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城市口水战 作者:老枪-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否流露出了深圳一点疲惫苍老的心态?
但深圳人却对自己被广州视为“文盲城市”极其愤怒。他们反驳道:什么叫文化?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深圳聚集了六七百万人,其中不乏时代精英,这些人在这里做生意、搞建设、作讲演、搞活动、吃饭聊天、上网发贴子,这些不都是文化?深圳这么多时代精英在互动发展还没文化,什么才叫文化?
不错,深圳没有广州那样多的讲演报告论坛;那么多的会展;那么多的流行音乐、古典音乐、交响乐、芭蕾舞、话剧等演出,但是深圳也不是一点儿没有啊,深圳大剧院还是经常有演出的,而且水平也不低。至于说深圳没有传统文化积淀,是一张白纸,而得出深圳底蕴不够深厚,因而直白得没有味道的话,这完全是错误的。正因为深圳没有传统文化,所以才能更没有包袱地去嫁接现代文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圳现在的文化,或者叫被嫁接的西洋文明,要远远先进于广州的传统文化。其实无论哪一种文化,得让生活在这文化中的人生活得快乐,并且能激发他的创造力,这才叫有生命力的文化,而深圳的城市文化正是这样一种文化。广州文化早晚要走深圳这条路,无论是饮食文化、住宅文化还是休闲文化,尤其是企业文化,都是如此。
“文盲城市”还是“文化城市”,深圳一直试图向广州作出自己的证明。
深圳自身的问题
20多年前,深圳还是小渔村。然后是蛇口,然后是深圳,然后是一座几乎与广州平起平坐、可与北京、上海竞一技之长的现代化城市。
但一直以来,广州认为深圳发展中的问题太多。作为珠三角的双中心之一,广州觉得深圳危如累卵。《新周刊》曾经撰文剖析“深圳危机”:
“——深圳正在按照既定目标建成中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的模范,但几十公里的二线关铁丝网在一片呼吁声中仍然没有拆;
——深圳容纳了超过户籍人口四倍多的新移民,但总有寻梦人找不到安全感与归属感,投诉他们在深圳遭遇的不公正待遇;
——超过百家境外跨国公司来到深圳投资,但一些投资者在深圳感到苦恼;
——深圳15个政府职能部门已在‘提速’,但深圳‘内地化’心态并非能因此一蹴而就,再无类似‘深圳速度’般的新观念新思想;
——荔枝节换成高交会已经几届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的未来筹码,但深圳式的拿来主义面临巨大风险;??
——深圳今天仍然是最成功的经济特区和开放的‘窗口’,但禁售外埠非党报显示了深圳的保守心态,深圳更像一座享乐主义城市了……”
在无数次的网战中,广州人眼里的深圳可以说有三个主要的问题,这里先说说深圳的“内地化”心态。曾几何时,“深圳速度”名扬全国,成为吸引人们投奔深圳的诱惑之一。人们津津乐道于蛇口青年与“青年导师”李燕杰曲啸的辩论、国贸大厦四天起一层,以及深圳人的步行速度是内地的两倍。但多年以来,深圳不再涌现出新观念新思想了,经历了1980年和1992年两次高歌猛进,度过了特区建立20周年的狂欢,深圳的新高潮迟迟未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深圳的“内地化”心态在作怪。
归拢广州人的理解,深圳的“内地化”心态表现在:政府机关推诿拖拉的官僚主义作风和低下的行政效率、与内地趋同的越来越明显的论资排辈观念、缺乏主动性灵活性服务性和敬业精神的工作状态、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处世方式,等等。拥有如此苍老心态的深圳甚至让广州觉得它不配做珠三角的双中心之一。
为什么深圳会拥有如此“内地化”心态呢?原因就在于,深圳的方向是“增创新优势”,当政策优势逐渐丧失之后,现实中的人们可能在前几轮创业激情之后,事业和生活上了台阶,暂时感到满足,心态归于平静和保守,不进反退。为此深圳市召开提高行政效率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大会,15个政府职能部门郑重承诺政府工作“全面提速”。全市共精简了92项审批事项、80项核准事项,精简幅度分别达28。4%、23。5%,平均办事时间从19个工作日减至10个。其中,深圳海关承诺下放3项审批权限,减免税审批5个工作日完成;市工商局承诺取消7项审批核准项目,外资企业登记缩短为5个工作日;市外资局承诺投资1000万至3000万美元的外资项目,6个工作日可领到执照,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特事特办;市规划国土局承诺减少19项审批事项;申请用地项目压缩为155天;办理产权初始登记手续压缩为75天。政府15部门同时“提速”,工作日和审批事项能一下子“缩水”这么多,可见平时的效率水分是多么大,从中也折射出业已存在的“深圳内地化”现象。“深圳内地化”导致的后果是,投资创业环境不再具备吸引力,且缺乏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来管理这个城市。“深圳内地化”使深圳的政府工作效率与广州相形失色。
深圳的第二个问题是城市精神空洞虚化。作为一个城市,深圳几乎没有历史人文的沉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难以凝聚成城市精神。建立之初,特区精神曾经响亮一时,但现在似乎若有若无。深圳有中国最好的三座大剧院之一,要建中国“音乐厅中的麦加”,有中国最美最高昂的主干道,有一路无阻的滨河大道,有国务院认定的中国顶级别墅开发模式,有新推出单项收费的市话通,有全国最炫的夜生活,有众多宠物医院,有游客最多的旅游景点和最疯狂的热爱外出旅游的市民,有最好的绿化和社区——这些,都是深圳人的幸福生活。但是,享乐的另一面是——深圳的二奶、色情发廊也是全国最多的;深圳人在全国算是最寂寞的,所以深圳电台的《夜空不寂寞》节目才会高居收听率之冠,聪明的深圳腾讯公司甚至为天下寂寞人发明了OICQ即时聊天软件,从此风行全国;深圳多的是急功近利的商人,少的是严肃认真的学者;20世纪80年代国贸大厦墙上写着“我要当老板”,而今天深圳图书馆男厕门上写着同性恋的呼机手机号码。
至今深圳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城市象征标志(比如中心广场、代表性建筑或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精神的载体。地王大厦和赛格广场(几乎没有广场的高楼)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但两个大楼却为谁是深圳最高而争论不休。国贸大厦似乎可以作为深圳精神的载体,20世纪80年代一度是特区精神和深圳奇迹的代表,90年代则有一大批深圳企业从这里起步发展,另外深圳交易所、人民银行等单位最早也在这里办公。如果要评选深圳市的历史优秀建筑,第一个应该非国贸大厦莫属,只是现在国贸大厦逐渐被人淡忘,而且周围也有不少违章建筑,体现不出应有的地位。
最后一个问题是深圳城市发展短视频现。无论从深圳的城市发展战略上还是各部门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的倾向十分明显,这是深圳一再处于被动地位的根本原因。在具体操作上,前期暂住证收费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又如花费巨资的地王公园最终被拆掉、1999年深南大道人行道翻来覆去折腾好几次,违章建筑屡禁不止,提高借读费,以及拟对大梅沙收费等。
在发展战略上,引进人才的户籍政策很能说明问题。没有重点院校的本科文凭,户口进深圳非常难。深圳这种户口政策导致了户籍与非户籍人口严重倒挂。深圳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人口数量已达700万,但其中户籍人口只有132万,暂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比重高达72%。这种特殊的人口结构现在开始制约深圳的发展:1。高级职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由于学历等方面的原因,这些高级技工工很难取得深圳户口。以一家港资企业为例,共有200多名员工,但只有3个人有深圳户口,人员很不稳定,稍有风吹草动,工厂就空了。目前深圳高级技工的薪资水平已经超过研究生,但短缺情况毫无改观。2。暂住人员没有消费动力。由于户口不在深圳,暂住人员买车买房都不方便,因此很多人在深圳挣钱不花钱,其资金大多流回内地。流动人口在深圳以外消费,严重影响了深圳经济的滚动发展和第三产业的提升。
媒体是一个城市的声音,但在深圳听不到自我批评与反省的声音。比如上面谈到的诸多例子,几乎都不是深圳媒体曝光的,而且深圳媒体在这些事情的报道和评论上表现出一致沉默,而不断报道此类事件的南方都市报一度被深圳方面禁止上摊。尽管禁报事件最后以南方都市报的公开道歉而告结束,但谁胜谁负从一开始就已决出。
看来,抛弃深圳的不是别人,正是深圳自己!“人心犹狃于故见,天意已另换新局。”《汉书?艺文志》的这句话可以很好地概括这些年深圳以特区自居的心态,世界变化日新月异,而深圳却故步自封,如何与时俱进?
深圳为什么轻视广州?
但深圳其实也轻视广州。深圳最大的资本是——青春无敌。
深圳人的平均年龄是低于30岁的,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恐怕也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吧。这里的生活节奏很快,走在路上的行人大多都是急匆匆的,大概也只有这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才能适应这样的快节奏生活。
深圳的综合环境也相当不错,它不像广州那么乱,于发达中显出精致来。它的城建比广州要小,但发达的程度却并不比广州差,公园也分布得比较多,使人们在休闲之余能够很轻易地在家门前就有公园逛,单是这一点也要比广州好。
深圳本来就是一个年轻的大城市,也正因为年轻,才为它带来了超乎常规的发展。走在深圳街头,到处都可以感觉到它那年轻的气息。在这里住得久了,哪怕是再老的心态,也会变年轻的。
正因为深圳年轻,所以这个城市的规划和绿化搞得非常好。深南大道、笋岗路、红荔路、滨海大道等一条又一条道路的绿化美化令人叹为观止。事实上,不少深圳人都有一种所谓的“深南大道情结”——当然,现在可能要更改为“深南大道和滨海大道情结”了。建设部某部长曾公开称赞深南大道为中国第一城市大道。在深圳一般政府管理的公园都是免费开放的,而且这个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公园,市民的眼睛到处都在享受。深圳在全国最不排外。深圳虽然地处广东,但是已经给北方人占领了,以至于广州人认为深圳已不是一个广东城市,而是所谓“北方文化的殖民地”。深圳人口中原住民只能占到1/10,加上从广东其他地区迁来的广东人,也不会超过三成。这样广东人在深圳就成了“少数民族”,在广州若不会讲白话,生活肯定会有不方便,但是在深圳就不会有任何不便。
在深圳人眼里,广州完全像个大农村,当然是相当发达的“农村”。城建也够大,却规划得不成样子,到处乱糟糟的,这里起一堆,那里冒一群,街道都是一样的脏,几乎让人找不到哪里是城市中心。广州当然也有很多繁华的地方,但却总让人感觉不出它到底繁华在哪里。绿化不行,公园太少太小,而且还要收费。在广州,要时刻担心着小偷抢匪,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不行的。在深圳则根本不用担心这些东西,可以放心地在大街上打手机、拎包,基本无须担心会冷不防地跳出个劫匪来。
所以,深圳网民总结出来的广深对比是这样的:
1。广州空气太差,出去一小时准成黑鼻孔。在深圳一个月都不用擦皮鞋。
2。广州常塞车,但公车开起来快得不要命;而横贯深圳市最多一个小时。
3。广州到处是垃圾,中大周围有目共睹。更有对比性的是;现在广州深圳都在建地铁;广州搞得到处乌烟瘴气的,妨碍交通。而在深圳根本就感觉不到,建设规划很好。
4。广州不适宜老年人生活。搭公车去公园?还是整天闷在家?没有什么地方可去。在深圳就不同,生活小区大,公共空间绿化好,在大街上走走都清爽。
5。广州人太算计,一点也不爽快。深圳人比较简单、干脆。
6。广州人太自大,常以为省会有多么了不起。深圳比较平等,机会多,凭自己本事出人头地。
7。广州发展速度太慢;说改善空气改善环境多少年了还是依旧如故,深圳以前主要靠政策,现在高新技术发展得很好,位居全国之首。
8。广州人口太多,水平参差不齐。车也多,就是让座的人不多,治安也不好。深圳的文化修养(至少是表面的文化修养)是广州没法比的,至少在公车没有抢座的。
总之,广深口水战大多数时候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呈现出苍老和年轻的不协调对白,充斥着的是激情的误解或者近乎结结巴巴的真诚表达,令人感动。某些时候,他们谨慎地接近理智,但更多的时候,他们被各自城市的尊严和认同感所打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集体脸红脖子粗,一个个铿锵陈词,滔滔不绝……
香港VS上海
谁最有“洋味”谁“死嘎滋贼”
香港和上海都是中国商业化氛围最浓的城市,谁是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
上海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