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6071-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化艺术》 第二章、书法艺术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庞中华

    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庞中华    
    中国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一个分支——硬笔书法。与这股热潮联系在一起的有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庞中华。    
    庞中华,重庆市人,1945年出生,著名书法家、当代中国硬笔书法教育的创始人之一,现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庞中华硬笔书法学院院长、教授,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自1980年以来,有40多种字帖和专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其图书总印数已突破亿册。他还应邀在中央电视台先后开办了《硬笔书法讲座》、《庞中华硬笔书法艺术讲座》等,听众数以千万计。他创办的庞中华硬笔书法中心及学院,迄今已培养学员130    
    多万人。    
    庞中华是穷苦人家的孩子。8岁以前,他还在山区光着脚放牛,生活很苦,一年能吃上一两顿米饭就不错了。8岁那年,在重庆市政府工作的伯父见庞中华聪明伶俐,生怕闭塞的山村耽误了他的前程,就把他带到了重庆。都市生活彻底改变了这个大巴山里的放牛娃。没有伯父,大巴山里就多了一位鲁迅笔下的闰土。    
    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一句“诗到唐代已做完”的话,让庞中华联想到书法,古篆、汉隶、魏碑,到草体,此后再也没有什么创新字体。自己若想在书法艺术中有所作为,必须创新出一种过去没有、并且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书法。“毛笔字练得再好,能超过王羲之吗?我想,这个创新的书法应当是硬笔书法。”从此,他潜心于钢笔书法的研习。    
    写好硬笔书法,是离不开练的。书法界早就有“学书先学颜”的说法。因此,庞中华首选的也是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就这个帖子,他足足练了两年。当时他在地质队工作,地质勘探的工作特点是上午忙下午闲。下午其他同事打牌、休息的时候,庞中华就在自己的木箱子上练字,练字的纸是他收集的报纸、废图纸等。开会的时间他也不放过,有时一个纸烟盒,他能在上面写上一两个小时,白色的纸面被写成了墨蓝色。    
    庞中华的成名,与文怀沙老先生是分不开的。文怀沙的文章《幸运喜欢成就勇敢的人》里记载:“1979年夏,庞中华来看我,并出示他的书稿《谈谈学写钢笔字》。其人,双目炯炯有神;其书,字体清秀有致,一丝不苟。我认真翻阅他的书稿,依稀感到爱国诗人陆放翁的韵律,竟在他的钢笔书法的字里行间或隐或现地流淌,我感动了。我对庞中华说:‘不要担心怀才不遇,可悲的是遇而无才。’不久这本书被推荐给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庞氏硬笔书法,清新秀逸,自成一家,被称为“庞体”;他的“快乐立体教学法”独树一帜。除书法外,亦长于诗歌、散文、音乐、演讲等。20多年来,庞中华在国内的机关、部队、高等学府和中小学以及日本、东南亚、欧洲等地义务演讲近千场,深受国人和海外朋友欢迎,被誉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    
    自1983年开始,庞中华多次受到中央电视台邀请,主办“硬笔书法讲座”和各种专题节目,且以手风琴融入硬书创作与教学,一开新境,使其“快乐立体教学法”独树一帜,影响深远。1993年12月《庞中华书法艺术》教学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发,赠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化部,为人民子弟兵献上一份厚礼。1997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庞中华硬笔书法讲座》的姐妹篇,长达25集的《庞中华硬笔书法艺术讲座》。综合地看庞中华的硬笔书法电视讲座熔历史、艺术、教学为一炉,向观众介绍了硬笔书法悠久的历史,展示了硬笔书法多姿多彩的艺术,生动形象地传授了硬笔书法技巧。


《文化艺术》 第三章、美术绘画画祖顾恺之的卷轴画

    第三章美术绘画    
    画祖顾恺之的卷轴画    
    在中国绘画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全国长期战乱,南北对峙,朝代频频更迭,却使当时的学术思想格外活跃,并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作为奠立中国绘画理论基础的“传神传”、“六法论”就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在绘画上,被尊为画祖的顾恺之和他的卷轴画最具有代表性。    
    顾恺之(344~405),原名长康,字虎头,出生于晋陵(江苏无锡)一个官僚家庭。年青时做过官,有机会游览各地的名山大川。他性格诙谐,精通诗文,时人称他“才绝、画绝、痴绝”,画史上关于他的轶事有不少记载。    
    有一年,当时的都城建康(今南京)城里要修建一座寺庙——瓦官寺,主持和尚靠化缘募集不到资金而一筹莫展。这时候来了个年青人,说要捐100万钱。主持僧以为他吹牛,起初不相信。青年人提出要在一面粉刷好的墙上画一幅维摩诘(传说中一个信佛教但不出家的居士)像,可以向前来观看他作画的人征集捐款。就这样,一连三天,观众人山人海,把瓦官寺挤得水泄不通。募集的钱早超过了100万。这个年青的画家就是顾恺之。    
    顾恺之在绘画上的最大贡献是他的“传神”主张。史书记载,他画人物像,曾数年不点瞳仁,人问缘故,他说:“四肢的美丑,无关于人的奥妙。传神写照,全在眼睛里。”嵇康《送秀才入军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顾恺之从绘画角度总结说:“画‘手挥五弦’容易,画‘目送归鸿’困难。”他认为“目送归鸿”意在像外,要把这种意蕴通过绘画表现出来是十分困难的。殷仲堪一只眼瞎了,顾恺之要给他画像,他死活不干。顾恺之劝他说:“你不用怕。我只画你的瞳仁,然后用飞白的方法拂掠,你的眼睛就会像轻云蔽日一样啦。”飞白是书法的一种,笔画中露出丝丝白地,如枯笔书写。顾恺之用这种方法画殷仲堪的眼睛,果然非常有神。    
    生活中,顾恺之是一个富于智慧、幽默豁达的人。《晋书》顾恺之传说他“好谐谑”。他曾是桓温的幕僚,桓温死后,他去桓温墓地拜谒,作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有人和他开玩笑,问他,以前桓温很看重你,能把你哭桓温的样子描述一下吗?顾恺之答道:“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    
    之后他在殷仲堪手下任职。有一年,他自荆州回江南探亲,殷仲堪送了他一条帆船。结果行至一个叫破冢的地方,遇到风浪,船翻了,所幸没有人员伤亡。他在给殷仲堪的信中说:“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帆船无恙。”他把“破冢而出”寓含的死里逃生和“破冢”这个地方联系在一起,显得机智诙谐。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他留下来的论著有《论画》、《画云台山记》等。他主张要形神兼备,更重传神。他提出的“传神论”成为中国绘画的基本理论之一。根据记载,顾恺之的作品有70多件,他画过历史故事、神佛、人物、飞禽走兽、山水等。可惜,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三幅卷轴画摹本了。它们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卷轴画。    
    《洛神赋图》是一幅题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这幅图不只是表现了曹植《洛神赋》这一文学佳作,而重要的是顾恺之用绘画展现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那种真挚的情感。画中顾恺之巧妙地把诗人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例如:洛神曾多次出现在水面上,手持麈尾,衣带飘飘,动态委婉从容。她似来又去,含情脉脉,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的情境。曹植头戴梁冠,身穿宽衣大袖,在打着华盖的随从者的簇拥下,有着贵族诗人的优雅风度。画中用来衬托洛神的景物也被形象化了,如画面上有高飞的鸿雁和腾空的游龙;又有云中的明月,初升的朝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传说的风神在收风,水神使洛水平静和女娲在歌唱。这借以描绘神灵都同情曹植和甄氏的爱情遭遇。不仅增强了人物之间的联系,而且更添加了神话梦幻的色彩。    
    《女史箴图》是以西晋著名文学家张华作的《女史箴》为题材画制的。女史,是宫廷中侍奉皇后左右、专门记载言行和制定宫廷中嫔妃应遵守的制度的女官。箴是规劝、告诫的意思。那时候,西晋皇帝昏庸无能,贾后耍阴谋,专朝政,引起宗室诸王不满。张华作《女史箴》,用韵文形式,以女史的口气写宫廷规箴。规劝教育宫廷中妇女遵循封建道德,宣扬对主当忠,对神当敬,对夫当从的女性箴条。同时,也列举历史故事来讽喻放荡而堕落的贾后。顾恺之就以这篇文章作画题,展现了他的绘画艺术。


《文化艺术》 第三章、美术绘画唐朝画家阎立本与《步辇图》

    唐朝画家阎立本与《步辇图》    
    阎立本(?~673)唐朝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隋将作少监阎毗第三子。少时好读书。武德时为秦王(李世民)府库直,贞观时为主爵郎中,显庆中任将作大匠,代兄立德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年)升任右相,封博陵县男,咸亨元年(670年)迁中书令。咸亨四年卒。    
    《隋唐嘉话》里有一则关于阎立本的趣话。他曾慕名到荆州一睹南朝画家张僧繇的真迹,初一眼望去,没看得起,便草率地下了结论,说人家“定得虚名耳”。第二天忍不住又去看了看,观点动摇了,认为张僧繇“犹是近代佳手”,语气仍然有些勉强。第三天再去,终于看清楚了,赞叹道:“名下定无虚士。”竟至于“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阎立本人物画的突出特色,首先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政治意义。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当时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侧重描绘著名历史人物,用以警示后人,弘扬治国安邦之大业。他曾为唐太宗画像,在凌烟阁画过四功臣像等。这与同代其他人物画家主要服务于宗教的绘画倾向有明显区别。    
    此外,阎立本的线描风格稳重坚实,设色较前代更趋于浓重精细,有时还使用金银作颜料。如果说两晋人物画已由汉代的简朴、稚拙发展为“迹简意淡而雅正”,那么阎立本则是在此基础上,又将中国绘画向盛唐的“焕烂而求备”推进了一步。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画家。    
    据画史记载,阎立本的作品有六七十件之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    
    《步辇图》又名《唐太宗步辇图》,后人临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取材干贞观十五年(641年),选择了唐太宗在众侍女的簇拥下端坐在步辇车上,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迎亲使者的场面加以绘画,记录下了这个历史性的情节。画家依靠神情举止、容貌服饰,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和精神气质。唐太宗的威严和睦,吐蕃使者的敬畏恭谦、礼仪官的肃穆、宫女们的顾盼,气氛亲切融洽,却又严肃庄重。是一幅成功地描写古代吐蕃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友好交往的历史画卷。它的作者阎立本是生活在初唐至“贞观之治”时期的一位著名的人物画家。    
    《历代帝王图》为绢本,现存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画的是古代的十三个帝王。其中有刘秀、曹丕、司马炎、杨坚这样的开国明君,也有陈叔宝、杨广这种昏君;有崇尚佛道之帝,也有毁灭佛法之皇。作者之所以选择这十三个帝王,就是要“以尧舜之容,桀纣之像,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焉”,带有明显的鉴诫教训的目的。    
    阎立本人物画的作品早期摹本还有《职贡图》和《萧翼赚兰亭图》。《职贡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系宋代摹本。描绘的是当时“万国来朝、百蛮朝贡”的情景,人物“尽该毫末,备得人情”。《萧翼赚兰亭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派遣监察御史萧翼到会稽骗取辨才和尚宝藏之王羲之书《兰亭序》真迹的故事。存世有二本,一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一藏辽宁省博物馆。据专家考证,一为北宋摹本,一为南宋摹本。辽博藏本卷后有明代画家文征明长跋,定为真迹。此卷不论从内容或形式看,都较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此图从画风分析,也较符合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中所说的“博陵之笔缜细”和米芾《画史》中陈述的“皆着色而细”的记载。据此,这幅作品虽定为宋人摹本,但以此来衡量阎立本的艺术成就,以及鉴赏中唐以后的人物画风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化艺术》 第三章、美术绘画绘画中的瑰宝《天王送子图》

    绘画中的瑰宝《天王送子图》    
    吴道子(680~759),玄宗赐名道,河南阳翟(今禹州市)人,唐代第一大画家。童年的吴道子极为不幸,双亲早故,生活孤苦,迫于生计,自幼便学书习画。清苦的生活,辛勤的学习,使他过早地成才,20岁左右时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了。    
    唐宣宗时吴道子被推崇为“画圣”,民间画塑匠人称他为“祖师”,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一代宗师,千古流传。    
    吴道子有几幅佳作都是根据裴旻舞剑得来的,东都洛阳画壁有七处,其中天宫寺的壁画就是吴道子看裴旻舞剑之后所画的。张彦远记:“天宫寺三门吴画《除灾患变》”壁画的名字就是《除灾患变》。其中的故事还被引为佳话。    
    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开元、天宝年间正是吴道子绘画创作的极盛时期。这时他仅在洛阳,长安两京寺庙就留下壁画300多壁,此外还来有大量卷轴画。据宋徽宗赵佶亲自主持编纂的《宣和画谱》记载,时间过了几百年,到宋代宣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