名牌:怎么一个城市就有那么多名牌?!
规模:烟台城市规模太小,人口太少,几十万人集中在一片小小的区域里,中心城区对四周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辐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在短时间内把城区框架拉开,还是挤在一个小地方发展,群众生活质量较差,城市改造成本也过高,城市规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扩展。
青岛的城市规模就大很多。以商业圈为例,在山东可能找不到比青岛更好的商业圈了。一个外地游客在领略了烟台、青岛两地的购物环境后作了如下比较:“在青岛,你可以去百年老街中山路,到名品购物中心马来西亚百盛大厦,你可以去青岛国货老字号,可以去地下商场,领略什么是真正的时尚,你可以去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感受真正的琳琅满目。你可以去台东步行一条街,那里有繁华的商业圈,有南山百盛,有崂山百货,有利群商厦,有沃尔玛,有大连万达购物广场,有诺玛特国际连锁机构……再看看烟台,同样当你旅游购物时候你可能会选择蓬莱阁,或是南山风景区,而不是烟台沿海风景区;当你购物的时候,除了三站市场、时代广场一个个如同县城品位的地方,以及大润发和那些经常闹事的本地购物超市外还能去哪里?”
总之,在公众的视野里,今天的烟台确实落后了。
烟台:你为什么落后?
面对青岛的崛起,烟台感到尴尬。两座城市都是国内著名的海滨城市,又同为国内第一批沿海开放的城市之一,都以港口和贸易见长,功能定位相似。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烟台市曾经是一座在许多方面都可以与青岛市相比的城市,一度甚至对青岛展开了咄咄逼人的紧追之势。当众多媒体惊呼烟台是中国经济的一匹黑马之时,烟台的城市声望也达到了顶峰,一度使青岛市所谓的“山东省龙头”的地位感到了莫大的威胁。然而这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渐渐如雨打风吹去了。与青岛近年来的狂飙突进相反,烟台已经连续数年停滞不前了,特别是烟台市的港口,当青岛港特别是其集装箱业务飞速地向前发展之时,烟台港却一直发展不佳,直接影响了烟台市的发展后劲。自1997年第二届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之后,以APEC为冠名的经济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