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首善-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例如,格兰仕对产品销售的首善是:将产品定位在低价位的微波炉产品上,要打造微波炉品牌的第一。因此它们的研发重点,包括产品的设计,都是以低价位为出发点的。     
  在企业中,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同样离不开首善。     
  在企业内部选拔人才,要先做好未来的人力资源规划,做好人才储备,建立内部的人才任用标准;在招聘外部人才时,也要根据企业的人才规划,做好岗位职责描述,定好选聘标准。这是先挖坑后栽萝卜的正确做法,而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因人设事;企业中要辞退员工也需要先做好首善,就是要确立辞退员工的合理标准。     
  例如,如果设定好了绩效考核标准,并且实行末位淘汰制,大家都一视同仁,那么员工在被辞退时就会心服口服。辞退员工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而做好这些首善工作,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企业中做好财务管理的首善,是要先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要反思企业生存的目标。如果企业生存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那么财务管理就不能管得太死,而是为了用活增效。         

第84节:人人成为“首善家”(8)       
  在此过程中,还要贯彻现金流就是人体血液这样的观念,不使资金链中断,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反馈机制,进而制定出符合实情的财务预测和规划,为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我们看到,未做好首善的管理是不到位的管理,是一种“缺陷管理”。     
  真正的企业管理高手,不应该是“事务专员”,而应该是“首善家”。首善做到位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无论是企业家、战略家、领导者还是经理人,如果要融合到企业中,最先要做的就是要转变观念,成为“首善家”。     
  4 “回头是岸”:首善定兴亡     
  首善是战略前面的战略,是视野背后的视野。如果不做好首善,所谓的战略、执行、细节等都无从谈起。而那些正在大谈特谈战略和执行的组织或个人,其实都要受到潜在的首善法则的支配。     
  无论是战略也好,细节也罢,都是人们依据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条件来制定的。     
  我们说,纵有诸葛亮的《隆中对》,如果没有对时局的分析,他的这篇影响深远的战略之作就没有意义了,《隆中对》提出的战略之所以出名并且实用,是源自于他对当时独特时局敏锐的智识和把握。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多次借助“天时”而赢得战争的胜利。例如,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战略研究得很妥当,细节执行也逐次部署到位,然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郎只能望江兴叹!与周瑜不同,诸葛亮就是个“活神仙”,他能算准“天时”,巧借东风火烧连营,结果以弱胜强,一举击败了曹军。     
  诸葛亮擅用火攻,如火烧新野、七擒孟获,火攻都屡屡得手。     
  还有一次是火烧上方谷,差点就要了司马懿的老命。不过,诸葛亮战略用得再好,火攻用得再妙,终归斗不过天。     
  当时,诸葛亮已将司马懿困住在上方谷,并身居高坡,活像个顽童,正指挥若定,令部下大肆放火纵烧,当时火势熊熊,司马懿命悬一线。然而天公偏不作美,突然天降瓢泼大雨,最终让司马懿死里逃生。连诸葛亮也只能慨叹:是上天不让吾成事!     
  或许可以说,诸葛亮未能完成蜀汉一统天下的夙愿,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蜀汉政权不得“天时”。     
  如果不谈“天时”,不谈“地利”,不谈“人和”,也不谈“道、天、地、将、法”,就单纯来谈“战略决定成败”,这是否也有失偏颇呢?     
  我们再来看看拿破仑的“滑铁卢之败”,拿破仑当时的战略谈不上错,他的指挥也并未失灵,部下也是一致听命的。     
  但军事战略的胜败有时就在微妙之间,有时就是如此地让人不可琢磨!     
  拿破仑的“滑铁卢之败”,如果没有当时天气的原因军马调动不能按时到达,最后输的未必是他,而历史也可能会改写。     
  这么看来,世间的“成败”,又岂止是“战略”与“细节”决定得了的!     
  当然,笔者也很理解上述两书的作者谈论“细节”或“战略”决定成败,必定有其确定的前提条件。他们在谈到“战略”或“细节”时,必定是关注到了这些潜在的首善法则的。     
  笔者还知道,我们每谈论一个话题时,其实都是有其隐藏的前提背景,也许只是我们没有表述出来罢了。     
  而我们只有将这些话语放到特定的语境、前提、背景等中去理解,才能真正悟透其“真义”。离开这些潜在的首善法则,去谈局论势,或者妄加评说,就有可能会陷入一种吹毛求疵的“诡辩论”怪圈。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当我们回头凝望的那一刻,就会发现原来在“细节”和“战略”之外,还有那么若干潜在的首善法则存在。这才是真正最要命的!     
  “细节”与“战略”之争,把人搞得很“郁闷”,也累得“够呛”,笔者就居间做个“和事佬”,基于首善的“苦海回头法则”,提个建议:     
  中国式的“战略”与“细节”的摆擂,如果分不出胜负(事实上也不会有结果),该结束就尽快结束吧!         

第85节:人人成为“首善家”(9)       
  5 成为首善家的训练方法     
  人们常说要具备系统思考能力,而要具备这种能力,最主要的就是要形成良好的首善思维和首善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培训体系,形成一套完备的系统思考问题和系统解决问题的首善模式。     
  誕 回归“元点”:你根本图的什么?     
  苏东坡在黄州的集市上喝酒,因为走路不小心,撞到了一个满身刺青的壮汉,那人挥拳就打,并骂道“什么东西,你竟敢撞我?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么样吧?”当苏东坡被那人打倒在地之后,躺在那里,竟然大笑了起来,回家写了一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     
  或许在别人眼里看来这是窝囊,但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生命过程,其实质就在于苏东坡落魄之后终于可以正确认知自我了。     
  对于成功者来说,就是要能够历经岁月的打磨,却能保持一颗坚强的心,在面对困境时愈挫愈勇。请看下面的禅理故事:     
  成功的真谛     
  有人问一位智者:“请问,怎样才能成功呢?”智者笑笑,递给他一颗花生:“用力捏捏它。”     
  那人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只留下花生仁。     
  “再搓搓它。”智者说。     
  那人又照着做了,红色的种皮被搓掉了,只留下白白的果实。     
  “再用手捏它。”智者说。     
  那人用力捏着,却怎么也没法把它毁坏。     
  “再用手搓搓它。”智者说。     
  当然,什么也搓不下来。     
  “虽然屡遭挫折,却有一颗坚强的百折不挠的心,这就是成功的秘密。”智者说。     
  我们的生命被太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层层地捆绑了起来,而我们心中曾经向往的至善至美,竟然莫名其妙地就变成了一种虚无飘渺,不幸的是我们的灵魂深处还要固执地执着于我们自认为是很纯真的目标。     
  如果你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你就要去适应这个世界,否则就会碰得头破血流而不能醒悟。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我们常常就会感觉到一种无奈和痛苦,大脑已经沦为记忆刀锋的一个试验场,屠刀之下我们崇高的人生理想,在岁月的流逝中一节节的破碎开去。     
  谁没年轻过呢,谁年轻时没有做过关于青春、关于理想的青天白日大头梦呢?可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愿放下对于自我的执着,哪怕生活的琐碎早已经耗尽了我们的激情,我们就是不愿意去面对生命的本质,我们的内心怎么也不愿承认,所谓青春到头来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而理想只是一个花哨的贬义词,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想法才叫理想,如果我们承认了,那么我们的人生信念又将何以为寄呢?     
  思考是昂贵的,商品时代的喧嚣与功利淹没了众多的人性与良知,我们不得不为某些必然失落的东西在背地里扼腕叹息,一切都有点迷离而斑斓的味道,而在这斑斓的味道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是插翅难逃。     
  当物质不再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块绊脚石之后,我们人生中更为尖锐的问题,反而更向我们逼近,说到底就是怎样才能把日子过得滋润,我们如何才能正确的认知自我而不再无休无止的自寻烦恼。     
  若是我们能放下一层执著,那么我们就能够解脱一层束缚,心甘情愿地做个普通人且只去追求平凡而充实的生活,这是一种勇气,需要有大智慧才能真正的看得破、放得下。     
  倘若苏东坡从地下爬起,对那汉子道“你是什么东西?我苏东坡混世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那他流放在黄州的日子只怕是白过了。     
  所以说生活中经受点挫折和磨难实在不能算是一件坏事,因为磨难可以让我们冷静下来。进而在接连的、无可回避的挫折和磨难中,最终明白我们只是个小人物,不管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我们其实并不能改变什么。我们唯一可以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石匠的自我认知     
  有个人经过一个建筑工地,问那里的石匠们在干什么?三个石匠有三个不同的回答。     
  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做养家糊口的事,混口饭吃。”         

第86节:人人成为“首善家”(10)       
  第二个石匠回答:“我在做最棒的石匠工作。”     
  第三个石匠回答:“我正在盖一座教堂。”     
  如果我们用“自我期望”、“自我启发”和“自我发展”三个指针来衡量这三个石匠,我们会发现第一个石匠的自我期望值太低,在职场上,此人缺乏自我启发的自觉和自我发展的动力。     
  第二个石匠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在团队中,此人很可能是个特立独行、“笑傲江湖”式的人物。     
  第三个石匠的目标才真正与工程目标、团队目标高度吻合,他的自我启发意愿与自我发展行为才会与组织目标的追求形成和谐的合力。     
  这种自我认知,其实就是要复归真实的自我,抛却虚幻,回归现实,去做正确的事。而在人际交往中,之所以会产生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也是因为过于主观的臆断,不能回归自我认知的“元点”。     
  还有一个照镜原理,也值得我们关注。每个人在评价事物时都难免会有一种个人倾向,那就是习惯以自己的个性偏好和工作方式来衡量他人。     
  这其实是一种“自恋”,人人都自恋,自恋就是喜欢自己多过喜欢别人。     
  人们为什么喜欢自己多一些?因为人类固有的骄傲——认为自己比别人强。20世纪70年代美国曾在100万个年轻人中,做过一次心理测试,测试的内容是:     
  让每个人对自己的才能打分,看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多少人之上?并用百分比表示。结果70%的测试者认为自己的才能比90%的人都高;25%的测试者认为他们的才能百里挑一,也就是说:他们是属于人群中那1%最有才华的人。     
  看到这个结果,主持试验的社会学家不禁哑然失笑:人群中那些大多数的平庸者哪儿去了?所以,以上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除非统计学正态分布的定理重新改写。然而,这个结论却反映了人群整体对自己的一个重要的认知——自恋。     
  自恋不是坏事,而是人们活下去的一个重要理由。如果一个人总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那他或她还活个什么劲?正是每个人心中那点自恋,才使得我们每天必须起床,去面对一个并不如意的世界。因此,不管活得如何差的人,他或她在内心里一定也能找到比别人强的地方。     
  反过来说,中国的孔圣人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侧面反映了人应该具有谦虚的品德,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值得他人去学习,所以我们不能骄傲自满,应该虚心地去学习别人的优点。     
  从照镜原理中,我们反向思考,得到的正是一种换位思考的首善思维模式。     
  如果不是隐藏得太深,或有意表现得很有“城府”,我们透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就能大体知道这个人的身份、心态;他的每一个细微的言行和举止,可能都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流露。     
  一次,一位智者去拜访高僧。这位智者听说高僧非常聪慧,就有意要给他一点难堪,考验考验他。     
  他问高僧:“师傅,你看我像什么?”     
  “施主像一块璞玉。”高僧答道。     
  “可是我看你像一堆牛粪。”智者挑衅道。     
  高僧一点都没有生气,叫徒儿拿来一面镜子,意味深长地说:     
  “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事物,其实就是自己内心的写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一些气量狭小的人,会经常去揣测他人的心理,或者把他人的话理解偏了,反倒指责他人不能容人。俗语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事情总有其两面性,如果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应该从自身去找原因了。     
  我们说要“倾听”别人说话,强调要理解他人话语的“真意”。其实,就是不要过于拘泥他人说话的内容和形式。有时更有意义的是他无意中流露出的神态,举手投足之间的细微动作,以及语速的轻重缓急等,这才是真正的“神韵”。关注这种“神韵”,才是更好的一种首善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